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学排行榜需要公信力又到一年大学排行榜公布时。 去年 2 月底,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长武书连在同一天分别发布了2012 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武大版)和“2012 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前 350 名” (武书连版) 。武书连版将浙大列第一;武大版北大第一,浙大第三。这两大排行榜的发布,立即引来公众的关注和质疑。公众的质疑,包括三方面,其一,为何排行榜排出的名次会不同?其二,这样的排行榜究竟有怎样的作用?其三,哪一个排行榜更权威? 三个质疑,都绕不开一个词公信力。 事实上,类似的质疑,几乎在每年排行榜发布时都会发生。而且,不仅对国内大学排行榜如此,国外
2、大学的排行榜也是如此。比如,2011年,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出 2011 年全球大学 400 强,英国剑桥大学再次排名第一,中国共有 7 所大学跻身全球前 100 名,其中香港 3 所,分别是香港大学(22 名) 、香港中文大学(37 名)和香港科技大学(40名) ;大陆 3 所,依次为北京大学(46 名) 、清华大学(47 名)和复旦大学(91 名) ;“国立”台湾大学(87 名)是中国台湾地区进入前 100 名的唯一一所大学。而此前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发布的“2011年2012 年世界大学排行榜”显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位居第 49和第 71 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名第 192 位。
3、中国香港的大学表现抢眼,2在 200 强中夺得 4 席,是世界上顶尖大学密度最高的地区,其中香港大学位列第 34 名。台湾地区只有台湾大学进前 200 名,但排名则从 2010年的第 115 名滑落到第 154 名。对比这两大排行榜,不少人就感到很糊涂:同一所大学在不同排行榜上相差如此之大,到底哪一个排行榜才有公信力? 评价大学评什么? 排行榜是对大学的一种评价。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公众都有权了解大学的办学情况。公立大学的办学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即纳税人的钱) 、学生学费(受教育的钱)和社会捐赠,因此作为公众,不管从哪个角度,都有权了解大学怎样用这些钱,并取得怎样的成效;而私立大学的
4、资金除了学生学费、社会捐赠之外,也有政府的教育补贴和科研经费投入,因此,公众同样也有权了解大学的办学情况,而且,这些并不涉及商业机密。另外,无论是社会机构寻找大学合作伙伴,还是受教育者选择大学、专业,都需要对大学进行比较。这就是大学排行榜存在的基础。 大学排行榜的存在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其公信力不足,也是客观事实。 为何每张排行榜公布后,都会引起争议,甚至被人诟病?原因之一就在于其选择的指标。不同的大学排行榜机构,对大学会有不同的评价视角,也就会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由于评价体系不同等原因,各种榜单都有其局限性,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公正、全面。而且由于各个高校的功能、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
5、,用一个指标体系来衡量全中3国甚至全世界高校的办学水平,本身就不够客观。因此,不同的大学排行榜,完全有可能出现不同的排行结果。 事实上,我国的各类大学排行榜,也确实存在指标不合理的问题。比如,大多数排行榜所采用的指标,都突出反映学校的规模,包括论文数、成果数、教师规模、学生规模等,按照我国内地的大学排行榜,像加州理工学院这样办学规模并不大(学生只有 2000 多人)却培养了 3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极有可能榜上无名。相对而言,在所有大学排行榜中,分类排行榜比综合排行榜得到的认可程度比较高,比如学科排行榜就比大学的整体排名要令人信服得多。因为综合排行榜考虑的因素太复杂,不同类型的高校要放在一
6、起,本身可比性就不太大。 放眼国外,也许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经验。 由于教育制度相对成熟,而且排行历史相对比较长,国外大学排行榜也得到更高的认可。国外大学排行榜,更注重选择与教育教学紧密相关的指标,这是我国大学排行榜与之相比存在的最大差异。以美国来说,最有影响力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榜,选择的主要指标几乎全部与学生有关,包括新生选择性(有多少学生选择这所大学) 、新生留校率(有多少学生求学一年之后继续留在该校读书) 、教师资源(学校中有多少班级是 20 人一班、40 人一班) 、校友捐赠率(毕业学生中有多少捐赠母校)等,这说明大学的核心功能是人才培养。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当前的大学排
7、行榜基本上是“政府视角”的排行榜采纳的都是行政评价的指标,以及“学术视角”的排行榜排出的是论文中的大学,而非“学生视角” “社会评价视角”以4及“育人视角”的排行榜。比如,关于就业评价,目前用的是教育部发布的初次就业率数据,而不是毕业一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就业数据,而且只有就业率数据,却没有就业质量数据(比如岗位、薪资) ,也没有雇主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再比如,关于师资评价,目前用的都是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发表论文数指标,可这和育人有什么直接关系?如果老师只关心学术,不投身教育教学,这些指标就与育人无关,甚至这些数据越高,育人情况可能越糟糕。更合适的指标,应该是学校里教师资源的配置情况。同样,对于图书
8、馆、实验室设备,也不能只看存量,不分析使用率(图书借阅率、实验室使用率等) 。 因此,要提高我国大学排行榜的公信力,使其成为一张真正能帮助高中生、大学生择校择专业的榜单,必须明确一点大学为了学生而办,排行榜必须以“学生视角” “社会评价视角”以及“育人视角”评价大学。排行榜机构需要对大学办学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受教育者选择大学和社会机构与大学合作的需求,设置更能反映真实办学水平的指标体系,要多制作分类排行榜,减少综合性排行。 另外,建立真正科学的评价指标,也有赖于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推进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目前,社会对于国内大学的意见,更多表现在教学风气和学术风气上,而这难以通过排行榜指标体现出来
9、。甚至有可能两者正相反,比如论文数量多,在排行榜上很光鲜,而公众的感受却是大学急功近利,制造“学术泡沫” 。 数据不透明 “潜规则”横行 我国大学排行榜的问题除了指标并不科学、合理之外,还有采纳的5数据缺乏真实性、客观性。后者对排行榜的公信力的影响更具杀伤力。 通常来说,大学排行榜制作机构获得数据的最佳方式,是获得学校的授权,但往往主动授权排行机构使用自己的数据的学校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排行榜制作机构只能采纳教育部门和学校公开发布的数据,作为排行依据。我国教育部门和高校近年来虽然推进信息公开工作,并于2010 年 9 月实施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 ,可高校的信息公开工作做得并不好,这显然给排行
10、榜制作的数据收集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可能造成一些数据并不真实、客观。 另一方面,就是公众深恶痛绝的“潜规则” 。 近年来,伴随着大学排行榜的发布及媒体的报道,有关排行榜的“潜规则”传闻也甚嚣尘上。 “潜规则”的死敌是“公开透明” 。要消除排行榜的“潜规则” ,就要消除排行榜机构编造数据的空间,高校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及时向公众发布教育信息、学校办学数据。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大学排行榜虽然质量不高,可却有市场,原因是考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难以方便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而大学排行榜提供了这方面的信息服务。如果信息公开,公众能方便获得信息,大学排行榜不但再难以在数据上做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提高制作水
11、平,来获得生存空间。 另外,要规范排行榜的制作。从纯学术研究角度看,任何个人和机构都是可以制作自己的大学排行榜的,但发布大学排行榜,却需要有资质要求,并遵循一定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排行榜的制作,需要有行业规范,不能任何机构、个人都可制作与发布,否则就可能乱套。6这与开办企业、生产销售产品一个道理,排行榜本身就是一个教育咨询或服务产品,其“生产”和“销售”需有明确规范。 笔者并不认为只有等大学制度成熟、完善之后才可有大学排行榜。排行榜作为一种社会评价,可以反映出社会对大学的一些评价,并作为大学办学的参照。另外,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大学排行榜,还会传递给社会正确的评价大学的意识,形成推进大学改革和发展的力量。我们反对的是那种借制度不完善,浑水摸鱼,完全出于商业意图制作排行榜的行为。这样的大学排行榜不但难以发挥社会评价的应有作用,而且也搞乱排行榜市场,自身也难以长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