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用一双地理的慧眼去认识世界【摘 要】地理思维意识作为一种隐性的思维习惯,能引导人们带着探索与发现的地理慧眼,去感知和体悟大自然这本读不完的“天书”中那些无形的文字,享用终生。训练学生拥有一双地理慧眼,去认识和欣赏这个世界。 【关键词】地理慧眼 认识世界 一、前言 地理思维意识作为一种隐性的思维习惯,能引导人们带着探索与发现的地理慧眼,去感知和体悟大自然这本读不完的“天书”中那些无形的文字,享用终生。它的养成靠当前教学中流行的“强牵学生跳钻教师预先设好的思维魔圈 ,以建构解题思维套路”等,这些侧重应试能力培养的模式,是无法达成的。地理思维意识的养成,需要教师借助课堂或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
2、地理知识的学习与知识发生的真实情境相融合”的教学场景。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复杂真实的情境中,提炼地理规律、揭示地理原理,从而习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积极融入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交流、意会等“耳濡目染”的方式,习得并积累“如何在各种成分犬牙交错、互相融合的环境中发现地理问题”的思维经验、实践经验。 案例: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各校如火如荼的展开。这提供了绝好的引导学生把地理知识在环境中反复审2视琢磨的佳机。 如,我校每年组织学生的远足活动中,笔者总喜欢与学生打成一片,适时地提一些与活动过程有关的地理小问题激发他们思考“我们正在朝什么方向行进” 、
3、 “路边这家汽车 4S 店选址合理吗” 、 “小溪沟上,这么多大大小小的石块从何而来” ,等等。同时,在活动结束之后的课堂上开展交流远足的感受“你听到了什么” 、 “你看到了什么” 、 “你抚摸了什么” 、 “你运用地理知识琢磨了什么,有什么感悟和收获” 借助户外的启迪和课堂的反思,引导学生在每一次户外观察中积极展开地理思维活动。这样的教学处理,首先,以丰富的直观形象为支撑,增强了学生对“简洁的地理规律、原理,在现实世界中的复杂表现”的感知,从而提高了所学地理知识在复杂环境表象中被成功调用的可能性。其次,在提升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这一观点认同感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积累地理思维经验和活动经
4、验,养成主动运用地理眼光观察世界的思维自觉性,进而逐步提升主动发现、提出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二、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地理思维品质 问题提出:从新疆奎屯出发沿 312 国道西行,在临近精河县城的公路边,可以看到连片的固定沙丘。 我问身边的一位学生朋友:“固沙的植被在沙丘的什么方向?” “东南方向” ,他很轻松地给出了答案。 “为什么” ,我不免有些惊讶。 他有理有据地分析道:“地理课上学过,沙丘迎风一侧坡度缓。西3北地区多西北风,所以有植被固沙的陡坡一侧位于沙丘的东南方向。 ” 思考:知案例中,因为汽车向西行驶在 312 国道上,所以可以判断植被位于沙丘的西北方向,当地多东南风。这与学生
5、提及的“当地多西北风”不相吻合。究其原因在于,西北地区多西北风,是在忽略下垫面因素对气流格局干扰的条件下得出的规律。但是,新疆地形由山地盆地组合而成,地形等下垫面因素使局部小区域的盛行风向变得很复杂。学生在直面复杂的真实世界时,缺失尊重事实的思维品质。这样不但得出了与事实相违背的错误结论,同时也失去了发现原理与事实间的矛盾,进而将原理进行修正完善、创新发展的机会。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把淹没在知识中的智慧找回来,养成直面真实世界时尊重地理事实、善于质疑的地理思维品质: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案例,将地理知识的“形成条件、后来关于这一知识的争鸣、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作为教学内容与学生交流,
6、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另一方面,平时教师应当进行“运用地理原理和方法过程中,由于忽视情境条件而导致错误结论得出”的特殊案例的收集。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所学原理和方法之后,偶尔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案例,来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局限性,打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盲目崇拜,以引导学生养成尊重地理事实、善于质疑的思维品质。 三、引导学生形成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正确观点 问题提出:从兰州沿高速公路,经平凉到西安的途中,同车的学生朋友望着窗外身披绿装的黄土高原,感慨万千:“原来黄土高原并不象老师给我们看的图片那样遍地黄土、荒无一树呀!” , “如果能早些来这4里看看,这回期末考试中剖析黄土高原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7、我绝对不会把灾毁耕地当做主要原因来阐述了!” 思考:上述案例反映出,当前地理教学在重视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模式培养过程中, “对地理事项的理性认知”的引导和养成教育上,存在偏差。案例涉及的黄土高原地区,自 1999 年开始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草) 、封山育林等植被建设以来,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水平趋于好转,尤其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丘陵沟壑区。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把握住现实中黄土高原变化更新的时代脉搏,同时又为了突出人地矛盾引发生态灾难的“悲剧”效应,采用了过度渲染悲观色彩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对区域人地关系的认知产生偏差。带着错误的观点,分析解决“黄土高原耕地面积减少原因”这一问题,必然会导致学
8、生从错误的视角切入进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点,要求地理教师在交给学生正确的空间观、生态观等地理思维模式的同时,应当帮助学生对发展变化中的地理事项形成理性认知。为此,一方面,地理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养、更新知识体系。在广泛阅读的同时,利用假期多出去看看,这样不仅有助于开拓自己的地理视野、而且还可以获取不同区域中地理事项发展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追求选用图片等素材震撼效应的同时,也应关注这些素材的时代性。譬如,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教学中,笔者借助天水地区新老照片及文字材料的对比,将教学定格在“再造秀美山川”这一积极乐观的基调之上。这样的教学处理方式,相比仅运用若干年前的陈旧素材营造“悲观色彩浓重”的课堂而言,更5有助于学生理性地把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土军.高中地理活动创新设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2013 3张杏梅.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