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93485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摘要: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专业主干课程,贯穿高校教育始终。低年级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调整学习习惯和方法,以适应设计课的“一对一”指导授课方式,因而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问题,影响教学效果,本文就此进行了实践性探索,并提出若干改进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建筑设计;低年级;提高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019-03 建筑设计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该课程的授课方式以教师“一对一”指导学生为主,与学生习惯的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一对

2、多”的授课方式有很大差异。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求学生改变学习习惯,转换角色,变为学习的中心体,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具有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并能积极与人交流、讨论。 建筑学专业低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关键在于通过简单功能的建筑设计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一、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2低年级学生处于建筑设计理论和技术理论学习的初级阶段,也处于对建筑设计课程的指导教学模式的适应期,因此低年级的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前松后紧”的现象普遍存在 习惯了“一对多”授课方式的低年级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了课

3、堂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往往不能很快适应建筑设计 “一对一”的授课方式,需要较长的时间调整学习习惯和方法,从而养成自主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学习习惯的调整和适应过程中,低年级学生课后的时间安排往往不合理,缺少足够的课后自学和思考过程,无法按教师要求的进度完成相关任务。课堂上,大多学生因不想暴露自己进度落后的问题,而不愿意与教师交流和讨论,致使教师上课无的放矢,影响教学指导效果,最终导致课程设计进度的拖延,学生后期交图不得不熬夜受累。面对这样的学习压力,低年级学生疲于应付,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2.师生间存在交流沟通障碍 师生间良好的交流是保证低年级建筑设计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4、,师生交流往往形成以下几个影响课堂指导教学效果的障碍:第一,由于尚未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低年级学生不懂得系统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或建筑理念,语言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第二,由于长期处在教师一言堂的环境中,低年级学生习惯被动地、安静地接受知识,对建筑设计课上教师给予的改进意见只会一味接受,不敢提出质疑,甚至一声不吭,毫无回应,以为这样才是安静听讲的好学生。以3上问题,使得教师无法准确判断学生对课堂指导的理解和领悟程度,而只能按照经验重复强调关键性问题,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尖子生”的脱颖而出。 3.同学间专业交流欲望不强 建筑学专业学生间的专业交流能碰撞出激动人心的思想火花,而且同龄间积极的

5、交流和对比也能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提高学生建筑设计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但低年级学生中以下现象屡见不鲜:第一,由于专业知识面窄,他们往往对建筑作品缺乏感悟,不会进行作品分析,甚至不敢大胆表达自己观点。因此,同龄间甚至同班同学间往往缺少专业交流, “闭门造车”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二,悟性高的学生担心被其他同学模仿,不愿意与同学交流感受,分享学习心得。 4.查阅资料的自学能力较弱 建筑学的艺术性、社会性和技术性要求学生应具备开放的心态和视野,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信息化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除了图书馆的纸质书籍外,互联网还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电子书籍、图片或资料。虽然高校图书馆均会定

6、期对学生进行资源库的使用培训,但因可多人共享的电子数据库资料多是文字形式的理论文献,不利于低年级学生兴趣的培养,而易于低年级学生接受的印刷精美的纸质图片书籍却受数量的限制,无法同时实现多人共享。因此,低年级学生更倾向于求助互联网的图片资料。然而,互联网资料繁杂且良莠不齐,低年级学生在缺乏对优劣和美丑的判断能力的情况下,或者无法收集到教师所推荐的优秀作品的详实资料,往往断章取义地理解作品;或者因作品资料品4位不高甚至恶俗,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也极其不利。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措施 上述问题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密切相关,若熟视无睹,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将面对更多的困难,甚至不能适应将来设计院工

7、作的要求,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停留在“一对一”的解决学生设计方案的层次上,不仅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和创意,还要更合理、灵活地组织安排课堂教学,更应指导学生拟定课后的学习计划。以下是笔者提出的一些建议。 1.提倡 1:1 和 1+1 的时间计划 所谓“1:1 的时间计划” ,就是要求学生课后至少应安排与课堂等量的自学和思考时间,或者用于学习相关建筑规范,或者用于推敲工作模型,或者进行建筑构思,等等。 “1+1 的时间计划” ,就是要求学生除完成建筑设计作业外,还应保证足够的课后阅读时间,每周的课后阅读时间应该相当于课堂和课后用于建筑设计作业上的时间总和。积极提倡上述的时间计划,既有

8、助于确保学生及时完成设计任务,避免临时突击造成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又能对学生灌输学习主体意识,培养独立自学习惯。当然,要求学生按上述时间计划安排课余时间,反复提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投入精力,认真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敦促他们的设计进度,并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 2.以问题为驱动,授之以渔 教师按设计的不同阶段设定不同的问题,并传授分析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收集和分析资料,并尝试解决问题,培5养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以设计初期的基地分析为例,教师应先介绍设计工作必须关注的若干基地环境要素,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基地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以及通过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传授了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

9、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预设的若干问题,如课程作业的基地入口和基地道路的设置,建筑的占位与布局等。学生在掌握了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后,在新的情景下展开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尝试各种设计的可能性,在独立思考中体会探索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主学习思考的意识。3.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师首先应向学生强调: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以调动他们与人交流的热情和课堂发言讨论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应视教学实际和进度灵活安排课堂小讨论,包括:分组讨论和个人发言。教师参与分组讨论并给与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尤其是不爱发言的个别学生。个人发言,即:个人

10、面对教师和全班同学的发言,发言者压力更大,应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轮流参与,使每位学生都能受到这种训练。个人发言适用于小组代表介绍本组讨论结果或发布小组协作成果,也适用于学生个人设计方案的解说,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全班学生提问或讨论个人的设计方案,并给与点评。该过程既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助于学生间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同时也让对交流有所保留的学生意识到交流和相互学习的益处,全面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热情。 4.促进同年级及年级间的交流 教师应该积极创造同年级学生和高、低年级间学生交流的机会。可6举办年级设计作品展或年级座谈会,并邀请活跃的高年级学生参加,介绍学习经验,充分利用和发挥同龄人强大的带动

11、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对专业的兴趣。以查阅资料为例,教师可以邀请高年级的优等生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从介绍资料阅读,到创意萌芽介绍,最后到作品定稿的全过程,使低年级学生认识到阅读是创意和设计的源泉。教师可进一步推荐专业的建筑网站、论坛和书籍,还可以大师名作为例,现场演示搜寻全面详实的作品资料的方法和过程。 另外,促进高低年级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为个别低年级的优等生建立更多的专业交流渠道,发挥其在本年级的带头作用。 建筑学专业低年级教学是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 建筑设计是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紧密接轨的课程,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形成的不良习惯、方法将严重影响其今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

12、。总结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低年级学生的各种不良表现、分析并及时调整修正教学教法,是极其必要的,笔者对低年级教学进行了实践性探索和经验总结,希望有助于改善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露.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课程整合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6. 2邢燕,张驰.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2, (10). 3余卓群.建筑学教改刍议从评估看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J.7建筑学报,1995, (5). 4刘博佳.建筑设计类课程“应用型”教学模式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2). 5茅艳,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0,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