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新移民文学”探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08515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外新移民文学”探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海外新移民文学”探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海外新移民文学”探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海外新移民文学”探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海外新移民文学”探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海外新移民文学”探源摘要:来自海外的人生体验和精神熏染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精神源头的一个重要起点。在历史时空的宏观坐标的意义上来讲,海外文学、新移民文学是现代中国文学的重要催生力量和资源。当下形成的新移民文学的第三次浪潮有两个重要的书写向度:异域生活的文化冲突;海外角度的“中国书写” 。当代中国文学应当在海外海内互补促进中发展,走向深厚与开阔的境界。 关键词:海外新移民文学;时空坐标;异域书写;中国书写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8-0050-04 “新移民文学”是海外华文文学长河中的一个阶段性文学思潮,也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但有其特

2、定的内涵和外延。犹如我们的现代文学中有“五四”文学、 “左联”文学、 “国统区”文学、 “解放区”文学等,当下的“新移民文学”正是指当代“改革” “开放”後负笈过海的第一代大陆新移民所产生的特定文学。 “新移民文学”继续往下发展的方向显然是“异域书写”和“中国书写”两个方向。他们与本土文学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可谓双向刺激,双向互补。任何一个文学浪潮的兴起,都有它深刻的历史背景。当我们面对世纪之交风起云涌的“海外新移民文学”的时候,回首百年历史,就能听到那真切的历史钟声的回响,就能看到那清晰可辨的血脉源流。历史往往是惊人的相似,但又肯定是绝然不同。2新移民文学在这个意义上具有了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3、 一、时空坐标:海外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正是庚子赔款後的滚滚留学浪潮,直接催生了整个现代文学的华丽局面。细数现代文坛,留学欧洲的作家计有:巴金、老舍、徐志摩、林徽音、苏雪林、凌叔华、陈西滢、戴望舒、许地山、钱钟书、陈学昭等,他们不仅在海外就开始有精彩的创作,而且从欧洲带回了写实主义、浪漫主义、人道主义、自然主义等等各种文学思潮。当年留美的作家则有:胡适、林语堂、梁实秋、冰心、曹禺、闻一多等。胡适从美国拿来的实证主义新文化,正感应着“五四”时代“民主”与“科学”的呼唤。他的哲学和文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而构成现代文学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就是当年的留日学生,他们是鲁迅、茅盾、郭沫若、周作

4、人、郁达夫、张资平等,他们深受日本明治维新後的人文思潮影响,继而直接影响到现代文学的“思想变革” 。 虽然在“五四”新文学之後,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移民文学” ,海外归来的作家往往是将域外题材与国内现实融为一体,如当时在文坛上影响甚大的优秀作品:诗人闻一多的洗衣歌 、老舍的二马 、蒋梦麟的西潮 、郁达夫的留日小说以及後来钱钟书写的围城等。当我们回首现代文学史的壮阔波澜时,所看到的正是海内海外精神交融的内在动力。所以,来自海外的人生体验和精神熏染无疑是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精神源头的重要起点。 人们之所以总是高度地评价中国现代文学,是因为那仅仅 30 年的文学气象是真正意义上的“新” 。这“新”来

5、自西方,也来自东方。现代作3家的巍然屹立,正是因为他们深受西方文化的洗礼,同时又具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这种“脚踩中西文化”的局面,才造就了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林语堂、张爱玲、沈从文等等的文学巨匠。 20 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当代文学,虽然是在本土内自我成长,应该说还是取得了引以为傲的成绩,突出地体现在 50 年代创作的红色经典与 80年代的新时期“启蒙文学” 。但是,当代作家又多在本土中生长,大多缺乏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传统文化的根基也较浅薄,只有成长年代表层的记忆。很多年里,中国的当代文坛几乎就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磨盘,孤芳自赏地磨来磨去,自我生产,自我消化。直到有一天忽然被人棒喝

6、,才发现当下的中国文学原来离“世界”越来越远。 然而,在经历了 80 年代的喷发高潮之後,面对急剧变化的生活万花筒,国内作家却显现出一种乏力和疲惫感,旧的书写经验和审美经验急需突破。让评论家束手无策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消逝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创作方法也变异了,取而代之的是平面化的职业性写作。与此同时,撞击式的文学思潮、创作流派以及个性化创作的严重缺位,使得中国的当代文学在上世纪的 90 年代後期以及进入 21 世纪的时候,呈现出非常尴尬的“焦躁痛苦” 。当我们回首 18 至 20 世纪的世界文学长河,被世人引以为骄傲的就是思潮、流派和大师的层出不穷,即便在中国 20 世纪的文学史中,也不

7、缺乏这样的创作群类和典范。但是,随着现代和後现代的商品时代的到来,随着消费文化观念对作家的熏染与侵蚀,这种创作的生态已经不复存在。偏偏在这个时候,随着中国的经济强大,人们更要追问:到底应该怎样评价一个泱泱大国的当代文学?中国文学4比任何时候都渴望走向世界,渴望被世界所关注。所承认。另一个需要面对的痛苦事实是:60 多年的当代文学成就为什么就无法与仅仅 30 年的现代文学匹敌?浩瀚的当代文学,怎么就没有鲁迅那样的参天大树?中国当代作家缺乏深厚的中西文化的根底,已成为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历史也许是无意的巧合。 “改革开放”之初,先是港台作家的涓涓溪流悄然涌入大地,让文坛感到惊异,同时更有世界上各

8、种流派的纷至沓来,遂造成 80 年代後现代的繁华局面。但是到了 90 年代的时候,在最焦躁痛苦之际,人们蓦然地看到了悄生于海外的当代“新移民文学” 。这股充满了勃然生机的“新海外作家” ,在经历了 80 年代的阵痛迷惘之後,迅速成长起来。他们渴望心灵的自由表达,经过洗礼後的个性觉醒,如春风般重回大地,带着她独特的海外气息为当代文坛带来惊蛰的震撼与喜悦。 历史是意外也是必然,谁也没想到 70 年代末的中国能够再次打开国门,数百万学子乘桴于海,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留学浪潮。与现代史所不同的是,这个留学浪潮的生力军并没有马上打回本土,而是先选择了落地生根,然後在移植他乡的过程中,诞生出新一代

9、的海外“移民文学” 。当代文坛需要“新” ,需要“突破” ,需要“海外冲击波”!于是, “新移民文学”回应着历史的呼唤,正信步走来! 二、新移民文学浪潮与书写趋向 追溯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长河,一个源流在东南亚,一个源流在北美。这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文学发源地。东南亚华文文学和北美华文文学,两者的政治文化经验相当不同,其经验不同主要在于华人对当地5文化的体认,前者是亚洲内部的融合,而後者是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跨越。相对来看,北美华文文学的变化和发展比起东南亚华文文学要显得更加丰富和多彩。 北美华文文学最早的源头是 19 世纪中叶的诗歌和民谣,包括人们後来在美国“天使岛”的牢房墙上发现的中文诗文,可说

10、是早期移民情感的直接抒发。这一源头,贯穿在整个 20 世纪。便是“草根文学”的滥觞,并发展成为美华文学的重要一支,其特质就是表现几代海外华人特别是底层华人在美国拼搏中所经历的血泪悲欢,代表人物就是“金山作家群”的创作。 海外华文文学第二个浪潮是 20 世纪中叶之後,以北美地区为代表,先是四五十年代一些从中国出来的留学生,学有专长却家国如梦,笔力雄健且思虑沉重,当时由林太乙主编的天风杂志上发表了不少留学生的作品,主题多为徘徊在“去”和“留”之间的挣扎,可说是海外“留学生文学”的初试啼声。 到了 60 年代,台湾掀起“出洋大潮” ,涌出一批年轻而成熟的作家,于是有了以於梨华、白先勇、欧阳子等为代表

11、的“纽约客系列” ,其作品充分表现出留学生文学所具有的基本特质,在“无根”的精神痛苦中,在“接受与抗拒”的文化冲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同时在事业、国家、爱情、婚姻的漩涡中走到了“移民文学”的前沿,由此创造了海外华语文学的第二个高峰。 80 年代初期,当代中国大陆的海外留学生带着自己纷繁各异的自身经历,沧桑深厚的文化印痕来到海外。与现代史不同的是,当代的留学6大潮主要云集在北美,而不是日本、东南亚、澳洲、欧洲。据统计,仅从 1978 年到 2007 年底,中国大陆赴北美留学的人数就达 121.17 万人,远远超过赴欧洲、澳洲、东南亚、日本的人数总和。 这股“新海外文学” ,发端于上世纪的 80 年

12、代,发展于 90 年代,成熟于本世纪初。他们犹如割断了脐带的孩子,先有阵痛,还会营养不良。但是他们很快就成长起来,并且学会了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经历了 30 年的沉潜磨砺之後,新海外文学从早期的“海外伤痕文学”描写个人沉沦、奋斗、发迹的传奇故事,逐渐走向对一代人历史命运的反思,以及对中国百年精神之路的追寻。进而在中西文化的大背景下展开了对生命本身价值的探讨。 或许是时代的变化,或许是心智的成熟,比诸上一代作家,在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面前,他们显得更敏感更热情,同时又不失自我,更富思辨精神。他们减少了漫长的痛苦蜕变过程。增进了先天的适应力与平行感。他们浓缩了两种文化的隔膜期与对抗期,在东方文明的坚守

13、中潇洒地融入了西方文明的健康因子,他们中很快就涌现出一批有实力、有创见的作家和写作人。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闻到东西融合的气息,也能观览到“地球人”的视野与感觉。 海外华文文学的百年历史长河,一直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战” 、“交融”状态中递进地成长,同时也是继承了“五四”新文化所开创的面向世界的精神源流。它的可贵,首在解放了心灵,卸下了传统意识形态的重负,因此能够坦然地面对外部世界,并冷静地回首历史。这些作家,不仅仅是要告别“乡愁文学”的囹圄,更还有对“个体生存方式”7的深入探求。 “新移民文学”的诞生和成长,既是踩在前人的足迹上,也是一种新局面的开创,承前启後,被誉为海外文坛的“第三次浪潮”

14、 。 纵观海外新移民文学的创作,先是有 80 年代的以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 北京人在纽约为代表的草创发轫期。90 年代初期,以查建英、苏炜、阎真等为代表的“大陆留学生文学”为先声,之後有严歌苓、张翎、虹影等的扛鼎之作诞生,海外新移民文学开始向纵深发展。到了 21世纪初,无论是生活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表现在文学精神上的觉醒与升华,海外新移民文学开始具有自己成熟的个性并出现其代表性作家。“海外新移民文学”从横向来看,是与东南亚文坛完全不同的。纵向看。又与老侨文学、台湾留学生文学区别开来。明显以北美新移民文学为主要代表。海外新移民作家的文学特质,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正面书写异域生活的

15、文化冲突。 “新移民文学”的异域书写,从早期 80 年代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 北京人在纽约 ,到查建英的丛林下的冰河 、苏炜的远行人 ,再到阎真的白雪红尘 ,同时还有严歌苓的少女小渔 、张翎的望月 、虹影的阿难 、程宝林的美国戏台 、卢新华的细节 、薛海翔的早安,美利坚 、沈宁的走向蓝天 、范迁的错敲天堂门 、宋晓亮的涌进新大陆 、陈河的致命的远行等,其主要的精神特征,就是正面表现异域世界的文化冲突,或成功,或失败,都是一种浩然前行的勇气和探索。 进入 21 世纪之後,正面书写异域生活的文化冲突则更多表现在情感8生活的焦虑之中,如孙博的茶花女 、李彦的嫁得西风 、融融的夫妻笔记 、陈谦的爱在

16、无爱的硅谷 、吕红的美国情人 、施雨的刀锋下的盲点 、曾晓文的梦断德克萨斯 、沙石的玻璃房 、鲁鸣的背道而驰 、瞎子的无法悲伤等,各种情感经历的苦乐悲欢,构成了当今海外情感小说的博大空间。 文学需要积淀的内力,需要对现实的穿透力,需要回到自己灵魂的根。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加拿大作家张翎的长篇巨作金山 。一个古老的文学题材,在张翎的笔下却达到了异域文化冲突的新高度。这部关于 19世纪末加拿大中国劳工的悲壮家族史小说,其实是一部中国人的海外秘史。所谓“秘” , “秘”在心灵。中国人的灵魂,古往今来,最深的根就是对“苦难”的“忍耐” 。一个“苦” ,一个“忍” ,被张翎写到了极致,也写出了“人”的极限,

17、或者说超出了“人”的极限。那主人公方得法在海外的生活以及妻子六指在广东乡下的苦难并无二致,所谓的“金山” ,几百年来就是中国人的泡影,是活下去的希冀,也是历史的虚妄。 张翎的这种异域书写既是跨海的、跨种族的,同时又是“乡土”的,但她超越了纯粹意义上的乡土写作。她的精神骨髓里既有基督文化的“原罪感”和宽恕,也有张爱玲的生命无常和荒凉感。她有红楼梦的心平气和,也有着伍尔夫式的倔强和独立。张翎所建构的阴柔婉约的女性叙述方式,在根本的意义上是对悲悯现实的人类医治。 第二,海外角度的“中国书写” 。近年来,人们更惊喜地看到了新移民作家的“中国书写”大放异彩。如严歌苓,不断穿梭在“海外”与“本土”之间。严

18、歌苓渴望在多年的“离散”与“放逐”之後重新回归9“中国书写” ,推出一部部震撼之作。轰动文坛的第九个寡妇即是她“回望乡土” 、重新“书写历史”的第一声号角。 第九个寡妇之後,严歌苓再推出更为神奇的小姨多鹤 。这部长篇所讲的故事已不仅仅是跨“历史” ,而是跨“国籍” ,被评论界誉为是一支“刀尖上的舞蹈” 。人们发现,严歌苓的创作,已经跳出了所谓的政治判断,即所谓的“是非观”的判断,无论是第九个寡妇里的王葡萄,还是小姨多鹤里的竹内多鹤,她要表现的是一种“个体”生命的存在形式。严歌苓要突出的是人,而不是时代,她要在“人性与环境的深度对立”中,展现出“文学对历史的胜利” 。她注重个人,而不是把国家、民

19、族放在第一位,在乎的是怎样对个人施以关怀。这种西方人文主义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严歌苓,遂使得她笔下的文字不仅浸染了西方小说的细腻和情绪流动,而且在审美判断上彻底脱胎换骨,从而与国内的作家完全不同。这种离开了中国的文化背景,又处于异国文化边缘的身份,使得海外作家获得了一个崭新而又奇妙的表达空间。 关于“中国书写” ,虹影的饥饿的女儿不可谓不是经典之作。这个从重庆江边走到伦敦泰晤士河畔的中国女人,在她心灵流浪的途中,她说“自己曾经被毁灭过,但後来又重生了” 。虹影这里的“重生” ,是来自新世界的“光” 。在饥饿的女儿里,虹影写自己的灵魂,写自己的身体,甚至鲜血淋漓,她却不怕痛,因为她知道自己是在与一

20、个时代一起受难。 饥饿的女儿正如西方评论界所说:“这本书属于一个时代,一个地方,在最终意义上,属于一个民族。 ”从饥饿的女儿里面的长江,到阿难里面的恒河,虹影所思考的并不是个人的痛苦和哀伤,10而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寻找的悲歌。甚至是世界性的“大流散民族”的文化哀歌,更是对人的命运在现代时空下处于“流浪”状态中的挣扎思考。对比国内的作家,虹影的了不起正在于她敢于直面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真实世界的勇气,她的无畏和彻底,堪为一道令人惊叹的彩虹。她的作品中所充满的那种可贵的忏悔精神和洗涤精神,既是为她自己,更是为了我们的时代。 由此可见,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迅速成长起来的海外新移民华语作家,他们无论在心

21、灵的洗礼。还是在现实的挖掘,或者在人性深处的“抉心自食”方面,都正在展现出不同寻常的精神风采。他们的努力,正在形成为当代中国文坛一道可喜的风景线。 进入 21 世纪,中国文坛正在出现“新世纪文学”的多重交响。传统作家与民间作家对峙,年轻一代与文坛宿将较量,市场文学与严肃文学并存,尤其是海内与海外的激励互补,共同创造着当代前所未有的多元性文学格局。面对着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当代作家将如何冲出当代文学的精神困境?显然,我们需要一个“世界性”的参照语境,同时更需要那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突破性力量。这个“内部”的力量,也许就是在当代民间日渐雄浑的“网络文学” ,而那种“外部”的力量或许正包括近年来在海外异军突起的“新华人文学” 。这两种特殊的力量,正在给中国的当代文坛带来精神气质的改变,并将深刻地影响到当代文学的未来。海外作家的优势就在于自由的心灵,写作与谋生无关,因而不需为稻粱谋。海内作家的优势则在于母文化的丰盛土壤。如此看来,海内海外的作家就有了相互激励的条件。当今世界,东西方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