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国民党政府抗战前夕施行“国民军训”始末国民军事训练的缘起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引起东北、华北各大学学生群集南京,请愿国民党南京政府结束内战、共同抗日。接着,沪杭一带学生群起响应,南京一时沸腾。 1931 年 11 月 17 日,在国民政府门前广场上的学生代表们,立于雨雪之中数昼夜,在风雨饥寒中已有多人病倒,仍万众一心,至死不去。迫于学生的爱国激情,蒋介石终于率领了一大批高级将领和文职官员在军校大礼堂接见学生代表。他强调抗日前要有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战争,引起了学生普遍不满,当场有人高呼抗日口号,痛哭流涕,还有人当场晕倒,口吐鲜血。蒋一见势头不对,答应 3 个月内动员出兵,又说3 个月内
2、收复天地,若办不到,杀我蒋某的头。就此退到后台,登车离去。同时黄埔军校教育长张治中也在国民政府广场与学生见面,他是同情、支持学生的,谈的调子虽和蒋一致,但表现得情真意切,表示只要命令一到,即率军校全体官生驰赴前线,目前已准备就绪,枕戈待旦,待命出发。这时驻扎京郊的教导总队、八十七师、八十八师等部队高级将领邀请学生代表到部队参观并检查备战实况,桂永清、宋希镰等呼吁学生弃学入伍,接受军训,6 个月后开赴前线。 学生们通过这次急风暴雨的爱国运动,觉悟到要靠官僚、政客来抗御外侮,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之中,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武装自己,做2全国人民的带头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接受军事训练,练好军事本领。学
3、生们要军事训练的心愿,是国民政府开展国民军训的前提。国民政府的军政大员也研究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感到要认真对待。问题在于把枪杆子交给学生,交给全国老百姓,会不会引火烧身?如果把学生加以军事培训,能组成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将发挥巨大作用。在全国工、农、兵、学、商一致起来要求抗日、反对内战、反对不抵抗主义的呼声中,蒋介石被迫下野而离开南京,匆促中指定黄埔军校早期毕业生酆悌、潘佑强、杜心如、康泽等人研制“国民军事训练”方案,意图把这次席卷全国的学生爱国运动转化为“国民军事训练” 。国民政府的国民军事训练也就应运而生了。 学校军训和公民军训 1932 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日本帝国主义把侵华矛头直指中国政
4、治、经济统治中心地带,企图压迫南京国民政府屈服。当此危急关头,国民政府也不得不把蒋介石的王牌军队八十七师、八十八师派赴上海前线配合十九路军共同抗日,张治中出任第五军军长,率领这两个黄埔嫡系部队星夜出发,并指令军校全体师生留驻南京,构筑工事保卫“首都” 。 在一二八战役中,中国军民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发扬了军校学生的黄埔精神,更体现了军民团结、同仇敌恺的气概,鼓舞了全民武装意志,为国民军训提供了催生剂。蒋介石重新“出山”后,立即着手实施国民军事训练教育方案,由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设立“国民军事训练处” ,全权负责全国国民军训教育工作,分两个部分推行,其一是学校军训,其二是公民军训。学校军训
5、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和大学一年级3学生,训练期都是一年,其中又分为平时训练(在校训练,占一个半学期) 、集中训练(军营训练,占半个学期即 3 个月) 。在校训练中每周一小时学科(课堂) ,课程内容有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阵中要务令等。有两小时术科(操场) ,以制式教练、射击教练和战斗教练为主,适当地进行几次野外演习。在平时训练完毕即开始集中训练,时间一般在每年春季到夏季,以省区和特别市为单位,受训学生全部由各校教官率领到兵营集中报到,就像新兵入伍,脱下西装革履,换上军服草鞋,告别家长亲人,剃个光头,顶烈日,战高温,栉风沐雨,起早摸黑,所有枪支弹药,服装伙食均由国家按军校学生标准统一供应。
6、学生集中军训的编制按正规陆军建制,各省、市以“总队”为单位,相当于一个加强步兵团;总队下辖若干大队,相当于步兵营,人数多就多设几个大队,没有限制。大队以下设中队即步兵连,每中队定员为 144人,每大队所辖中队也根据人数多寡而定。每中队辖 3 个区队即步兵排,每区队有 3 个分队,即步兵班,每分队 16 名队员,含正、副队长(班长)。例如 1936 年上海市学生集中训练总队,辖 6 个大队 36 个中队,第一大队为大学生,其余大队为高中生。1937 年增设一个独立的直属女生中队,女学生无论大学生还是高中生都是志愿参加的,以战场救护为重点。军训总队的各级军官和军士的配备按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规定:总
7、队长是现任陆军正规部队的师长,副总队长为教育局长和国民军事训练处处长,名誉总队长为省长或特别市市长。政治部主任一般是“复兴社”的负责人,教育处长为当地国民军训处的专任委员。大队长由部队团长或团副担任,大队副由大学教官担任。中队长均由大学及中学现职教官担4任,区队长由军校应届毕业生担任,分队长由教导总队或陆军正规部队资深的文化素质好的上士班长担任。 学校军训的强迫性在于每个学生没有取得军训结业证书就得不到大学或高中的毕业文凭,无任何人可以免役,只有残疾者经检查后可以免训,任何高官子弟、特殊人物,均无优待或照顾。如上海杜月笙有 2 个儿子受训,王晓籁有 10 个以上儿子受训,四川军阀杨森有 20
8、个以上的儿子参加过军训。如果读一年级时生病,二年级补训;二年级生病,三年级还是要补。 集训总队的学生每天早晨 4 点 30 分起床,4 点 50 分集合,5 点整升旗。每天升旗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全体官、生要全部参加,上自总队长,无一人可以例外。升旗典礼开始齐唱国歌,然后国旗在雄壮的军号声中冉冉上升,全体立正向国旗注目敬礼,然后总队长等高级军官作简短的爱国讲话,全体高呼爱国口号,营房周围警戒森严,特务汉奸无法窥探内容。所有勤杂人员,医护人员听到号声要在原地立正致敬。傍晚降旗,与升旗时同样隆重。 全体参加升旗后,一天的训练生活开始,早操是先跑步,继之以器械操,单杠、双杠、天桥、木马。6 点钟收操
9、,吃早饭。6 点 50 分吹预备号,7 点集合出操,由各中队长下达教练科目并讲解和示范,然后各区队带开,区队长提示进度和要求,再由分队长直接教练,按课目表进行制式教练、射击教练或战斗教练。连续 3 小时整,中间无休息,到 10 点收操,接着上两节学科,第 1 节是精神教育,有总理(孙中山)遗训、总裁(蒋介石)言行录、军人读训 16 条(军人本职和军风纪) 、党员守5则(国民党)12 条等。10 点 50 分下课,11 点上第 2 节课,属军事课,有典、范、令,即步兵操典、射击教范、筑城教范、通讯教范、野外勤务、阵中要务令、陆军礼节、内务规则、战斗纲要等。11 点下课。12 点开午饭。下午整个是
10、野外演习,从地形识别及利用,行军动作及步哨、军士、排哨、连哨等驻军部署。战斗教练从班、排到连的攻防作战。还辅以防空、防毒演习等。高中生要达到战时可以胜任野战军的班长职能,大学生要达到战时排、连长的指挥水平。 关于公民军训,要求一般职工和市民能达到上等兵到下士的水平,具备在动员令下达后能立即投入战斗。至于各行各业的上层人物,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训练,起一个带头作用而已。 公民军训人员,只有在上海的曾组成别动队,在南市陆家派一带打了一仗,国民党军转移后被遗弃,伤亡惨重,有一部分在沪郊打游击,后被军统“忠义救国军”收编。抗战胜利后还在上海小北门建了一座公训烈士纪念塔,解放战争中被毁。 蒋、汪等人的“精神
11、讲话” 在整个国民军训过程中,突出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很难发现显著的政治党派和反共宣传,因为这类宣传不受欢迎也不得人心,即使是所谓的“精神讲话”也只能是含沙射影,而不是明目张胆的。当时到全国各个学生集中训练总队讲话的有蒋介石、汪精卫、陈立夫、刘健群等人。 蒋介石曾把南京、上海学生召到中山谒陵,趁机作了“精神讲话” 。蒋的口才不好,却善于装腔作势,也会赌咒发誓,有自成一套的逻辑。他有两种口头禅,一是“时候” ,二是“这个是” 。例如他说“总理在世6的时候” ,把自己同孙中山革命联系起来以抬高身份;他说“我们在黄埔的时候” ,把黄埔的革命精神和北阀成功的功勋都算在他的名下;他说“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相
12、迫而来的时候” ,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把反对他的人和日本帝国主义者划上一个等号,都是中华民族的敌人,冲淡人们对他不抵抗主义的愤恨;他说“当倭寇来侵略我们的时候” ,大吹大擂他对抗日的决策与准备,说他爱国家、爱民族甚于爱党,把自己打扮成全民族的领袖和救星、全军的最高统帅和了不起的英雄。 汪精卫也曾到各集训总队做过演讲,他讲话内容是在大量漂亮抗日词藻中包藏着别有用心的消极因素,在高调的后面隐藏着无限深沉的低调。他容貌俊美,风度潇洒,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说:“我们对内要团结,对外才能抵抗,要是对内不能够团结,对外一定不能够抵抗。 ”似乎团结与抵抗决定在内与外两个因素上,而重点又在对内这个问题上,从
13、而滑到了“先安内后攘外”的道路上去,他到处兜售这一套,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陈立夫也到学生军训总队,发表他自己发明的“唯生论” 。他说他既反对“唯物论”也不赞成“唯心论” ,也不承认是“二元论” 。他说是根据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引申而来,又加上蒋介石说的“生命的意义是为了延续人类继续无穷的生命,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人类未来更美好的生活” ,所以也称“唯生活论” 。他说生活应该包括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道德生活,三者都具有联系,物质生活的提高依赖于文化、科学技术的改进,而这两者应建立在我国儒家伦理、道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基础之上。他强调“唯生论”是中华民族所固有,7是
14、中国式的而非外来的,应予发扬光大。言下之意,马克思主义是外来的,是强加给中国的,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从而达到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刘健群是“复兴社”头目之一,他对学生的讲话只谈反苏而不直接触及反共,别出心裁的从文学、艺术、感情方面攻击俄国人天生冷酷无情,专搞阴谋诡计,和俄国人是绝对不能交朋友的。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部著名小说复活中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为了忏悔在爱情上的失误,追随女主人公克秋莎一直到西伯利亚流放地,吃尽千辛万苦,放弃个人一切财富,一片真情都不能感动克秋莎,使之回心转意,并被断然拒绝。俄国人是铁石心肠,无情寡义。他攻击十月革命,抵毁阶级斗争。被学生们称之为“曲
15、线反共,消极抗日”论。 无论是蒋介石高谈抗日要“安内攘外” ,陈立夫的继承中国儒家思想并加以利用的“唯生论”或汪精卫的花言巧语和刘健群“曲线反共” ,以及所有国民党的头面人物的讲话,都不敢公开宣扬“反共”及“围剿”等打内战的反动政策,因为他们深知,当此国难当头、外敌入侵的时候,每一个有热血的中国人都不会同意先打内战,置国家危急存亡于不顾的。他们不敢邀请爱国人士和进步作家到兵营和训练营地来演讲或做报告,但允许唱救亡歌曲,演爱国戏剧,唱的歌既有国民革命军军歌 、 黄埔校歌 ,罗家伦作的中华男儿血 ,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 ,还有电影大路的主题歌开路先锋 、 大路歌 , 桃李劫的毕业歌 ,夜半歌声里的热
16、血 , 流亡三部曲及反法西斯的保卫马德里等战斗性很强的歌曲。 8“复兴社”渗入国民军训 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和民众抗日情绪日益高涨,国民政府“安内攘外”政策也更加不得人心。蒋介石为了加强统治,控制人民以巩固政权,便组建法西斯式的秘密组织“复兴社” ,并在国民军训的军官和学生中发展“复兴社”社员。 “复兴社”成立于 1932 年 3 月间,是以黄埔军校早期毕业生为核心组织起来的,主要分子有刘健群、贺衷寒、潘佑强、桂永清、邓文仪、郑介民、梁千乔、杜心如、萧赞育、胡宗南、酆悌、曾扩情等人,其中除刘健群外都是黄埔一、二、三期毕业生,即所谓“十三太保” ;发展对象,主要是国民党中下级军官以及中层知识分子
17、。在一二八战役结束不久,便重点指向国民军训教官和受军训的大中学生,特别是那些活跃分子;教官是在“训练总监部国民军训教官训练班”培训期间被吸收的。这个训练班一共办了 5 期,学员都是军校各期毕业生,经训练总监部国民军事训练处考选录取后,再通过 3 个月的短期培训,认为合格,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和训练总监部联合会派到各省市再分配到各大中学校,授少校军衔。他们不仅具备年轻体壮、文化水平高、仪态端庄、口才流利等条件,更重要的是对蒋介石的忠诚和崇拜。 1936 年蒋介石 50 大寿,各地献机祝寿。在上海市各界献机中就有一架是“学生集训号” ,这是“复兴社”学生发起并带头捐款集资购买捐献的。同年 12 月西安
18、事变发生后,蒋返回洛阳、南京,在各地的“复兴社”学生组织游行庆祝,十分热烈;上海租界内所有热闹繁华地区,燃放鞭炮,敲锣打鼓,游行庆祝。当然, “西安事变”后这些活动也把全民抗战9的形势向前推进了一步。 1937 年七七事变前夕,正是第三届学生集中军训期间,也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进入高潮之际,中国方面已不再退让,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已陆续进入前沿阵地。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在星期日出现了大群身穿军服的中国学生, “复兴社”的学生也成群结队,耀武扬威,使洋人侧目。全国各大城市情况相同,武装抗日的架势已经摆好,大有踏平三岛,直捣东京的气势。 1938 年, “复兴社”改组为“三民主义青年团” 。 “复兴社”的老社员都变成了“三青团”的新团员,从秘密组织转为公开组织。 全面抗战开始后,学校军训学生分成了几种类型,参加过“复兴社”的学生,大都考入了设在成都的中央军校,尔后成了国民党军队的后备干部;倾向中共的辗转去了延安和解放区,走上了抗日前线;当了流亡学生的,有的考进了“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 ,被分配到各战区担任各项战时工作。此外,还有一部分考进大后方的大学继续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