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隐性知识共享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15196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隐性知识共享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隐性知识共享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隐性知识共享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隐性知识共享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隐性知识共享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隐性知识共享研究内容摘要:隐性知识共享可以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区域应该根据隐性知识的特点,通过普及隐性知识的理念和知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建立知识联盟、建立完善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内的隐性知识共享。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 隐性知识 知识共享 区域创新体系中隐性知识的主要内容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 1958 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

2、识,是另一种知识” 。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从此可知,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是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与个人经验密切相关的知识。通过对隐性知识的深入研究,当前学术界普遍认识到,通过隐性知识的传递、共享及创新从而增强组织的竞争能力已成为企业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作为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等不同类型社会组织构成的复杂系统,区域创新体系中与创新有关的隐性知识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根本和关键。 按照拥有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隐性知识分为个体隐性知识和群体隐性知识。个体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高度个人化的、隐含的、难以或未能形式化表

3、示和共享的主观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技术诀窍、直觉、价值观等形式存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知识大部分都属于隐性知识,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企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群体隐性知识是存在于部门或集体中的、通过共同体验和知识沉淀可以形式化表示和共享的客观知识。隐性知识经常同拥有者的心智模式结合在一起,不同的员工个体拥有不同的心智模式,拥有的隐性知识也不同。共享隐性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员工的流动、轮换与合作,这种知识共享的结果之一是形成部门的群体隐性知识,主要表现为部门或团队掌握的技能、操作流程以及价值观、合作默契、协作能力、共同愿望等。群体隐性知识再通过有经验的员工在企业不同部门之间扩散和共享

4、,最终形成企业层次的群体隐性知识。个体隐性知识是群体隐性知识的基础,群体隐性知识是集体中的个体通过紧密的互动和沟通、感悟和领会,形成的组织内具有独特风格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隐性知识共享并不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它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组织智力资本来提高组织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共享不仅指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组织外部的知识共享同样也需要重视。一个组织内全体成员长期以来通过相互交流和协作所形成的隐性知识,往往以一种无形的内在力量影响组织的各个方面,成为组织创新工作的宝贵财富。 隐性知识共享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价值 (一)隐性知识共享可以提高区域先验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本质是提高企业掌握

5、知识、使用知识及处理知识的能力。企业掌握的知识(先验知识)越多,越有助于企业获得知识并创造出新知识,对于区域创新体系而言同样如此。隐性知识是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个体隐性知识水平决定了个体对显性知识的获取与应用能力,也直接促进了企业或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隐性知识是不同个体对各种问题的感悟、思索和判断的集合,在封闭的情况下难以增值,只有通过不同主体的交融沟通产生“灵感接触” ,才会更加明晰、更加丰富起来,继而创新出新的知识。新的知识通过适当的管理行为可以转化成企业和区域的知识,从而提高企业和区域先验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企业和区域的创新能力。 (二)隐性知识共享可以提高企业间合作创新的水平 区域创

6、新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促进创新资源在区域内部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间合作创新的水平。区域内的创新资源可以大致分为物质资源(包括金融资源)和知识资源两种,知识资源又可以分为显性知识资源和隐性知识资源。在区域创新体系的各种资源中,隐性知识资源居于统治和主导地位,支配并决定着物质资源和显性知识资源配置和管理的水平与质量。物质资源和显性知识资源投入和配置的过程也是区域隐性知识资源发挥作用的过程,包括管理层的科学决策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对科研设备、资金的高水平使用等。正是由于隐性知识资源的激活、调节功能,才使得物质资源和显性知识资源合理配置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产生创新成果。通过隐性知识共享,区域内不同组织的创新主

7、体可以更好地交流创新理念和技术,在创新资源配置上达成更多共识,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共享,提高企业间合作创新的水平。 (三)隐性知识共享可以促进区域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以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成为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优秀的创新成果都饱含科技含量,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高水平的科技发明的。这些基础知识既包括显性知识,更包括隐性知识,比如创新人才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创新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敢于质疑的精神、不断进行科学探索和思考的习惯以及在创新活动中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融洽处理与合作者关系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通过隐性知识共享,可以促进创

8、新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隐性知识共享可以促进区域创新文化的建设 当前,区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正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区域技术和制度的创新模式。区域创新文化是指那些对区域中个人、单位及其他机构的创新活动有影响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态度、价值观和信念在创新行为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难以言明的特点以及对个体行为的重要影响,所以其本质是组织的隐性知识。区域创新文化建设就是要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增进区域的创新活力,从而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区域创新文化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隐性知识交流、共享的过程,不同的创新理念、思维和意识在区域内不同组织、不同创新主体间通过讨论、

9、交流和共享,得到创新主体的共同认可并反过来影响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从而上升为区域的创新文化。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隐性知识的共享对策 (一)普及隐性知识的理念和知识 理念本身也是隐性知识,决定、指导着人的行为。由于隐性知识引入我国的时间还比较短,当前学术界、企业界对隐性知识的概念、作用、形成和转化规律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更少有企业应用隐性知识理论促进创新工作,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应该由政府牵头,组织区域内大学的相关学者为其他类型组织特别是企业进行隐性知识的培训,使区域内各类型人员掌握隐性知识的理论和管理技术,树立隐性知识是重要资本的理念。此外,政府和高校应该指导企业建立

10、知识管理部门。当前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绝大多数都已经建立了知识管理组织,极大地促进了创新工作的开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区域隐性知识共享涉及到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等各方面的关系和各自的切身利益,隐性知识流动和共享的过程也是彼此搏弈的过程,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其中的指挥协调作用。政府要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诉求,推动隐性知识共享,可以采用计划、基金和政策等措施协调其他主体间的关系并推动彼此的互动。此外,政府还应在优化区域合作创新的软环境,比如信用环境以及完善制度建设如创新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方面多做工

11、作。 (三)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隐性知识很难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传递和交流,但信息网络可以为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搭建平台和营造环境,因此应建设覆盖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的信息网络。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可建立集群知识资源库、主体成员知识门户以及公共知识地图。知识资源库充分整合区域内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为区域内各类用户服务。主体知识门户更关注企业内部员工和信息内容,当前的协同知识门户整合了即时通讯平台,将每个工作者连接起来进行协同工作和知识共享。公共知识地图负责指出知识的位置,不提供具体的知识,各类创新人员可有效跨越企业或部门界限以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或找到可以解决问题

12、的专家或团队,从而进行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四)建立企业知识联盟 知识联盟是指企业在实现某一创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为共享知识、促进知识流动和创造新知识,与其他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松散型网络组织。知识联盟带有明确的学习知识的目的,企业间通过对相关或急需知识的学习,带动各种先进知识的流动与共享,从而最大化挖掘知识中的隐性知识,继而创造出新的先进知识。知识联盟为各种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建共享搭建了一个畅通无阻的平台,不仅降低了联盟企业间新技术、新知识创新的成本,还推动了知识最大化流动、共享、创新的良性发展。因此,知识联盟是企业获取隐性知识的最佳方式,

13、是一种促进创新体系中隐性知识共享的有效组织形式。 (五) 建立完善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 科技中介服务是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由一系列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支撑和促进创新活动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成的有机系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中介机构以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为基础,与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建立紧密联系,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撑性服务。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尤其重要,是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中隐性知识十分密集,具有依附于人的特点,一般难以被其他组织的创新主体所广泛认知。调查表明,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数量众多的中

14、小企业,其技术创新更多地依赖于外部因素的支持,因此区域应该重点发展具有技术源和技术认知优势的技术中介机构。通过布局合理的中介服务网络,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需要的隐性知识源,从而为隐性知识共享创造条件。 (六)根据隐性知识的特点采取适宜的共享措施 隐性知识具有依附于人以及情景依赖、路径依赖的特点,师传徒授、深度会谈等是促进隐性知识学习共享的有效形式。不论是组织内部还是组织之间的隐性知识共享,都应该根据隐性知识的这种特点进行。一是要促进人员的流动,通过人员的流动带动隐性知识的流动、共享。二是为深度会谈创造机会,如牛津大学的“免费的下午茶”的做法,通过为专家、学者提供聊天的场所,让他们交流知识、激发灵

15、感,造就了一大批世界级的科学家和科研成果。区域政府可以借鉴这种做法,通过组织企业家年会和技术人员观摩交流会等形式为他们的交流创造条件。三是通过项目团队的形式创造集体发明的机会,不同组织的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通过共同攻克某项技术难关学习彼此的隐性知识,当他们回到本组织后还可以进行更大范围的扩散。 参考文献: 1.Polanyi.M.Tacit DimensionM.London:Routledge&Kegan,1957,4 2.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3.李华伟,董小英,左美云.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华艺出版社,2002 4.谭可欣,郭东强. 隐性知识管理及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J.管理评论,2007,19 5.杨世峰. 区域经济文化对创新的影响分析J. 商业时代,2010(17) 6.余以胜,刘芷欣.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知识资源组织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0(4) 7.李久平.国家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的有效组织模式:知识联盟J.情报科学,2003,21 8.邵凤英.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障碍及其政府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05 9.刘志国.企业科技创新与隐性知识共享J.现代情报,2005(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