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重要 过程和方法更重要.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93594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论重要 过程和方法更重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结论重要 过程和方法更重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结论重要 过程和方法更重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结论重要 过程和方法更重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结论重要 过程和方法更重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结论重要 过程和方法更重要摘要:针对课堂教学调研中发现的过程和方法目标落实不到位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过程和方法;教学片段;教学评价;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3-000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3.003 课堂教学是教研活动的主阵地,作为化学教研员,笔者经常走进课堂进行教学调研,每次听课后感触最深的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都悄然发生了改变,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有部分教师授课中过程和方法目标落实不

2、到位,重结论、轻过程,穿新鞋走旧路的现象依然存在。他们仍然“以自我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一味追求课堂“高效” ,忽视能力培养,淡化学习过程,功利思想色彩较重,令我们感到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令人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某些观念与实践行为的不匹配因素,现列举三个活动案例,供大家参考,以期广大同行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加强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落实,建构更加有序、有效、有质量的课堂教学。 案例 1:海水制镁教学片段 海水制镁是鲁教版初四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中的教学内容,教师教授相关知识时,首先下发导学案,以备学习之用;接2着用课件展示金属镁在火箭、导弹、飞机制造业中的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熟悉利用海水制镁的工艺流程、并能正确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体现小组自学;最后便是教师提问、学生板演,一字不差地重复记忆和背诵教材内容,也就是所谓的成果展示。 整堂课如行云流水、顺畅无比,教师点拨、学生自学、小组展示等环节一应俱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答案有条有理、准确无误,让人感到方法的有效和课堂的高效。为检验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笔者拟定了三个问题,挑选每个小组中课堂表现最优秀的学生展开问卷测试: (1)海水中所含镁离子的总量很大,为什么我们不直接用海水来沉淀镁离子,而选用海水晒盐后的卤水作原料来沉淀镁离子? (2)海水中的镁以镁离子形式存在于水中,为什

4、么要加入石灰乳将其从海水中沉淀出来?用石灰水代替石灰乳行吗?氢氧化钠也是一种可溶性碱,为什么不选用氢氧化钠呢?碳酸镁也是一种沉淀,为什么不加入碳酸钠呢? (3)海水中本来就含有 MgCl2,利用海水提取金属镁时,为什么还要经历“MgCl2Mg(OH)2MgCl2”的转化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测试结果,令人诧异:抽取的八名优秀学生中没有一人完整回答出三个问题,近半数学生答非所问,多数学生的回答,支离破碎、吞吞吐吐、似是而非,让人不得不怀疑课堂的“虚假美丽” ,其实课堂中学生的3流利回答只是课本知识的重复再现,教师的提问也只是照本宣科,精彩的课堂犹如昙花一现,很多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只是雾里看花,

5、模模糊糊、似是而非,他们死记硬背课本文字,全然不知道其中的化学原理,没有思考、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导致学生思维能力的缺失,课堂呈现的“高效”很大程度上属于无效,如此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该休矣! 案例 2:溶液教学案例分析 集体教研时间,笔者命制了一道案例分析题,以考查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落实意识,然后上交答卷,专人进行批阅。 题目:笔者到学校调研,聆听了某教师的一堂化学课,课题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学习溶液知识时,该教师的教学过程记录如下: 1.概念展示: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概念讲解: (1)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属于混

6、合物。 溶质:像食盐这样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溶剂:像水这样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2)溶液的特性:均一性、稳定性。均一性是指各部分的浓稀一样、性质相同,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3)溶液的颜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4)无色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无色透明的,属于纯净物,不是溶液。 (5)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4(6)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溶液的体积=溶液的质量溶液的密度。 3.概念应用:(跟踪练习,配 6 个题目,涉及选择题和填空题,题目略)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对这种教材处理方式的认识

7、,说说你的做法。本案例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讲解、传授,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把学生看成了一个储存知识的容器,教师只顾把知识往里面填;或者说教师把学生看成了仓库,教师只管把知识往里存储,学生的学习是容纳、接受、记忆和重复。正如保罗?弗莱雷指出,那种“强调结果”的思想,是一种教育“银行”式的观念, “教育因此成为一种存放的行为,学生是仓库,教师是存款人,教育中没有交流。这种做法使得我们的课堂由自主学习变为接受学习,弱化了对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要知道,学生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 ,而是有个性、有潜质、有能力、会创造的生命个体。 抽样的 25 份答卷表明,完全赞同该教师

8、做法的竟然有 15 位(占总数的 60%) ,并且高度评价该教师的做法:知识归纳总结全面到位、细致入微,为溶液知识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7 位教师只说明该教师的做法是传统的讲授法,没有指出其不足,更没有提及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问题,可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只有 3 位教师既表明了自己所持的否定态度、指出了教学方法上的不足、弊端,又提出了让学生动手实验配制溶液,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溶液形5成的过程、感悟溶液的特征,由此抽象概括溶液概念的学习思路。 令人惊讶的数字,再次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过程与方法教学观念的淡薄,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定位课堂教学的

9、方向,规范课堂教学的行为,那些一味传授知识而忽视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的教学观念应当更新了! 案例 3:元素教学案例设计 化学优质课评选的第一环节是笔试,试题除了考查教师的教育理论、学科知识等内容外,还有一道题目就是写一篇元素教学设计,由于事前大家都不知道要写教学设计,因此没人带教材,于是我下发了早已准备好的无任何划痕的教材内容复印件,每人一份,让大家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根据个人的认识,独立写出这个教学设计,然后上交书面文稿。 结束后,笔者抽取了 30 份答卷,发现大多数教师对元素概念的教学流程基本一致:给出定义分析定义学生记忆定义利用习题强化定义。30 份答卷几乎如出一辙,令人难以理解。

10、整个设计的关键词可以归纳为讲解、背诵和练习。机械背诵、强化训练,教师没能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一味强调概念教学,学生对所学知识也只能是迷迷糊糊,一知半解,其效果可想而知,他们一味重视知识的传授、成绩的提高,却忽视了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漠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在将来的问题解决中,自身的能力被磨灭了,他们的改造力和创造力都缺失了。 元素究竟是什么?同一类原子有何共同特点?元素与原子有何区别、6联系?学生在学习了分子、原子的知识后对元素的学习有何帮助?如何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形成对元素的理解、建构元素的概念呢?这些都应是教师备课时应该涉及到的问题。 笔者认为,既然学生已经

11、熟悉了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的模型,我们不妨以此作为知识的切入点,给出三种物质的分子模型,让学生拆分三种分子并对原子重新进行归类,学生通过拆分分子后自然就会把氢原子、氧原子分别放在一块,以此为契机,教师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设问:为什么要这样归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自然就会回答,它们都是氢原子(或它们都是氧原子) 。此时,教师继续引导:无论是水中分子的氢原子还是氢分子的氢原子,它们都属于同一类原子,该类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 1,无论是水分子中的氧原子还是氧分子中的氧原子,它们也都属于同一类原子,该类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 8,大家思考一下:同一类原子有何共同点?此时学生很容易理解:它们的核内质子数相同

12、,由此同一类原子的问题就解决了,为元素的学习扫清了思维障碍,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化学上把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做元素。此时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抽象、推理、概括出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的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整个过程抓住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层层递进,步步设问,学习线路明晰、学生豁然开朗,自然也就明确了元素的内涵、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学生经历了整个知识的学习过程,自然加深了对元素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化学课堂教学中过程是不可忽略的,过程与结果更加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应该牢记:过程7和方法第一,知识第二。 参考文献 1 潘丽明,耿雁冰. 尊重深度教学的的起点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 (10):15-16 2 高兴邦,朱月芳.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课堂教学与评析J. 化学教学,2012, (11):42-4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