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种跨学科的辐射与覆盖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平台.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11461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语种跨学科的辐射与覆盖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平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多语种跨学科的辐射与覆盖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平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多语种跨学科的辐射与覆盖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平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多语种跨学科的辐射与覆盖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平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多语种跨学科的辐射与覆盖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平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多语种跨学科的辐射与覆盖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平台摘 要:当代中国对巴赫金文论的接受凸显出三大特点:其一,基于多语种、多学科的参与,已形成巨大的覆盖面;其二,源于文学理论建构与文学批评实践之有效结合,已产生较强的可操作性;其三,缘于既能与当代国外各种文论思潮学派理论资源相对接,又能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的现实需求相应和,已生成富有弹性的参与性与富有潜能的生产力。对巴赫金文论的接受堪称外国文论中国化实践中的一个成果相当丰硕、内涵十分丰富的案例。 关键词:巴赫金文论;外国文论;接受 作者简介:周启超,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俄

2、罗斯文论、比较诗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六十年”子项目“外国文论卷” ,项目编号:09&ZD071 中图分类号:I5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1-0012-09 中国学界对巴赫金理论学说的“拿来”与接受可圈可点。巴赫金的“复调” 、 “对话” 、 “狂欢” 、 “多声部” 、 “参与性” 、 “外位性” ,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乃至整个人文研究的基本话语。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2“对话理论” 、 “狂欢理论” 、 “话语理论” ,已得到中国学者的积极阐发与运用,被运用于中外文学文本的解读,也被运用于文学与文化

3、理论建构,被运用于文学学自身的建设,也被运用于美学、哲学等人文学科方法论的反思,成果十分丰硕。如果说, “复调理论”推动了当代中国的叙事学、小说诗学与美学探索, “对话理论”激活了当代中国的文学学乃至整个人文研究反独断、反霸权的自由精神与独立品格, “狂欢理论”的应用深化了当代中国学界对经典文本深层意蕴与文化价值的发掘,那么,巴赫金“话语理论”的探讨正在推动当代中国学者对文论乃至整个人文知识生产机制的探究, “巴赫金理论的语境研究(比较研究、影响研究) ”则以其丰厚的“互文性”将当代中国学者的视野卷入当代世界文论乃至整个人文科学多种思潮流脉、学派学说交织纠结而互动共生的文化场。 巴赫金的思想与

4、学说,在极大地开拓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乃至整个人文研究的理论视野与思维空间,在积极地推动当代中国文论界的思想解放与变革创新。当代中国对巴赫金文论的接受,凸显出三大特点:其一,基于多语种、多学科的参与,已形成巨大的覆盖面;其二,源于文学理论建构与文学批评实践之有效结合,已产生较强的可操作性;其三,缘于既能与当代国外各种文论思潮学派理论资源相对接,又能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的现实需求相应和,而已生成富有弹性的参与性与富有潜能的生产力。这些特点使巴赫金文论在中国的“旅行”成为中外文论交流的一道亮丽风景,堪称外国文论中国化实践中的一个思想极为活跃、空间极为开阔的平台,一个成绩相当可观、内涵相当丰富的案例。1

5、这一平台生动地映射着中国文论界对国外文论的拿来与借鉴的曲折印迹;这一案3例典型地折射着文学理论在其跨文化“旅行”中被吸纳也被重塑、被传播也被化用的复杂境遇。 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当代中国巴赫金接受的两大特点做一次梳理。 1. 文献译介上多语种的投入 巴赫金原著(至少 15 种)的翻译,从单篇文章、单本著作、单部文选到整套全集,吸引了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所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从事俄罗斯语言、文学、文论教学研究的几十位知名教授与著名学者的投入,不仅有世界文学 、 俄罗斯文艺这样著名刊物的支持,而且得到北京三联书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知名出版机构的支持。

6、多种(至少 3 种)巴赫金评传的汉译 2,其承担者,有懂俄语的译者,也有懂英语的译者。多部(至少 3 种)国外学者论巴赫金的著作的汉译3,则是由从事法语语言文学与日语语言文学研究的学者来完成的。多篇(至少 12 篇)国外学者评论巴赫金的论文的汉译更是由多语种的译者来承担的,有译自俄文的,也有译自英文的,还有译自法文的。 2. 学术交流上多学科的互动 以巴赫金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5 次) ,从为期一天的单边小型研讨到为期两天的双边中型研讨,再到为期三天的多边大型研讨 4,有不同的规模、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但均以巴赫金的理论学说为专题的学术研讨,乃是名副其实的多语种、多学科跨文化研究的平

7、台。在这个平台上,来自外国文学界从事俄罗斯文论、法国文论、德国文论、英美文论研究等不同语种的研究者,来自文艺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4语言学、美学、哲学、历史学等不同专业的学者,共聚一堂,围绕着巴赫金的理论遗产来探讨文学理论、语言学理论、艺术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理论、文化学理论,话题涉及文史哲等多种人文学科。多语种、多学科跨文化的学术交流,在巴赫金研究这一平台上得以实践,中外人文学者之间生动有效的对话沟通与互识互动,在巴赫金研究这一平台上得以实现。 3. 学术成果上大面积的覆盖 以巴赫金理论学说为研究内容的博士学位论文至少有 15 部,覆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十余个堪称中国

8、人文学科重镇的外文系、中文系、哲学系的文学、语言学、哲学、美学专业。这些学位论文涉及俄语文学、英语文学、法语文学、德语文学、汉语言文学,辐射到多语种、多学科的研究领域,生动印证了巴赫金研究的多语种性、跨学科性。 外文系尤其是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在当代中国的巴赫金研究中成功地承担起引领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俄语文学专业的张羽教授、复旦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的夏仲翼教授、北京大学俄语系的彭克巽教授,最先从“复调小说理论”关注巴赫金学说。1979 年,彭克巽在其“苏联小说史”课程中就有一讲评介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1981年,夏仲翼在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的文章中已提及“复音调小说”1;1

9、982 年,夏仲翼译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第一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和评论界对它的阐述2,并发表阐述小说复调结构的论文3。其后,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刘宁教授、北京外国语大5学俄语学院白春仁教授陆续培养了一批以巴赫金学说为其学位论文论题的博士生。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多年开设全校研究生选修课“巴赫金专题研究” 。中文系尤其是文艺学专业,亦对巴赫金理论表现出经久不衰的浓厚兴趣。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研究生必修课多年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作为精读文本逐章讨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多年将巴赫金文论列入文艺学专业博士课程。在外文学院与文学院教授的悉心培育下,以巴赫金理论学说为专题来完成其学术训练的文学博士

10、不断出炉。同时,一些钟情于巴赫金理论的学者之“自选题”专著也不断面世(至少有 8 部)1;19792009 年这 30 年里,中国已经刊发的“巴赫金研究”的论文至少也有 600 篇。这些论文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 、 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评论 、 国外文学 、 文艺研究等具有广泛影响的刊物上。其中, 外国文学评论与世界文学在巴赫金理论译介与评论上尤其发挥了引领作用。 巴赫金其人其文进入了钱锺书、钟敬文等一代鸿儒的学术视野,已成为钱中文、吴元迈、胡经之、童庆炳等著名学者著书立说的重要理论资源,已成为当代中国高校文学专业、美学专业、哲学专业众多研究生的研究课题。读者不仅可以在评述苏联文艺学派或苏联美学

11、的专著中找到专论巴赫金的专章 2,而且可以在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 外国文论简史等文科教材中读到论述巴赫金理论的章节 3。检阅刊物上的“巴赫金研究”论文、教材中的“巴赫金学说”章节、图书馆书架上的“巴赫金研究”著作,不难看到:巴赫金理论学说的译介与阐发,辐射到多语种的外国文学研究与多学科的汉语言文学研究,辐射到语言学研究、文艺学研究、美学研究、哲学6研究,甚至民俗学研究;巴赫金理论学说在当代中国高等学府已经“登堂入室” ,在当代中国的文学研究界乃至整个人文学界,几乎是无人不知巴赫金。巴赫金研究可谓当代文论界的一大显学。 在当代中国巴赫金学的形成与发展中,有一些学者因勤于

12、开采而实绩卓著,精于吸纳而建树丰硕,立下了开拓者与领路人的功勋。钱中文之于汉语世界的巴赫金学,正是发挥了这样的作用。这样说,不仅仅因为中国第一篇从文学理论视界正面解读巴赫金学说的论文出之于钱中文笔下 1,汉语世界第一部巴赫金文集由他主持,并不断发表以巴赫金文论为话题的文章,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学界围绕巴赫金的学术争鸣,而且更因为钱中文的巴赫金研究路径独特,视界宏放。这路径,这视界,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既有宏观的整体性眼光而又善于“精”紧扣巴赫金理论学说关键词的涵纳而一步步逼近其学理性的核心思想;其二,既坚持立足于第一手资料而又善于“出”直面理论园地的现实而富于鲜明的问题意识;其三,既有

13、宽广的学术视野而又善于“立”勇于在对话中吸纳又富于独立的理论建构激情。钱中文的巴赫金研究,由叙述学界面切入“复调理论” ,由文学学界面切入“对话理论” ,由文化学界面切入“外位性理论” 。对巴赫金理论学说的这一解读路向,既不断推进而走向精深,又不断拓展而走向宏放,与巴赫金本人学术探索的内在理路是相吻合的,它基本上还原了由“小说学”至“文学学” ,再由“文学学”至“哲学人类学”的大思想家巴赫金的心路历程。这一探索,堪称是当代中国的巴赫金研究在多学科互动中大面积覆盖的一个缩影。 7二、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有效结合的平台 1. 复调理论的解读与运用 当代中国学界对复调理论的解读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起点:其

14、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为起点,其重心在于考量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与陀氏小说艺术的关系;其二,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为起点,其重心在于阐说复调理论所负载的多种思想价值;其三,以复调小说为起点,探讨小说艺术新类型。历时地梳理,当代中国学者对复调理论的解读经历了这三个不同起点的转移;共时地考察,以这三个起点而展开的探讨也是复调理论在中国“旅行”的三种形态。 当代中国学界最早是将巴赫金作为一个提出“复调理论”的小说理论家来发现的,最早是将巴赫金作为一位以复调理论来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的俄罗斯文学专家来接纳的。然而, “复调理论”很快就超越了一个大作家的艺术世界之诗学特征的概括,而向其他界面辐射,成为

15、一种新的小说类型的概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概括。学者们不仅仅关注巴赫金运用复调理论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艺术作了独具一格的解读,更加推崇复调理论所负载的思想价值,更加推重复调理论所内含的艺术思维方式。论者看待复调理论的起点不同、着力点不同,便有了对复调理论的多种解读,有时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论争。 论争的焦点是复调理论的核心问题: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这首先体现为“主人公的独立性到底有多大” , “主人公能否脱离作者的控制” ,也体现为对多种“作者身份”的辨析。 外国文学评论曾于 1987 年与1989 年两度组织以巴赫金复调理论为专题的对话争鸣。争鸣中,有学者8认为,作品主人公的“独立性最终要受作

16、者意识的制约” , “作者与主人公平等对话的立场”颇为可疑。4有学者看出,人与人之间平等对话交流、每个主体的声音都具有独立思想价值这一观点,投射到文学文本中就成了作家和主人公、主人公与主人公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这种关系确实在陀氏的创作中得到鲜明的表现;复调更应被理解为小说家的一种艺术思维方式。5在艺术思维方式这一界面上来谈论复调理论,还见之于一些并不推崇复调理论的文章。有学者认为,巴赫金的复调理论顶多只是停留在复杂化了的真正抒情原则上,从属于较高的艺术思维方式或艺术时空观念层次6;有学者将复调理论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而不是创作理论7;有学者则认为复调关系实际上讲的是作者通过主人公与读者的对话8。

17、将复调理论视为一种读书方法也不失为一种阐发;将复调理论视为作者通过主人公与读者的对话则使对复调的解释适用于任何小说,已超越了巴赫金复调小说的界限。理解复调小说的关键点应是主人公自我意识的独立性,主人公与主人公、主人公与作者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9经过这场围绕复调理论的争鸣,巴赫金复调理论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得到了初步的呈现。此后,复调理论的探讨继续深化,争论在延续。 复调小说理论研究的面世就是一个印证。对于复调理论的存疑是这本专著的一个特点。陀氏小说世界与巴赫金复调理论之间的“分野”依然受到关注。有些学者将这一“分野”纳入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局限性来加以思考。这类文章与其说是在探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不如

18、说是在研究陀氏的复调艺术。另一类文章的重心则向巴赫金复调理论后移,以这一理论自身为焦点。也有学者不再关心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与陀氏小说世界吻合9与否,而着眼于探讨一般的复调小说,由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转向作为一种小说类型的复调理论。 复调理论中最有争议的是“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 。在这里, “主人公的独立性”是理解这一关系的一个焦点, “作者身份”也是一个关键。钱中文将巴赫金的“作者”区分为哲学意义上的行为主体与美学意义上的创作主体。10(序言)有学者则认为复调小说里“作者”分裂为“本文作者”与“现实作者”两种存在形态,作者身份本身具有复调性,可用“复调作者”来概括。11有学者从复调理论与宗教之间的关

19、联切入,认为巴赫金赋予其“作者”之于主人公的关系,类似于上帝之于人既是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同时又是平等对话的关系,这也正是巴赫金借宗教思想在其建立的复调模式中要表达的深刻的人本主义思想。12 对于复调理论的多种解读之所以发生,归根结底还是缘于复调理论本身具有丰厚的内涵。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不仅仅是一种小说体裁理论,而且具有多重意指。有必要对巴赫金文论建构中这一核心话语的不同内涵进行梳理。应该看到,复调小说理论只是巴赫金“复调说”的思想原点。其实,巴赫金笔下的“复调”既指文学体裁也指艺术思维,既指哲学概念也指人文精神;“复调”在巴赫金笔下是一个隐喻。巴赫金本人曾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复调”这一术

20、语的“隐喻性出身” 。正是这一隐喻性,使复调由隐喻增生为概念,由术语提升为范畴,其含义不断绵延。在文学理论中, “复调”指的是小说结构上的一种特征,因而有“复调型长篇小说” ;在美学理论中, “复调”指的是艺术观照上的一种视界,因而有“复调型艺术思维” ;在哲学理论中, “复调”指的是10拥有独立个性的不同主体之间“既不相融合也不相分割”而共同建构真理的一种状态,因而有“复调性关系” ;在文化理论中, “复调”指的是拥有主体权利的不同个性以各自独立的声音平等对话,在互证互识互动互补之中共存共生的一种境界;或者说,复调是类似于“和而不同”的一种理念,因而有“复调性意识”13。也有学者在不同的“复

21、调”概念的比较中来探讨复调概念由巴赫金再到昆德拉这一内涵不断延扩的过程,来预见复调艺术思维随着当代小说创作的多元发展的可能性。14 可见,当代中国学者对巴赫金复调理论的解读在不断深化,阐发视野在不断扩大。在这种阐发中,有误读,也有过度诠释;有误解,也有误差。譬如,将复调理论解读为多重结构、多重情节,而未抓住复调理论的核心是多元价值观、多重独立思想的平等共存、多声部争鸣,离巴赫金复调理论的本原内涵相去甚远,而走向将巴赫金的“复调” “泛化”或“简化” 。然而,围绕巴赫金复调理论的这些探索毕竟大大开拓了思维空间。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已经进入当代中国文论界的理论话语和批评实践之中。巴赫金的复调观点作为一种理论资源被不断征引。这一应用,体现为一些学者对复调理论之于小说艺术发展的意义加以阐发。有文章认为,复调理论对中国当代小说思维有启迪意义, “指明一条拓展小说审美观照的版图与艺术空间的广阔思路”15。这一应用,也体现为更多的学者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直接运用于文学文本的具体解读:复调理论激励读者从一元思维所掩盖的文本世界里听出“多种声音” 。 在外国文学研究界,复调理论的运用涉及从古代作家到现代作家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