论新时期如何解决草原畜牧业中存在的问题.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82062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新时期如何解决草原畜牧业中存在的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新时期如何解决草原畜牧业中存在的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新时期如何解决草原畜牧业中存在的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新时期如何解决草原畜牧业中存在的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新时期如何解决草原畜牧业中存在的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新时期如何解决草原畜牧业中存在的问题【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三牧”经济取得很大成就,但“三牧”问题仍然是内蒙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牧区仍然是内蒙古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短板” ,是实现内蒙古“十二五”发展目标的重要关键点和难点。 【关键词】新时期 草原畜牧业 存在的问题 一、内蒙古牧区基本情况 (一)牧区分布。 内蒙古共有牧业旗(县)33 个,半农半牧旗(县)21 个,占全国总数的 20.45%,牧区土地面积 80.36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 20.9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 68%,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 20.06%。54 个牧业、半农半牧旗(县)人口 488 万人,占全

2、区总人口的 20.5%。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 92%的 33 个牧区旗(县)是我区草原畜牧业的主要生产区域,乡村人口 299.93 万人,占全区的 26.57%。 (二)牧区经济。 2009 年,自治区 33 个牧业旗县共实现生产总值 2041.09 亿元,占全区的 20.96%,人均生产总值 6 万元,为全区平均水平的 149.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的 27.22%。从收入水平看,2009 年,33 个牧业旗(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6242 元,是全区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的 126.4%,全区牧民收入水平的 88.27%。 (三)牧区畜牧业。 草原畜牧业是牧区最基本的农业产业,也是最重要的

3、优势产业。2009 年全区牧业产值完成 721.45 亿元,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45.930/0。33 个牧业旗县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牧业增加值的65.63%。牲畜年末存栏数占全区的 44.5%。肉类总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41.92%,其中:牛肉 20.73 万吨、羊肉 36.25 万吨、羊毛 5.53 万吨,分别占全区的 43.69%、41.1%、54.2%。 二、牧业、牧民及牧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牧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生产不断发展,农牧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新的矛盾,也可以说是牧区的“三农”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牧业:资源约束加重,发展空间受限。 1

4、.草原退化严重,发展空间受限。受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和超载放牧等人为不合理利用等影响,目前,我区绝大多数天然草原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 2.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制约草原生产和服务能力提高。全区牧区旗县畜棚面积仅 6368.3 万平方米,与牲畜存栏 1.1 亿只羊单位、畜均0.8 平方米畜棚要求相差 2431.7 万平方米,缺口达到 38.2%,现有畜棚约 1/3 需要加固或新建;饲草料生产和加工机具缺乏,生产效率较低;饲草料基地不足,加之运距较远,外购饲草料成本高昂,很难解决休牧和冬季补饲问题,抗灾减灾能力较弱,部分牲畜还没有结束爬冰卧雪的历史;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牧区水资源开

5、发利用率仅为 15%左右,灌溉饲草料地面积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 0.4%。每年提供的饲草料按畜均计算,每个羊单位仅有 0.08 亩饲草料地,实际解决饲草的牧户占总牧户的六分之一,灌溉饲草料地中节水率仅为三分之一。 3.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进程缓慢,经济转型困难。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滞后,经济发展起点低、水平低,且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以畜牧业为主导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前工业化经济的特征明显,面临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艰巨任务。 (二)牧民:收入水平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 1.收入差距明显。从统计结果看,牧区人均收入水平要略高于农区。但是由于牧区特殊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成本,

6、事实上大部分牧区群众的生活水平低于农区。 2.增收渠道狭窄。牧民收入结构单一。与农区大量农民外出打工不同,多数牧民由于受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居住分散、相互隔绝、与外界之间少有联系的生活方式、劳动技能单一的局限,一般只从事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生产,除畜牧业收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同时.草原生态环境变化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和规模,导致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乏力。 3.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由于地域辽阔,居住分散,投入不足,大部分旗县在道路交通、电力供应、通讯等方面的条件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牧区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但是由于点多面广,利用率低,建设投资没有经济效益,无法覆盖

7、到远离城镇的边远牧区。个别地区至今没有解决最基本的人畜饮水安全、供电、住房问题,加之草原的沙化、退化,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仍然十分恶劣。 (三)牧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 随着草畜平衡核定工作的实施,加之饲草料价格逐年上涨且供应不足,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牲畜大幅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牧民来自草原畜牧业的收入。 三、加快牧区发展的对策措施 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在“三农”工作中统筹“三牧” ,兼顾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促进“三农”与“三牧” 、农区与牧区、农民与牧民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 (一)重视草原多功能保护性利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度重视草原多功能属性的开发,彻底改变

8、只注重产品生产功能而忽视服务功能的偏颇认识。切实重视草原的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维护生态的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发挥草原的食物安全保障;重视草原文化传承功能,弘扬草原文化,依托鲜明的地域特点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大力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实现农牧民就业、增收。 (二)严格草原管理制度,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高度兼顾。 积极推行草原保护和建设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严格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休牧制度,进一步落实好草牧场“双权一制”政策,让农牧民依法享有草牧场的使用权、建设权,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在推进

9、草原承包的基础上,完善草原流转办法,推进草原集中利用、规模经营。按照“承包草原换社会保障、宅基地换住房”的原则,采取置换等措施,鼓励牧民“自愿开展草原流转、自愿退出宅基地” ,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允许农牧民在不改变草原用途的前提下,以草原经营权入股,从事牧业合作生产或开展合作经营。 (三)加大草原改良,提高草原综合生产能力。 要针对当前草原退化、牧草产量和质量不断下降这一突出问题,以“提质、增产”为主要目标,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着力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和草原改良,重点开展草原围栏、牧草补播及改良、草原灌溉设施、人工饲草料基地、防火防灾体系等建设,加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优质的天然草原牧场。 (四)大力发展牧区公共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牧区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和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大力发展牧区教育、体育、文化事业,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牧区扶贫开发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