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活动的广义虚拟经济属性.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82609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科学活动的广义虚拟经济属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试论科学活动的广义虚拟经济属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试论科学活动的广义虚拟经济属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试论科学活动的广义虚拟经济属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试论科学活动的广义虚拟经济属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试论科学活动的广义虚拟经济属性摘要:以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将科学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我们可以看到,它具有一种广义虚拟经济属性。本文通过“科学的心理精神属性” 、“科学知识生产的语境性” 、 “科学认识活动的广义虚拟经济价值”三方面内容的阐述,表明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信息态)的虚拟价值和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物质态)的实际价值,共同赋予科学二元价值容介态的广义虚拟经济属性。这种价值既是使得科学研究保持不竭动力的源泉,又是其影响日常生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科学活动;广义虚拟经济;科学知识;语境性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3)03-0016-07 以广义虚拟经济

2、的视角将科学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我们可以看到,它具有一种广义虚拟经济属性。具体而言,作为科学基本涵义的科学活动本身就具有一种广义虚拟经济属性。科学认识活动实质上是广义自然信息的衍射过程,它既是在特定语境下围绕科学范式解谜和心理格式塔式转换活动,又蕴涵科学特有的精神气质;其价值主要在于满足公众、科学共同体及科学家个人认知的心理需求。而作为知识产品涵义的科学,即科学知识其价值更多体现其广义虚拟经济属性方面。下面本文将从科学的心理精神属性、科学知识生产的语境性、科学认识活动的广义虚拟经济价值三方面对此進行详述。 一、科学的心理精神属性 (一)科学的产生源于一种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兴趣 科学从其产生来讲,

3、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一种纯粹理性思考的兴趣。而这所表现的就是一种心理、精神层面的需求。 从科学思想产生的源流来看:众所周知,近代西方科学来源于古希腊的理性传统。古希腊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哲学家和科学家泰勒斯。泰勒斯及其同时代人将思考的重点放在“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一命题上。他们运用一种理性思考的方式来解答这一问题,由此区别于此前神话对于世界起源的解释。泰勒斯之后,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数学传统对古希腊的哲学影响深远。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认为, “数”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一个物体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就一定暗含了一个“数”的存在。音乐中音阶的属性和比例可以通过数来表现,所有事物本质上都以数为模型

4、,数在整个自然界中是最先存在的东西。柏拉图继承了这一数理传统,对数学非常重视,甚至在柏拉图学园的大门上写着“不懂数学的人不得進入” 。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曾经说:“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使自己升华到永生的境界,使自己无愧于我们身上存在的最优秀的品质而生活。对于人来说,这就是以理性为依据的生活,因为它才使人成为人” 。由此表明对理性思考的推崇。 纵观整个希腊传统,我们可以看到,希腊人对理性的推崇是非常强烈的。而这与他们对理想人格以及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方法密切相关。希腊人追求的理想人格就是自由,做一个自由的人在他们看来是无比高贵的事情。而通向自由的手段就是理性。凭借理性达到自由。一个人凭借自

5、己的理性,思考自己愿意思考的问题,不为什么别的目的,在思考中获得满足和乐趣就是其最终的目的。正是在思考中获得最终乐趣的这样一种旨趣从根本上激起了为学术而学术的热情,激起了当时哲学家对于世界本源的探索,激起了他们用一种理性的方式来思考和解释世界,从而产生了早期的科学思想。当然,这一时期科学是包含在哲学中的,称为自然哲学。哲学与科学之所以在早期纠缠在一起,归根结底是因为二者都是一种理性的学问。 从作为一种建制化科学的产生来看: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科学思想主要是由自然哲学家所发展的。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最直接目的仍然是出于一种心理需要和精神追求,而并非一种实用的功利价值。比如为天空立法的开普勒,一生贫

6、困潦倒,靠着微薄的薪俸進行自己的天文观测事业,甚至还利用从事占星术赚得的钱来继续自己的研究。科学产生后,从事科学的人最初并不是职业化的,也就是说,他们选择做科学并非出于一种职业需要,而是出于自身的好奇心。数学和实验使得近代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但在近代科学产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从事科学的人并非都是职业化的。1833 年,在剑桥召开的一次科学会议上,威廉休厄尔仿照“artist”一词造了新词“scientist” ,用来称呼像法拉第那些在实验室中探索自然奥秘,增進人类知识的人,由此有了“科学家”这一名称。当时的一些所谓科学家,如富兰克林和玻意耳是靠遗产或自己的其他收入来从事科学活动;拉瓦锡则是在

7、担任政府官员的同时从事科学活动,科学不是主业而更像是“兼职” 。只是到了现代科学建制形成后,科学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的知识需要,才成为独立的职业部门。 由此可见,从事科学活动并非根本上是一种获取报酬的职业需求,而是满足一种纯粹的心理需求。希腊的理性传统使得追求理性的自由与完善和追求纯粹的思考成为一种内在驱动力。这一传统影响了整个西方科学的传统。使得科学家愿意以满足自身精神需求的方式与自然界打交道。 (二)现代科学活动中的心理、价值需求 现代科学在一种更一般的意义上是指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的这一活动本身,也就是“做科学”这一过程。这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动,它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

8、,专门为认识世界而進行的探索性活动。这样一种活动同样是将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融为一体的人类活动。在科学活动中,人这一主体(即,科学家或称科学工作者)起着关键的作用。科学工作者自身的需求直接成为科学产生的动力。而这种需求在科学家职业化之前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和精神需求。在科学家职业化之后则成为一种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统一体。这里所谈的生理需要对应于物质追求,心理需求对应于精神追求。 具体而言,在科学家职业化以前,科学工作者自身的好奇心和兴趣构成了他们从事科学的内在动力。对未知领域的强烈好奇心会导致研究探索的冲动,才能对已知世界产生怀疑,从而進行新的探索。爱因斯坦在关于探索的动机的著名演讲中提到:“

9、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征服它” 。爱因斯坦说明一种非功利的科学动机。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追求客观描述自然现象,解释其内在规律。比如追求简单性就成为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准则。这恰恰体现的是人的一种审美需求。在科学工作者看来, “科学的美感就是世界体系的和谐” 。自然界之真(真)与理性之完善(善)共同构成了和谐之美(美) ,真、善、美在科学活动中得到了统一。 在科学家职业化之后,为科学而科学的纯粹动机不得不与功利的动机共生。 “做科学”成为科学工作者的谋生手段,但即便如此,科学活动仍然是科学家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统一

10、。很多科学工作者出于功利的职业考虑(比如,报酬丰厚)选择这一职业,但好奇心和兴趣仍然是一部分选择科学的原因。另外,出于科学家的职业声望而选择“做科学”仍然也是为了满足心理需求。 “承认”被称为科学界中的硬通货。马斯洛著名的需要理论表明了需求的层次性。麦克利兰提出“三种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要)都揭示了人的心理需要构成了从事某事的直接动机。美国西格玛赛科学研究会 1988 年对全美 3300 位科学家做过调查。5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选择科学的原因是“探索真理与知识的欲望和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我来说,科学比其他事情更为轻松或更有趣” 。 林左鸣教授在广义虚拟经济 二元价值容介

11、态的经济 (2010)一书中完成了对信息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在此基础上他指出:“物质态和信息态共同组成了我们的世界和宇宙。而宇宙中的物质态和信息态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要发生相互作用运动的,这个相互作用运动就是容介态” 。 “我们把人作为经济学坐标系的原点,把人的需求抽象简约为最贴近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它的实质是人的物质需求和信息需求。正是这两种需求不断推动了经济价值的進化。这种進化的结果就是物质和信息二元价值容介态” 。由此可见,探讨经济活动的根源就回到了人的需求,人归根到底具有物质与信息两种需求,物质更多满足的是人的生理需求,而信息更多满足的是人的心理需求。之前的物本经济在“理

12、性人”的假定下对人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看得很重,对人的心理需要(信息需要)则相对忽视。而科学的产生过程恰恰表明心理需要的重要性,表明了科学是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两者的相互促進与统一,这正是科学广义虚拟经济价值属性的来源。 二、科学知识生产的语境性 在从事科学的过程中,尽管每个科研人员都是在和研究对象打交道,但这里的研究对象更多处于实验室中,而并非直接来自自然界。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利用仪器观察、记录,介入,使得知识最终从实验室中产生。实验室成为大部分现代科学知识生产的场所,因此,关注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必须回到实验室中。现代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具有很强的语境性,这种语境蕴含着满足各

13、种社会及公众知识和精神需求的广义虚拟经济属性。 (一)实验室中科学知识生产的语境性 科学研究是一种与自然界打交道的实践活动。当我们把视角转向科学的具体实践,我们会看到科学知识产生的语境性特征,这个语境“包括由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由特定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立场和视域等” 。 从个人的角度看,在研究选题阶段,科学家往往为了利用现有设备或者投奔实验室德高望重的负责人而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这期间,个人已有的资源、兴趣或合作者、实验人员的背景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问题由于缺乏上述条件而不能成为一个研究选题,而另一些按照某一实验室的特定背景、兴趣和资源建构出来的“问题”最

14、终会成为这个实验室的研究选题。在研究進行阶段,科学家个人的兴趣、心理因素会极大影响其所用的方法以及最后的结论。实验结果往往并非是对观察的忠实记录,一部分被认为是好的数据留下来,另一部分被认为是不好的数据抛弃。选择的依据是一种地方性的文化传统。一个学科在一定时期内信奉的某些理论以一种地方性文化传统构成了个体解释的依据。同时新的解释又巩固了原先的传统。可见,科学家个人的价值观、偏好作为一种“语境”都极大影响着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和结果。它们渗入知识当中,从而对知识的潜在价值发生作用。 在更广的意义上“语境”是指一种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亚文化传统。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到科学发展的模式就是从常规科学时期

15、到科学革命时期再到新的常规科学时期的发展过程。在每一个常规科学时期都会有一种范式影响这一时期的科学研究,科学革命时期就是不同范式间相互竞争的时期,是一种新范式代替范式的过程。所谓范式,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价值体系。在科学革命过程中,科学家之间不同的理论诉求和价值观影响着他们对于范式的选择;在常规科学时期,形成的新范式又会作为一种新的群体价值观影响着科学家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影响他们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在科学界内部,由专业为核心形成专业学术共同体,具体表现为学会、学派以及无形学院等形式。这些有形或无形组织的形成依靠的是共同的范式引导,共同的信念追求,以及共同的印证网络等。在共同体内部科学家的学科背

16、景、遵循的方法论都会趋同。原因在于受当时主导的价值观影响。在一种科学假说没有被推翻之前,科学家的工作就是围绕这些假定進行细枝末节的修补工作,在研究中遇到反常情况,仍不会主动怀疑是范式出错了,只有当太多反常出现,现有范式不能包容时才会抛弃现有范式,科学革命的过程是一种价值观的格式塔似的转换。科学共同体的价值观和需求影响着科学研究的方向,所用的方法,对数据的选择甚至决定着争论的结束。科学争论的结束并非是通过判决性实验实现,而是一种群体价值观的认可。一种假说随着同行的接受和强化,逐步形成一种联盟,而争论另一方的假说逐步被淹没在同行的工作中,他的数据不被采纳,他会被看作实验技能差的物理学家,他的文章失

17、去发表机会,他的实验和观点被漠视。可见,一种科学界内部的亚文化群体价值观决定着哪一种假说会被作为科学理论接受下来,这正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社会性的体现。 (二)科学知识在实验室外的拓展 科学知识在实验室外的拓展过程是广义“语境”影响的结果。科学知识产生无法完全脱离产生它的地方性语境。实验室中产生的知识向实验室外拓展的过程是从一种地方性实践到另一种地方性实践的过程。即,通过制定严格的实验程序、测量标准,规范实验语言、仪器等,使得各个地方的科学研究遵循某种地方性标准,从而使得这种标准下的科学知识成为标准的科学知识。同时,科学知识在实验室外的拓展也受到社会语境的影响。科学家对科学的论证是在一定的社会语境

18、中進行的,论证最根本目的是说服同行而不是证明独立于语境的真理,可接受的标准是公共的而非私人的,科学家所面对的课题评审、资助都处于社会语境的网络中。科学共同体磋商的标准会随着科学主张出现的具体语境以及支配它们的实践旨趣的不同而改变。知识是地方性的,社会价值语境依赖的,处于一个大的系统网络中。经济、军事需求影响着哪些知识被优先发展,哪些学科和项目可以得到更多的资助,甚至决定着研究方向的变动。经济效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学研究,更多学者表明技术创新模式应由科学研究试验发展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转变为市场需求引导下的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以此突出经济因素对科学研究的影响程度。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曼哈

19、顿工程”很好地例证了由于战争的需要对科学研究的拉动效应。战后万尼瓦尔布什撰文科学:无止境的前沿专门探讨国家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这些事实表明,科学已不是孤立发展的系统,而是处于网络之中,受到网络中其他节点的影响和制约。社会语境作为一种更大的价值观系统影响和形塑着科学知识的产生。科学知识渗透着广义语境下经济、军事等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影响。 由此可见,科学活动并非是一种完全被动的观察、记录,科学并非基于“理性人”假定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主动的介入、追踪,是一种社会多方面价值互动过程。其中渗透着不同个体的心理需求。科学活动中人的因素极为重要,这里的人是具体的、多元的,有着丰富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这种个性化和

20、差异化同样影响科学知识的产生。这使得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三、科学认识活动的广义虚拟经济价值 (一)科学的广义虚拟经济价值从何而来 科学知识生产的语境性表明,科学活动与科学知识并非一种主体人完全缺场的、无价值或价值中立的知识体系,而是渗透了知识产生场所中各种要素的、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因而,价值性是科学知识的属性之一。对于科学知识的价值,现代学者并不陌生,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以来,科学逐步从古希腊的沉思型(仅仅注重对现象的解释)转向现代的力量型(不仅关注对现象的解释,更加重视对世界的改造) 。科学知识作为一种现实生产力的作用已经显示的非常明显,这方面的研究也颇为丰富。

21、而另一方面,科学知识还具有潜在的生产力,正是这种潜在的生产力决定了科学知识的虚拟价值。 所谓虚拟价值是指直接满足心理需求的价值。田大瑜在广义虚拟经济原理初探一文中指出,虚拟经济现象是人类生活的交换扩大化的产物,将精神和心理需求也纳入了交换的范围。虚拟经济的实质,从外延上讲是心理需求的经济,是创造心理需求、满足心理需求的经济,是创造与交换虚拟价值的经济。科学知识究其本质是一种以语言文字、符号位载体的信息表达。信息作为世界的本质存在,具有普遍性。科学知识作为一种信息不仅指导人们从事生产实践,而且它本身也作为一种产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具体而言,这种满足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满足研究者自身的好奇心和满足感,他们能从研究中体会到除职业报酬之外的精神满足感;其二,满足科学共同体(即,科学界内部)的精神追求。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将科学家的精神气质总结为五条:普遍主义、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