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俄共(布)十大变革党内关系的探索及其启示摘要 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俄共(布)既有党内关系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此,俄共(布)十大探索以“工人民主制”为总框架构建充满活力的党内关系,设立“监察委员会”形成对权力的有效监督,通过“关于党的统一”决议确保团结一致的党内关系。其启示主要是: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关系;要以超前的总体设计提高党内关系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要以完善的制度确保党内关系建设的科学化。 关键词 俄共(布)十大,党内关系,缘由,基本思路,启示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2-0040-04 1921 年 3 月,苏共的前身俄共(布
2、)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 。同时决心变革既有的党内关系,向以“工人民主制”为核心的党内关系转变。这是苏共历史上对党内关系的一次极具价值的探索,遗憾的是,后来苏共背离十大所确立的方向,使得党内关系缺乏活力,最终积重难返,走向灭亡。回顾俄共(布)十大变革党内关系的探索,对于我党汲取苏共经验教训,更好地处理党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俄共(布)十大变革党内关系的缘由 自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分裂以后,俄共(布)确立起列宁“集中2制”思想框架下的党内关系,最大的特点在于强调党内个人对组织、下级对上级的服从。1905 年俄国国内短暂的政治自由时期,列宁曾将
3、这一党内关系调整为“民主集中制”框架下的党内关系,融入了民主选举、自由讨论、维护少数人权利等内容。不过“民主”时期的迅速结束,俄共(布)党内关系仍然突出集中,并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夺取全国政权。而执政后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俄共(布)在经济上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党内关系上表现为“极端集中制”和“战斗命令制” 。正如俄共(布)八大决议所指出的:“党正处在绝对需要有最严格的集中制和最严格的纪律的环境下。上级机关的一切决议下级机关绝对必须执行在目前阶段党必须直接实行军事纪律。 ” 1 (P567 )在列宁起草的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当中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列宁对党内关系的看法,一是在党内要“实行近
4、似军事纪律那样的铁的纪律” ,二是中央机关要“成为拥有广泛的权力、得到党员普遍信任的权威性机构” ,三是“共产党应该定期清洗(重新登记)党组织的成员” ,这样做的原因在于, “党在目前激烈的国内战争时代,共产党只有按照高度集中的方式组织起来” , “党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 。 2 (P202 )客观来看,这一时期的党内关系总的来说适应于俄共(布)当时所处的环境与肩负的使命。但随着内战的结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越来越不得人心,俄共(布)党内也争论不断,党内出现以奥新斯基、萨普龙诺夫等为代表的“民主集中派” ,强烈要求增进党内民主。随后,围绕工会问题发生的争论,党内出现了若干派别。同时,党内“
5、官僚主义化” 、 “脱离群众倾向” 、 “不必要的压制形式” 、 “党员彼此的物质待遇日趋悬殊” 、 “削弱了3党的精神生活” 3 (P52 )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面对危机,俄共(布)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随着和平时期的到来,经济建设任务的凸出,原有的党内关系模式愈发凸显其不适应性:党员数量增加但普遍缺乏教育,权力高度集中导致官僚化,命令式的工作方法造成党内组织、党员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与活力,这些问题都与处于执政地位、领导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党内关系相冲突,无法调动起全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列宁指出:“我们所有经济机构的一切工作中最大的毛病就是官僚主义。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
6、们毁掉的话, 那就是这个。 ” 4 (P300 )官僚主义造成的拖拉、空谈、瞎指挥、脱离群众等等,都极大地阻碍了党对经济建设的领导,是不折不扣的“脓疮” 。因此,党内关系能否及时变革,事关能否克服党内各种毛病,党能否有效地从一个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从而更好更快地发展经济。 二、俄共(布)十大变革党内关系的基本思路 (一)以“工人民主制”为总框架构建充满活力的党内关系。俄共(布)十大对于什么是“工人民主制”做了说明:“这种组织形式能保证全体党员甚至最落后的党员都积极地参加党的生活,参加讨论党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并且积极参加党的建设” ,工人民主制“排斥一切委任的制度,从下到上的一切机
7、关都实行普遍选举制、报告工作制和监督制等。 ” 3 (P54 )在这样一种总框架下,对如何形成充满活力的党内关系做出了具体安排: 一是要加强全党的紧密联系。军事斗争时期由于战争的原因党“分4散成各个独立的队伍” , 3 (P53 )因此十大决议提出必须增进党内上层和下层之间、新老党员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把党重新统一起来。 二是要改进党内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十大决议中提出:党内一切重要问题,都应当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争论,自由的进行批评,党的决议应当集体制定。为了确保开展党内讨论能落到实处,十大决议还规定党委会要定期做计划,确保党内各种问题能够在党内会议上加以讨论;要派工作人员去检查各级组织是否
8、按照计划来展开讨论;规定党的机关会议公开必须成为一种制度,并确保普通党员能有效参与。为了改变过去一味的强调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十大决议提出要施行工作报告制,党的领导机关既要向上级党组织,也要向下级党组织报告工作。 三是要改进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首先,规定党的负责同志必须编入支部,并接受支部的监督;其次,规定必须将党的负责人定期轮换;第三,为了改变党内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事实上形成个人领导替代集体领导的现象,十大决议提出要加强中央委员会的集体领导,增加中央委员会的人数,至少每两个月要召开一次中央全会等。 四是要改进党内负责人同普通党员的关系。为了杜绝党的负责同志脱离下级群众,规定一切党的负责人包
9、括“最忙的党的工作人员” 3 (P55 )都必须定期深入基层;另外,针对特供制度造成党内一部分人据此获得特殊物质利益,妨碍党内同志间的平等关系,十大强调党内必须在物质利益方面趋于一致。 (二)设立“监察委员会”形成对权力的党内监督关系。形成对权力有效监督的党内关系,目的在于党5内权力运行受到党内力量的约束,否则权力必然恶性膨胀,最终危及党的发展。列宁对党内监督关系的思考,立足于实际,认为党内有效的监督关系的形成有赖于政治条件的好转。他指出:“当我们党的活动处于秘密状态的时候,实行这种监督和领导是有巨大的、往往几乎是不可克服的困难的。现在,当党愈来愈公开进行活动的时候,可能而且应该最广泛地实行这
10、种监督和领导,不仅受党的上层的监督和领导,而且要受党的下层 ,受全体加入党的有组织的工人的监督和领导。 ” 5 (P130 )所以在俄共(布)取得政权后,他对党内监督有了新的思考。特别是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随着俄共(布)所处形势的好转和党处在执政地位,党内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官僚主义和个人集权,甚至贪污腐化现象,这就使得党内形成对权力的监督关系更为紧迫。俄共(布)八大上列宁就提出要实行自下而上的监督制。在第九次代表会议上,他又借鉴过去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做法,提出了设立独立的与中央委员会平行的监察委员会的思路,为会议所接受,临时监察委员会也宣告成立。十大上俄共(布)通过“关于监察委员会”的决议,正式建
11、立了独立的监察委员会。 十大上所确立的党内监督关系,包含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地位平等,党的各级监察委员会均由同级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和中央委员会平行,各自独立向同级党代表会议和代表大会报告工作。二是监督者与被监督者职务分离,中央监察委员会由七名委员和三名候补委员组成,不得兼任中央委员和行政职务,但有权参加同级党组织的各种会议,并享有发言权。三是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权力独立,监察6委员会的决定,同级党的委员会必须执行而不得加以撤销,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把问题提交党的委员会和同级党的监察委员会联席会议解决;如果仍不能取得协议,可以把问题提交同级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会议或上级监察委员会解决
12、。这样,俄共(布)党内形成了权力的执行者和权力的监督者并行不悖的关系,以防止党内的权力不受约束。 (三)通过“关于党的统一”决议确保团结一致的党内关系。俄共(布)十大前夕,党内派别活动愈演愈烈,为了迅速结束这种局面,十大通过了“关于党的统一”决议。之所以必须这样做,列宁在起草“关于党的统一”决议草案时做了解释:党内只要有派别组织存在,即使派别组织的领导人物想保持党的统一,但派别活动必定会产生内耗;派别活动会给党带来分裂,从而被敌人钻空子,并挑起党内更大的分裂。因此十大决议提出“任何派别活动都是有害的,都是不能容许的” 。 3 (P63 ) 十大就消灭派别活动提出了具体办法。首先,界定党内派别,
13、即“具有各自的纲领、力求在某种程度上自成一派并规定内部纪律的集团” 。3 (P63 )这一界定的目的在于区分究竟是党内的不同意见者还是党内的派别组织。其次,为了确保党内避免派别活动的同时仍然能够发表不同意见,规定党内事务的讨论“决不能事先交给按某种纲领等等的集团去讨论,而只能直接交给全体党员讨论” , 3 (P63 )要在党内出版争论专页和专门文集来保证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最后,提出了一条严厉的制裁措施,即第 7 条,代表大会授权中央委员会可以对从事派别活动的党员进行处分,直至开除出党,包括开除中央委7员。列宁抱着极其慎重的态度来看待这条措施,一是提出针对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监察委员使用这条措
14、施时,必须经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监察委员参加的全体会议讨论,且三分之二票数通过方能生效;二是他提出不公布第 7 条措施,试图把这条措施作为一项秘密的保留措施,万不得已绝不使用。尽管如此,他还是惴惴不安。他在十大的发言中指出:“中央委员会对中央委员有这种权利,那是我们党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也没有容许过的,这是一种极端措施,只有觉察到情况十分危险,才能例外使用” , “我希望我们不去用它。 ” 6 (P97 )应该说,“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出发点在于形成一种团结一致的党内关系。列宁及俄共(布)中央也试图化解这条决议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避免因禁止派别活动而压制了党内的活力。但随后俄共(布)党内
15、生活的实践证明,在既要反对派别,又要确保批评自由的天平上想保持平衡,达到一个既要团结又要活力的党内关系,绝非易事。 三、俄共(布)十大变革党内关系的启示 俄共(布)十大变革党内关系的探索,给我们深刻启示。 (一)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关系。俄共(布)十大对党内关系探索的首要启示在于,要用与时俱进的态度来正视和处理党内关系。十大决议明确指出:“随着革命发展的客观条件的变化,任何组织形式和相应的工作方法都可能由党的组织的发展形式变成这种发展的阻碍。 ” 3 (P50 )十大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意识到了党内关系转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意识到了旧有的党内关系与新形势的不相适应,从而下定决心用“
16、工人民主制”的党内关系去取代“极端集中制”8的党内关系。如果说过去俄共(布)党内关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服从的话,那么十大对党内关系探索所确定的基调就是激发党内活力。一个处在相对和平环境下长期执政的党,如果党内关系仍然只有一味的服从和压制,长期缺乏活力,必然会导致民主丧失,官僚盛行,个人独断,从而丧失一个马克思主义党应有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俄共(布)十大对于党内关系的这种探索,是恰如其时的。可惜的是,十大开启的党内关系探索进程在列宁逝世之后过早夭折。斯大林僵化地坚持原有模式,甚至加以强化。 “工人民主制”被苏共领导人选择性失忆,自列宁逝世后,历次党代会鲜有提及,甚至后来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17、也对十大上这样重大的决议避而不谈, “以致很长时间里人们根本不知道十大还有一个主张实行工人民主的决议” 。 7 党内关系一次与时俱进的大胆探索,就这样被后人给故意遗忘了。在此之后苏共长期教条主义地理解和处理党内关系,等到行将就木之时,再试图改革,已经是无可救药了。我党历经九十多年奋斗,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使命同样已经和正在发生改变。如何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如何提高党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都离不开用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处理党内关系,推进党内关系科学化。 (二)要以超前的总体设计提高党内关系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俄共(布)十大对党内关系的探索,有一个总体方案,即实施“工人民主制” 。但对于什
18、么是“工人民主制” ,却只有粗线条的宏观式的概括,即排斥委任制,施行选举制、报告制和监督制,开展讨论等等,缺乏相关的执行细则和配套手段。俄共(布)十三次代表会议期间,由于党内民主化的呼声很高,再次强调“工人民主制” ,9但仍然是对十大决议的简单复述:“工人民主制就是全体党员都有公开讨论党的生活中重大问题的自由。对这些问题进行争论的自由,以及自下而上地选举领导人和委员会。 ” 3 (P357 )提出的关于实施“工人民主制”的十条措施,仍然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机制。因此, “工人民主制”的党内关系要想取代党内长期存在、形成习惯的集中制下的党内关系,谈何容易?这也就导致“工人民主制”
19、在后来的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另外,十大对党内关系的探索,最大的一个难点就在于一方面试图通过“工人民主制”来激发党内关系的活力,另一方面又要求取消派别活动,这二者之间在操作层面其实是很难把握的。要激发活力,就必然要在党内开展讨论、争论、批评,而党内派别活动也往往通过党内的批评和争论表现出来,如何进行区别,尺度很难把握。十大决议中对此试图做出界定,十三次代表会议通过的决议也提出:“党的领导机关必须倾听广大党员群众的呼声, 不要把任何批评都视为派别活动的表现,不要因此把忠诚的守纪律的党员推上派别活动的道路。 ” 3 (P357 )但俄共(布)十三次代表会议决定公布“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第 7 条后,
20、党内很多不同意见者陆续都被简单粗暴的当作派别分子而开除出党,列宁所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因此,对于党内关系的探索,由于缺乏整体设计,缺乏配套的具体机制,仅限于原则性、方向性的规定,加之出台的一些规定本身就违反党内关系的基本原则。如列宁自己所承认的“让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会有权开除中央委员,这是任何时候任何民主制和任何集中制都不能容许的” , 6 (P97 )使得党内关系在探索之路上既难以具体实施,更难于把10握分寸。十大所开创的新型党内关系之路夭折也就不足为奇了。借鉴这一经验教训,新形势下我党党内关系要正确处理,必须注重总体设计,既要明确原则,又要做好配套方案,确保能够科学实施,避免头痛
21、医头脚痛医脚,切实提高党内关系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三)要以完善的制度确保党内关系建设的科学化。俄共(布)十大以一系列决议的方式,表明党决心改变现有的党内关系模式。遗憾的是,十大既然决心实行“工人民主制” ,却又未将这一制度写入党章,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原则而加以制度化,这不能不说是十大对党内关系探索的一个失误。时隔才仅仅一年,俄共(布)十一大关于党的建设的相关决议中,就指出在苏俄“无论如何不能违背集中制原则” ,否则“党就不能管理这个几乎占整个地球六分之一的国家” 。 3 (P175 )而整个十一大的决议对“工人民主制”却没有过多提及,仅提及要“实行工人民主制原则” 。 3 (P189 )这
22、说明在解决党内关系的重大变革问题上,纯粹依靠一次党代会的决议是远远不够的,其实践效果很容易因党内主要领导人注意力的变化而受到影响。 “工人民主制”的党内关系,其命运正因为如此而起伏不定。十一大后的 1923 年,俄共(布)党内一部分领导人再次把党内关系和党内民主问题推到了一个风口浪尖,著名的“四十六人的声明”当中明确指出俄共(布)在党内关系的领导方面已经出现了混乱。迫于压力,俄共(布)十三次代表会议上通过了再次强调实行“工人民主制”的有关决议。但这已经是俄共(布)在党内关系问题上坚持十大所开辟道路的最后一次努力了。从“工人民主制”的党内关系起起伏伏的短暂命运不难发现,要推动党内关系的重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