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行政改革中公共人事行政语言转换的研究摘 要: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行政改革成为各项改革的核心。我们认为行政语言为国家权力执行机关的工作人员在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过程中,用以传递意识的信息符号。其中我国公共部门的人事行政语言的产生、形成、发展与运用,受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制约,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如“人力资源管理”取代“人事管理” ,企业人事管理引进公共部门等等。 关键词:行政改革;人事行政语言;转换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003-03 21 世纪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蓬勃发
2、展的经济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给组织发展及其管理实践带来了一个更大的市场空间。鉴于传统的人事行政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变迁,因而,对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就使得世界各个国家十分热衷。对于长期处于传统人事管理的中国来说,现在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的发展,向新型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显得迫在眉睫。 一、主要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一)主要概念 文中主要概念的界定包括以下几个:行政语言、行政改革、人事行2政。 1.行政改革 是指政府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或公共事务,内部系统和组织结构的调整,重新配置权力,使得社会与政府达到公平与效率的最优配置。 自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我国行政改革一直进行着,从没
3、停止过。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历史阶段。从 1949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30 年为一个历史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目前为一个阶段。在学术界,也有将改革开放后 30 多年的行政改革按不同标准进行再划分的。从 30 多年的改革成果看来,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成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释:党政关系、政府职能转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完善等等。 2.人事行政 (1)人事。 “人事”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对“人事”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在每个语境下都有不一样的用法。例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上有“夫春秋 ,上明三王之道,下辩人
4、事之纪” 。这里的“人事”指的是人情世故。又如, 后汉书?黄碗传中:时权富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这里讲的“人事”则是交际或者应酬。其他的人事还有人世间的事。由此看来,我们今天所提到的“人事”和我国古代所说的“人事”意思大相径庭。 (刘玉晓,2007) 。 辞海 (1979 版)解释“人事”一词包含有人情事理、交际应酬、人员管理乃至男女情欲等。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现代所说的“人事”3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事”指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组织在社会劳动的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而狭义的“人事”是指用人以治事,力求人与事的协调。人人有事情做,人人能做好事情。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现代社会所说的“人事”包括以下
5、几层意思:第一, “人事”并不是单纯地人与事情之间的关系,而是指对人从事工作即人在做事时对人与事情的安排。 (2)人事行政。人事部门通过行政化和法制化的手段对行政人员进行管理,从而达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行政过程中,为协调事与事、人与人、人与组织以及组织环境的关系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目的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发挥每个人的才智和能力,在完成行政任务中创造最佳的工作效果。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传统“以物为本”管理理念向“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转变,传统人事行政也在向现代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3.行政话语 (1)话语。 “话语”一词来源于语言学。在语言学中,话
6、语指的是在“语义上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或思想的一句以上的话或书面上成段的文句。 ”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在语言学的意义上,话语仅仅是人们进行自我表达与交流的工具,它由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能够表达完整意思或思想的话语内容;另一个是将话语内容表达出来的话语形式,这种形式可以是借助声音说出来,也可以是凭借文字写出来。 4(2)行政语言。作为行政机关进行管理活动的沟通媒介,行政语言既区别于一般的语言形式又与一般语言形式有着天然的共性。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究其根源,主要有口头语,书面语和体态语三种类型。行政语言也不外乎于此,每种语言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功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管理活
7、动的进行。 (3)行政话语。行政话语是指公共行政的参与者为实现意思表达、信息传递、沟通交流以及寻求自身利益等目的,借助声音说出来、文字符号写出来或以他人能理解(甚或不能理解)的其他方式表达出来的信息、言语和行动(谭银,2012) 。 (二)理论基础 1.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是以“精细独到的日常语言分析”享誉于西方语言学界和哲学界的,他把语言作为行为来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产生语言行为理论。他曾说:我们所拥有的日常词汇体现了多少代人所发现的各种值得注意的区别与联系。由此看来,言语行为理论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去制造“理想语言” ,而应该从人们惯常使用的自然语言出发,研究“现实语言现象”,从而得出日常语言的
8、功用。 2.话语理论 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在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中,对传统公共行政尤其是官僚制及其替代模式进行全面结构,尝试以后现代社会理论的某些视角来改变人们思考公共政策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全新的话语理论,如公共管理、制度主义、社群主义等,致5力于建立一个新的公共管理“话语”理论。因而在公共行政领域掀起了一股新的思潮。 3.普遍语用学理论 普遍语用学就其根基是哈贝马斯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和改造后形成的一个研究方案。普遍语用学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切入点,在其交往理论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他的研究与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存在差异,在哈贝马斯看来,奥斯汀的语言取效行为属于策略行为
9、,不是他研究的重点,也不是普遍语用学的组成部分。普遍语用学是不同于经验语用学的哲学语用学。 二、人事行政语用的发展 (一)行政环境 行政环境是指围绕行政管理主体并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行政管理活动的客观因素的总和。行政环境是行政活动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也是行政活动施加影响的对象。同样,公共人事系统本身也是一个有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社会大系统,它和其他的要素共同构成了公共人事行政系统的环境。行政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社会的,也有自然的;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如此众多的因素构成了行政环境的不同门类,不同层级,它们从不同角度对行政活动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
10、(二)人事行政发展 中国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具有共同的国际经济社会背景条件,并贯穿着相同的客观规律。但受各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导致中国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形成迟6缓,呈现出许多特点。 第一阶段,19781991 年,国企改革困境下的劳动人事管理改革。在 1978 年之前,中国只有国家层面的劳动人事工资计划管理体制,并不存在组织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所使用的“人事管理”一词也和西方语境中的人事管理不是一个概念。我们的人事管理主要指对干部身份的管理,而劳动管理则指对普通工人的管理。自从改革开放后,逐渐将国企中的劳动,人事等方面从政府管辖范围内分离出来,这才形
11、成中国企业劳动人事管理改革起步的标志。 第二阶段,19922000 年,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该阶段的企业人力资源改革体现了明显的市场化导向,尤其是随着国有企业的战略化改组和减员增效等措施的提出。 第三阶段,20012008 年,多元格局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外资和私营企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国企职工身份逐渐由企业人转化为社会人,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发生重大变化。除此之外,学界其他对于中国人事管理研究的代表观点如下:赵曙明(2005)按照研究的层次和数量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进行了划分,曾湘泉(2006)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主要从组织行为学
12、视角和人力资源管理视角进行研究,梳理出 13 个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内容;贺立(2007)从伦理视角归纳早期人力资源管理个学派的伦理理念,并简述其伦理价值等。 第四阶段,2008 年至今,人本管理。近年来, “以人为本” 、 “人本管理”等内容经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被引用。但是其真正的含义其实在不7同语境下又有不同的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以及人的根本愈加注重,尤其是在人力资源开发这一部分。在政府管理中我们应该不断改进人事制度,通过对其他先进部门以及行业的人力资源领域的开发和学习,积极完善我国公务员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服务来吸引更多优秀的组织和人员参与,从而保障人的全面的发展。 (三)
13、人事行政语用变化 从语用角度审视人力资源开发,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两个基本术语是“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开发” , “人力资源”指的是人所拥有的、可作用于组织实践的内在与外在素质。在“人力资源”概念下,人被物化为可由组织整合并支配的资源。由此, “人力资源”取代了人成为“人力资源开发”思维的出发点。无论人事管理学还是人力资源学,二者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近十年来,人力资源理论的发展势头,远远超过了人事管理,是因为前者能够给人,特别是各级行政领导者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者以全新的视野。这不仅符合历史潮流,而且符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因此人力资源理论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是必然的。它既有行政领导者的推动
14、,又有专家学者们的协力。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满足众多企业家办好企业的强烈需求。社会需求为人力资源理论增添了无限的助力,我们理应顺应这浩荡的潮流,使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理论在中国扎根、开花,进而结出丰硕的成果。但是,近几年来的实践已反映出人力资源开发模式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主要是重决策管理,轻执行操作;重管人,轻管事;重宏观管理,轻微观管理等等,其实质是对传统模式的全盘抛弃。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并不能成为传统模式的8理想的最终替代模式。 人力资源开发用“绩效评估”取代“人事考核” ,以确认组织人力资本的功效与收益,为评价以往的员工管理对策以及对员工进行奖惩、职务调整、培训等提供依据。然而,称谓
15、的转换并未带来人事管理思维、理念、原则与人事管理模式的根本性改变。 反思人事管理模式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推进传统与现代的汇通融合,将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传统人事管理理论结合起来,寻找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第三条道路应该是人事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和侧重点转向了人才资源规划、深度开发、战略储备以及合理配置,注重发挥人才资源的最大效益。在现实中,只注重执行而不能参与高层决策的人事管理模式,显然人事管理的结果就有可能偏离整体的战略利益和规划;反过来,只强调决策而忽视执行,人事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就可能受到影响,日常工作没有做好,就会损害员工的切身利益,并最终影响单位的整体利
16、益。所以新型的人事管理模式应该是既能参与决策把握战略方向又强调执行重视细节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结论 人事行政是行政管理的永恒话题,从人事行政到人力资源管理是研究中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这场变革在我国引起了人事活动的深刻变化,也引起了人事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深层思考。截至目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管理,都一味偏向人力资源管理,这样极端的方式未必是最好的,我们应从正反两面考虑问题,充分保障人事管理中组织和9人员利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福克斯?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章国峰.
17、关于一个公正世界的“乌托邦”构想:解读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4杨正联.公共政策语境中的话语与言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5刘森林.语用策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袁莹.话语和权力理论观照下的中国话语重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9). 7张杰.批评的转向:从语言学走向话语学J.外国语,1998(4). 8李和中,钱道赓.公共人事行政的研究范式J.武汉大学学报,2008(11). 9陈曙光.人事管理模式发展路向的哲学反思J.云南行政学院院报,2006(1). 10徐俊峰.人事管理的逻辑J.安徽大学学报,2007(1). 11陈辉.人力资源开发的语用审视J.理论探索,2012. 12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天津:南开大学,2010. 1013宋轶群.公共政策用语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