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职教育与学术型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摘 要 人才培养目标是确立课程理念的基本依据。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分别形成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课程观与课程体系构建理念。高职教育课程理念由学科出发向技术出发转变,课程结构由完整、系统和层次性向独立、跳跃和平行性转变,课程体系模式由学科模式向模块课程模式转变。其中, “层次-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合适选择。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学术型高等教育;课程设置;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8-0036-0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方面都
2、承袭了本科院校学科型的许多做法,致使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偏差,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评估和规范化建设的深入,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但由于受学术型高等教育影响根深蒂固,高职教育仍然大量残存本科压缩型的学科型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的痕迹,影响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本文从三方面对高职教育与学术型高等教育课程进行比较探析,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课程理念比较 2课程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有关,不同的高等教育类型,对应不同的培养目标。通常把人才分为四类,即学术(研究)型人才、工程(设计)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技
3、术型人才。学术型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前两种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后两种人才,具体详见表 1。人才培养目标是确立课程理念的基本依据,依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分别形成学术型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课程观与课程体系构建理念。学术型高等教育的课程观是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模式,服务于学科建设和知识积累,旨在培养学术(研究)型、工程(设计)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观是以技术为核心构建课程模式,服务于技术开发和职业训练,旨在培养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结构特性比较 不同的高等教育类型对应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不同特性的课程结构体系。学术型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之间既存在必然的联系,也存在本质
4、的区别,具体见表 2。 学术型高等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层次性和理论性四大特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相对学术型高等教育则对应有独立性、跳跃性、平行性和实践性的四大特点。学术型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之所以存在这样的本质区别,其原因还是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所致。 学术型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讲求学科的完整性,因为学术型高等学校主要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科学研究、设计、规划、决策等工作,所以要求学术型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完整,包括具有3较宽厚、涵盖本学科主要内容的理论基础知识,课程设置应体现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则不同,讲求相对独立。
5、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这类人才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的工作,必须具备较成熟的规范技术和服务的能力,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够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换成为物质形态的物品,或者为社会创造直接价值。这就要求其课程结构体系不要按学科要求,而要按职业能力要求确定相关课程。 三、课程模式比较 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培养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对应不同的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 (一)学术型高等教育的三段模式:“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 三段模式的依据是按学科设专业,以该学科的理论体系为框架设置课程,故三段模式又称学科模式。各课程彼此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且
6、按宽基础模式分配课时,共同为系统服务,共同为“学科中心”的课程结构体系服务,以强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善性。其目标是培养有“后劲” ,对工作有较宽适应性的学术研究型和工程设计型人才。这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术型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模式。这种模式的教学观本质上是属于知识本位的。这种模式易造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重理论、轻实践” , “重原理、轻案例” , “重设计、轻工艺” ,显然不适合以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 (二)高职教育的基本模式:“1+X”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 4这种模式是在“本科压缩型”向富有高职特色课程体系转换过程中形成的,故称之高职课程体系的基本模式,具体见图 1。 “1+X
7、”模式中的“1”代表语数外等文化课及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文素质课程,这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总体要求,所有学生对“1”都必须掌握。 “1+X”模式中的“X”代表若干个平行的职业能力课程模块,每一个模块代表的是某一类岗位(群) 。每个模块中的课程包括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训实习课,针对某一类职业岗位群。 “1+X”模式打破了学术型高等教育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将所有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人文修养综合素质课程,另一类是职业能力课程。这种课程结构体系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固有特征,反映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符合高职教育规律,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 (三)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层
8、次-模块”课程结构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由“1+X”模式,逐步发展为与市场需要岗位(群)联系更紧密,更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起步于 2001 年的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的“层次-模块”课程体系,赢得教育界的关注与充分肯定。这种模式是在基本模式“1+X”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称之为发展模式。 “层次-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以职能为核心,由核心层、支持层、基础层、特色层 4 个层次和 14 个模块的课程组成。核心技术课模块包括核心技术课和专业技术课,覆盖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术,教学上侧重于技术原理、技术方法的讲授,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学好这些课程
9、,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知识和技术,确保学生有一技之长。基础层涵盖的课程和心理5健康课、职业指导、选修课,实际上是以上“1+X”模式中的“1”的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其中所涉及的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过程性课程模块,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指导下,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机会、动手机会、表达机会、创作机会等而开设的过程性特色课程。 关于“层次-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作用和特点,笔者赞成有研究者结合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所阐述的观点。一是“层次-模块”中各层各模块均紧紧围绕职业技能这个核心,突出这个核心,再按核心课程的需要逐层服务于核心,形成一个围绕核心环环相扣的课程总
10、体结构。二是这种结构由内到外依次体现出“职业技术核心” 、 “动手能力优先”和“注重人文和科技素养”的课程设计原则,贯彻从高职学生发展实际出发,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三是这一课程体系结合“2+1”教学模式和分流培养措施,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47-49. 2俞瑞钊,高振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之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5):41-44. 3曹勇,刘灿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比较研究J.职教通讯,2001(9):18-21. Comparative A
11、nalysis on Curriculum Setting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cademic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6HONG Shao-hua (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Wuhan Hubei 430065, China) Abstract The goal of talents training is the fundamental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urriculum ideas. Accor
12、ding to different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curriculum view and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principle for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ere formed respectively. The starting point of curriculum idea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nges to the technology from th
13、e subject;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transform from completeness, systematiz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to independence, jumping and parallelism; the curriculum system model transforms from subject mode to module courses. Among them, the “level-module” curriculum structure system is the suitable choice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cdemic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setting; curriculum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