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议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摘 要: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创新兴趣,多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创新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总结经验,大胆改革,正确引导,及时点拨启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不断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更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入挖掘教材,勤于钻研,吃透教材,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
2、侧面、多方向地思考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主义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互动中实现的。互动即活动,教学活动需要以相应的环境为载体,诱发学生产生感知、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或操作、表达、交际等外显活动。创设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2可采用谜语、寓言故事、音乐欣赏、游戏等形式,或利用录音、幻灯、图片等多媒体电教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
3、疑团,形成悬念,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在创设学习情境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深刻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喜爱数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
4、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教学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3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5、。 三、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创意。我在教学中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与合作者,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一课时,我转变了自己的角色,与学生融为一体,将自己和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和学生一起比身高、度量身高,将所有人的身高记录下来,然后比一比,看看谁最高,高多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就抓住时机,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引入课文内容、讲解课文内容、练习课文内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接受了
6、新知识。 四、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以实践为基础,采用形象化材料与手段理解内容,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局面,多让学生利用小棒、图片,以及各种学具进行实践操作。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展开。学生在亲自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能逐步开展探索,激发创新欲望,从而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教材对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一般只给一种操作方法,教师要深入吃透教材,引导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操作学具解决同一问题,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应让
7、学生充分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结果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得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五、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学生探索、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既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六、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需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 ”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