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古赋辩体之前的元朝赋论摘要:古赋辩体之前的元朝赋论分为北方赋论与南方赋论。北方赋论上承金朝,对金朝律赋基本持否定态度,比较激进的一派如郝经等大力倡导和创作古赋,主张上溯楚、汉古赋,影响到祝尧“祖骚宗汉”的提出;温和一派如王恽等则把律赋当作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对唐宋律赋颇为赞赏,希望革除金朝律赋弊端。南方赋论上承宋朝,对宋朝律赋也有批评,赋家普遍提倡和创作古赋,应是元廷恢复科举之后,如刘壎,其赋论以宋朝议论说理的文赋为古赋,在南方赋家中颇有代表性,这与祝尧对宋朝古赋的批评不同,影响到祝尧对古赋的“辩体” 。 关键词:古赋辩体 ;北方赋论;南方赋论;元朝赋论 中图分类号:I206.2;1109.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3)02-0086-05 收稿日期:2011-06-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AZW001) 作者简介:牛海蓉,女,河南灵宝人,文学博士,湖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祝尧古赋辩体之后,元朝“祖骚宗汉” ,惟古赋是尚,但古赋辩体之前,元朝赋史的发展一直脉络不清。本文对古赋辩体之前的赋论进行钩辑与论述,分别说明北方赋论与南方赋论各自的特点及其与古赋辩体的联系与区别。 2一、北方赋论 北方赋论家对金朝律赋基本持否定态度,但其中还有细微差别。刘祁、郝经、刘因等对律赋深恶痛绝,大力倡导和创作古赋,主张上溯至离骚楚词,王构也主张学习楚、汉古
3、赋。这一点影响到祝尧。王恽、阎复等则把律赋当作进入仕途的敲门砖,他们欣赏唐宋律赋,希望革除金朝律赋弊端。 刘祁和郝经属于比较激烈的一派。刘祁在归潜志中多次提到金朝律赋取士的弊端。如:“金朝律赋之弊不可言。其后,张承旨行简知贡举,惟以格律痛绳之,洗垢求癍苛甚,其一时士子趋学,模题画影,至不成语言,以是有甘泉 、 甜水之喻,文风浸衰。 ”。又如:“金朝取士,止以词赋为重,故士人往往不暇读书为他文。学者止工于律赋,问之他文,则瞢然不知。 ”再如:“泰和、大安以来,科举之文弊。盖有司惟守格法,无育材心,故所取之文皆猥弱陈腐,苟合程度而已。其逸才宏气、喜为奇异语者往往遭绌落,文风益衰。 ”。 郝经也不止
4、一次地批判金末以来浮夸、藻饰的学风、文风,其中自然包括律赋的创作。如:“近世以来,夸毗者不务实学,骫骳芜秽,纤艳浮侈,枵然恣肆,以古为野;徼幸者干禄诡获,只务速售,破碎缀缉,无复统纪,以正为左”又如:“天下已乱,生民已弊,无有为拯而药之者之士也,方相轧以辞章,相高以韵语,相夸以藻丽,不知何以尧舜其君民也。道其不行矣夫。 ”再如:“近世以来,纷纷焉求人之法以为法。玩物丧志,窥窃模写之不暇,一失步骤,则以为狂为惑。于是不敢自作,不复见古之文总为循规蹈矩决科之程文,卑弱日下,又甚齐、3梁、五季之际矣。 ” 虽然刘祁主要接续的是金朝“贞祐南渡”以后“士人多为古学”的传统,而郝经主要是把律赋当作金朝亡国
5、余习加以排斥,个中原因或有差异,但都大力倡导和创作古赋。据王恽云,刘祁在科举失意后,曾弃律为古,创作古赋:“弱冠举进士,廷试失意,即闭户读书,务穷远大,涵(氵畜)锻淬,一放意于古文,问出古赋、杂说数篇,李屏山、赵闲闲、杨吏部、雷御史、王滹南诸公见之,曰异才也 ,皆倒屣出迎,交口腾誉之。 ”郝经从文以明道、文以致用的基本思想出发,针对金末以来“事虚文而弃实用”的流弊,主张以复古求革新。在答冯文伯书中,他自述为学精神:“自十有六束发学道,非先秦之书弗读也,非圣人之言弗好也。尝自诵曰:不学无用学,不读非圣书,不务边幅事,不作章句儒 ,以是而行之,殆六七年, 六经既治,思有以奋然而复古也,于是作古文,
6、不为流俗所为。 ”册至元三年(1266)春,他在宋仪真馆编成原古录一书,其意图即原古录序所说:“原古,所以正今也。”所选文章分为易部、 书部、 诗部、 春秋部等 4 部,共 72类。就辞赋而言,在答友人论文法书中,他所举出“能自得理而立法”的文章, “骚赋”方面即以屈、宋为法: 故先秦之文则称左氏 国语 战国策 庄 荀 、屈、宋,中间千有余年,不啻数千百人,皆弗称也。骚赋之法则本屈、宋,中间千有余年,不啻数千百文,皆弗法也。为了实践辞赋复古的主张,他还编选古赋选集进行倡导,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郝经皇朝古赋1 卷,其现存 15 篇赋也均为古赋。 4上溯“屈、宋”的观点,刘因也有,其叙学云: 学诗
7、当以六义为本,三百篇,其至者也。三百篇之流,降而为辞赋,离骚楚词,其至者也。至于作文, 六经之文尚矣,不可企及也。先秦古文可学矣, 左氏 国语之顿挫典丽, 战国策之清刻华峭,庄周之雄辩, 谷粱之简婉,楚词之幽博,太史公之疏峻。下此(宋)而无学矣。学者苟能取诸家之长,贯而一之,以足乎己,而不蹈袭麇束,时出而时晦,以为有用之文,则可经纬天地、辉光日月也。 ”从上文可以看出刘因的辞赋观:(1)辞赋是诗之流, 离骚 、楚词也是以“六义”为本。 (2)论文从先秦止于宋,不及金朝,宋以下即“无学矣” 。 (3) “楚词之幽博”是学作文者应学习的,作文者应取包括楚词在内的“诸家之长” ,融会贯通,做出经天纬
8、地的“有用之文” 。刘因现存4 篇赋,均为古赋。 王构的赋论观点主要体现在修辞鉴衡中。 四库全书提要修辞鉴衡提要云:“所录虽多习见之语,而去取颇为精核。 ”如修辞鉴衡卷 l“作赋”条:“山谷云,作赋须要以宋玉、贾谊、相如、子云为师,略依仿其步骤,乃有古风。 ”可见,王构欣赏有“古风”的楚、汉赋。这些尊离骚楚词、师汉赋的论述对祝尧“心乎古赋者,诚当祖骚而宗汉”的复古思想是有一定影响的。 另外,刘祁所论“文章各有体” ,各体之间不能混淆,对祝尧也有影响: 文章各有体,本不可相犯欺,故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如散文不宜用诗家语,诗5句不宜用散文言,律赋不
9、宜犯散文言,散文不犯律赋语,皆判然各异。如杂用之,非惟失体,且梗目难通。然学者闇于识,多混乱交出,且互相诋诮,不自觉知此弊,虽一二名公不免也。就“律赋”和“散文”而言,律赋有律赋之体,散文有散文之体,不能混杂。这种“文章各有体”的观点直接启迪了祝尧,如其批判宋朝古赋“以文体为之”:“宋之古赋往往以文为体,则未见有辩其失者。今观秋声 赤壁等赋,以文视之,诚非古今所及。若以赋论之,恐坊雷大使舞剑,终非本色。学者当以荆公、尹公、少游等语为法,其曰论体、赋体、传奇体,既皆非记之体,则文体又果可为赋体乎?” 王恽和阎复也深知金朝律赋的弊端,但他们的态度比刘祁、郝经等通达一些。王恽的赋学思想体现于玉堂嘉话
10、卷 2: 作文字亦当从科举中来,不然,岂惟不中格律,而汗漫披猖,无首无尾,是出入不由户也。 后学虽不业科举,至于唐一代时文、律赋,亦当披阅而不可忽。其中体制、规模,多有妙处。可见,王恽认为:(1)恢复科举,以锻炼士子的文字能力。通过科举的锻炼,士子们的文章才能“中格律” 、有规范。(2)即使士子不考科举,也要多读唐代的时文、律赋,体味其体制、规模。而且,王恽对金朝律赋的优秀之作也很赞赏,如至元二十五年(1288)他为金礼部尚书赵庭玉文集所作序: 予请而读之者数日,得辞赋、古律诗及杂著、乐府等篇若干首,其气浑以厚,其格精以深。不雕饰,不表襮。遇事遣兴,因意达辞,略无幽忧憔悴、尖新艰险之语。 6阎
11、复的赋学观点见于谢解启 ,这是北方赋论中难得一见的赋论专篇,兹引主要观点如下: 切惟辞赋之渊源,是乃古诗之糟粕。荀氏子发明其大概,宋大夫鼓舞乎后尘。英华秀发则洛阳少年,文彩风流则临印词客。自兹以往,作者寖多。摛章绘句者往往有之,操纸染翰者滔滔皆是。若孙绰擅声金之美,子云韬吐凤之奇;二班父子卓冠一时,陆家弟兄独步当世。莫不振金石铿锵之调,穷雾觳组丽之文。大而仁义讽谕之至言,细而鸟兽草木之多识。禁踰侈则有东京 西京之作,辨时事则有吴都 蜀都之编。或上林以讽其畋游,或甘泉以述其郊祀。升堂入室,虽未窥孔氏之门墙;宣德通情,亦庶几风人之旨趣。何此源流之降,演为举科之文。一变唐宋,尚余作者之典刑;百变金辽
12、,无复旧家之风骨。拘之以声律之调畅,捡之以对偶之重轻。以窘边幅为谨严,以粘皮骨为亲切。描题画影,但知一字之工夫;抹东涂西,不觉六经之破碎。习非成是,以变为常。事驰骤者辄谓之荒唐,务雄赡者例云乎唱叫。虽子建胸中之八斗不得骋其才,虽少陵笔阵之千军无以施其勇。然有司之获选,亦壮夫所不为。何承平历世而来,莫之敢指。盖侥幸一第之外,孰知其它。必待权衡至公之流,庶展琴瑟更张之手。伏惟提学郎中先生,儒林冠冕,学海宗盟。悯斯文重厄于秦灰,赞东国复修乎泮水。甄陶后进,殿最于春秋二季之间;鉴视前车,洗涤乎场屋百年之弊。俾削拘挛之态,庶还丽则之风。格虽守而必文辞之可观,辞虽尚而亦义理之为主。加程文律,度于古今骨格之
13、内;取古今气,艳于程文规矩之中。自非卓尔不群之才,曷起褒然举首之选。这段文字主要表达以下内容:(1)辞赋乃7古诗之流。 (2)历数辞赋的流变轨迹。从苟卿发端,经宋玉、贾谊、司马相如,作者渐多。其中若孙绰、扬雄、二班父子、陆家兄弟乃名冠一时,这时的作品还不失“风人之旨趣” 。至此以降,辞赋成为举场之文,唐宋时的辞赋“尚余作者之典刑” ,至辽金,辞赋乃“无复旧家之风骨” 。(3)着重批判前朝“辽金”辞赋的弊端。其弊端在于只重声律、对偶、章法、用字等形式,边幅窘迫,破碎六经,缺乏风骨。这种格律形式的限制已经严重束缚了作家的创作才情,但是行之既久,却习以为常,稍稍想不拘一格者反被斥为“荒唐” 、 “唱
14、叫” 。 (4)历世以来,没有人敢批判律赋的弊端,士子除了以律赋“侥幸一第”外,不知其他。 (5)金亡以后,有司仍然以律赋选士,自己虽然获选,但也像扬雄一样,认为律赋是雕虫篆刻, “壮夫不为”的。 (6)希望革除“场屋百年之弊” ,削除律赋“拘挛之态” ,恢复赋作“丽则之风” ,创作文辞义理兼备,既具科举程文形式,又具气骨的辞赋。可见,阎复亦深知金朝律赋取士的弊端,但他并不反对律赋本身,只是希望革除弊端而已。 二、南方赋论 南方赋论家对宋朝律赋弊端也有批评,如赵盂頫云:“宋之末年,文体大坏,治经者不以背于经旨为非,而以立说奇险为工;作赋者不以破碎纤靡为异,而以缀缉新巧为得。有司以是取,士以是应
15、,程文之变,至此尽矣。 ”一部分赋家在宋朝灭亡之后也变律为古,创作古赋。如林景熙, “少工举业,有场屋声,时文既废,倡为古文,发为骚章,往往尤臻其奥” 。但南方赋家大量创作古赋,应是在元廷恢复科举之后,与朝廷的政策导向有一定关系。有赋论传世的有刘壎和吴澄,尤其是刘壎,其晚8岁所著隐居通议卷 4、卷 5 专论“古赋” ,在祝尧古赋辩体之前是最有系统的赋论,也代表了南方赋家的普遍看法。综观刘埔对赋作的评论,其赋学观点有以下几点: 1.古赋之“古”不在于时代先后,而在于词、意之“悠远” 、 “高古”江文通作别赋 ,首句云:“黯然而销魂者,别而已矣。 ”词高洁而意悠远,卓冠篇首,屹然如山。后有作者,不
16、能及也。惜其通篇止是齐梁光景,殊欠古气。直至李泰伯长江赋 、黄山谷江西道院赋出,而后以高古之文变艳丽之格,六朝赋体风斯下矣。然文通此赋首句,虽千载之下不害其为老。江淹别赋首句“词高洁而意悠远” ,李觏长江赋 、黄庭坚江西道院赋 “以高古之文变艳丽之格” 。在隐居通议卷 5,刘壎还收录了唐代宋璩的梅花赋以及后人效仿之梅花赋 。可见,刘壎认为古赋之“古”并不在时代的先后,这与祝尧“赋以代降” 、 “祖骚宗汉”的观点有别。 2.“风骨”与“义味”当并重其“总评”曰: 作器能铭,登高能赋,盖丈章家之极致。然铭固难,古赋尤难。自班孟坚赋两都 、左太冲赋三都 ,皆伟赡巨丽,气盖一世,往往组织伤气骨,辞华胜
17、义味,若涉大水,其无津压,是以浩博胜者也。六朝诸赋,又皆绮靡相胜,吾无取焉耳。至李泰伯赋长江 、黄鲁直赋江西道院 ,然后风骨苍劲,义理深长,驾六朝,轶班、左,足以名百世矣。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刘壎论赋以“气骨” 、 “义味”并重,或称“风骨” 、“义理”并重。邓国光先生在探讨“风骨”与“义味”时认为:“所谓9风骨苍劲,义理深长的古赋特色,实根植于悲情,风骨和义理皆本之而出。风骨的苍劲,和义理的深长,乃是从悲怨之情自然流出。 ”其实不然,风骨的苍劲和义理的深长,不必仅从悲怨之情自然流出,悲怨之情只是体现“风骨” 、 “义味”之一端,其他情感也可以体现“风骨” 、“义味”: 后汉王文考作鲁灵光殿赋
18、、晋孙兴公作游天台山赋 、宋鲍明远作芜城赋 ,虽不脱当时组织之习,然孙赋则总之以老氏清净之说,鲍赋则惟感慨兴废,王赋则惟颂美本朝,各极其趣者也。 欧阳公秋声赋 ,清丽激壮,摹写天时,曲尽其妙, 憎苍蝇赋次之,用事写情,俱无遗憾。 东坡赋山中松醪有曰:“遂从此而入海,眇翻天之云涛” ,句语奇健,可以见其胸次轩豁,笔端浩渺也。 东坡先生有昆阳城赋 ,殊俊健痛快。 山谷先生作枯木道士赋 ,深得庄列旨趣,今得御风词(苏辙)读之,其旨趣正与枯木道士赋相似。 丽谯赋以寓颂规,辞旨精妙。孙绰游天台山赋 “总之以老氏清净之说” ,鲍照芜城赋 “感慨兴废”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颂美本朝” ,欧阳修秋声赋 “摹
19、写天时” , 憎苍蝇赋 “用事写情” ,苏轼山中松醪 “笔端浩渺” , 昆阳城赋 “俊健痛快” ,黄庭坚枯木道士赋与苏辙御风词 “深得庄列旨趣” ,傅自得丽谯赋 “以寓颂规”等等,都不是“从悲怨之情自然流出” ,但却“各极其趣” , “曲尽其妙” 。可见,无论抒写什么情志,只要既具“风骨” ,又具“义味” ,就是古赋10佳作,就可以“驾六朝,轶班、左,足以名百世” 。 “风骨”一词,最早由刘勰引入文学批评领域,是一个包括语言、风格、意蕴等各种艺术因素在内的美学范畴。它要求文章刚健有力、思路畅达,达到一种一气呵成、完全没有斧凿痕迹的雄浑气象,以充沛的内力深深打动读者。刘壎赋论中的“风骨”与刘勰基
20、本相同,他反对“组织” 、 “辞华” 、 “绮靡相胜” ,主张文章“苍劲”有力。在具体评价赋作时,往往以“苍劲” 、 “陗劲” 、 “俊健”等词语说明“风骨”之特色,如评吴镒义陵吊古赋 “殊苍劲有风骨” , “倘更锻炼而擎敛之,使归峻洁,则前无古人矣” 。陈文定公怀皋赋 “独清峭可爱” ,黄庭坚龙眠操 “老苍陗劲” ,苏轼山中松醪 “语奇健” 、 昆阳城赋 “俊健痛快”等等。 “义味”则偏向于思想内容。李觏一生研精儒学,对当时学者不通经术而专以文辞为务深表不满,其文章多从儒家经邦济世观念出发,评论时政得失,提出救正之术。其长江赋描写长江,气势磅礴,具有“风骨” ,但赋末却大评“时政得失”: 臣闻周书曰:“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阴阳有消长,日月有蔽亏。在乎备之得所,则祸何能为伏。惟国家重西北而轻东南,臣何以知之彼之官也,特举此之官也。累资敛于此,则莫知其竭,输于彼则唯恐不支,官以资则庸人并进,敛之竭则民业多隳。为贪为暴,为寒为饥,如是而不为盗贼,臣不知其所归。诸夏,内也,为腹心;夷狄,外也,为手足。轻重之理.岂神明之所不烛?秦备胡而陈胜起事,唐戍蛮而庞勋肆毒。观其土崩之由,诚可为之痛哭!这就是刘蟪所谓的“义理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