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历史 关怀现实.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13407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眸历史 关怀现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回眸历史 关怀现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回眸历史 关怀现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回眸历史 关怀现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回眸历史 关怀现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回眸历史 关怀现实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共党内富有远见和影响力的政治决策者,把握社会发展要求,抓住并用好了战略机遇,凝聚党心,代表民意,选择有效路径,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从指导思想的意义上,再度实现了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华丽转身,推动党的事业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回溯历史,是为更好地关怀现实。通过梳理改革发展初始阶段的经典成果,升华对改革必要性和坚持改革不动摇的理性思考,用理性思维提升实践的主动性。 关键词: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经典成果;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3)01-0032-04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共党内富有远见和

2、影响力的政治决策者,把握社会发展要求,抓住并用好了战略机遇,凝聚党心,代表民意,选择有效路径,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从指导思想的意义上,再度实现了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华丽转身,推动党的事业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它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成果,再次证明了指导思想乃始自高端的总体构想,系顶层设计,关系到党的事业成败,是事业发展的终极动力。胡锦涛同志,从没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评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意义,同时指出,中国未来的发展取决于我们要继续坚定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道路2前进。本文通过梳理改革发展初始阶段的经典成果和基本经验,升华对改革必要性和坚持改革

3、不动摇的理性思考,用理性思维提升实践的主动性。 一、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经典成果 (一)对带有根本性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中都会遇到新课题,这在马恩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答案,靠背诵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别国经验,无论如何也不能解决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本着科学态度,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从国情出发,从不断变化的“实事”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滞后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摒弃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地进行理论

4、思考和探索,提出许多前人未曾提出过的新观点。 1.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竖起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邓小平指出:“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 。 “第一次阐述了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上具有比较优势的观点,解决了中国几十年没有解决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直也没解决好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3提高到了新水平,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之旅

5、。 其一,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上具有比较优势的观点,引领人们走出了谈“富”色变的误区,把颠倒的是非颠倒过来。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利益集团永远安贫乐道。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 “致富不是罪过”的论断深得人心,激发了致富热情,重塑了财富观,强国富民终成共识,劳动致富成为公开的口号和追求。社会经济生活多了万元户、大款等热词。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将致富带头人推向历史潮头,抢尽媒体的风头,占尽时代的风流,吸引公众的眼球。在经济建设中下海经商的潮流向体制内涌动。 2004 年, “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醒目写入了法律,这是偌大的进步,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上的成

6、果。其二,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上具有比较优势的观点,增强了国际交往中的自信,消除了“恐资症” ,在价值规范上,从单维度转向多维度,意识形态不再是唯一的评判和取舍标准。价值取向上,越来越具有开放性。以自然灾害的救助为例,改革开放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改革开放前,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不止一次地将国际援助拒之门外。改革开放后,从开始谨慎接受外援,发展到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欣然接受国际援助并对受灾国家和地区施以援手,主动承担国际义务,树立大国形象,以特有的方式记录了思想解放的成果。 如果不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一是容易忽视发展路径的选择和反省:二是会以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

7、以超常4速度发展:三是期待通过政治手段实现经济目标。这都有过深刻教训。 2.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行动指南和理论基础,这是党成立之始就确立的;第二个层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在同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其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脉相承的系列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实质就是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

8、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二是与时俱进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指出:“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末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 ”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的理论,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永无止境,认识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层面的理论,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总结新经验,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

9、括,谋划新任务,提出新思路,实现新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5和活力。 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继承前人,突破陈规,开拓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新观点和新境界,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二)回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许,引领了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发展轨迹,蓄积了坚持改革发展不动摇的持久民间动力 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历史厚度。是通过理论高度和实践力度两个维度叠加呈现的。实践力度则是透过关乎民生的平凡社会生活传递,广为人知的。 思想是通过

10、行动为人所知的,针对指导思想强烈的实践特征,有效性乃对其评价的重要参数。没有有效性,一个理论就没有资格成为指导思想;另一个重要参数是必须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一个理论若被束之高阁,不能指导实践,就不适合做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只有深入人心,才能有效激发人们行动的理性自觉,增强实践的主动性。 1.恢复高考制度,催生国人精神世界的成长。如果征选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社会影响最深远的事件,恢复高考一定位列榜首。只有经历过拨乱反正的人,才会有失而复得的深切体验。 恢复高考制度是建基于废除推荐制基础上的。1977 年 12 月 10 日这一天,有 570 多万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从农村、工厂、部队汇聚而来,有机会

11、用知识改变命运,最终有 27 万人脱颖而出。截至 2011 年,全国6普通高校招生大约超过 6500 万人,高考一度成为众多学生和家庭的不二选择,被戏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年的那几天,牵动着成千上万考生及其家庭的悲喜忧欢,以至于时下流行语中出现了“考属”一词。 恢复高考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教育事件,它不仅象征着动乱后的中国开始回归秩序和发展,而且对社会转轨产生了巨大的推力。一是可以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用历史的眼光看,考试制度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对门阀制的否定,更多地蕴含了公平公正的元素,高考保证了制度框架下合理的人才流动,促进社会阶层的纵向流动,激活社会细胞,增强活力;二是提供了普通人通过相

12、对公平的方式改变命运的机会,从而肯定了个人奋斗和努力的意义,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三是高考以其公平竞争的方式。有助于重拾社会公平和公正,公正是认同交换关系的前提,是构建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四是有助于形成社会管理的节约机制,降低管理成本,在社会成员相信一个规则是公平的时候,由于个人不违犯、不侵犯、不挑战,规则的执行成本就会大大降低,还有利于社会稳定;五是受教育权的平等是最重要的平等,是起点的平等;六是提供给人们更多选择的机会,而选择意味着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承担后果,这有助于培育和养成主体意识与责任意识。这是公民社会不可或缺的要素,公民社会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的对称;七是在恢复高考

13、的基础上,招收研究生,提升了民族的知识储备。 2.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间接影响了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轨迹。有一种说法,认为知识分子是一个社会的良心,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知识分子犹如人类自由呼吸的肺和自然界的湿地,换言之,知识和知识分子是一7个国家和民族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部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为知识和知识分子正名,在政治上和业务上信任和依靠知识分子并放手使用,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改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孕育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和理念,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了知识和人才的重要。不仅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还改变了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轨迹。学习意识普

14、遍增强,有利于打造人才辈出的环境,逐步趋近学习型社会。成就了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小平同志高兴地说。“连山沟里的农民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这是我们党的一大进步。” 3.平反冤假错案,有效调整社会关系。 “文革”前以及“文革”期间造成大量冤假错案,仅国家干部被立案审查的就占其总数的 17.5%。高级干部则高达 75%被立案审查,这是落实干部政策,调整社会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身经济建设,不能回避也无法轻易绕过的问题。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即已开始,但阻力很大,压力也很大。大规模的平反工作,是在 1978 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后铺开的。中央本着“有错必纠”的原则,着手为冤假错

15、案平反昭雪,一方面使曾遭迫害的本人及其被株连的家属,放下包袱,心情舒畅地投身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惠及近亿人。另一方面也使背负沉重历史的中国共产党从挫折中奋起,轻装前进。通过指导思想拨乱反正,原本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就开始着手的有些领域的清理整顿和拨乱反正,得以有力推进。随后,党的文艺方针、教育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以及统战工作等等,在指导思8想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都回归了正确轨道,赢得了党内外的人心,也使紧张的社会关系,得到了有效调整。 二、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基本经验 指导思想史部分地承载了党的历史、党的思想发展史,历史告诉我们,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每一次指导思想的与时俱

16、进都包含着对革命和建设规律以及执政规律的再认识。 (一)以史为鉴指导思想必须是内涵明确、逻辑清晰的科学理论,否则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理论指导,深谙“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革命运动”的道理。 指导思想是指导政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政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指导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必须是一套有自身逻辑的思想认识,是一组用来解释社会应当如何运作和发展的观念与原则,必须反映一段时期人们思想观念认识的积累,必须反映时代的进步气息,必须是经过政治价值加工后的产物,应当是源于实践又被实践印证是行之有效的理论成果,不应是个人的思想碎片,也不能自说自话,因为只有广泛笃信,它才有效。指导思想具有很强的规

17、范性,一旦确立就成为必须遵循的原则,具有支配地位。所以,指导思想的确立必须慎之又慎。 十年“文革”就是典型实证。一方面,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出尔反尔、自相矛盾,逻辑混乱。虽然也是以马列主义为武器和依据,但因为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崇拜领袖个人,并将其未经升华和提炼的个人想法当作指导性的思想,加以推崇,用毛泽东自己的话形容, “这时候我们是一些蠢9人干过许多蠢事” 。另一方面,毛泽东偏重哲学治国,忽视了治国哲学从观念形态向制度转换,解决现实问题的可行性方案缺失,没有制度设计,离开制度的刚性保证,许多很好的设想犹如建在沙滩上的大厦,缺乏稳定性,导致在治国理政的实践环节,数度背离自己反复提出并倍加

18、推崇的正确理论和基本原则。陷入了理论与实践的误区。 “文革”指导思想,曾被概括为六个要点,即“主席思想六条” ,其内容和表述多见矛盾和混乱。比如:一方面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必须“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线” ,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才能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一方面又强调,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依然是政权问题” ,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包括各个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又比如:强调要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批判修正主义,挖掉修正主义的根子。反修防修或许有其合理性,但对修正主义的内涵缺乏必要的科学界定。像“抓革命,促生产”这样缺乏内在

19、逻辑的口号蹿红,深刻反映其理论逻辑偏离了科学性,一连串基于推理而非实事求是的理论表述,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最终恶性发展并导致在体制内竟然以阶级对抗的形式进行了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 指导思想能否经受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一方面取决于对客观实际的准确把握;一方面必须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只有掌握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二)规律可循指导思想能否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命运休戚相关 10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基础,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思想路线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0、确立时,指导思想往往能在正确轨道上前行,我们的事业就蓬勃兴旺;反之,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遭到破坏时,指导思想也会发生偏离,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付出沉重的代价。这绝不是巧合。 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成为可能,是指导思想上冲破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并拨乱反正的前提和先导。 拨乱反正的逻辑起点就是对长期被颠倒了的理论是非进行清理,重新回到正确轨道上来。正确轨道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为落脚点。 指导思想是用以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理论武器,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党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根本所在。但思想理论不会凭空产生,必须立足于对过去经验的把握、反思和批判,对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深加工。所以说,对现实的关怀才是思想的正确源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顺应时代的潮流,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 (三)不进则退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不二选择 环顾世界各国政党,尤其是执政党。都会面临以历史条件为转移,寻求发展的共同课题,即政党现代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