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效率视角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15022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度效率视角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制度效率视角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制度效率视角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制度效率视角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制度效率视角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制度效率视角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分析内容摘要:交易成本和效率制度的概念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同时也为其他应用经济学科提供了新的视角。区域制度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政府的行政效率以及政府所提供制度的效率,这是现阶段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硬约束和瓶颈。本文从制度效率的角度探讨我国目前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内在原因,以 31 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验证,并据此提出提高制度效率的途径。 关键词:制度效率 行政效率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差距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优惠政策的倾斜,东南沿海地区集聚了大部分优质生产要素,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区域一跃成为无可非议的“增加极” 。但是,随着优惠政

2、策的逐渐取消以及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态势并没有得到缓解。近几年,虽然很多欠发达省份的人均经济总量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就绝对数量来说仍然与发达省份存在巨大落差,各种优质生产要素仍然趋向或活跃在经济发达区域。很明显,目前吸引要素集中的因子已经从优惠政策等外生变量转化为制度效率等内生变量。这种制度效率因子在发达区域三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内化为一种全社会的行为“习惯” ,它能够有效减少各种行为之间的摩擦和内耗,成为吸引优质要素和决定经济发展态势的关键。 本文将利用 2011 年我国 31 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来比较各地区在制度效率方面的差异,并据此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作多元回归分

3、析,探讨制度效率各因子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影响方向和相关系数,总结分析欠发达地区制度效率低下的表现和根源,并提出相应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文献综述 (一)制度与制度效率 Williamson(1975)等人提出了新制度经济学,该理论的核心是探讨“为什么正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在构建经济模型时必须将制度视为内生变量” 。继科斯提出“交易成本”理论之后,诺思提出制度安排并不仅仅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而且还有助于降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转型费用(North and Wallis,1994) 。至于制度经济学如何应用于中国实践,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很多学者就给予了极大关注。如探讨我国改革开放制度变迁

4、的方式和弊端以及向市场化过渡的三个阶段(杨瑞龙,1993) ;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改革的关系(杨友才,2010)等。 关于制度效率的分析,诺思最早建立了实证模型,依据交易成本不同来判断制度效率高低。并且,他认为,交易成本是不断增加的,但是交易费用和制度效率并不一定就存在着非常严格的负相关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存在特殊性。其后,韦森(2001)把制度看作是“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结合,并据此将制度效率定义为“制度安排本身产生的激励所引致的经济增长” 。 国内一些学者往往借用经济学中常见的成本收益分析法,将制度的运作看作是一种产品,通过衡量其成本和收益的高低来判断制度效率。如林毅夫(1994)认为,

5、在交易成本相同的情况下,能提供较多服务的制度更有效率。袁庆明(2002)也提到,制度成本包括制度变革过程中的界定、设计、组织等成本和制度运行过程中的组织、维持、实施等费用;制度收益则指制度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外部性和不确定性的程度。 (二)制度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一体化程度持续加深、交通成本急速下降、要素流动性不断加大、技术低成本快速扩散、政策普惠化明显、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的根源已经从资源禀赋、区位要素、优惠政策、技术差异等外生变量中陆续抽离并趋于收敛,而应归结于某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凝结于内部化的因子,其核心就是制度效率的高低。完善的、低

6、运行成本的制度可以提高整个社会运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绩效。如果制度缺失、不完善或者自身运行效率太低,会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过于繁琐,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太高,人们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陷入无休止的争斗之中,整个区域陷入低效率运行状态,势必会阻碍经济发展。 笔者认为,区域制度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政府的行政效率、政府提供制度的效率。首先,政府的行政效率。规范的、有效率的政府是推动社会降低运行成本,进入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对于这一点,新加坡等国的政府调控模式和管理方式已经给出了很好的示范和验证。其次,政府所供给的制度效率。如果政府所制定的规则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为人们之

7、间的合作提供保障,有效保护产权,为经济主体提供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那么制度就是有效率的。两者的关系在于,只要前者是有效率的,并且有着不断改善的内在驱动力,那么就会通过政府不断地试错、纠错,以及积极调整,最终会保证供给制度的高效性。如果前者就是低效的,那么也意味着自身并不具备改善供给效率的能力。同时政府所供给的制度效率反过来会影响到其行政效率。 欠发达区域低制度效率的表现 制度效率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未来发展潜力的决定性因素。制度的低效率导致对生产要素使用的低效率,使得优质要素流出,区域竞争力降低。制度效率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发展成本低,社会风险低。

8、很多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从一开始就面临多种约束,如知识存量约束、技术约束、意识形态约束、权利约束等,这些约束共同影响了其制度竞争力和制度效率的提高。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社会运行模式会保持一定的延续性,低效率的制度会得到保留而有效率的制度得不到实施,即传统的社会制度运行模式还存在着较大惯性,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界限模糊甚至错位,既得利益群体所主导的格局导致制度运行的路径依赖严重,具体表现为: (一)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及暗箱操作 目前仍然存在众多的政府主管部门通过项目审批、能源、运输和重要物资的分配与人事任命对企业进行直接或间接干预。这些都会造成企业过多的寻租活动,带来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企业运行效

9、率的低下。除此之外,暗箱操作现象大量存在,各种行为不能公开透明,绩效无法量化。无论是在微观的企事业单位内部还是在宏观的城市管理层面,各项事务都较难规范化、制度化、量化处理,信息闭塞,缺乏民主和监督,不能对经济行为形成良好的激励。 (二)各部门行政效率极低 和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区域相比,欠发达省份非常明显的差别在于行政办事效率极其低下。国际上将政府从业人员人数占地区总人数的比重在 1%3%作为判断政府机构是否精干和高效的重要标准。但是这一指标在我国很多地区达到 5%,甚至 10%。很多落后地区多次表面上试图努力,但始终摆脱不了政府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除此之外,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

10、的比例过高,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公车、接待、考察等个人消费,以及向下的设租和向上的寻租上。同时,行政手续复杂、程序繁琐也严重影响到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效率和日常生活。 (三)民众的改革意识缺乏 很多欠发达地区的民众长期陷于这种低效制度,并已经习以为常、思维僵化,甚至没意识到自身的某些行为会继续助长这种情况恶化。比如说,大部分东北地区的民众一旦涉及到办理与政府公共服务相关的业务时,第一个想法就是寻求相关政府部门熟人的帮助,这种“人情思维”在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在这种氛围下,社会各部门各行业的工作人员都严重缺乏服务意识和市场化意识,普遍的人为设置关卡和障碍,造成全社会成员彼此成本和精力的内耗。 假说和验

11、证 制度效率体现在制度安排对于区域人均财富的影响上,本文仅试图以几个简单的指标对该问题进行验证。 本文假设:第一,各省区的制度效率与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第二,政府消费水平与制度效率水平正相关。因为政府消费指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和政府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提供的消费货物和服务所承担的净支出。第三,政府工作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例与制度效率负相关。第四,地方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收入之比与制度效率负相关。第五,行政管理费用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与制度效率负相关。 本文以全国 31 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其数据全部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2012 。其次,以各省份的人均 GDP(R

12、G)表示该地区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其次,从数据的可考核性、可操作性、易得性角度出发,本文选用了四个指标表示该地区制度效率的高低,分别是:各省政府消费支出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例(ZX) 、政府行政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例(ZR) 、地方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ZC) 、行政管理费用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ZG) 。 由于以上五个指标测度单位不同,根据需要,对原始值采用阀值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公式如下: Ii=(Xi-Xmin)/(Xmax-Xmin) 其中,Ii 为每列第 i 个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值,Xi 为每列指标的原始值,Xmax、Xmin 分别为参加比较的同列指标中的最大原始值和最小原

13、始值。处理后得到的数据见表 1。 根据已经选定的指标体系,利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以 RG 为因变量,ZG、ZX、 ZC、ZR 为自变量,根据系数表中的回归系数,可以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RG=0.797+0.602ZX-0.365ZR -0.717ZC-0.540ZG 首先,ZX 的系数为正,说明 ZX 和 RG 正相关;ZR、ZC、ZG 的符号为负,这说明这三者和 RG 负相关。其次,回归方程检验:F=39.432,在 F值分布表中,F0.05(4,26)=2.74,小于 F 值 39.432,这说明了a=0.05 的水平下,回归方程是有显著意义的。复相关系数 R

14、=0.932,表明方程的总体相关性很高。根据 F=t2 计算出的各指标的 F 值见表 2。 F0.05(1,26)=4.22,上表中只有 ZR 的 F 值小于 4.22,说明变量ZR 对 RG 没有显著影响,其他变量都有显著影响。 该总体方程以及 ZX、ZC、ZG 等变量都可以通过检验,说明ZX、ZC、ZG 都对 RG 存在显著影响。ZX 的系数为正,说明 ZX 和 RG 正相关,且影响系数为 0.602,即 ZX 增加 1%,RG 会相应增加 0.602%;ZC 的系数为负,说明 ZC 和 RG 负相关,且影响系数为 0.717,即 ZC 下降1%,RG 会相应增加 0.717%;ZG 的系

15、数为负, ZG 和 RG 负相关,且影响系数为 0.540,ZG 下降 1%,RG 会相应增加 0.540%。 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各省政府消费支出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例、政府行政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例、地方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行政管理费用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都是决定制度效率的因子,进而都会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其中,除了政府行政人员占总职工人数的比例之外,各指标与制度效率都有严格的正或负相关关系,政府行政人员占总职工人数的比例与制度效率并不是严格的负相关关系。因为政府行政人员的比例并不是越低越好,因为比例过低即人员严重缺乏的话反而不能为民众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公共

16、服务,应该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比例范围。 高效率的制度是有效减少发展中的不确定性以及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但是,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低效率的制度并不必然被高效率的制度所取代。欠发达地区的低效率运行仍然顽固根植于其体制内部,说明对低效率制度的改革异常艰难。提高制度效率的途径主要有: (一)地方政府权力限定 政府的根本职能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市场的有序运行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实现政府宏观发展目标与企业微观决策行为的有机藕合。政府行为的选择应谨慎,明确权力界限,权力过大或过小都不能确保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首先,必须对地方政府的权力予以适当约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才能保证制度安

17、排不偏离效率的轨道。其次,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逐渐清晰两者的边界,同时也要适当为民间的制度创新提供空间。政府应通过各种制度改革致力于提高民众的利益,而不是利用权力在现有的资源分配内与民争利,从而导致出现制度悖论。 (二)克服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 制度改革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性,一种制度是否高效都会长期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安排。发达地区往往是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资本流动性增强,交易成本降低,社会风险分散,制度效率较高。而欠发达区域则往往沿着效率低下的路径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状态下难以自拔。当落后区域固执于一个制度框架时,则无法摆脱其所限定的政府职能、意识形态、市场化程度、产权结构等制度因子

18、的影响,改革与创新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和范式下进行。只有打破这种制度惯性,勇于承担转变所需要的成本和阵痛,实质性的制度效率提高才有可能。 (三)社会提供可置信的承诺 诺斯(1994)写道:“一个社会可得的技术潜力之所以不能实现,在于其游戏规则所暗含的激励结构未能有效地促进生产性努力” 。在所有的制度安排中,最核心的就是界定良好的产权制度、强有力的法治制度、高度的契约精神和诚信意识。这些都能保证社会可以提供可置信的承诺,帮助经济主体建立合理明确的交易预期,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降低交易费用,把阻碍市场各经济主体之间安全交易的摩擦系数降至最低,建立起与高效率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信用结构和体系。 (四)提高

19、政府行政效率 政府的制度效率改革包括两部分,作为制度的重要供给者所提供的制度产品的效率提高,以及政府自身的行政效率提高。欠发达区域政府行政效率极低是导致较高社会摩擦和内耗的重要原因。首先,应推进行政方式改革,提高政府效能,加强服务意识,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二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和繁琐的行政干预,降低民众的社会活动成本。三是改善行政执法,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减少人为因素的大量干预。最后需要改变对外排斥的区域内部保护方式,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 (五)制度系统优化 单独在某一领域或行业内的制度改革并不足以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需要的是各领域范围的制度改革相互协调配套及

20、结构合理,提升制度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功能,力争发挥制度的最佳绩效。避免出现彼此之间的“不适应” ,甚至是冲突,否则制度系统的改革还会成为阻碍。除此之外,还要注重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和匹配。非正式制度,如行为习惯、文化信仰、社会结构和组织都影响着价值观念和实施机制的发展,从而压制了制度改革的灵活性。因此,欲破解经济发展的制度效率瓶颈,制度整体领域内的种种完善和合理架构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Williamson,Oliver E. The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 The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 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87.NO.3.Nov.1981. 2.埃里克弗鲁博顿,鲁道夫芮切特著姜建强,罗长远译.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杨瑞龙.论制度供给J.经济研究,1993(8) 4.杨友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与经济增长:一个数理模型分析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0(2) 5.韦森.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1 6.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