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09777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 ,这是我们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提出的课程实践理念,也是我们学校课程实施的一种新的愿景。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课程改革本质上体现了一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所以,作为一种课程实施理念, “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就意味着:要让每一个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人文的和精神上的关怀” 。作为一种课程实施愿景, “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让每一个学生焕发出自己独特的生命光彩。 具体而言, “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 ,要求每一个教育者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课程内涵

2、、课程实施、课程开发、课程评价等;把学生的经验、学生的意愿、学生的积极体验、学生的精神成长、学生的幸福等作为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国家课程实施中体现对学生的精神关怀,让学校课程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让课程实施真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是我们课程实施的教育愿景,我们期望在课程实施深化和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学校能呈现这样的一种景象:早晨,校园里洋溢着师生、生生之间真诚的问候;课堂上,每个学生都专注地投入学习,不断流露出学习的成功感;班级生活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满创意地自主管理,每个学生都担当自己满意的社会角色,2一个学生的困难成为所有集体成员的牵挂;师生间坦诚

3、交流,学校活动丰富多样,家长争相做学校的“义工老师” 。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生活和精神成长的场所。 一、追寻儿童意义的课堂:国家课程实施的新思索 国家课程的实施目的不是完成国家课程规定的要求本身,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达到国家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的同时,学习潜能得以开发,精神生命得以成长。实现这一教育理想的关键在于:课堂要“回归儿童学习本性” 。因为,只有学生身心投入地主动学习,才能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学生的真实发展过程。 (一)儿童意识:不断完善课程的理解 在国家课程常规实施和创造性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对课程、对新课程改革有了自己的解读。 其一,课程是一种开放形态丰厚课程理解,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我

4、们组织丰富的课程解读活动来丰厚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如不同学科教师“八仙过海”同课异构语文课文普罗米修斯盗火 。结合课堂解读课程,在鲜活的实例、实践中,充分理解本课程的特点,认识其他课程的特色,在教理相通的大背景下,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实现课程优势互补,从而进一步完善、深入对本课程的理解。 其二,课程是一种发展形态提高课程意识,着眼于发展中的学生。我们在实施课程培训的过程中,不满足于就课论课,而是讲求教科研一体,每次教科研活动都有主题,有关键词。这些主题都是在统整课程特色、研读教学大纲及课题方案的基础上确定的,主要指向课程与学3生的发展。如语文教研组建立的彩虹教研团队,不分学段,让低中高年级的教师

5、随机组成“红橙黄绿青蓝紫”团队参与说课、磨课、评课、分享课堂细节等教研活动,探讨课堂积极心理场、习作教学中积极的语言训练、阅读课堂上的读写结合等主题。当教师的眼中看到的是发展中的学生的时候,课程的实施就有了全局意识、发展意识。 其三,课程是一种积极形态提升课程品质,致力于每位学生的积极成长。 “十一五”期间,我们依托省教研室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的研究这一课题,开展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研究,不断提升课程品质。进入“十二五” ,我们的新思考、新规划回归儿童学习本性的积极课堂研究成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我们将以此为抓手,努力提升国家课程教学实施的境界,追寻课堂教学对师生生命成长的

6、丰富意义。 (二)儿童观照:实现课程内容的优化 观照儿童,对课程内容进行人本化的处理,能更好地将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所谓教学内容的人本化处理,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基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对统一的国家课程教材内容进行二度开发,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兴趣要求是各不相同、丰富多彩的,对教学内容的人本化处理,就是努力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呼应他们的学习需求,使文本知识在孩子们心中鲜活起来。 我校在各门学科中积极实施对国家课程教材的校本化改造,通过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创编等途径4进行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和实施。 如英语学科,紧扣“交际文化

7、”这一关键词,在完成每个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该单元主题为关键词,编制课外阅读的教材,并将其引进课堂,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学生英语交际的知识资源和实践资源。 对教学内容的人本化处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扎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精神生长的土壤。 (三)儿童生长:提升学习的效能感 体现“课程关怀”的课堂,必定呈现出学生有意义和主动的学习状态。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任务。 这样在具体的情境中,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积极的体验,并能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这就是学习的效能感。学生获得学习效能感的关键有两点:其一,在

8、教师的指导下,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其二,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强化学生学习效能的积极体验。因此,我们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情境,帮助和指导学生努力掌握知识技能,使学生学有成效;另一方面,我们发挥课堂教学中积极性评价的作用,使积极性评价成为一种“课程关怀” 。 二、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路 我们力图通过设计更多的校本课程,满足不同智能特点的孩子的需求,从而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个学生。我们研发了班本化心理教材、信息技术校本教材、艺术教育校本教材等来彰显我们的课程实施成果。在这5一系列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意识到,校

9、本课程主要不是为学生提供那些知识化的教材或者读本,而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生活经历。为此,我校把“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的视角出发,努力使课程贴近和融入学生生活,满足学生精神成长的需求,从而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我们从学生精神成长需要出发,在原有信息技术课程、艺术特色课程的基础上,着力开发了与学生精神成长密切相关的“班本心育课程”和学校“吧文化”课程。1.开发班本心育课程,提升班级精神生活质量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学生心灵归属于其中的共同体。班级共同生活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极为深刻的。为此,我们着力开发了班级心育课程。所谓

10、班级心育课程,是通过班级活动和生活过程的优化,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生活、承担责任、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的生活经历,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在集体生活中得以健康和谐地发展,学会共同生活,实现自我教育。班级心育课程包括班级生活环境创造、研讨解决班级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搭建每个学生表现的平台、发现每个学生的价值、开展各种心育活动,等等。 首先,营造团队特色环境。各班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着力于班本特色环境建设。 “心育角”成为各班特色建设的一大亮点, “益心角” 、“心理窗口” 、 “悄悄话信箱” 、 “双色心情袋”等不同名称的心育角在各班演绎着心育课程的精彩。 其次,开展班级心育活动。根据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和

11、需要,我们要求各班级围绕学生心理成长的话题开展班级心育活动,活动由学生自6己组织设计,教师在活动中是学生精神上的引领者和帮助者。如“能接住” 、 “最佳同桌”等同伴互助式活动, “夹弹珠比赛” 、 “穿针引线” 、 “共吸乒乓球”等游戏竞技式活动, “画信” 、 “给心情上色” 、 “倾诉卡”等静态体验式活动。 第三,培育班级团队精神。班级团队精神是影响学生精神的巨大力量。我们在班级特色创建、班级心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努力培育每个班级的团队精神。班级团队精神是一种存在于班级及班级成员心里的隐性财富。我们努力把这种隐性课程资源转化为显性的教育能量。在班本心育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求各班组织学生通过自

12、己设计班徽、描画班级共同愿景、传唱班歌、形成班级共识、进行班级核心价值引领等方式,培养个性化的班级团队精神。班级团队精神一经形成,便成为持续激励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强大力量,并为每个学生的精神生命抹上亮丽的底色。 2.开发校园“吧文化”课程,丰富学校文化内涵 为了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孩子,我们从学生需求出发,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和学生共同设计了系列“菜单式课程” ,开发了器乐、合唱、舞蹈、国画、儿童画、工艺、泥塑、书法、球类、信息技术等活动课程,这些活动课程成了学校特色传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搬入新校区后,我们发现新校区有许多可供学生活动、休憩的场所,学校在这些学生聚集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书籍以

13、及棋类、运动、视听等各种器材,形成了书吧、棋吧、乒乓吧、羽球吧、游戏吧、泥塑吧等自由开放的活动空间。学生在课余时间自由、自主地参与活动,形成了学校7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把这一“吧文化”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融入到“菜单式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打破现有的班级格局,学生采取自主选择、走班参与的方式,参与各种感兴趣、无负担的课程活动。 在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吧文化”逐渐形成,开始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它满足了学生自主、自由的需求,孩子天生是不愿意被束缚的。其次,它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自由选择课程。第三,它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的校园生

14、活变得多姿多彩。第四,教师根据自身优势特长选择课程,课程的实施基于爱好,教师与学生同生共长,学习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是最真实的精神成长。 如,我们在经营“书吧”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捐书,排“书吧”轮值表,写“书吧”公告,布置“书吧”展墙;文学社的轮班老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在“书吧”开展朗诵指导、诗词创作、文学写作等吸引学生的活动。 “吧文化”课程的实施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为目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还需要与原有课程进行更好的整合;每门课程需要建立良好的实施团队,资源共享的同时做更深入的研究,让课程开展更加科学、更有序列性;课程实施要有时间的保证,要做好学期衔接与延续发展等。

15、这些都是我们下阶段努力的方向。 三、课程实施新思维:把积极教育思想融入学校课程改革 当我们以“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作为课程改革的行动理念8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学校生活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未来学校发展的图景仿佛就在眼前。同时,实践也触发我们“把积极教育思想融入学校课程改革”的新的思考。 “走向积极的学校教育”成为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积极心理学是近二十年来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的心理学研究思潮,它倡导积极的学校教育。积极教育是指:教育要以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积极品质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品质为教育的核心。积极教育强调教育并不仅仅是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更

16、主要的应是寻找并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的力量,并在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力量进行扩大和培育。具体地说,积极教育就是指在保证国家课程教学顺利实施的同时,把学生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的培育融合进去。从而,让学生获得并发展自己的积极情绪,学会理解人生意义,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善待自己和他人。 积极教育理念为学校课程改革和实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可以说,它是学校课程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目前我校正在以“走向积极的学校教育”为新的发展思路,努力把积极教育的思想融入学校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首先,我们推行民主务实的课程管理方式。使课程改革不仅体现对学生的精神关怀,也充分体现对教师的精神关怀,并让教师在课程改革的研究探索中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 其次,我们致力于探索“回归儿童学习本性的积极课堂” 。让课堂成为洋溢积极学习气氛的心理场,使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获得书本知识和相应的能力,更获得精神生命的舒9展和成长。 第三,我们着力开发具有学生成长意义的校本课程。围绕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梳理和优化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成为丰富学校精神生活的平台,成为体现对学生“课程关怀”的最为直接的载体。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校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