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文汇》的国粹精神与文献价值.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08803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朝文汇》的国粹精神与文献价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国朝文汇》的国粹精神与文献价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国朝文汇》的国粹精神与文献价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国朝文汇》的国粹精神与文献价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国朝文汇》的国粹精神与文献价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国朝文汇的国粹精神与文献价值摘 要:国朝文汇是江浙藏书文化的衍生物,在清末民初特定历史背景下又寓有国学救亡的目的。保存国粹具体表现为保存乡土文献,其核心是弘扬乡邦文化。 国朝文汇编撰者秉着浓烈而执着的国粹精神,以江浙宏富的藏书为支撑,以笃实严谨的态度执行编纂,凭文献史实张扬国学认知与文献识见,选文达一千三百余家,皇皇巨著挽救了不少濒临散亡的清代文集,具有辑佚存失与参校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国朝文汇 ;国粹精神;乡邦情结;文献价值 作者简介:陈志扬,男,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元明清文学史研究;叶仙云,女,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

2、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2-0132-09 国朝文汇 (今名清文汇 )是清光绪三十四年由上海国学扶轮社沈粹芬、王均卿、黄人、张廷华联合编纂的清代文章总集,成书于宣统二年,选文一千三百五十六家,收录作品一万余篇(实收五千五百余篇) ,是一部搜罗广、篇幅宏的清代古文选本。钱仲联曾说:“清代诗文,载自今日,一代完整的选本,只有黄人、沈粹芬国朝文汇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两种。 ”1(P170)元好问中州集与钱谦益列朝诗集是两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歌总集,在体例上与之一脉相承的2国朝文汇是对中州集 、 列朝诗集文献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阐释,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一、

3、藏书与国学的文献情怀 国朝文汇是江浙藏书文化与晚清国学思潮相交荫的产物,具有保存文化与文化救亡的目的。 “一以广先人之旧业,俾得摩挲手泽。一以保中华之国粹,毋使后人兴文献不足征之叹耳。 ”2(卷首)沈粹芬克绍祖志,此番藏书宗旨的自述业已将国朝文汇的编纂动机阐释殆尽。就国朝文汇的编纂动机与文献渊源而言,与其说国朝文汇是清代古文选本的一种批评形式,不如说它是江浙文献精神的文化表述。自宋代以来,江浙文人就极重文献的收藏与保存。王士禛云:“吴自江左以来,号文献渊薮,其人文秀异甲天下。 ”3(P1985)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兵燹之灾、晚清的战乱之厄后,江浙人士的文献存录意识弥久愈坚。刘承幹谓:“溯自同光以来

4、,际中兴之会,吾浙士大夫多好搜罗古籍,表彰先哲。其藏书之富,如钱塘之丁氏,槜李之孙氏,归安之陆氏,彰彰在人耳目者。 ”4(序)沈粹芬是近代著名的出版家、藏书家, 国朝文汇编纂的最初构想因其而起。沈粹芬曾自述云:“家本世儒,有声士林,先世鸣野山房所藏,在嘉道间已流誉东南,而霞西公三昆季,藏书之富,尤冠吾越。 ” 2(卷首)又于国朝文汇序曰:“予家夙以书世其业。先曾祖石楼公嗜书成癖,抱残拾遗,博搜精鉴,每得善本,珎比琳琅。先祖素庭公继之,馆谷所入,辄以购书,颜其堂曰味经,藏书之名藉甚东西浙,与鄞之范氏、杭之丁氏、湖之陆氏相骖靳,远近之3货书者踵相接也。 ”1 由此可知,沈家是一个世代以藏书为好的家

5、族。沈粹芬的先祖沈复粲是绍兴著名藏书家,家辟有鸣野山房藏书阁, “自壮至老,博览广搜,藏笈之富,著称越中” 5(卷首) 。在浓郁的家族藏书文化的熏陶下,沈粹芬承袭祖业之志,可谓萌于灵心,启于世运,建粹芬阁藏书楼,藏书数万卷,收藏大量的古籍善本、珍本,是浙江绍兴一大藏书家。沈粹芬于粹芬阁珍藏善本书目自序曰:“生平别无嗜癖,惟雅好藏书。孤本精刊,尤为神往。访觅搜罗,不遗余力。时节如流,瞬逾知非之年,百务丛脞,述作良难,惟稍分余晷,从事收藏。一以广先人之旧业,俾得摩挲手泽。一以保中华之国粹,毋使后人兴文献不足征之叹耳。 ” 2(卷首) 国朝文汇的编纂就是根源于这种家族血统与地域文化沿袭而来的保存文献

6、的自觉意识。 国朝文汇的直接编纂动机可以追溯到沈粹芬极嗜古文辞的先祖沈复粲。沈复粲曾言:“文至国朝而极盛。学者取径行远,自迩当先从事于本朝。顾时代屡更,别集 迭。选家咫见尺闻,弋罗未广,又或自矜门户,动遗筌蹄,颇为学子所诟病。拟征同人编成总集,而有志未逯遽赴,修文伟业存诸悬想遗训,俟诸后人。 ”(国朝文汇卷首)对沈粹芬而言,编纂国朝文汇是其渊思寂虑后意在续成先祖遗志的必然。历经清末天道反覆的沧桑巨变,爱国人士存文保献的深心卓识也在悲怆与反思的交织中淬炼。沈粹芬的这一构想与王均卿一拍即合,并且得到以爱国志士汤寿潜、藏书名家缪荃孙为代表的江浙人士的大力支持。沈粹芬国朝文汇序云: 粹芬拘瞀之质,失学

7、少日,夙夜惴惴,常以未绩先志为恨。稽固海4上,偶与当代贤达汤蛰仙、郑苏戡、缪小山诸先生健谈及此,共切赞成,老友王君均卿尤欣然引为己任。固出先人所藏兵燹未尽者若干种,补购者若干种,友人赠遗者若干种,商定体例,次以时代,不主宗派。 虫蛀、水火、兵燹、禁毁是书籍损失的几大因素,晚清社会政治局面板荡,兵燹频仍,书籍大量散亡。尤其是庚子之变后,赫寇乱起,遍地劫灰,宋椠元刊大多荡然无存。有鉴于此,编纂总集减少书籍亡佚无疑是最好的方法。汤寿潜国朝文汇序云:“自道术既裂,文章以繁肰肘移,总集兴焉故以文苑英华之芜,而唐人别集佚者多赖以存播。 芳文粹出于南宋坊肆所集,而多存宋人之遗,则蒐辑之功安可没也。 ”汤寿潜

8、认为总集使“别集佚者多赖以存播” ,对总集搜辑之功作了充分的肯定。这是沈粹芬编纂的构思能够得到汤、缪支持的重要原因所在。 “固出先人所藏兵燹未尽者若干种,补购者若干种,友人赠遗者若干种,商定体例,次以时代,不主宗派。 ”沈粹芬家藏书籍是国朝文汇编纂的基本文献支撑,江浙丰富的藏书更是为其提供了充实的基础。正是这种与江浙藏书文化血脉相连的文献精神,使得国朝文汇有了编纂的可能,并有了文献价值提升的空间。王桂平曾说:“在私家藏书活动的兴盛之地,学术文化也往往比较繁荣,二者互相关联。不管是什么学派,从事考据、训诂、校勘都离不开丰富的藏书。 ”6(P42) 国朝文汇汲取江浙藏书文化之精华,自当以自身的文献

9、价值诠释江浙的文献精神。 在晚清民国时移物换、楼馆劫灰的更迭中,江浙藏书文化衍生的文献精神又被注入了民族情感与救亡的政治内涵。 国朝文汇5是近代国粹思潮的产物,肩负着国学救亡的责任与扶衰起弊的期许。钱谦益列朝诗集仿中州集之体例而成,寄寓着厚重的文献用意。钱谦益与周安期书云:“鼎革之后,恐明朝一代之诗,遂致淹没,欲仿元遗山中州集之例,选定为一集,使一代诗人之精魂留得纸上,亦晚年一乐事也。 ”7(P236)元好问中州集与钱谦益列朝诗集在保留元明文献中寄寓着深厚的民族情感。 “兹编仿牧斋明代诗选例”而来的国朝文汇同样不仅有表层的史性文献精神,而且具有为民族存史的意识,不同的是, 国朝文汇所处的是一个

10、国际格局下的民族文化观念。 晚清是一个被李鸿章称作“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在“真正的危机”席卷而来之际,一些深刻明白传统文化学术之社会功能的知识分子,将激郁淋漓的种族危机意识移植于国学,在他们看来, “立乎地圜而名一国,则必有其立国之精神焉,虽震撼搀杂而不可以灭之也。灭之则必灭其种族而后可,灭其种族则必灭其国学而后可。学亡则亡国,国亡则亡族!是故国有学则虽亡而复兴,国无学则一亡而永亡。何者?盖国有学则国亡而学不亡,学不亡则国犹可再造;国无学则国亡而学亡,学亡则国之亡遂终古矣” 8。由此可见,在二十世纪初,国人出于救亡图存之目的,已将保存“国学”视为保国不亡、保种不灭的前提。换句话说,绎国学

11、之长的根本目的在于撷彼学之粹,辅吾国之政,以避亡族之祸。诚如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6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尤为岌岌乎!”9所以“国学之不知,未有可与言爱国者也。知国学者,未有能诋为无用者也”9。章太炎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中指出:“为甚要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 10(P8)为此, “国学”这一“日本之名辞”于二十世纪初为中国人所借用之后,遂抹上了匡时弊而挽颓风的色彩,于是出现

12、了华夏空前独有的历史景观:一些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职志的知识团体、学术刊物以及教育机构争相涌现,应时而起,从而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形成了一股研习国学、发扬国学的时代潮流。其中知识团体有“国学保存会” 、“国学会” 、 “国学扶危社” 、 “国学昌明社”等。学术刊物有国粹学报 、国学丛刊 、 国学萃编 、 国学 、 国学丛选 ,以及中国学报 、船山学报 、 国故等。教育机构有国学讲习会、国学振兴社、成都国学馆、支那内学院、无锡国专、天游学院等研习乃至传授国学的民间机构,甚至还有以正式学校形式出现的教育机构,如清末张之洞创立的“专以保存(国粹)为主”的湖北存古学堂,随之而起的则有江苏、浙江、安徽、福建

13、、广东、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省区的存古学堂或存古学校。 国学扶轮社就是在这股思潮中较早出现的一个国学团体,清光绪二十六年由王均卿、沈粹芬、刘师培等光复会会员在上海棋盘街(今河南中路)平和里创立的国学团体之一,亦称国学社。成立后主要出版过列朝诗集 、 古今说部丛书 、 明朝四十家小说 、 适园丛书 、 香艳丛书等,弘扬国学文化,以刊行中国传统文化读物为主,是当时上7海地区主要出版机构之一。晚清社会政治文化的变动及其相互交感促使一部分国人以历史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清末出现的国粹派试图通过古文选本保存国粹以抵御西学浪潮。在民族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国粹”在选本的批评视野中也被赋予保存文献的

14、职责。王均卿国朝文汇序云:“近者日文搀入,欧学输来,先正典型飘摇欲坠,后生迷信,抾摸奚由。濡等杞忧在抱,国粹厪褱,权为旧学之商,藉作歧途之导,略窥门径,谬主挢捎,积以岁时,成以众力。 ”国朝文汇表现出以古文挽救世道人心、激发爱国保种热情的自觉意识,故而可言国朝文汇编纂本身就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显示。 二、留心乡土文献的取向 方志学理论与乡土文化在时危战苦、阵云深深的晚清依旧赫然勃兴,在其泽惠下茁长的国朝文汇于搜集整理文献中表现出明晰的保存地方文献、传承地域文化的意识。保留国粹文献,大而言之,保留一国之文献;小而言之,则保留一乡一县之文献。换而言之,保存地方文献是国朝文汇国粹精神的一个具体表现。章太

15、炎认为民族主义“如稼穑然” , “要以史籍所载之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浇灌,则蔚然以兴矣” 11(P371) 。基于这一认识,编者在文章选录的取向中寄寓着乡土文化意识,提供了颇多详赡而可贵的地方文献资料。 清代纂修方志活动,尤其是晚清,修志活动中经道光、咸丰二朝的枯槁暗哑而飒然兴起。扶危持颠之士迫于蹈海之危,兢兢于方志,以知地俗、诏观事为己任。 “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凡 50 年,其间编修的志书留存至今的有 1164 种,尚不包括里镇志、乡土志等在内。 ” 12清代8学术界关于方志的起源和性质存在两个流派的分野及论争。一派是以戴震为代表的地理派(也称考据派、旧派) ,认为方志起源于古代

16、舆地之书,“偏重地理沿革;信古籍而轻采访,广搜博采条例旧文,各注出处,述而不作;重文献而轻现实;侧重考据;纂集前人之文,注明出处”13(P225) ,强调地理沿革在方志编纂中占首要地位。另一派是以章学诚为代表的历史派(也称文献派、新派) ,认为方志源自古代国史,将“志目加入人物、艺文内容而转向用正史纪传之体,并扩而广之为图、记、表、薄、志传、录或纪、表、考、略、书、传等体”13(P224) ,强调方志编纂的重心放在历史文献的载述上,修志时必须遵循史家法度、史家规矩。从其选文的情况看, 国朝文汇以地理派的理论采辑方志资料,以历史派的观点进行志书编纂,明显融合了地理学派与历史学派的方志观。“志为史

17、体”是浙东史学家章学诚的重要主张之一。章学诚认为“志乘为一县之书,即古者一国之史也”14(P782) 。 国朝文汇选入大量主张“志为史体”的序文。例如,乙集卷四汤聘建昌府志序:“余谓参笔削之微旨,补国史之阙遗,揆厥重轻,则人物为尤急。夫今之修志,大都踵其旧而增之也。夫志原于史而与史例稍殊,作史者善恶贞淫并列于策,所以示褒贬,昭惩劝也,而作志者则隐其恶而著其美,取舍尤不得不严。倘以无足重轻之人俨然与硕彦儒者颉颃而并列,猥琐繁重,征信无由,反不若缺而不修之为愈也。 ”这些序文虽不加雕饰,却以深湛之思反映了清代方志学历史派普遍的方志学理念,大量这类序文的入选也说明编者对这一观点甚是心期。由这一观点出

18、发,在选文上,9国朝文汇注重地方文献史料的兼收并蓄,由邑中掌故人物推及风土名物,从乡邦名贤广及布衣寒士,如丁集万方煦,小传载:“万方煦,字未详,浙江山阴人。 ”又如凌泗,小传记载:“凌泗,字断仲,江苏吴江人,诸生。 ”又如甲集:“马咸,字泽山,浙江平湖人,布衣,有怡庐诗文集 。 ”又如李果, “字硕夫,号客山,江苏长洲人,布衣,有在亭丛稿 ”。他们非有绝特可喜之行、惊世骇俗之举,正如丙集卷十七贾敦临表征录自序所言:“布衣诸生,名不上达,湮没无闻于后世者,可胜道哉?”其遗闻逸事、嘉言懿行只散见于诗文集中, 国朝文汇采录其文显然具阐幽之旨,补史氏之阙。在杂记类中, 国朝文汇地方名物记多达 400

19、余篇,几占杂记总数的一半。这些名物记有着不可忽视的文献史料价值,如甲集陆耀的保德风土记记述了保德地区的民风民俗,黄璋明海楼记借明海楼记述了曾祖黄宗羲明文海成书之事。在序跋类文体中, 国朝文汇收入家谱族谱序约 67 篇,县志府志序约27 篇。其中,诸如甲前集屈大均广东新语序 ,甲集汤斌蔡氏族谱序、 赣州府志序 ,邵长蘅盘山志序 ,李绂河套志序 ,张汉河南郡志序 ,宴斯盛广德州志序 ,乙集王鸣盛曲沃县志序 ,吴慈鹤重修河内县志序等,句无串采,语无虚饰,均为当地文献史料的兰台之资。 国朝文汇注重地方文献的核心是对乡邦文献的博观约采。潘柽章攻苦茹淡,怀揣征文保献之心对乡邦文献、乡贤事迹加以搜罗剔抉,编

20、有松陵文献十五卷,以“文以录时人之诗文,献以纪先贤之事迹” 15(P382)为原则详细考证了吴中地区人物生平事迹。松陵文献成为后世编纂江苏吴江县志的重要史料。甲前集卷四选潘10柽章文 5 篇,其中松陵文献官师志序 、 官师志后序 、 烈女志序均为松陵珍贵的地方文献序言。 国朝文汇在此显然有意突出潘柽章对松陵文献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汪日桢,字仲雍,一字刚木,号谢城,又号薪甫,乌程(今湖州)人。他性好学史,博通群书,谙熟乡土历史地理,曾主编乌程县志 、 南浔镇志等地方志书。其中南浔镇志颇受当时方志学家的推重。究其一生,汪日桢“持筹握管,挑灯挥汗,不胜其劳”16(P402) ,为南浔地方文献与地域文化

21、耗尽霜鬓之秋。丙集卷二十九收录汪日桢南浔镇志序 、 九友堂记 ,俨然是对其在乡邦文献上的贡献作出应有的表彰。又如乙集卷十四选方熊单篇文南浔文献志序 。再如丁集选翁广平之文三篇:西湖崇祀诸贤录序 、 平望志序 、 松陵见闻录序 ,甲前集卷十九选潘尔夔文单篇浔溪文献序 ,卷六十八吴源起嘉兴府志序 ,丁集熊其英松陵文录后叙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南浔是沈粹芬的故乡,浔溪是王均卿的出生地。 国朝文汇对乡邦文献如此孜孜以求,其保护乡邦文献的良苦用心可谓晱晱然矣。 在选录文人上, 国朝文汇以网罗有清一代古文最全自居, “在总集中此为大观” (卷首) 。编者沈粹芬自序说:“用箴前人最录一二家(如宋牧仲编侯魏汪三家文是,或专主一派,如姚氏古文辞类纂于八家震川后专录望溪、海峰是。 )之陋,悉心甑录,得一千三百余家,得文一万余篇。卷帙之巨,视皇清文颖 、 国朝文录 、 湖海文传 、国朝古文汇钞等数倍之。 ”国朝文汇凡例说:“古有名训,不以人废言,凭文录文,了无成见,惟过于违碍者则概从割爱。 ”实际上,国朝文汇选文只有 5500 余篇,而其所选作家多为编者乡邦之人,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