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秦汉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原因及影响.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94747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秦汉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原因及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论秦汉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原因及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论秦汉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原因及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论秦汉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原因及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论秦汉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原因及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浅论秦汉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原因及影响摘要:秦汉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产品的多样化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地区的扩大。在这一时期取得进步的主要原因包括农业生产关系的巨大调整与变革;重农政策的实行;国家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初步形成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色,初步形成了我国传统农业的架构模式,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关键词:秦汉时期;农业发展;表现;原因;影响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145-02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转折时期,第一次出现了封建社会鼎盛的局面,在这一时期政治、

2、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和支柱更是取得了长足甚至是空前的进步。秦汉时期农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科技的进步种植业和养殖业是秦汉时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方面在这一时期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首先,种植业中土壤耕作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各种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铁制农具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但在这一时期铁2农具数量既少而且形制也比较原始,到了秦汉时期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铁制农具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取代了铜制农具和木制农具。在汉武帝时期,据汉书?食货志上记载:搜粟都尉赵过在长安附近及三辅地区,教民“用耦犁,二牛三人” 。汉宣帝时

3、,据汉书?循吏传?龚遂传记载:龚遂做渤海太守, “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简约,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 ”平帝元始二年,据汉书?平帝纪记载:“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募徙贫民,县次给食,至徙所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 ”据后汉书?王景传记载:东汉明帝永平以前庐江一带“百姓不知牛耕” 。永平十三年,王景赴任庐江太守,“教民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据后汉书?任延传记载:东汉以前,九真地区(今越南中部)还是“俗烧草种田” 。光武帝建武初期,任命任延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

4、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是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用牛犁耕田。据后汉书?鲁恭传记载:和帝初,鲁恭上疏说:“三辅、并、凉少雨,麦根枯焦,牛死日甚” ,这是西北关陇等地区用牛耕。据全后汉文?政论记载:东汉中叶的崔说:“今辽东耕犁,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耧,凡用二牛六人” ,这是辽东地区用牛犁耕地。其次,种植业中作物栽培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为代田法和区田法的出现。代田法在农学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耕地上的沟和垄是3相间的,将作物的种子播种在沟里,这样可以达到防风抗倒伏的效果;其次是沟和垄定年互换,这样可以达到“种休更换”的目的;最后是新的配套农具的使用,比如耦犁、

5、耧车。代田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达到了“用力少而得谷多“的效果!区田法的记载始见于胜之书 。区田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沟状区田法”和“窝状区田法” 。在技术上的特点主要包括:一是深翻耕作区或者说沟中的土壤,据胜之书记载“区田不耕旁地,庶尽地力” ,这样可以避免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侧漏,实现精耕细作、少种多收。二是严格规定每亩地的立苗数和每株苗之间的行距,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阳光。三是集中施肥灌水,据胜之书记载“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良田也” ,同时还要进行精细的栽培管理。区田法的这些特点实现了高额丰产的效果。另外,蚕桑业在秦汉时期也获得了巨大的突破。在这一时期种桑养蚕也被当时的统治

6、阶级看作农耕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积极鼓励农户从事桑蚕业。从四民月令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农户在农忙之余就会种桑养蚕,一方面是用来自足,二来是为了纳赋。两汉时期的地主不但使用“蚕妾”从事蚕桑生产,而且在蚕事大忙季节要动员家中妇女儿童参加劳作,并独自完成养蚕、缫丝、纺织、印染等全部生产过程。另外,在这一时期甚至出现了专业性的以出售赢利为目的桑蚕业,在秦汉时期山东地区就有经营上千亩桑田的,其营业目的是赢利。在这一时期,蚕桑织品不但是人们主要的衣被原料之一,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央王朝向北方游牧民族交换和对外贸易的最重要的物资,特别是张骞通西域之后,丝绸更成为中国与西方贸易的大宗商品,联系东西方的纽带

7、4也因此而称为“丝绸之路” 。由于政府的鼓励等方面的因素使得这一时期的桑蚕业得到很大发展,同时桑蚕业在本时期技术上也有了重大突破,首先在种植桑树上开始出现温室栽培技术并得到了大力推广;其次在栽培方法上出现了“地桑”的技术,这种技术就是把桑树种苗撒播在地上,跟种植“黍”等庄稼一样对其进行管理,等桑苗长到一定高度之后就用镰刀从桑苗靠近地面的地方割除,但是不要伤及桑苗的根部,这样在第二年春天的时候,桑苗的根就会发新芽,比起树桑,地桑的桑叶有叶形较大、叶质鲜嫩的特点,同时采摘起来也比较省时省工;最后这一时期在饲养桑蚕上已经开始使用人工加温技术,据四民月令记载:“凡养蚕者,欲其温而早成,故为密室,蓄火以

8、置之。 ”二、农产品的多样化秦汉时期的农作物在前代的基础上更加的丰富多样,主要表现在:首先,粮食作物更加丰富。据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记载,到东汉时期已有八个麦的品种,七个禾的品种、六个稻的品种、四个豆的品种,麻的四个品种,黍有三个品种,竿有两个品种;其次,麦和水稻的种植更加普遍成为主要的农作物,麦在北方得到大力推广,南方的粮食种植主要是水稻并且已经推广到北方的部分地区,麦和稻成为人们的主要粮食来源;再次,蔬菜和经济作物的品种进一步增加。据四民月令记载,当时的蔬菜有瓜、瓠、葵、冬葵、苜蓿、芥、芜菁、芋、荷、生姜、葱、青葱、大蒜、韭葱、蓼、苏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桑、麻、芝麻、蓼蓝和胡瓜。雄麻主要用其纤

9、维制造亚麻布及其他织物,雌麻则和芝麻和白苏等作为油料作物,蓼蓝作为蓝色染料作物,麻籽已不再作为谷物5食用了;最后,秦汉时期与西域联系沟通频繁并进行了物资交流,从西域引入了西瓜、黄瓜、蚕豆、青葱、大蒜、胡椒、芝麻、葡萄和苜蓿等作物。 三、农业经济发展地区的扩大秦汉时期农业经济发展地区的扩大首先表现在广大的半农半牧区的农业获得了发展。自殷周以来,我国长城以北、西北和东北北部地区均为畜牧业经济区,而靠近长城内侧,从碣石(即:今河北昌黎县) ,经龙门(即:今陕西卦城县)西南折向天水、陇西的广大地区,包括秦汉时期的北地、上郡、五原、朔方、云中、西河、河西等郡在内的地区都是农畜两宜的半农半牧区。到了秦汉时

10、期,特别是随着秦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和汉武帝对匈奴用兵的胜利,除丰富了牲畜品种和扩大了畜牧业的地区外,也在这片辽阔的地区兴建屯田和移民实边,从而扩大了粮食生产的面积。汉武帝攻破匈奴以后, “汉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 ,后武帝又置河西四郡,于是在张掖、酒泉、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由于屯田的大量兴建,以至从今新疆地区到河西走廊及宁夏、内蒙古等地出土的汉简中,还屡见“农令” 、 “田官” 、 “候农令” 、 “别田令史” 、 “农亭长” 、 “代田长” 、“农都尉” 、 “护田校尉”等主管农田的田官名称。所有这一切都说明这时的半农半牧区的农业经济

11、确有发展。其次表现在落后的江南地区也获得了一定的开发。秦汉特别是东汉时期,王景在庐江郡推行牛耕之法;任延在九真郡“铸作田器” ,教民牛耕。可见江南的边远地区也在推广牛耕。这一时期的水利设施的兴建也出现了由北方延伸到南方的趋势,西汉中期以后到东汉,水利的兴建由以北方为重点逐步转向以淮河流域和6江南为重点,且出现了陂塘化倾向,扩大了耕地面积。另外,从东汉时期的人口分布我们也能看出端倪,这一时期人口分布虽然仍是北多于南,但是江南地区的人口获得迅速增长甚至有超越北方的趋势。可见秦汉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地区确实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大!那么,秦汉时期农业取得如此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首先得益于农业生产

12、关系的巨大调整与变革。完成了由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转化过程。自商鞅变法始,实行奖励耕战政策,加速了土地私有化进程,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和自耕农阶层的广泛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封建土地私有是人民“归心于农” 、生产积极性高涨的重要因素之一。战国秦汉农业发展高峰之出现得力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次是重农政策的实行。中国古代重农理论与思想在西汉达到其巅峰时期,与中国古代第一次农业发展高潮相契合。西汉文、景诸帝皆强调农为天下大本,把劝课农桑作为朝政第一要务。贾谊、晁错系统、深刻地论述重农问题,为后世重农政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另外,国家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也是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秦汉

13、时期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秦汉时期农业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色,也初步形成了我国传统农业的架构模式。秦汉时期人丁兴旺,已经出现了人多地少的局面,人们利用铁制农具等先进的生产工具,利用牛耕等畜力还有灌溉技术等进行精耕细作以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奠定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色。同时,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全面发展。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纯粹的畜牧业主要分7布于北方和西北的草原地带,其他地区则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在地理区域上,北方黄河流域主要种植麦子等旱作植物,南方则以水稻等种植为主。这样的产业结构和地域分布特征是完全

14、符合我国自然条件的差异性的,这一时期奠定了我国传统农业的架构模式。其次,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农业的快速发展,养活了众多的人口,同时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以及政府的大力提倡,促使专门制作铁农具的手工业者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体系。同时由于南北地区的地域差异,农牧产品的不一样,也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另外,秦汉农业的发展所积累的文化积淀对后世都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参考文献:1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3郭文韬.中国古代的农作制和耕作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4孟明汉.关于秦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与标志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 (3).5阎万英.我国古代人口因素与耕作制的关系J.中国农史,1994,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