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十年”财富效应与租购均衡.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08513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金十年”财富效应与租购均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黄金十年”财富效应与租购均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黄金十年”财富效应与租购均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黄金十年”财富效应与租购均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黄金十年”财富效应与租购均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黄金十年”财富效应与租购均衡摘要 房产、房价的财富效应最为直接和直观的反映是城市分出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化是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迄今为止,政策调控的基本措施,一是增加供给,二是限制需求,力度不可谓不大,态度也越来越强硬,但效果却不甚理想。假如认为这是由于货币发行过多,很可能倒果为因。从租购均衡分析结果看,未来房价将继续上涨,这是由影响房价与收入、房价与利率、房价与租金的各种市场约束和均衡条件所决定的。房价畸高其中固然有中国元素,但不足以解释这一现象,所以只能是另一种解释,即房地产不恰当地充当了流动性工具。 “丈母娘推高房价说”的真实含义其实在于现阶段人口流动的结构性特征、城市“围

2、城”效应的人口红利以及本地居民对待未来的收入预期与风险态度。中国的房贷跟美国“次贷”完全不同,该逐步放松了,否则又会导向另一个反面,变成过度紧缩。 关键词 房地产需求;财富效应;租购均衡;房价;房租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3)05-0079-08 一、问题的提出 自 1997 年取消福利分房到现在已有 15 个年头,房地产大多数时间都在调控中度过, 先后有 121 文件、国八条、国六条、国四条、国十条,政策不断翻新,都旨在抑制房价。史上最严厉的房市调控一开始就是奔2着“限制需求”去的。无论是限贷、限购、加息,还是上调首套房贷最低利率,包括人们预

3、期中的“杀手锏”房产税,都是围绕这个短平快的目的。其背后的逻辑是:只要将需求控制住,房价自然回落,然而房价蒸蒸日上。究竟是需求过热,还是用地成本上涨,或是另有隐情?这里既有“左”的言论,也有右的言论。我们可以不唯 GDP 主义,但是争相进城的白领、蓝领不能不买房子,或是一辈子只租借相对简陋的房子。如果只是个别人买不起房,那是因为自身没本事;如果整个群体都买不起,那是机制出了问题;即便机制没有问题,如此结果也肯定会带来社会问题,这是最明显不过的道理。右派借机打击中产阶级,而“左”派鼓吹降价、普惠,具有煽动性。但是,即便普惠,也不可能普惠到每个人头上,否则意味着财政极大的浪费,因此,最终只能一部分

4、人得益。持币待购者因错失一次又一次被事后认为的良机而抱恨终身。历史进程正好跟“专家”预言相反。房地产和房价到底有什么样的内在规律可循?过去 15 年的房价井喷现象是怎么产生的?未来房价有没有下降空间?这些问题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二、房地产还有一个“黄金十年”吗? (一)房地产“黄金十年”回顾 房地产“黄金十年”有目共睹,出现了价量齐升的景气局面。有人说这是最好的年代,有人说这是疯狂的年代。首先是商品房年销售额从原来几百亿元跃至 2 万亿元,且不包括二手房交易。过万亿的行业本身屈指可数,因此房地产算是龙头产业之一。2009 年商品房销售额更是突破 3 万亿,2010 年超过 5 万亿,

5、2011 年达到 8 万亿,每年都上几个台阶。3其次,从房价涨势看,自 1998 年房改到 2003 年,房价涨幅并不大,年均只有 35%,但从 2003 年开始涨幅加大,以北京为例,建面平米价从五千元以内,稳步突破五千元、万元,2009 年之后更是扶摇直上,迅速攀升至二万元、三万元,甚至达到五、六万元的行情,房价翻两番所用的时间不过十年。 当然,不排除银行监守自盗。银行表外交易、理财产品热火朝天就是一种体现。目前这种混业生存状态(浮世绘) ,跟银行分业的初衷、本职是严重违背的。 面对房价涨势,决策者之所以宁肯采取“限房价而竞地价”也绝不肯“限地价而竞房价” ,其中隐含着财税制度的玄机。199

6、4 年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分税制度,大头税入归中央,小头税入归地方,从此中央财政收入年年有余,而地方财政捉襟见肘,靠上级财政返还过日子,且越是下级财政越是窘迫,而相应的支出还是那么多,时不时地还需要与中央投资配套挂钩,这便留下很大的资金缺口,县以下财政几乎没有不欠债挂账的。但没过多久,地方政府便有了生财之道,即所谓“第二财政” ,或“土地财政” 。 1从 1998 年住房制度改革至今土地迅速货币化和资产化,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难以遏制,土地出让收入累计高达 1275 万亿元,年均 1 万亿元。2002 年实施“招拍挂”制度以来,特别是 2005 年实施“招拍挂”严格竞标竞价之后更多了一重推动房价上

7、涨的因素。2000-2010 年,全国 70 个大中城市地价累计上涨 123%,其中住宅用地价格累计上涨 1635%,普通住宅用地价格上涨 174%,全国 70 个大中城市房价累计上涨 768%,其中商品房价格累计上涨 86%,二手房住宅价格累计上涨496%。2009 年土地出让金收入为 159 万亿元,2011 年达到 315 万亿元,两年内卖地收入翻了一番。这就是所谓“面粉价高过馒头价” ,因此,馒头不涨也得涨。 (二)房地产两个“黄金十年”的说法,依据何在? 房地产未来还会有一个“黄金十年”吗?这依然要看需求。 毫无疑问,需求的主旋律是城市化,城市化是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城市

8、化这个主题不变,那么,房地产增长势头依然会很迅猛而强劲。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房地产是有巨大价值的潜力股,房价再高都有可能,这取决于多个有利条件。 房产、房价的财富效应最为直接和直观的反映是城市分出一线、二线、三线,其背后体现了交通、通讯、教育、医疗、养老等福利、配套能力和水平的高低,而在更深层次上则反映出不同城市收入水平、生产力和规模经济的高低,由此拉开级差地租差距,从起跑线上便能判定输赢。由于城市比农村、大城市比小城市的收入水平高、就业机会多,人们削尖脑袋往城市、往大城市挤,有如过江之鲫,门槛越高挤的人越多。究其原因,级差地租、收入水平差距是显然的事实,进城、尤其是进大城市,还意味着机会、收入

9、预期的上升。 城市化的收入效应,也给城市里吃房租、吃地租者提供了市场空间。买房出租相当于另类“储蓄” ,利差诱使储户、银行、房地产开发商三家“合围” ,将储蓄存款从银行腾挪到房地产等实体或虚拟的产业上。 综上所述,从空间上看,农民进城其主体是年轻人,而从三线城市涌向二线城市、从二线城市涌向一线城市的生力军也是年轻人。可见,总人5口老龄化并不意味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相反的,城市人口还相当年轻、活跃。如果说总人口老龄化已经到来,那么,越大的城市、级别越高的城市老得越慢,不断地从人口大池中捞取年轻人是其屡试不爽的留春术;而老得最快、最先老龄化、加速老龄化的则是农村。 因此,人口红利消失首先表现为农村加

10、速老龄化,意味着农村老龄化提前到来,而城市老龄化则远没有到来。也就是说,对城市而言,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口红利还不会消失。当人口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涌进城市、由三线城市涌向二线城市、再到一级城市,直至“北上广”时,巨大的涌流正在逐级推高房地产价格。 其实,由农村到进城、由小城市到大城市的财富升级版中,不止是高收入吸引力,还包含着代际之间的财富转移,即通常讲的“啃老”现象。从代际转换来看,这是房地产财富积累的又一股有生力量,而且城市越大越有利。虽然强制性的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部分抵消了总量上的人口红利,但是,城市人口红利依然存在,若考虑财富在代际之间的转移现象,那么,人口红利反而得以强化。 究其

11、原因,随着“八零后” 、 “九零后”进入生育高峰期,空巢老人追随独生子女居住现象越来越普遍,由此带来的一个后果是,在城市财富升级版中加入了新的元素,即提前加速完成上一代储蓄、资产向下一代的过渡和转移过程。因为有“4-2-1”的代际人口结构托底,即四位老人共同看养一个第三代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的代际人口结构意味着每个“九零后”的背后都有四个老人、两套以上老房子,由此,经由三线城市到二线城市、一线城市逐级地推高房地产价格,将三线城市的两套6房换成二线城市的一套房,或是二线城市的两套房换成一线城市的一套房这类需求大有市场。可见,人口红利的价值实现,对房地产而言并非泡沫,而是真金白银。 三、城市化的财

12、富效应 (一)房地产需求潜力到底有多大 对于市场而言,有需求方谈得上供给;如果没有需求,所谓资源稀缺、供给垄断等其他一切因素、现象、行为或心机都将枉然。房地产市场同样如此。房价之所以一涨再涨,超出一个又一个看空预期而节节攀升,首先因为它有着巨大的需求。那么,潜力和底气到底何在?根据前述,再加上通货膨胀因素,共有三大潜力源,即三股有力推手。 第一个潜力源是房贷机制,这是购房融资的主渠道。如果没有房贷机制,90%以上的商品房需求都将消失,房价应声倒地。其实, “房地产泡沫”叫得最响的不是现在,而是 1992 年夏尾随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的建设热潮,当时传媒铺天盖地评论房价太高、开发规模太大、楼堂馆所

13、建得太多,现在回过头再看,当年全北京房地产的营业额只有今天的1/50 而已,老百姓居住条件很差,城市化刚掀起盖头,只有一点规模就将“浮肿”当作“泡沫”整治。其关键因素在于那时购房没有银行融资渠道,必须是全款,因此房价一高便扛不下去,海南的烂尾楼十年之后才消化掉。1998 年房贷渠道打通之后,人们的未来收入大面积贴现,情形大为改观。 显然,房贷机制起到了一箭双雕效果。一则使得现在的财富和未来的财富发生转移,通过贴现办法更从容地重新配置一生的财富,二则通7过借贷方式在不同人之间实现财富转移。从理论上讲,只要有足够的收入保证,每个家庭都可从银行贷款购房,正是有了房贷渠道,潜在需求市场才被充分挖掘出来

14、。 (二)为什么房地产的财富效应远未消失 另一个潜力源是城市化。房地产需求跟城市人口暴增有着极大的关系,人多则潜在需求市场大,毕竟房子是供人居住用的;有人才会有需求,尤其是年轻人多、人口结构年轻,房地产需求才旺。据初步测算,未来 20 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 65%,至少有 4 亿农民进城定居,因此,需要新增 40 个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千万人口特大城市,或 400 个百万人口的中小城市,因而,房地产市场未来更是看好。 但是,相随“八零后” 、 “九零后”生育洪峰到来的是人口老龄化,且人口红利似乎也行将终结除非真是还有庞大的黑户、女婴未及时统计,否则人口老龄化已成定局。如果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规模不

15、再扩大,甚至严重萎缩,那么就不会有更多的房地产需求,这样房价还能飞涨升天吗?这是由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得出的人口红利“终结论” ,也即房价顶峰论。由此,看空房价的理由是否很充分、很在理呢? 遗憾的是,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似是而非的。持币待购者每每听信“人口红利终结论” “房价顶峰论”大呼上当受骗时,房价不仅没有止步或下降,相反还往上蹿,有些二手房交易甚至坐地叫价。那么,上述逻辑的纰漏出在哪里,是哪个环节失算了? 原来,人口老龄化并不能等同于人口红利消失,总人口老龄化并不表明城市部分的人口红利也同时终结。试以养老基金为例。人口老龄化8并不意味着养老基金行将萎缩,从此“啃老”基数将越来越大。实际情形是,

16、老龄人口中的很大部分并没有从养老基金池子中分到一杯羹,与此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在养老基金这口池子之外期待被吸入。因此,即便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养老基金仍可能是成长型的,仍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且只要源源不断地吸收新的年轻人加入,只要收入大于支出,那么,养老基金可以一直成长下去关键是要不断地有新增人口资源的涌入。养老基金正是紧扣这一主题,所找准的目标、锁定的对象永远是那些进城不久、开始有稳定收入的新人,而并没有考虑农村老龄人口如何养老防老。 显然,城市化本身具有“围城”效应,城市就像一只行将收紧的口袋,有着极高的准入门槛,将该“入围”的人口圈进来,而将不能“入围”的人口隔离开来。户籍只是行政

17、限制,还有各种经济门槛,如家庭收入水平。只要城市化进程还在继续,城市里的人口红利现象就不会消失,即便人口老龄化,也并不等同于人口红利消失,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无论如何,农村老龄化状况都会更加深重。 开发商不会扩大面积,但有可能缩小面积,或降低层高,或以挑高方式提高性价比。 四、局部均衡中的租购均衡 如果有谁看不清楚房价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不妨从最现实的、最容易感受到的市场约束和均衡条件入手。这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教给我们的基本方法。如果说亚当斯密开创了经济学体系,那么马歇尔则是第一个将它教科书化,而所用的方法,便是局部均衡分析,将这直接用在房价分析上也是很见效的。至此,我们能够明晰地判断房

18、价的基9本走势,推导出一系列结论。 (一)房价与实际收入、居民家庭承受力、收入预期之间的关系 房贷使得未来收入可以贴现,从而启动了年轻人需求市场,正因为有了新人加入,房地产市场蒸蒸日上。从空间维度上看,是使人口红利在城市中延续;从时间维度上看,则是开启了新人市场,即便终其一生福利水平。 1.房需的收入约束 这里有几个暗含的前提假设。首先,房价(P)是指主流家庭主流建筑面积 S 的价格。主流家庭是购房家庭、房地产商的潜在客户资源中的家庭人口规模,包括购房者和租客,若多数是三口之家,两居 100 平米能满足基本需求,开发商则不可能建 101 平米。 其次,无限生命周期假设,即尽可能延长期限以至无穷

19、,这在理论分析中可以省略很多麻烦,即不需要考虑更多细节仍能保持结论的正确性,如房屋的残值等。有了这个假设,考虑收入时可以采用卢森贝尔的“预期一生平均收入”概念。此外,也没有考虑任何税收。 2至于房地产的收入效应,不管以地租方式、预期收入或其他任何方式表现,最终都应体现为收入(Y)的增长。当然,理论跟现实有很大差距,现行贷款年限最高 30 年而不是无限期,但有了无限期假设作为参照系,我们可以调整其他假设条件,将时间偏好率或资金贴现率(r0)设得足够低,以保证所得结论仍能适用于现实。 另外,有了无限生命周期假设之后,可以不再考虑房屋的未来残值,这点也很重要。由此可以将房屋的名义所有权和实际居住权分

20、开。如果10房屋永久性出租,意味着房主对房屋只有名义所有权而无实际居住权,作为补偿房主获得租金。初始投资相当于沉没成本,初始投资转化为以后每年稳定收入的年金,二者是对应的、对等的,在市场均衡条件下是等价的,后面我们将要用到这层关系。 为风险偏好,即风险忍耐度,表示个人或家庭敢冒风险的程度。=月供/月收入,r0 是时间偏好率,具体反映在资金贴现率上。这是一个基准利率,当然,这个利率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选择余地、投资机会增加,r0 会有所提高。即 Pr0=Y(1) 显然,实际利率 r 实不等于 r0,而且高于 r0,这基于以下理由:(1)r 实是有年限的,出于经营、风险管理等各方

21、面要求都不可能无限期。贷款年限决定了贷款利率,贷款年限越短,贷款利率越低;而年限越长,贷款利率越高。 (2)城市化使得消费机会和投资机会越来越多,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意味着 r0 本身也在提高,因此 r 实不进则退;(3)r0 是指无风险的利率平价,是自我规划一生现金流支出的贴现率,而现实是借贷利率 r 实,它必须附加风险费用。这里有三种情形:一种是零首付、全贷款,过去国内银行也推行过这种办法,在房价高企时无任何风险,但是,如果房价持续下跌,或是预期房价持续下跌时,容易出现违约现象,因为它意味着违约成本相对较低,这就是美国“次贷”危机最重要的部分原因。二是首付与贷款“二八开” 、 “四六开” ,提高首付比例等于提高违约成本,因而降低了违约风险。三是公积金和商贷的组合贷,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方式。尽管每一种利率都是明确的,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