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 Y 相似”式的特征及其演变机制摘 要:对唐五代的比拟式“如 Y 相似”进行探讨,并比较从中古到近代各个不同发展时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认为上古出现“如 Y 相似”式的同形结构,在中古时期的佛经译文里发生了重新分析,晚唐五代“如 Y 相似”式基本定型,其表达功能的变化反映了句式结构发展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比拟式 如 Y 相似 重新分析 一、引言 汉语的比拟式是表示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关系的结构1,关于汉语比拟式的历时研究已有数篇专论。李思明(1998)依据晚唐到清初的九种有影响的语料,得出比拟助词体系萌芽于晚唐宋代,成熟于元明的结论,指出“似”系比拟助词最早的词形是“相似” (晚唐时即已使
2、用) ,发展过程为:由“似” ,至词组“相似” ,至复合动词“相似” ,而最后虚化为比拟助词“相似” (明后“是的”与“似的”并用) 。2江蓝生(1999)从语言渗透与融合的角度探讨了汉语比拟式的历史发展,认为金元时期出现了与先秦唐宋完全不同的新的句式和语法功能,这种句式是受阿尔泰语(主要是蒙古语)语法影响而产生的,并经过逐步调整、改造而纳入汉语语法体系。魏培泉(2009)指出中古时期已产生与上古汉语有异的新句式“如 Y 相似”等,并进而推测:新的比拟句式主要来自复句的紧缩,是在仿效表“等同”或“类同”的“与”字式基础上产2生的,而词汇复音节化是新句式取代上古汉语旧形式的原因。3 本文在以上研
3、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句式上首先对“如 Y 相似”式进行共时描写,然后结合前后时期一些有影响的文献用例进行比较,对其起源、使用情况、演变机制等问题做进一步探究。 二、 “如 Y 相似”式的结构特征 (一) “如 Y 相似”式的句法特征 唐五代影响较大的文献里, 敦煌变文集和祖堂集各出现语例3 次和 22 次,其中使用全式“如 Y 相似”的有 16 例,使用简式“Y 相似”的有 9 例。 “如”代表比拟类动词, “Y”为比拟客体, “相似”是助词,作为标记词。例如: (1)时有坚牢树神,走至殿前唱喏,状如豹雷相似,。 (敦卷二,庐山远公话) (2)不同窒塞人紧把著事不解传得,恰似死人把玉擩玉相似。
4、(祖卷七,岩头和尚) (3)岑上座便拦胸与一踏。师倒,起来云:“师叔用使,直下是大虫相似。 ”(祖卷一八,仰山和尚) (4)此事似个什摩?闪电相似,石火相似,火焰相似,霹雳相似。(祖卷一一,保福和尚) 例(1) (2) (3)使用了全式比拟句,例(4)使用了简式比拟句。两部文献里全式比拟类动词多数使用“如” (9 例) , 祖堂集里出现少数使用“似” (3 例)和“是” (1 例)的语例。 与比拟主体一致,比拟客体“Y”可以由体词性词语充当,也可以由3谓词性词语(包括主谓短语)充当,其中体词性词语有 15 例,谓词性词语有 7 例。例如: (5)王见怒蛙,犹自下马抱之,我等亦须努力,身强力健,
5、王见我等,还如怒蛙相似。 (敦卷一,伍子胥变文) (6)舜子是孝顺之男,上界帝释知委,化一老人,便往下界,来至方便与舜,犹如不打相似。 (敦卷二,舜子变) (7)宗和尚喝云:“什摩念经,恰似唱曲唱歌相似,得与摩不解念经。 ”(祖卷一八,仰山和尚) (8)心地若空,慧日自现,犹如云开日出相似。 (祖卷一四,百丈和尚) 以上例句中,例(5)的“怒蛙”与“王”为体词性词语,例(6)的“不打”与“至方便与舜(传法与舜) ”,例(7)的“唱曲唱歌”与 “念经” ,以及例(8)的“云开日出”与“心无所行”都是谓词性词语。“如 Y 相似”的结构层次为“如 Y相似” ,大都在句;祖堂集里出现了充当状语(计 2
6、 例)或补语(计 1 例)的例句。例如: (9)师示众云:“明镜相似,胡来胡现,汉来汉现。 ”(祖卷七,雪峰和尚) (10)担却一个佛,傍家走飏飏,渴鹿趁阳焰相似,何时得相应去?(祖卷一七,福州西院和尚) (11)粗食接命,补衣寒暑,兀兀如愚如聋相似,稍有相亲分。 (兀兀:昏昏沉沉) (祖卷一四,百丈和尚) 4以上例句中前两例的比拟式充当状语,后一例的比拟式充当补语。例(9)的“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即本性自明的意思,例(10)意谓:挑着一个佛,沿着自家房子跑,就像鹿渴了去追逐阳光中浮动的尘埃一样,什么时候才能追得到呢? (二) “如 Y 相似”式的语义特征 比拟句是在不同性质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建
7、立相似关系的语言结构,其语义成分主要包括“比拟主体、比拟客体和比拟项”三要素。比拟主客体在语义上可分为事物和事件两类, “比拟项”表明主客体之间的相似性,在相似关系明了的情况下可以不出现。例如: (12)莫嫌古德夙根,悬铎相似,触著则应,是与摩根器始得。(祖卷一二,禾山和尚) (13)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为阴界五欲八风之所漂溺,则生死因断,去住自由。 (祖卷一四,百丈和尚) (14) (帝释)来至方便与舜,犹如不打相似。 (敦卷二,舜子变) (15)往来生死,如门开合相似。 (祖卷一四,百丈和尚) 例(12)中,比拟主体、比拟客体、比拟项分别是“古德夙根” “悬铎” “触著则应” 。 “古
8、德夙根”意谓古代高僧的悟性,属于抽象事物,“悬铎”属于具体事物:两者是性质不同的事物。例(13)中,比拟主体、比拟客体、比拟项分别是“心” “木石” “不为阴界五欲八风之所漂溺” 。 “心”被看成是有情有识的实物, “木石”被看成是无情无识的实物:两者是性质不同的事物。例(14)的比拟项没出现,比拟主体是“至方5便与舜” ,属于口耳相传的事件,比拟客体是“不打” ,属于肢体事件:两者是性质不同的事件。例(15)的比拟项没出现,比拟主体是“往来生死” ,属于佛教修行中的大事,比拟客体是“门开合” ,不属于修行中的事:两者是性质不同的事件。就祖堂集而言,作为人物类的比拟主客体占大多数(共 16 例
9、) 。 比拟项在语义上含有比拟主客体的共同语义特征,一般来说具有比拟客体的典型特征与比拟主体的非典型特征,比拟主体因比拟客体的存在而使得相应的特征得到突显。例如: (16)寻常道“我会禅” ,口如铃相似,今日为什摩大师问著总无语?(祖卷九,罗山和尚) (17)不用一日三度五度上来,但如山里燎火底树桩子相似,息却身心(祖卷一,长庆和尚) (18)心地若空,慧日自现,犹如云开日出相似。 (祖卷一四,百丈和尚) 例(16)中, “铃”具有清脆响亮的典型特征,突出学僧应答快而动听的特点。例(17)中, “燎火的树桩”具有寂灭的典型特征,形象表明学禅者在息除妄念后还原清净法身之态。例(18)中“云开日出
10、”具有明朗的典型特征,被用来显示心空入道时顿悟一切的光明之境。 三、 “如 Y 相似”式的演变过程 (一)南北朝以前 在上古文献里,存在“相似”作为比拟动词位于句尾的例子,表示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如“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易传系辞上 ) , “面目与顷公相似,衣服与顷公相似” (春秋公6羊传成公二年 )等。目前从我们见到的文献来看,大约汉代时已存在与“如 Y 相似”式同形的结构。例如: (19)今公国,其利害之相似,正如孪子之相似也。 (战国策卷二八) (20)比若四时气,五行位,虽不同受,内同气转相生成。犹若人头足不相似,内反合成一人也。 (太平经卷九二) 例(19)表示孪
11、子之间的关系同各公国的利害关系相似,例(20)表示人头与人足之间的关系同四时气与五行位之间的关系相似。这类例句一般都由前后两句组成,前后句都表达事物关系,两种事物关系之间形成同构,这种“相类” “相似”的关系义由动词“相似”表示,句中“如”表示比较或譬况的意义。 “如 Y 相似”句法上是双动词结构,其结构层次应分析为:“如X 相似” ,其中“X 相似”是主谓短语。 六朝时期的佛经译文里, “如 Y 相似”式的同形结构也被用来表达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类相似关系,主要以双句式的形式出现。例如: (21)中有生有,譬如印作字,如父子相似。 (曹魏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 (22)复次如镜中像与面相似,
12、余果亦应与因相似。 (姚秦百论) (23)是故彼法犹如彼萌芽与子相似。 (符秦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中) (24)若二者应有异,如牛角相似故不异,长短差别故有异。 (刘宋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 7(25)不同体相,如牛二角相似不异。 (元魏入楞伽经卷六) 例(21)的“中有”与“有”之间关系与“父”与“子”之间的关系相似,例(22) “镜中像”与“面”之间关系与“余果”与“因”之间的关系相似,例(23) “彼法”之间关系与“彼萌芽”与“子”之间的关系相似,例(24) “二者”之间关系与“牛角”之间的关系相似,例(25) “体”与“相”之间关系与“牛二角”之间的关系相似。 从上面的语例中可以看出,佛经
13、译文里使用了中古汉语已有的“如Y 相似”式的同形结构,可能是这种结构较适合于佛经文献“以明了事故说譬喻”的表达需要,因此这些双句型譬喻句在译经文献中出现了套用现象,而在同时期的中古文献很少见到。 更为有趣的是,这一时期的佛经译文里,我们发现了“如 Y 相似”式的同形结构的用例: (26)念念生灭,相续相似生故,可得见知;如流水、灯焰、长风,相似相续故,人以为一。 (后秦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八念义第三十六之余) 这里的“相似”与“相续”构成连动结构,虽然表明“相似”还具有动词的用法与功能,但是已向我们传达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如Y 相似”式的同形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Y”与“相似”之间的直接关系开
14、始转向与“如”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如Y 相似 如 Y相似” 。 (二)南北朝时期 随着“如 Y 相似”式的同形结构在佛经译文里的套用, “如 Y 相似”式开始被用来表达两种不同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这种相似关系8比较直接。句法上结构中心前移, “Y”与“相似”之间的关系松弛,难以发生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例如: (27)彼一切苦,此中具受,十倍更重,四百四病,如地狱中极恶相似。 (元魏正法念处经卷一) (28)彼处骨身,如雪相似,自身生火。 (元魏正法念处经卷一二) (29)缠束行者,如网相似。 (北周十地论义疏卷三) (30)爱著三界障戒,不得出离,如缚相似。 (北周十地论义疏卷三) 以上
15、例句中,例(27)表示两种性状“彼一切苦”与“地狱中极恶”之间存在相似关系,例(28)表示两种实体“彼处骨身”与“雪”之间存在相似关系,例(29)表示两种行为“缠束”与“网(动词) ”之间存在相似关系,例(30)表示两种行为“爱”与“缚”之间存在相似关系。各例中的句式结构中心已前移至“如 Y”上,构成动宾结构, “如 Y 相似”宜分析为“如 X相似” ;不过, “如 Y 相似”式主要以句子形式附于比拟主体所在的句子之后, “相似”处于虚化过程,不过在句中的助词特征尚不明显。 (三)唐宋时期 “如 Y 相似”式在佛经译文里经过长期的使用,到了唐宋时期,在一些与佛教相关的文献里也开始使用起来,如敦
16、煌变文集 祖堂集等。 “如 Y 相似”式具备表达两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相似关系的功能,语法功能以充当谓语成分为常见。例如: 9(31)诸欲如枯骨,亦如软肉段,如草炬相似,犹如大火坑。(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一六) (32)乘佛愿力速生西方,受诸快乐,犹如蚁子乘翅鸟力上山相似。(唐念佛镜本 ) (33) (你)每日在长连床上,恰似漆村里土地相似!(?卷七,岩头和尚) 以上例句中,例(31) (33)用“如 Y 相似”式比拟两种事物,例(32)用“如 Y 相似”式比拟两种事件。 “如 Y 相似”式的句法语义关系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的虚化程度较高,发展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助词,完全可以删去;因此,在
17、句中已虚化成为助词。 由此可见, “如 Y 相似”式萌芽于中古时期的佛典翻译文献,至晚唐时“相似”已经成为助词。李思明(1998)认为比拟助词的早期形式“相似”萌芽于晚唐时期,比上面所观察到的语言实例稍晚。江蓝生(1999)认为比拟式出现于唐宋,在时间概念上略显模糊。 四、 “如 Y 相似”式的形成机制及其条件 (一)重新分析 由第三节分析可知, “如 Y 相似”式的同形结构最早出现在上古文献里,后来中古的佛经译文里也出现少量的语例,并逐渐发展出“如 Y 相似”式。到了晚唐五代,在与佛经相关的文献里, “如 Y 相似”式得到定型。在这一演变过程中, “Y”与相邻部分“如” “相似”之间的关系变
18、化导致句法结构层次的改变,从而使“如 Y 相似”式发生了重新分析。 重新分析是句法演变的重要机制之一, “它改变一个句法模式的底层结构,却不涉及表层表现的任何直接或内在的调整的机制” 。4“如 Y10相似”式的演变过程可以表示如下:如Y 相似 如 Y相似 。例如: (34)今公国,其利害之相似,正如孪子之相似也。 见例(19) (35)念念生灭,相续相似生故,可得见知;如流水、灯焰、长风,相似相续故,人以为一。见例(26) (36)往来生死,如门开合相似。见例(15) 例(34)中, “相似”在语义上与“孪” “子”发生直接关系,双动核“正如孪子之相似”的结构关系为“正如孪子之相似” 。例(3
19、5)中, “相似”在语义上也与“流水、灯焰、长风”发生直接关系,但是双动核“相似”与“如流水、灯焰、长风”的结构关系为“如流水、灯焰、长风相似” 。例(36)中, “相似”是结构助词,可以删去,与“门开合”在语义上不发生直接关系, “如门开合相似”成为单动核结构,结构关系为“如门开合相似” 。 (二)句法环境 “如 Y 相似”式发生重新分析的句法环境可能是双句式。佛经流传至我国后,需要对许多抽象佛理和虚空境界现象进行通俗易懂的说明,要用此岸世界易知的事物或现象来说明抽象神秘的事物或现象,因此譬喻的使用很普遍。比拟的主客体之间不仅存在性质上的差别,而且所处语境也大不相同。在语言表达形式上,要在不可度量的非同类事物间进行比拟,就必须使比拟主客体在语言结构关系上产生距离。梵文佛典里存在这种双句式譬喻句,但是在目的语里并没有相应的现成句式,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