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众对中美软实力的认知与反应.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12709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公众对中美软实力的认知与反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国际公众对中美软实力的认知与反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国际公众对中美软实力的认知与反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国际公众对中美软实力的认知与反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国际公众对中美软实力的认知与反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国际公众对中美软实力的认知与反应摘 要:国际民调报告显示,中国在软实力影响力方面与美国存在显著的差距。国际社会认可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但同时对中国软实力在本地区发展的认知和反应并不一致。与发达国家对中国软实力认知相比,发展中国家的认知程度较高,其态度也相对积极;而其对美国软实力在本地区的认知度亦较高,但消极态度要高于中国。在国际威望方面,美国在处理地区事务、国际信誉度、领导地位等诸多方面优于中国。因此,应加强对发达国家公众的国际公关力度,通过凸显中国发展对世界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文化价值观的共享性,塑造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的形象。关键词:国际民调;软实力;国际威望;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D815 文

2、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3)02-0021-11 作者简介:翟石磊,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 (江苏 徐州 221116)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相继超越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日益认可并相信中国最终会崛起。但国际舆论界中关于中国崛起的“路径”和“归宿”的猜测和怀疑一直在发酵。中国政府于 2003 年正式提出“和平崛起”或“和平发展”战略,强调中国的发展或崛起走的是不以危害其他国家发展利益为前提的和平发展路径。当前,国际舆论2界聚焦于中国经济和军事的崛起,而对于中国软实力发展尚未形成共识。我们所讨论的中国崛起更多的是指未来。 美国学

3、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之时,恰逢美国内政外交处于调整时期。当今中国与其有几分相似。崛起中的中国如何“巧妙”地融入西方大国主导的国际体系的核心,是当下中国所面临的直接考验。而软实力无疑被看作为突破口,也是中国的“软肋” 。那么,中国是否拥有与大国实力相对称的软实力?回答此问题有两个角度:一是梳理中国致力于发展软实力的政策,强调从中国角度看中国方面对软实力的“投入”成本,或者说是“从内向外看” 。二是“从外向内看” ,即通过测量和检验国际社会对中国软实力的认知来评价中国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前者研究成果已有很多,但必须看到,一国软实力不仅对内,同时更是对外。而考察对外软实力的影响力,绝不能回避

4、国际社会的认知和反应。传统的研究大都将重心放在中国自身的“软实力测量”方面,或者从智库学者的学术讨论及媒体报道来分析,而对于国际社会公众对中国软实力的影响力的认知与反应却研究不够。事实上,国际社会公众对其所在国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他们对中国软实力的认知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影响力的广度和深度。鉴于此,本研究以美国作为参照对象,考察中国软实力在国际舆论中的影响力。 一、软实力与软实力影响力 何谓大国与小国?传统的标准主要是将硬实力(如经济、军事、国土面积等)作为划分指标。但如此的区分也不可避免地忽视了非硬实力因素软实力。事实上,很多国家在硬实力方面处于劣势(如韩国、3新加坡、瑞典、梵

5、蒂冈等) ,而其软实力却举世瞩目。硬实力资源的短缺恰恰刺激了其软实力的跨越式发展。而大国之间的竞争则更多体现在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层面。这不仅是维护硬实力影响力的需要,同时也是获得持续影响力和避免大国之间直接冲突而形成的非对抗性竞争与相互依赖的存在模式。 约瑟夫奈将软实力定义为“当一个国家使得其它国家以其预期目标为目标时的同化权力” ,继而认为这种权力由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或曰政治价值观)和国际制度所构成美约瑟夫S.奈:硬权力与软权力 ,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06-110 页。 。 他采取枚举法来分析软实力,将文化、意识形态和国际制度视为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并用一个连续

6、体来表示软硬实力之间的关系: 命令性实力 强制 诱致 议程设置 吸引 同化性实力 Joseph S.Nye,Jr.,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Power,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1.1 05,No.2,1990,pp.177-l92. 奈关于软硬实力之间关系的模型展示出国家实力对外部力量的影响路径和强度变化:即从强硬对抗到柔性吸引,从施加外力威慑到认同与主动依附。从这个角度讲,软实力对实现成功的外交战略的确具有硬实力所不具有的彻底性、长期性和低成本性。门洪华认为,文化、观念、发展模式、国家形象和国际制度构成中国软实力内涵,也是

7、中国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其中文化、观念、发展模式构成软实力的“内功” ,国际形象构成软实力的“外功” ,而国际制度联结并跨越两者,成为中国展示和建构软实力的主要渠道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 , 国际观察42007 年第 2 期。 。 笔者以“软实力”为关键词或主题词,设定文献发表时间为 1989 年2012 年之间,检索 CSSCI 期刊中相关研究成果,共检索到 900 篇相关论文。从数量上可以看出,软实力研究的确已成为一门显学。有研究将中国软实力研究划分为四类:“soft power”的汉译问题、软实力的由来与发展、软实力的基本内涵和软实力理论的缺陷。其中关于软实力基本内涵的讨论最多,学者们

8、在软实力的定义、来源、分类、特性、作用及其与硬实力的关系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刘庆、王利涛:近年国内软力量理论研究综述 , 国际论坛2007 年第 3 期。 。但对软实力的评估和测量,海内外智库、民调机构在软实力传播和研究中的作用等成果偏少。从当前研究文献来看,比较中美软实力的研究不少。如胡键从构成、功能和发展规律角度对比中美软实力胡键:软实力新论:构成、功能和发展规律兼论中美软实力的比较 , 社会科学2009 年第 2 期。 ,张红忠等的美国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知状况分析张红忠等:美国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知状况分析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 年第 6 期。 ,李庆四的中

9、美软实力外交比较研究:以东南亚地区为例李庆四:中美软实力外交比较研究:以东南亚地区为例 , 教学与研究2009 年第 3 期。等。这些研究固然兼顾了某一国家或地区民众对中国软实力发展的认知和反应,但缺少全局性和全球视角。同时也要看到,研究软实力问题不仅要描述软实力海外传播的现状,也要注重软实力战略的实际效果;或者说软实力是否真正产生了“力量”5(power) 。为此,评估和验证软实力影响力成为一门亟待解决的课题。鉴于软实力的“软”的特性,评估和测量标准及可操作的手段一直存有争议。甚至有学者提出软实力不可测量阎学通、徐进:中美软实力比较 , 现代国际关系2008 年第 1 期。 。评估国家软实力

10、,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目前国内以定性为主。门洪华从文化要素、观念要素、发展模式、国际制度、国际形象角度对中国软实力进行评估研究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 , 国际观察2007 年第 2、3 期。 。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发展,但其分析评估侧重于政策分析,而缺乏相应实证数据的支撑。可以说这是个遗憾。 有学者从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估指标体系与模型角度考察中国软实力海外影响力罗能生、谢里: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估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 求索2010 年第 9 期。 ,将国家文化软实力分为文化生产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影响力、文化保障力、文化创新力和文化核心力六大方面进行研究。还有学者提倡从海外视角考察中国软实

11、力评估唐彦林:美国对中国软实力的评估及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启示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 年第 6 期。 ,这也成了学界日益关注的热点。如王京滨从实证调查角度考察中日软实力问题王京滨: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考证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 年第 7 期。 。有学者提出了“非契约性交换”的特征以及国家间软实力的相对论关系,并通过调查进行验证分析。但由于样本偏少,说服力较弱 阎学通、徐进:中美软实力比较 , 现代国际关系2008 年第 1 期。 。贾海涛在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及测试公式文中提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并对政治体制、价值体系、科技与教6育的实力、文化遗产和文

12、化产品、国民素质与道德水准、创新以及外交等多方面指标进行了尝试性的测试贾海涛: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及测试公式 , 学术研究2011 年第 3 期。 。其他的关于中国软实力影响力的量化研究主要体现为对媒体报道的分析。如从海外媒体对世博的报道看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以英美为例上海社会科学院“海外媒体世博报道及其效应分析”课题组:从海外媒体对世博的报道看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以英美媒体为例 , 社会科学2011 年第 5 期。 ,以及中美软实力在 G20 峰会中的比较研究从国际媒体引用的视角吴瑛:中美软实力在 G20 峰会中的比较研究从国际媒体引用的视角 ,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 年第 3 期。 。但媒体视角的

13、研究也有其固有的问题所在:媒体对中国议题的设置和新闻报道本身是出于媒体价值观和利益需求,并不能全面反映国际舆论场域中的中国软实力现状。阎学通等提出的软实力定量衡量结果表明:中国软实力总体上处于美国的 1/3 上下。中国与美国在国际吸引力上的差距主要源于中国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的国际普遍度低于美国;在国际动员力上的差距主要源于中国的盟友数量太少,但中国的国内动员力则强于美国。短期内,中国难以在国际吸引力上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总体而言,国内关于软实力研究的主流思路为:分析理论内涵的多,提出实现路径的多,跨学科融合的多,国内视角考察的多;而国际对中国软实力认知研究少,国际舆论反馈研究少,中国与他国软实

14、力比较研究少,软实力评估和测量研究少,海外智库、媒体和民调涉华软实力研究少,微观视角观察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反思和发展软实力7概念少。基于此现状,笔者认为,研究国际民调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笔者认为,软实力影响力是软实力的外在体现,是国际社会对一国软实力的认知和态度。这也是构成一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软实力的构成,本文将国际公众对中美软实力影响力的认知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国际传播视角下的国际影响力。从舆论结构和形成过程来看,国际传播既是中国软实力在国际舆论场域中发展的结果体现,也是推动的内在原因。第二,文化产品和价值理念的影响力。该维度作为软实力的主要内容更容易走入公众视野

15、,进而形成软实力影响力。第三是国际威望。该维度主要体现了软实力的高级发展阶段,是软实力发展成一种力量(Power)的体现。为了进一步比较中美软实力的影响力,本文对中美两国在亚洲地区的软实力影响力进行对比分析。 二、中美软实力影响力对比:多维度的综合分析 舆论在西方被表述为“公众意见” (public opinion) ,公众的共同知觉和信念构成一定社会范围内的优势意见,而民调则反映了公众对社会问题的主流意见和态度刘建明等:舆论学概论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3、196 页。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国际主流民调机构:世界舆论调查项目(World Public Opinio

16、n) , 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 ,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等 WPO 等国际民调机构(智库)因为其对国际舆论的权威调研与分析而备受关注。本研究所选择的调研数据均来自这些机构近十年的公开发表的报告。 。这些机构在国际民调领域享有盛誉和威望,8其调查范围覆盖全球,并且其调查样本、问卷设计等也经历了长期的国际市场的考验。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机构均属于西方,特别是美国。因此,其国家意识形态偏好及其可能隐含在调查中的定势思维和偏见难以避免地卷入其中。这些均需给予批判式解读。由于目前中国缺乏有如此国际视

17、野和业务能力的民调机构和智库,故而西方民调数据不仅是作为本研究的信息来源;同时,也是最直接地体现出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影响力问题。从这个角度讲,也有其特定的意义。 1. 国际传播与软实力 在信息全球化时代,任何新闻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如此快捷、全覆盖的传播形态也被视为一个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路径。具备强大的国际传播或全球传播能力成为衡量一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准。进一步来讲,拥有了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也就掌握了影响全球舆论,掌握全球话语权的关键。研究显示:西方三大通讯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 ,五大电视网和新闻报刊(时代新闻周刊 、 经济学家、 纽约时报 、 华盛顿邮报

18、、 华尔街日报 )操控国际舆论。也就是说西方主流媒体通过对国际问题设置议程和舆论宣传控制着国际舆论的主导权孟彦、樊剑英:怎样看待当今的国际舆论格局 , 军事记者 2010 年第 11 期。 。根据皮尤研究机构 2010 年-2011 年期间的连续调查Pew Research Center,Global Trouble Spots Top Publics News Interests Strong Focus on Asia, Less Interest in Europe, February 24, 2011,http:/pewresearch.org/pubs/1906/public-int

19、erest-news-foreign-countries-iraq-afghanistan-mexico-9israel,当受访者被问及:您对发生在哪些国家的新闻感兴趣?结果显示,对中国新闻非常感兴趣的比例为 34%,35%的受访者认为有些感兴趣,两者相加有 69%的受访者对中国新闻感兴趣。在所有涉及的国家中排名第五。而发生在伊拉克的新闻举世瞩目,共计有 78%的受访者称感兴趣。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伊战的卷入和整个中东局势问题。而对中国的兴趣更多的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的强势表现。其他几个排名靠前的国家分别是阿富汗(77%) 、朝鲜(70%)和伊朗(70%) 。而有关西

20、欧和北美地区的新闻并不是最受关注。将中国与伊拉克、阿富汗、朝鲜和伊朗列为最受关注的媒体报道区域,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中国问题。 但是,当被问及“关注近期新闻时,您对如下与本国之间关系的新闻是否感兴趣”World Public Opinon(WPO)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 (CCGA) : World public opinions on Chinas rise,2007.时,很明显,该问题与皮尤的调查不同,是将受访者与调查问题之间建立了一种关系和关切,要求从国家间关系角度来评价其关注新闻的兴趣;结果显示,受访者对澳大利亚的新闻最感兴趣。比较中国和

21、美国,对中国新闻极其感兴趣的比例为 20%,有些兴趣的比例为 55%,二者相加之和为 75%;对中国新闻不太感兴趣的比例为 16%,从不关注的比例为 6%,二者相加之和为 22%。对于美国,非常关注的比例为 38%,有些兴趣的比例为 46%;二者相加之和为 84%,高于中国。而不感兴趣的比例为 10%,从不关注的比例为 6%。二者相加为 16%,低于中国。其次,除了新闻曝光率差异以外,媒体报道方式也是影响国际形象10的另一重要因素。比如报道议程设置、新闻叙述的框架设计等,都会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舆论中的形象和受众认知。有数据显示,在2008 年2009 年期间,美国媒体主要报道中国议题按照

22、所占新闻版面的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汶川地震、奥运会示威抗议、西藏示威抗议和民族冲突 Pew Research Center,Global Trouble Spots Top Publics News Interests Strong Focus on Asia, Less Interest in Europe, February 24, 2011,http:/pewresearch.org/pubs/1906/public-interest-news-foreign-countries-iraq-afghanistan-mexico-israel。尽管中国成为举世瞩目的崛起中的经济大国,尽

23、管国际媒体对中国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度,但掌控全球舆论导向的西方传媒集团更加关注中国的各种灾难、社会动荡甚至冲突;而对于中国发展成就和国际贡献的报道显然是不够的。从舆论传播角度来讲,做大中国国际媒体,与国际同行展开合作和对话,积极回应国际关切,并通过舆情分析把握国际舆情中的中国议题,应作为提高中国软实力的现实突破口。 2. 中美软实力影响力比较:文化、教育、科技创新和民主思想 为什么美国如此吸引全球留学生和移民?是美国的科技文化,还是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根据皮尤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对外输出的“美国价值观”和“美式民主”在国际舆论中形成了“喜忧参半”的格局。已逝美国知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因其提出的“文明的冲突”理论而闻名于世。他认为:第一,世界文明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最终西方文明将取代其他低等文明而成为普世文明;第二,儒家文明将联手伊斯兰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