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对外汉语教材中言外之意现象的考察摘 要:通过总结汉语教材中的例子,发现汉语中常用来传达言外之意的途径和手段是:采用修辞、使用熟语、使用本身具有某种语用含义的词语或句式、采取某些特定的会话策略。要想提高学生对汉语言外之意的理解能力,就要将重点放在使用修辞和熟语这两大类途径上。 关键词:言外之意 语用理解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 教材考察 一、对外汉语教材中传达言外之意的途径和手段 本文参考徐盛桓对“含意”的定义,同时为了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即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外之意” ,笔者将“言外之意”操作性地定义为“存在于话语的概念意义、命题意义之外,但又确实为语言单位的音和义所承载的隐性意义,包括说话者通
2、过该语言单位传递给听话者的各种间接信息,如言语意图、说话者的情感和态度等,听话者不可能由字面意义直接整合而获得,必须结合语境进行语用推理才能获得。 ” 通过对 20 种对外汉语教材及 HSK 相关书籍的考察,我们得到了 451个具有言外之意的例子。本文由所得例子总结和归纳了汉语教材中传达言外之意的常见途径和手段,并依据这些途径和手段将所考察的言外之意分为四大类。对于这些途径和手段的了解,有助于加深留学生对汉语言外之意的认识,有助于寻找帮助留学生理解汉语言外之意的方法,进而有助于提高留学生的语用理解能力。 这四大类汉语中常用来传达言外之意的途径和手段是:采用修辞、2使用熟语、使用本身具有某种语用
3、含义的词语或句式、采取某些特定的会话策略。下面就对这四大类途径和手段进行详细地说明。 (一)言外之意的传达途经一:采用修辞 1.采用婉曲 采用婉曲手段传达言外之意的现象在汉语中还是较为典型并且常见的。如:爷爷恐怕要不行了,咱们得开始准备后事了。 (HSK 真题及分析 ) 2.采用反问 邵敬敏认为任何疑问句式都可以构成反问用法。其中是非问句的反问用法最为常见,其次是特指问,最少见的是选择问与正反问。 a)是非问句的反问用法 (1)你整天呆在房间里,口语水平能提高吗?(汉语听力教程第二册) b)特指问句的反问用法 (2)我不愿意住在学生宿舍,那么多规矩谁受得了? (汉语听力教程第二册) c)选择问
4、与正反问的反问用法 (3)女:你看,那个人是刘佳吗? 男:不是刘佳是谁啊?(HSK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应试指南初、中等) 3.采用反语 (4)男:大妈您看,我的菜多新鲜,刚从地里拉来的。 3女:哟,你也太会赚钱了,你这是卖菜呢还是卖泥呢?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上) 4.采用夸张 (5)瞧我这表妹多孝顺,怪不得我姨妈姨夫把她夸成了一朵花。(高级汉语口语第二版) 5.采用比喻 (6)女:你太幸福了!我妈妈检查我的作业时简直就是一只老虎。(阶梯汉语中级听力课本第二册) 6.采用比拟 (7)肚子也提意见了。 (高级汉语口语第二版) 7.采用双关 (8)男:我们这是打折商品,不能退货。 女:商品能打折,可
5、服务不能打折啊!(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上) ) 8.采用主宾重复判断句 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 “警策”也是修辞格的一种。 “主宾重复判断句”即“A(就/总/毕竟/还)是 A”,虽然字面并不能传达任何新信息,但实际上包含了丰富的言外之意,含有警策之意。 (9)妈,名牌就是名牌,穿上名牌感觉就是不一样。 (汉语听力教程第三册) (二)言外之意的传达途径二:使用熟语 熟语是汉语中久经沿用,基本定型的短语或句子,一般只能整体表4义,不能随意变动。按其结构特点、雅俗程度以及运用方式的不同,通常将熟语分为: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也有学者提出,应该再分出一种“口语习用语” ,如“我说呢
6、” “又来了” “说不过去”等可以在特定语境下使用的相对固定的语句或框架式结构,这样的语句和结构显然不能归入成语和谚语,与惯用语也有很大的区别。还有学者认为,在熟语中应该给“俗语”也划出一席之地。本文接受“口语习用语”和“俗语”这两个概念。 1.使用惯用语 李行健先生指出,惯用语的特点有三个:第一,它的语义具有双层性,除字面的语义外,必需具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意义;第二,它的结构是固定的;第三,在句法功能上它同成语近似,在修辞功能上它有强烈的通俗性和口语色彩。这样的分析指出了惯用语具有言外之意的特点,理解时不能仅仅理解其字面意义。我们认同这样的分析,并从教材中找到了大量使用惯用语的例子。如: (
7、10)毛新简直就是个夜猫子。 (汉语中级听力教程第二版 (上册) ) (11)小王这个人,每次一起吃饭他都不出钱,真是个铁公鸡!(HSK 真题及分析 ) 2.使用口语习用语 常玉钟先生在他的口语习用语功能词典代序中指出, “在口语交际中,有这样一类语句,功能多样,使用广泛,人们对它们习以为常,但这些语句的含义,常常不能凭借构成成分的语义和语法上的逻辑义推5导出来,如你看你 有的是 真是的这样的句子” ,常玉钟把这样的句子称为“口语习用语” 。习用语应具备三个条件:表达的应是受一定语境制约的语用含义;其结构形式和含义形成了固定联系;构成成分和组合形式固定。如: (12)铃木:志强,只带这点儿礼物
8、合适吗? 志强:瞧你,多少是个够啊!(高级汉语口语 (第二版)第一册)(13)女:大哥,你家里也不富裕,我们怎么能拿你的钱呢? 男:妹子,咱们谁跟谁啊?(HSK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应试指南 (初、中等)听力部分) 3.使用俗语 俗语可分为广义俗语和狭义俗语。广义俗语是指除了成语、惯用语和谚语以外的熟语;狭义熟语是指“通俗而形象地描述人情世态的定型语句,它们主要流行于民间大众,通常用比喻、形容、夸张或直接说明来描写表述出怎样一回事,怎样一种人。 ”(见王捷、徐建华、刁玉明主编的中国俗语前言 )本文所涉及的俗语均是狭义俗语。如: (14)有的公司经营不好,不考虑其他原因,先想把名字换一换,那不是换汤
9、不换药吗?(高级汉语口语第二版第一册) (15)现实生活中不讲忌讳还真不行,你要是给老人祝寿时送钟,结婚时给人送伞,那是专往枪口上撞,人家不把你撵出去才怪呢。 (高级汉语口语第二版第一册) (三)言外之意的传达途径三:使用本身具有某种语用含义的词语6或句式 很多词语或句式本身就具有某种语用含义,如“才,就,何况,都,连都”等。对外汉语教材中指出“才”表示说话人认为事情发生或结束得晚,往往暗含了责备或埋怨的意义。如: (17)你说马上来,怎么现在才到啊?(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上) ) “就”后面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时,其基本含义是“只,仅仅” ,表示一个非常有限的范围,从“有限”这个隐含意义可以
10、引申为说话者认为所论述的“NP”在诸如数量、质量、重要性等方面很有限,从而带有轻蔑义。如: (18)就这点儿事,你都说几遍了?(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上) ) “都”后面如果跟着一个表示时间点或时间段的词语,那么可以传达出说话者主观认为某情况发生得晚或某情况持续的时间过长,有不满的意味。如: (19)你还没睡够?都休息一个星期了。 汉语商务通口语中级教程 “连都”这个句式的语用含义和“何况”差不多,指出了一个实现某情况所必需的最高标准或最低标准,听话者须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或语境信息判断被比较的另一方是否达到这一标准,从而推理出说话者的隐含意义。如: (20)他的歌也能受欢迎?真奇怪!他连调都唱
11、不准。 (汉语口语7速成基础篇 ) (21)男:我听说老张了解澳大利亚的气候。 女:别说老张了,连我这个去过那儿的人都说不清楚。 (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上) ) (四)言外之意的传达途径四:采取某些特定的会话策略 在对教材的考察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一些传达言外之意的方式比较灵活。这类对话使用了几种类似的会话策略,迫使听话者运用语用推理,从明显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中捕捉其隐含信息。这样的会话策略有:不直接回答而举出相关事实、提出假设、做比较、欲言又止、转移话题等。现分别举例如下: 1.不直接回答而举出相关事实 说话者对发话人的问话不直接予以回答,而是举出一个与正在谈论的话题相关的事实,让听话者自
12、己从中判断,运用语用推理能力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22)女:哎,老赵,你了解张立吗? 男:这个人光去年一年,就换了 4 个女朋友。你说他怎么样?(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上) ) 2.提出假设 说话者不直接对发话人的问题进行答复,而是假设某种情况发生,让发话人从自己的假设中推理出他想要的信息。说话人可以选择某些固定的话语结构作为表达某些言外之意的工具。如:固定模式“要是就好了!” ,这个句型表达了说话者强烈的愿望,但是也往往含有不能实8现的隐含义,因此可以表达说话者对自己不能实现该愿望的无奈或惋惜。如: (23)我要是能像她那样常回家看看就好了!(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上) ) 另有一个固定格
13、式:“(要是)不才怪呢!” ,这个句型可以表达说话者非常自信地认为某情况必然发生,常用来预言某事,和“一定”比起来,这个说法可以暗示说话者的心态是非常自信的,并暗示了说话者富有经验。如: (24)小张今天出车又发生意外了,他开车那么快,不出事才怪呢!(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上) ) 还有更多的假设模式是没有固定结构的,但是从逻辑上讲,说话者往往作出这样的假设:如果甲情况发生,那么一定导致乙情况的发生,而乙情况的发生明显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暗示了“甲情况不可能发生”这样的含义。如: (25)女:你不想再读一遍我写的诗? 男:假如我再读一遍,至少又得一天吃不下饭。 (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上) )
14、 3.做比较 说话人不直接表态,而是通过提起其他事物来做比较,从而暗示出自己的观点或态度。如: (26)小强,你老嫌妈做的饭不好吃,明天让你爸做,你就知道谁做的好吃了。 (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上) ) 94.欲言又止 说话人出于羞愧或尴尬而不把话说完,只说一半,让听话人自己识别其话语意图。如: (27)老李,最近手头不方便,能不能(高级汉语口语提高篇 ) 5.转移话题 说话人可能通过转移话题的策略提醒听话人注意某种现象。这种现象是听话人忽视而说话人注意到的,但是出于某些原因不愿意由说话人自己说出来的,因此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提起一个新的话题,吸引听话人对这一未被注意到的现象进行重新思考,从而理
15、解说话人提起这一新话题的动机。如: (28)女:你看小李穿上那条牛仔裤的样子有多可笑? 男:这我倒没觉得,不过你还是看看你自己吧。 (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下) )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上述各种言外之意的情况在教材中分布广泛,普遍存在,共计出现了 451 次。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各途径产生的言外之意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分布情况,笔者特将各类型的言外之意统计、汇总,制成下面的图表: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我们所考察的汉语教材中,通过各种修辞手法传达言外之意的现象最普遍,共出现了 294 次;使用熟语而产生言外之意的现象,共出现了 107 次;采取某些会话策略传达言外之意的现象出现了 61 次;词语或句式本身
16、固有语用含义的现象出现了 19 次。如果结合下面的图 2 我们可以发现,修辞部分的反问句有10242 次,占了绝大多数。由此可见,反问句确实是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特殊的疑问句形式。其次是出现了 107 次的包括惯用语、口语习用语和俗语的各种熟语。因此可以说目前汉语教材中出现的言外之意主要是通过使用修辞和使用熟语来体现的。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各种修辞手法中,反问句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居于第二位的是婉曲。这样的分布情况比较符合自然语言的事实。因为在自然语言中,中国人乃至其他国家的人确实常常使用反问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情,发问者“心目中已有明确的看法,利用疑问句的形式,在曲折地表达自己看法的同时
17、,显示某种特殊的感情色彩,实现某种特定的语用价值” 。正是由于反问句有如此丰富的功能,所以它与反语、夸张等修辞手法比起来更为常用。 由图 3 可以看出,依靠口语习用语传达言外之意的现象较为突出,而使用惯用语和俗语的数量基本持平。常玉钟指出:“在口语交际中,有这样一类语句,功能多样,使用广泛。我们在交际中,每时每刻都要使用到它们,以至于习以为常,感觉不到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它们就是口语习用语。 ”既然口语习用语这类熟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得如此广泛,那么由这些口语习用语传达言外之意的现象也理应较为常见了。而惯用语和俗语只是起到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但都并非日常交际所必需,它们完全可以由能够直接表达其言外之意的语言形式所替代,因此出现的次数也相对少一些。所以如图 3 所示,熟语类的言外之意在教材中的情况可以代表熟语类的言外之意在自然语言中的存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