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当代国际劳工研究的新进展【内容摘要】伴随企业改革和市场转型,我国劳动关系领域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层出不穷。本文对国际劳工研究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梳理,希望能够为当前中国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一定借鉴,对于改善下岗工人和新工人群体的生存发展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关 键 词】劳资关系 劳工运动 劳工研究一直以来是西方社会学、政治学关注的的重要领域。从一定程度上讲,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也是劳资关系曲折发展的历史。时至今日,劳资关系及其相关的制度、法规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中心,对其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日的劳工概念也不是 19 世纪的无产阶级、20 世纪的蓝领,它泛指社会中的工薪收入者,无论他
2、们的雇主是政府、国有企业,还是股份制公司、私人企业。今天的工会会员中不仅有工厂工人,也有农场工人、教授、工程师、警察、公务员、体育明星、医务人员;不仅有全日工,还有临时工、半日工、钟点工,甚至失业者。传统意义上的劳工研究已经无法涵括这样的内容,它需要新的、更广泛的研究领域,更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更丰富的研究内容。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以资本和金融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打破了二战以后逐渐形成的劳资力量的相对平衡。劳工研究也相应发生了一些新动向,研究的领域更为广泛。传统产业工人的数量在西方社会逐渐减小,工会组织逐步分裂,工会行2动的影响力大幅度降低,劳工
3、群体的组成不断扩充,工作性质、工作方式和工作时间也日趋多元化,工作机会和工作待遇在不同群体之中不平等的分配,国际移民工人的出现等问题推动了劳工研究的微观化、多元化和国际化。传统的结构主义和文化主义视角依然延续,解构主义、建构主义、女性主义、生态主义等视角也相继进入,以探讨新兴劳工问题的发展方向和特质。本文将主要介绍阶级分析、性别分析和工时分析在该领域的贡献。 一、阶级分析视角的复兴 由于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西方社会的工人阶级逐渐从政治舞台退隐而被认为是一个日益丧失历史意义的阶级。西方社会学界将此种状况称为“双重危机”:劳工运动本身的危机以及劳工研究的危机。但是,必须看到,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影响之
4、下,产业工人阶级的“国际重组”正在进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逐步消逝的产业工人阶级,却在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中迅速崛起。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变成全球产业工人阶级的复兴基地。全球化时期对传统劳资关系和工人运动研究的继承和发展的最典型表现是“血汗工厂”和“反血汗工厂行为守则运动”研究的兴盛。 (一)血汗工厂 血汗工厂的出现是与资本在一定地域内“过度积累”并向劳动力廉价、税收优惠的地区转移的过程相伴而生的。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无产阶级化”的图景。 3戴维哈维从资本积累方式的角度研究了“血汗工厂”的出现。他将这种变化称为“弹性的积累” ,即全球化的资本
5、主义在过程和结构上都与“福特制”的“刚性”格格不入,新的经济秩序表现为一种“弹性的积累”在劳动过程、劳动力市场、生产和消费模式上都表现出充分的“弹性” 。雷德森进一步指出,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也表现为由“福特制”向“后福特制”或“弹性专业化”的转变。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使用灵活多用的机械和高技能的劳动力,小批量地生产特殊化的产品,满足多样化,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从而最终兼顾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效应。 “血汗工厂”的出现也是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方式由生产领域向市场领域扩展的结果。克罗斯认为,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模式是典型的消费经济。作为资本主义固有的意识形态, “消费
6、中心主义”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过程中得以空前膨胀,并对“全球化的资本主义”起着意识形态上的支撑作用。面对“消费经济”带来的巨大市场,资本解决“过度积累”危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活动逐渐由生产领域扩展到市场领域。 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全球化对于劳动体制、劳工权益和劳工运动都产生了巨大冲击。穆涅斯在对于美国和墨西哥边界的工厂体制的比较性研究中发现,美国政府对于由两国边界进入美国的墨西哥移民的严格管制不仅限制了墨西哥劳动力向美国的自由流动,而且对位于两国边界工厂中“专制性”的工厂体制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许多研究中国企业劳资关系的学者都认为户籍制度助长了资本对农民工的控制和剥削。 4此外,资本在全球流动追求
7、利润最大化的活动造成了工作条件和劳工利益的“向下竞争” 。强迫性劳动、使用童工、工作时间过长、无报酬加班、职业伤害和职业病、体罚、性骚扰、工资过低等问题都是工人担心失去工作机会,降低工作要求的恶果。资本的全球流动性加剧了不同国家劳工对于有限工作机会的竞争,而劳动力市场、生产过程、产业关系的多元化致使工人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反抗和替代性制度的理解很难统一。同时,工会作为传统劳工运动的组织主体,不仅表现为会员数量萎缩,而且表现为意识形态危机,即认为现有的社会制度是无法改变的。(二)反血汗工厂运动 90 年代中期以来,血汗工厂、失业、贫富分化、环境污染、战争等反映经济、政治、社会不公正的问题引发了一系
8、列“反全球化”的社会运动。 “反全球化”社会运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下的劳工问题,尤其是血汗工厂的再现。90 年代初以来,全球“反血汗工厂/公司行为守则运动”围绕着三个主题不断推进:守则制定、守则监察、劳工赋权。 “公司行为守则”用于规范供应商工厂的劳动条件和劳工待遇。 “大学生行为守则”用于规范生产带有大学标志产品的供应商的劳工状况。“大学生守则”通常严格要求供应商向大学公开其所有工厂的信息,要求尊重工人、组织工会的权利,要求提供高于法定最低工资的“生活工资” 。 “多种利益主体守则”则是美国政府牵头成立的,有工厂、工会、宗教组织、人权组织共同参与的联盟组织制定的守则,用以
9、消除服装业5和制鞋业中的血汗工厂。 欧鲁克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守则的有效性必须以有效的监察机制为保障。他区分了三组监察机制:“内部监察”和“外部监察” 、 “多种利益主体监察” 、 “独立性监察” ,并分别指出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监察机制的完善提高了守则实施过程的透明度和民主性,但是依然无法对全球性生产体系中所有工厂进行检查。如何向劳工赋权,增进工人在守则实施过程中的行动能力成为运动的关注点。发展出的具体手段由劳工培训、增强工人对守则监督机制的参与、建立“非工会性的员工代表机制” 、通过守则监察推动工会组建和集体谈判等。 “反血汗工厂/公司行为守则运动”在社会基础、参与主体、组织方式、对抗对
10、象、动员对象和目标等各方面具有与传统的劳工运动明显不同的特征。 表 1 传统劳工运动与反血汗工厂运动的比较 说明:本表是对余晓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工运动:现象、问题与理论一文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而来。 总之,工作组织、职工福利和抗争行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但是罗斯格鲁和豪德森指出,社会学关于工人抗争和阶级运动的理论夸大了组织结构的重要性,而相对忽视了工作中的社会关系。在任何特殊组织形式内部都有社会和人际关系变量,这些实际情况是在发展关于工人行为和工作场所实际情况的理论模型时必须考虑到的。此外,已有的研究大多关注集体抗争策略,而非个人抗争策略。这些模型经常贬低企业基层代理人的
11、重要性和可能性,这些人既可能被管理者利6用,也可能被工人在反抗工作的苛刻时利用。因此,部分学者循着上述两种思路对工人抗争的社会基础与个人形式,以及劳资关系转型中,工人身份归属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所取得的成果具有积极的补充意义。 二、性别分析视角的深入 “工作中的不平等”这一主题是近年来西方劳工研究的重要领域。一直以来都存在对男女工作重要性程度的差异性评价。经济学家将这种结果归因为两性在技术、工作条件、供需状况等方面的差异。社会学家则强调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女性工作意义的贬值。实际上,在一些关于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著作中,性别不平等就是一个反应歧视女性工作的通用概念。性别隔离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是最引
12、人关注的研究主题之一。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并给出了两性工资收入差别的程度。 针对大量性别不平等的研究侧重描述职业和职位的性别隔离对两性收入的影响程度这一趋向,Baron 提出,要转变研究思路,考察某些与雇佣组织的特点相关联的变量如何影响对女性劳动的评价。循着这一思路,学者们深入研究了雇佣组织和劳动力市场在贬低女性工作价值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尝试分析了劳动力市场的性别隔离与性别构成效应的互动模式,而且也尝试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职业的性别隔离能否加剧妇女工作贬值的倾向以及在女性主导的工作部门中扩大性别收入差距。CoHen和 Huffman 的研究至少在两个方面为性别不平等研究的发展提供了
13、新的方向。首先需要进一步揭示那些支持性别贬值的过程,以及它们如何与局部劳动力市场互动。这些过程可能根植于制度或法律环境。其次,种族、民族要素也可能与性别效应发生互动,通过引入这些互动模式,就7可以发展出新的理论与方法。 Tomaskovic-Devey 和 Zimmer(2003)等人正是沿着这一方向考察了1996 年至 2003 年间美国工作领域中的种族、民族和性别隔离的变迁趋势。在他们看来,对工作场合隔离问题的分析能反映诸如工资和晋升等就业不平等问题。他们通过对工业和部门性隔离模式、区域和劳动力市场隔离模式、工作机会隔离的全国性趋势、1996 年以来工作场合中性别和民族-种族隔离趋势、主要
14、工业部门和地区内的隔离趋势等数据的分析,揭示了男性女性、黑人白人和西班牙裔美国人白人工作隔离趋势的走向。 此外,随着性别主义视角的介入,学者们越来越关注性别工作时间家庭建设之间的联系。一部分学者致力于探讨社会变迁与两性家庭劳动分工之间的关系。男女两性在家庭和社会、有报酬劳动和无报酬劳动领域地位和影响力的变更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在工业革命时期,男性离开家庭从事有报酬劳动,从而转变了他们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在 20 世纪中期,经济变迁激发了先进工业化社会的第二次转型,已婚妇女越来越多地离开家庭从事有报酬劳动。相应的,新的双收入家庭模式出现了,又一次转变了男性的家庭角色,削弱了男外女内的家庭形
15、态。 在第二次转变过程中,男性的家庭时间成为争论的议题。Gershuny(2000)总结了争议双方的观点。一方认为,尽管男人的无报酬劳动时间增加了,但是其增加的部分既无法弥补妇女家庭时间减少的部分,也无法与妇女们在家庭中投入的时间相等同。相反的观点则认为,8男性和女性的无报酬劳动实践正在慢慢聚合。 进入 90 年代以后,制度主义者所关注的问题是福利国家与劳动力性别分工之间的关系。两项最近的研究发现关系资源、性别意识、时间限制的特征会因制度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总体而言,之前的研究基本都限于民族国家的概念范围,使用国内的数据。这样就无法在一个全球视野的高度来分析不同国家的政策差异对家庭劳动力分工
16、的影响。 在个人层面,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发展出了很多理论来解释男性的无报酬劳动。针对贝克的“实现家庭效用最大化”的解释,很多反对的观点认为,个体并不总是为了家庭利益而行动。时间限制视角则假设讲究实用主义的个体会对从事家庭劳动的有效需求做出回应,而且伴侣们对工作量的贡献是趋于平等的。社会交换和经济交易模型假设夫妻具有潜在的相互冲突的利益,他们在婚姻之内对时间和资源的分配进行交易。最新的研究是探讨家庭之外的因素,例如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政策,如何影响家庭内的交易。例如性别意识/社会化视角就强调性别如何影响劳动分工。它假设两性中拥有更平等的性别态度的一方将会更公平的分配家务劳动。但是研究结果显示,社会
17、化和态度并不是决定因素,而社会背景(例如就业形势)却能够替代性别意识成为关键变量。 三、时间分析视角的推进 工时研究一直是劳工研究的一个专题。在古典马克思主义看来,工时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路径。在血汗工厂里,工作时间的延长和无报酬的劳动则构成了全球化资本剥削国际廉价劳动力的直接证据。因此,工作时间的长短是衡量工人劳动条件和报酬的重要指9标。但是,随着劳工概念的不断扩张,工时研究与其他维度相结合,发展出了许多新的研究主题和方向。 传统的工时研究主要关注实际工作时间与行业、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一般性研究的结论是,发达国家的工时结构对适当的工作时间的安排需要满足等五个相互关联的标准
18、:维护健康和安全,有助于家庭建设,增进性别平等,提高生产力,推进职工在工作时间方面的选择性和影响力。当然,这些研究普遍假设职工可以在一个特定工资水平上自由选择工作时间,人们能够根据自己希望的时间来工作。因此,很多学者都认为实际工作时间是期望工作时间的良好反应。但是,20 世纪末以来,美国和其他国家都普遍存在实际工作时间和期望工作时间不匹配的问题。学者们在质疑原有假设的同时,也在从时间限制的视角发展新的解释。 工时错位是指人们实际工作时间和期望工作时间之间的错位。工作时间错位与企业运营、职工人身安全、个人福利、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冲突以及性别不平等均存在关联。在时间错位与组织运营的关系问题上,斯坦伯
19、等认为实际工作时间短于期望工作时间的状况与较低的组织公民权水平是相联系的。鉴于组织运营越来越需要忠诚而尽责的员工,时间错位问题可能对组织成功形成日益严重的威胁。在格林斯基等人看来,如果雇员觉得工作繁重,他们就更容易在工作中犯错误,对雇主不满,与工友不合作,并且产生跳槽之心。戴蒙比也指出,实际工作时间过长更容易导致受伤。所有这些结果都暗示着一支团结、忠诚、高效的劳动力队伍对组织成功意义深远。 工时错位也会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普罗斯和杜里发现,非自愿的10兼职就业者的自尊心较低,并且有酗酒的习惯。与其他雇员相比,那些工作繁重的职员反映有更大的压力,更剧烈的工作家庭冲突,更多睡眠问题和更糟糕的健康状
20、况。 此外,时间错位使员工更难以照顾家庭,也更难获得足够的经济支持。杰古伯斯和杰森发现,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双收入家庭和单亲家庭越来越普遍,很多男人和女人必须在没有全职的、无报酬的照顾者支持的情况下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生活。当然,这其中仍然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的周工作时间和年工作时间仍然比女性多。辛格利和希恩斯指出,对组织和照顾家庭的男女分工形式的严格要求产生了两性在工作时间上的差别,并且妨碍了两性更平等的分配有报酬劳动和无报酬劳动。 时间错位问题的研究还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人的偏好是稳定的,市场可以通过允许职工改变他们的实际工作时间来逐步消除时间错位。因此,在偏好和行动之间会存在一个紧密的对应关系。社会学家和其他对市场效用较为消极的学者则认为,社会结构经常会妨碍人们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偏好是多元的、多变的,因此,时间错位问题是普遍的、难以解决的。人们有时候会放弃内在的偏好,而根据实际情况重新确立偏好。两种视角的争论最终产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即考察时间错位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以帮助揭示劳动力市场如何影响这两种视角的发展。 总而言之,社会学劳工研究的发展是与时代变迁密切结合而不断向前推进的。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产业工人的工作福利和抗争行为始终是劳工社会学关注的核心,并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脉络。随着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