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光明为美”思想的独特建构.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11721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光明为美”思想的独特建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佛教“光明为美”思想的独特建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佛教“光明为美”思想的独特建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佛教“光明为美”思想的独特建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佛教“光明为美”思想的独特建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佛教“光明为美”思想的独特建构摘要 光明是令人视觉愉悦、心情舒畅的物质现象,世俗之人以之为美。佛教从缘起论出发认为“色即是空” , “光明”作为稍纵即逝、空幻不实的假相之一,自在否认之列;同时,佛教又从缘起论和中观论出发认为“色复异空” ,进而走向对世俗审美趣味的随顺和对光明之美的变相肯定。佛教批判昏暗之丑,赞美“外光明”之美,并吸取这种“外光明”之美为营造佛、菩萨的“身光明”服务,借用这种“外光明”来比喻、形容领悟佛法的“心光明” 、 “法光明”之美,进而将光明之美的根本置于“心光明”之上,从而完成了对“光明为美”思想的独特建构。关键词 无明;色光;外光明;身光明;心光明 中图分类号B92

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3)05-0129-06 人天长夜,宇宙黯暗,谁启以光明? 三界火宅,众苦煎逼,谁济以安宁? 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佗耶! 昭朗万有,袵席众生,功德莫能明。 这是佛教三宝歌开始的一段歌词。它典型地表明了佛教以黑暗为丑、以光明为美的美学观。佛教从缘起论出发认为“色即是空” 1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2 “光明”作为现实物体2使人愉悦的视觉形象,也是稍纵即逝、空幻不实的假相;众生由此引发的对它的贪爱迷恋情欲乃是产生痛苦的根源,自在佛教否定之列。然而佛教同时又从缘起论出发补充说:“色复异空。 ”3在因缘散尽之前,缘起而生的物象

3、及其光明之美恰恰是存在的。这就叫“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 4 。这样,佛教就从中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走向了对物色光明之美的变相肯定。佛教光明为美的思想,具体体现在对“无明”的否定中,体现在对“外光明”的钟爱、对佛、菩萨“身光明”的赞美和“心光明”的崇尚中。在佛教看来,芸芸众生都在昏暗的情欲世界里挣扎徘徊,只有佛教修行所达到的心性之光、智慧之光才能把这似乐实苦、似美实丑的秽暗世界照亮。 一、 否定“无明” ,赞美“光明” “无明”是释迦牟尼在论述“缘起”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因缘”时提出来的。这“十二因缘”是:无明、行(意志行为) 、识(精神统一体) 、名色(精神和肉体) 、六处(六种感官

4、,即眼、耳、鼻、舌、身、意) 、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在这十二因素中, 前者分别为后者的原因,后者分别为前者的结果,它们的关系是, “无明”产生“行” , “行 ”产生“识” , “识”产生“名色” , “名色”产生“六处”, “六处”产生对外物的“触” (接触) , “触”产生主体的“受” (感受) ,“受”产生对快乐感受及其对象的“爱” (欲求、爱恋、贪爱) , “爱”产生对外物的“取” (索取、追求) , “取”产生生存环境和条件的“有”(占有、假有) , “有”产生“生” (生命、生存) , “生”产生“老死” 。“十二因缘”旨在说明,人生不外是“十二因缘”相互缘起生灭的流转3

5、过程,没有永恒不变的自体;人的一切生、老、病、死之苦都是由“无明”造成的, “无明”是一切痛苦的总根源。 那么, “无明”究竟是什么呢?据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 、吴汝钧所著佛教大词典 , “无明”是梵文 Avidy 的意译。vidy 即光明、方向之意,A- 是否定意,Avidy 即没有光明、方向。关于其具体的涵义,任继愈宗教词典认为“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懂佛教道理的世俗认识” ,亦即“认识事物,分别是非的活动” 。吴汝钧佛教大词典解释为“没有理性光明的状态;没有方向而是一团浑沌的状态” 。说明白些,“无明”即浑沌、昏暗、糊涂、不光明、不明彻的“世俗智” 、 “虚妄心” 。俱舍论说它“不了(明了

6、)知谛(四谛) 、宝(三宝) 、业、果” ,因而又叫“痴” (Moha):“痴谓无明。 ”亦与“愚” 、 “惑”相通,叫“愚痴” 、 “愚惑” 。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 ”“当知世界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 ”“无明”的本质是世俗认识,但在“十二因缘”中,又不等于人的世俗认识,它是独立于人及其认识之外、决定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生现象的实体, “是世界与生命的最原始状态” , “现实的人生、世界,都为 无明所决定,所驱使” ;然而, “无明从何处来?它是何时有的?怎样有的?佛教并没有解释,所谓无始无明 。倘若这些问题有答案的

7、话, 无明已不是无明了。 ”5这种不知来自何时何地的独立实体“无明”产生了人生,使人与生俱来地具有了不良习性,它执假为真、妄生种种迷妄、执著、烦恼、痛苦,不仅是假的、恶的,也是丑的。佛教以“无明”无光明形容、指称、批判之,从反面表4明:光明是快乐的、幸福的、美的视觉形象。 佛教赞美光明,向往光明,追求光明,几乎可以说达到了光明崇拜的程度。如“诸佛国土” “圆满光明” 6 ;西方佛土叫“光明土” ;观音所住处,叫“光明山” ;大日如来所住处,叫“光明心殿” ;金刚杵作为“ 大日智慧”之标帜,叫“光明峰杵” ,念佛口诀,叫“光明真言” ;发愿往生净土,叫“光明无量愿” ;佛寺有叫“光明寺”的;佛教

8、高僧有称“光明大师”的;佛有叫“光明王佛”的;观世音,又叫“光世音” ;毗卢遮那佛,意译即“光明普照” ,故又名“大日如来” 。佛典有以“光”或“光明”为名的,如光明童子因缘经 、 金光明经 、 金光明玄义 、金光明经文句 、 成具光明定意经 、 放光般若经 ,等等。华严经所描述的华藏世界,有世界分别叫“普放妙华光” 、 “净妙光明” 、 “众华焰庄严” 、 “恒出现帝青宝光明” 、 “光明照耀” 、 “寂静离尘光” 、 “众妙光明灯” 、 “清净光遍照” 、 “清净光普照” 、 “妙宝焰” ,有佛分别号称“香光喜力海” 、 “普光自在幢” 、 “自在光” 、 “清净月光明相” 、 “不可摧伏

9、力普照幢” 、 “无碍智光明遍照十方” 、 “普照法界虚空光” 、 “福德相光明” 7 。如此等等。 佛教为何以“光明”为美呢?探玄记卷三道破其中奥秘:“光明亦二义:一是照暗义,二是现法义。 ”光明一能照亮黑暗,二能显现佛法真理。佛教所肯定、赞美的光明,或分为两种形态,即“色光”与“智慧光” (“心光” ) 。如大智度论卷四十七:“光明有二种,一者色光,二者智慧光。 ”或在“色光”中进一步细分为“外光明”和“身光明” ,与“法光明” (即“心光” 、 “ 智慧光” )并列为三种形态。如大5藏法数卷十二云:“一谓日月星光,及火珠灯炬等光,皆能破除昏暗,是名外光明 。 二、法光明,谓随其所闻之法观

10、察修习,皆依法则,因此明心见性,破除愚痴之暗,显发本觉妙明,是名法光明 。三、身光明,谓诸佛菩萨二乘及诸天等,皆有光,亦能破暗,名身光明 。 ” 二、 “外光明”之美 所谓“外光明” ,即外界存在的种种光明或显现光明之物,如日、月、灯、火、金、镜、珠等。由于“外光明”可驱除黑暗,象征佛光可驱除心灵的黑暗,因而佛教对这些外光明之物表现出极大的崇拜。 1. “日”之美 太阳是“外光明”中最为光亮耀眼的物相,因而,佛教的光明崇拜,首先体现在对“日” 、 “日光”的顶礼膜拜。 佛教内部有一种佛叫毗卢遮那,印度密教视之为主尊,中国的华严宗视之为报身佛,是莲花藏世界的教主,天台宗视之为法身佛。何为“毗卢遮

11、那”?演密抄卷二曰:“毗 云遍 , 卢遮那云光明照 。为顺此方,云光明遍照 。 ”又大日经疏曰 :“梵音毗卢遮那者,是日之别名。 ”所以,汉译佛典又把“毗卢遮那”译作“大日如来” 。 “大日如来”佛不仅像太阳那样光明普照,而且相对于太阳光照有昼夜内外之别更高一筹,能穿透黑夜和内部。 大日经疏卷一曰:“梵音毗庐遮那是日之别名,即除暗遍明之义也。然世间日则别方分,若照其外,不能及内,明在一边,不至一边。又唯在昼光不烛夜。如来智慧日光则不如是,遍一切处,作大光明照矣,无有内外方所昼夜之别。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是少分相似,故加以6大名,曰摩诃(大)毗庐遮那也。 ” 佛以“日”取名,菩萨也有以“日”取

12、名的。如“日光菩萨” ,掌中或所坐赤莲上持太阳,据说是药师如来二胁士之一。又如观世音菩萨之变化身,叫“日天子” ,据说位于“ 日宫”中,太阳为其所居之宫殿。立世阿毗昙论日月行品对“日宫”的描述是:“从阎浮提地高四万由旬,此处日月行,半须弥山等游干陀山,是日月宫殿团圆如鼓是日宫者,厚五十一由旬,广五十一由旬,周回一百五十三由旬。是日宫殿,颇梨(玻璃)所成, 赤金所复,火大分多,下际火分复为最多,其下际光亦为最胜,是其上际金城围绕人非人等,龙树草木及诸杂花莫不备是宫殿,说名修野,是日天子于其中住。 ”又有以“日”名僧、名宗者,如日本佛教日莲宗创始人叫“日莲” ,其所创宗派称“日莲宗” 。 因“毗卢

13、遮那”名“大日” ,故演说“毗卢遮那”佛的经典大毗庐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又称大日经 (唐善无畏译) 、 大日经义轨(善无畏译) 。由此又产生了大日经疏 ( 善无畏著) 、 大日经不思议疏 (善无畏) 。 佛教还以“日”命名宝珠。如有一种宝珠叫“日精摩尼” ,据说盲者之眼触此珠,则可复见光明。 2.“月”之美 佛教赞美月,原因可能不止一个,如月形圆满、月印万川(“月”象征佛道本体, “万川”象征万象等) ,但月光之明自是一重要因素。 祖堂集卷四丹霞和尚有如意颂云:“真如如意宝,如意宝真如。7森罗及万象,一法更无余。海澄孤月照,天地洞然虚。寂寂空形影,明明一道如。 ”“真如”就是那月亮的一道光明。

14、 祖堂集卷五三平和尚有颂云:“菩提慧日朝朝照,般若凉风夜夜吹。此处不生聚杂树,满山明月是禅枝。 ”皎然水月 诗云:“夜夜池上观,禅身坐月边。虚无色可取,皎洁意难传。若向空心了,长如影可传 。 ”又溪上月:“秋水月娟娟,初生色界天。蟾光散浦溆,素影动沦涟,何事无心见, 亏盈向夜禅。 ”这里的“皎洁” 、 “禅光” ,均指明亮的月光。又大般涅槃经卷二十 梵行品说月光之可爱:“大王,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欢喜,月爱三昧亦复如是 ,能令修习涅槃道者心生欢喜,是故复名月爱三昧 。大王,譬如月光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形色光明渐渐增长,月爱三昧亦复如是,令初发心诸善根本渐渐增长,乃至具足大般涅槃, 是故复名

15、月爱三昧 。大王,譬如月光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形色光明渐渐损减,月爱三昧亦复如是,光所照处所有烦恼能令渐灭,是故复名月爱三昧 。 ” 月光之美,不仅在明亮,而且在清凉。身处炎热地带的印度佛教修行者尤重月光的清凉之美。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梵行品说:“大王,譬如盛热之时,一切众生常思月光。月光既照,郁热即除。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众生除贪恼热。大王,譬如满月,众星中王,为甘露味,一切众生之所爱乐。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诸善中王为甘露味,一切众生所爱乐,是故复名为月爱三昧 。 ” 由于月亮具有光明、清凉之美,故释迦牟尼叫“月光王” 、 “月光太子” ,维摩诘之女叫 “月上女” ,药师如来的另一胁士叫“月光菩萨

16、” ,8又有“月明菩萨”同时叫“月明童子” 、 “月明童男” 、 “月光童子” ,大势至菩萨叫“月天子” , “月天子”所住宫殿叫“月宫” 。 据立世阿毗昙论卷五日月行品的描述, “月宫”的景象是:“从剡浮提地高四万由旬,是处日月行半须弥山,等由干陀山,是日月宫殿。团圆如鼓,是月宫者,厚五十由旬,广五十由旬,周回一百五十由旬,是月宫殿。瑠璃所成,白银所覆,水大分多,下际水分,复为最多,其下际光,亦为最胜是月天子其中住。 ”起世经卷十对“月宫”的描述是:“月天子宫,纵广正等,四十九由旬,四面周围,七重垣墙七宝所成月天宫殿,纯以天银天青瑠璃而相间错彼月天子最胜宫殿,为五种风摄持而行。何等为五?一持

17、、二住、三愿、四摄、五行,以此五风所摄持故,月天宫殿依空而行于此月天大宫殿中,有一大辇,青瑠璃成,其辇舆高十六由旬,广八由旬,月天子诸天女,在此辇中,以天种种五欲功德,和合受乐,观娱悦豫,随意而行。 ” 佛教不少经典也以“月”为名。如月喻经 、 月藏经 、 月灯三昧经及月上女经 、 月光童子经 、 月光菩萨经 。另有一种宝珠,其光如月,佛教谓之“月光摩尼” 、 “月精摩尼” 。佛寺殿堂外之露坛可受月光照耀,佛教谓之“月坛” 。 3.“灯”之美 佛教规定佛像前供奉灯火,取其“明”也,故灯又叫“灯明” ,用以作为佛之智光的标志 。 菩萨藏经云:“百千灯明忏悔罪。 ”无量寿经下:“为世灯明最胜福田。

18、 ”净最 无量寿经疏:“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灯明。 ”羂索经卷十九:“如是真言,三遍加持灯明,9献供养之,持法者,观蠲诸暗障。 ”祖堂集卷二第三十三祖惠能和尚 :“一灯照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 ”慧能坛经说:“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定慧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为二,体本同一。 ”这种能驱除“千年暗” 、 “万年愚”的灯必须是“长明灯” 。 “长明灯” ,又叫“无尽灯” 、 “续明灯” ,佛像前所供昼夜常明之灯也。 维摩经菩萨品云:“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 ”五百问曰:“问:续灯光明,昼可灭不。答:不得,

19、若灭犯堕。 ”据唐代刘餗隋唐嘉话载, “江宁县寺,有晋长明灯,岁久,火色变青,而不热。隋文帝平陈,已讶其古。至今犹存。 ”禅宗发展到宋代,出现了煌煌巨制的禅宗语录。这些语录常常以“灯录”为名,如道原的景德传灯录 、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 、惟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 、悟明的联灯会要 、正受的嘉泰普灯录 、普济的五灯会元等。明代禅师对宋代灯录有所不满,相继有所新作。如玄极编续传灯录 ;文琇编增集续传灯录 ;元贤编继灯录 。宋明禅师为什么喜用“灯”作为自己弘扬佛法著作的名称呢?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释“传灯”:“法能破暗,故以灯譬之。传法于他,故曰传灯 。 ”大智度论云:“所以嘱累者,为不令法灭故。汝当教化弟子

20、,弟子复教余人。展转相教,譬如一灯复燃余灯,其明转多。 ”大般若经云:“故佛所言,如灯传照。 ”可见这当中凝聚着以光明为美的佛教美学意蕴。 4.“火”之美 佛典对于“火” ,大体有两种态度。一是否定,取其火烧难忍义,将地狱比作“火途” ,将充满烦恼与痛苦的世界比作“火宅” 。如法华10经譬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这里, “火”就成为“甚可怖畏” 的形象。一是肯定,取火焰之明义,喻进入禅定三昧时会发出明亮的火光。这就叫“火光定” 、 “火界定” 、 “火生三昧” 、 “火焰三昧” 、 “火光三昧” 。 西城记卷三记阿难之入灭

21、云:“即入虚空,入火光定。身出烟焰,而入寂灭。 ”底哩三昧耶经卷上曰:“不动亦自身遍出火焰光,即是本尊,自住火生三昧。 ”“不动” , “涅槃”的异译。 “三昧” ,梵文“定”的 音译。佛教认为“涅槃”本身会“遍出火焰光” 。 “定”能生“慧” , “慧”有照物之光明 ,故名“火生三昧” 。修行禅定,证入涅槃,即可焚尽一切烦恼,故佛典有“火王”之喻。 无量寿经卷下:“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 ”火烧烦恼而生涅槃,叫“火里莲花” 。碧岩录卷四十一:“直下如麒麟头角,似火里莲华。 ”在这种意义上,“火”成为光明的象征、美的象征。 祖堂集卷十四百丈和尚有一段话头意味深长:“师(百丈怀海)见沩山。因夜深来参次,师云:你为我拨开火。沩山云:无火。师云:我适来见有。自起来拨开,见一火星,夹起来云:这个不是火是什摩?沩山便悟。 ” 5.“金”之美 佛教之钟情“金” ,大抵有两种原因。一取其性质坚利,叫“金刚” 。梵网经:“金中精牢,名曰金刚。 ”大法藏数 卷四十一:“梵语跋折罗,华言金刚。此宝出于金中,色如紫英,百炼不销,至坚至利,可以切玉。 ”南本涅槃经卷二十二:“如金刚宝置之日中,色则不变。金刚三昧亦复如是。 ”在这个意义上,佛身叫“金刚身” 。 大般涅槃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