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外国文学作品的赏析与教学湖北省教育决策者把外国文学欣赏作为湖北高考必考教材,作为风向标,外国文学已经越来越受到受到师生的重视。但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能像教授传统中国文学那样去教外国文学吗?学生能像学习传统中国文学那样去学习外国文学吗?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1.“人”是永远的主题 以“人”为中心,以“人”为首位,表现人的经历,人的尊严,人性的复杂,探索人的出路,欧美文学展现了人由自卑到自负再到觉醒的过程。 和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相对比,中国文化的中心,核心是“文以载道” ,为了“道” ,可以舍身取义, “道”是第一位的,人是其次,为了道,人的尊严、人的生命都可以不算什
2、么,所以有伯夷、叔齐的“义不食周粟”饿死取义的故事,有了楚霸王项羽宁死(为了理想)而牺牲生命的故事。为了“道” ,人的尊严、人的生命统统都可以放弃,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歌颂这样的行为就成了主流,为了“道” (或理想)放弃人的尊严成了被歌颂的主题,那么, “人” “人性”就不是中国文学着重表现的主题。 人道主义思想在欧美文化中根深蒂固,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如雨果的九三年中,法国大革命时敌对双方的斗争你死我活之际,2为了于双方都没有干系的三个幼儿,双方的领袖(郭文和朗德纳克)都不顾自己的性命就是例证。 可以说这是人道主义是欧美从古贯穿至今的表现主题。 2.无处不在的宗教性 西方学术的源
3、头,一是希腊神话,二是犹太教发展成的基督教。 希腊的宗教强调的是“神的人性” ,希腊奥林匹亚山上的众神们,除了长生不老和有超凡的能力之外,其它方面和人一样,有男欢女爱,有婚外情,有嫉妒,有报复,有仇杀这些神身上有着早期原始人类的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有着崇尚自然、积极进取的精神,有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可以说是人道主义精神的源头。 基督教发展定型后强调的是“神性” ,他们以耶稣基督为唯一的统治者,强调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希腊神话其实反映的是崇尚自由的人性,这起源于生产力低下的奴隶制时期,而统一的宗教的兴起是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了私有制、封建主义至资本主义需要而产生的,为了保证私有
4、财产的巩固性、安全性,就需要禁欲主义来禁锢对他人财产的渴求和对来世的希望。直至现当代,基督教精神尽管遭到怀疑、不满至反叛,但基督教的思想、精神仍是现代文学的道德规范,影响深远。 相比较起来,欧美的文学(包括法律、道德、政治和经济体系)都植根于基督教,大部分作家、大部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基督教的巨大影响,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礼拜二的午睡时刻里,借神父及其妹妹表现了作者慈悲的宗教式的人性关怀。而在托尔斯泰的复活里则直接以宗教的“救赎”作为主题。而中国乃至亚洲文学中,只是少数作家、少3数作品受宗教影响较大。中国的大多数文学家只把佛教看作一种哲学思想,如中国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苏轼与和尚佛印来往密切,他有
5、的文章也谈佛论道,诗文中也有佛家思想,但对佛教的调侃、不恭也大量存在于其著作、传说之中。 下面谈谈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方法的几点尝试: 1.采用多媒体技术 传统的中国文章讲究含蓄蕴藉,所以传统的授课方式就讲求涵咏、领悟,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还原中国文章的“原汁原味” 。但对于外国文学来说,特别是对外国小说的鉴赏,无疑是铁砂掌打在棉花上,不给力。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为课堂的教学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方法,我们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发文字音像资料,直接为教学服务。教师可以适当让学生观看教学录像或者精彩片断,通过影视的形象化来化解原著的抽象性,并将二者进行对比讨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激起学生看
6、原著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就要求教师学会编辑制作教学软件,把学生不易理解的情节、人物、语言、潜台词、心理等不容易直接感受的关键部分通过辑录外国名著影片或者制成课件,给学生一个直接感受和领悟的空间。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抽象的心理描写,直接讲授往往显得苍白,但是如果借以影片,加以对原著的阅读分析,二者相互对照,必然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中著名的心理独白“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我曾经泛泛地向学生介绍过,但是他们的理解并不深刻,后来我在课件中加进了一段影片,学生终于4体会到了哈姆雷特父死母嫁、理想破灭之后的无助、彷徨、忧郁的心境,比单纯的讲
7、课效果好许多。 2.提供新观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和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现代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和以前大不相同。他们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迅速,视野宽广,理念前卫新潮。如果教师一味地将西方文学的众多问题简单的归结为“西方教会封建贵族或者资本主义腐朽和堕落”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新颖的思维深刻的辨析将大受学生的欢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与自己学科相关的信息,将搜集到的最新科研成果、前沿的科研动态及时的反映在课堂上,提出一些与传统完全不同的观点观念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能够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讨论中有所发现。这样,既提起了学生学
8、习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教师自己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学术水平。 随着中外学者对外国文学研究不断的深入,许多一直认为经典的提法也在悄然的发生变化。比如蒲宁的安东诺夫卡苹果 ,过去的批判者认为它反映了作者对旧沙皇俄国靠拢,作品流露出对已逝去的时代的留恋与惋惜,对现实生活的冷漠。甚至因他对十月革命过于滥用暴力不能接受,1920 年被驱逐出俄国。但 1933 年蒲宁因为“继承俄国散文文学古典的传统,表现出精巧的艺术方法”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也就具有世界性的美学与认识价值。要上好外国文学课,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目光和判断力去批判地接受更多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信息。 3.运5用新理论 传统
9、的外国文学教学多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分析,这种单一的批评方法随着西方现代批评方法的形成已经受到了冲击。比如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主要是从社会、理论、道德角度出发来分析文学作品,这就无形中淡化了作者创作的目的和心灵的呼唤;现代的人本主义研究则更多关注人的本能、潜意识、精神世界、文化等,更多地谈到人的异化问题。在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运用现代批评方法的理论。比如在教授卡夫卡的变形记时,我们极容易把主题“中国化”表现了亲情的沦丧,格里高尔在没有亲人的关爱下变形成了小小可怜虫。实际上,小说的主题不在于亲情,而直接指向人和人类的生存。他的另外一篇骑桶者同样延续了卡夫卡一贯的主
10、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小说并不指向“阶级斗争” ,而是暗含了一种内心的反省:小人物由于自身的弱点导致了人生的失败。毫无疑问,传统的阶级分析等理论及唯物价值观在外国小说的教学中已经越来越艰难了。 4.运用比较教学法 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影响是跨国界、跨时代的,而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勿庸质疑。虽然在一般的外国文学教材里很少有比较,但是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够拘泥于教材,要有比教材更多、更广、更深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要通过多角度多视野的分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比较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在外国文学中开展的比较教学,主要是通过中外文学的比较以及外国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比较来进行的。通过比较,6可以加深学生
11、的印象,可以让学生在中外文学文化比较中剔除糟粕,吸取精华。 在教授卡尔维诺德牲畜林时,我让同学们回忆自己曾看过的潘长江主演的电影举起手来 ,同学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小说荒诞的主题,电影是丑化反面角色,小说是丑化英雄;电影是在对丑角的戏弄中,观众得到快感,小说是把一个丑角推上抗战的舞台,通过一系列的荒唐可笑的奇遇,表现生活的无逻辑、人生的荒诞。 通过中西文学(或者西方文学自身)比较,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学文化的精粹,知道各国文学的相互交流与发展历程。 5.编演课本剧 外国文学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某个故事情节或者某段历史,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依托一个个美丽的故事,让学生自编
12、自导课本剧。编排课本剧,学生首先要把名著改编为剧本。在改编的过程中,必要的场景设计、人物安排迫使学生必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配合演出条件,学生又必须对原作进行必要的增删,而且又必须保证这种增删的合理性,这样就迫使学生去理解作品,消化作品。学生在兴趣的支配下,虽面对重重困难却也会乐此不疲。 我曾经尝试让学生编排列夫?托尔斯泰的娜塔莎 ,学生使用了稚嫩的表演和自编的台词及动作,表达了娜塔莎热情天真的人物个性。当最后娜塔莎为爱丧失理智不惜和好朋友索尼娅翻脸甚至撕毁之前与安德来公爵的婚约的时候,同学们都深深地为娜塔莎担忧,有的同学紧咬嘴唇,有的同学紧握拳头。完全有理由相信,学生已经深深地被小说吸引,7相信他们会对作品终生难忘。 总之,外国文学的教学是一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学教学的艺术,它需要教师不断地探讨和发现才能寻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只要集思广益,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深入探讨,必然能够摸索出一套较好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