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宪法中的人权保障制度探究摘 要 宪法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保障人权,人权保障也离不开宪法的支撑。人权以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内容,以入宪为制度。人权保障条款的入宪要求公民基本权利体系保持开放性和包容性。关注现在的人权保障制度,我国宪法对人权的保障处于国家绝对权力向公民个人权利逐步转变的阶段,这既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也要求我们从观念、制度和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人权保障。 关键词 宪法 人权 保障 探究 作者简介:刘诗佳,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 2012 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法和行政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029-02 一、人权涵义的起源
2、简析 享有充分的人权,是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理想。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源于拉丁文“jus nafural”,中文翻译为天赋人权。早在 13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但丁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权” 。他认为:“帝国的基石是人权” ,帝国:“不能做任何反对人权的事” 。在资产阶级人权思想和学说形成和鼎盛的 17-18 世纪时期,诸如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重要思想启蒙家都对人权理论进行了阐述。 作为自然法理论的人权思想,是关系人类社会所有的人、平等意义上的个人、无差别的人,即人的权利始终是指向个人本身。当今时代的“人权”概念的由来,正式出现最早见于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在政府论下部中对人权作出的界
3、定。洛克认为人权是人生来就有的,人权面前人人平等,不同的人享有平等的人权,既不用从属与任何人,也不必受任何人的控制,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等基本权利应当得到正当保护。尽管人权最早发源于英国,但却在美洲得到最大发展。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中规定了人权的内容:人人生而平等,人都有来自天赋的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利。由此可知,美国的人权包含生存权、平等权、生命权、自由权、政治权以及财产所有权等最基本权利。当今世界,人权已成为全人类通用的语言,亦是全人类最后找寻的价值。 关于人权,一是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是基于人自身,是区别于动物或其他具有的本质或标准。人权是一个自然人固有的,
4、在人与人的属性之间没有也不需要任何介质就自然存在的本质内涵;二是具有应然性,人权享有的权利是基于原则而不仅限于法律,法律只是将已然存在的人权记入并为其提供强制力保障,人权本身不局限于法律的规定,所以人权应该是应然的,人权不断发展着,对人权的保障需要不停止的进步;最后, “人权”中的人指的是人类社会所有人,每一个人,并不因他的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国籍、社会出身、财产等而有任何差别。 人权作为宪法的重要内容,人权的终极社会价值即人的基本权利保障已经由民主社会公民普遍接受。诚然,人权的发展充满了理想与现实、传统与变革、道德与法律的冲突运动,而且文化类型、历史传统、政治理念、经济利益的
5、差异又致使人们对人权的看法和理解充满了歧见和争论,但无论如何,人权是人类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和不断发展以及寻求如何更好保障人的最基本权利的终极价值目标,离开宪法保障的人权是一纸空文,没有人权内容的宪法不能称之为宪法。因此,研究宪法下的人权保障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人权保障立宪的进程 中国自西周开始就有着悠久的传统人文思想历史,人文思想主要体现在“天” “人”并重之中,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诸子百家发扬光大,形成了深厚内涵的中华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人本思想,人贵思想,民本思想,爱民思想。近代从康有为的大同书推崇“天赋人权”到今天人权入宪,中华民族在追求人权的道路上已经走了一个多世纪。 自 1
6、982 宪法后,我国的人权保障才不断改善,人权事业才得以稳步发展。1997 年和 1998 年中国正式签署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开启了尊重和保障人权新篇章。迄今为止,我国已批准和加入了 17 个有关人权问题的国际公约。 而在 2004 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宪法的修正案被正式写进宪法则具有深远的的意义。这个意义体现,首先是因为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将人权入宪,可以进一步为保障人权的落地式实施提供宪法制度上的保障,其次是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 ,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出“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宣示,这是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
7、具体体现,展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主权在民的主张,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发展。 宪法是对人权的确认,同时也是人权发展的保障;人权是宪法的内容,同时也是宪法的价值追求。宪法和人权的关系如影随形,联系密切。宪法存在的核心价值就是保障人权,但人权不是宪法赋予的,是对已有人权的确认。宪法仅对人权的原则、内容、实现途径等做出规定,人权的发展轨迹总能从宪法中得到彰显,所以,宪法的完备程度也会决定一个国家人权发展的水平高低。 三、宪法保障人权的内容 人权依赖宪法保障,宪法既对已有人权进行确认,列宁指出:“宪法就是一张写满人民权利的纸。 ”从当今各国宪法的保障作用来看,宪法从人权原则、范围和救济途径
8、给与制度保障,具体体现在: (一)宪法从基本原则层面保障人权 基本人权是宪法的重要原则。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其生命力和优越性就在于它始终如一的坚持以人为本,为实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目标,宪法展现一国的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重要内容,宪法原则是具体内容的指导,宪法下的人权原则现已在社会主义宪法中得到体现,而保障人权理应是社会主义国家全部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宪法从适用范围方面保障人权 人权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概念体系。从现行的人权适用范围来看,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已成为普遍意义上的公民的追求,并最终以法的形式得以确立。这使得
9、宪法在确认人权范围时既要遵循国际人权的一般准则,也要不同程度地将国内保障人权活动置于国际监督之下。 (三)宪法以救济机制保障人权 通过宪法保障制度来实现人权是目前重要的人权保障救济机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原则性和纲领性。宪法保障制度需要通过特定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程序,采取一定措施维护宪法尊严和威信,确保宪法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落实。宪法保障制度促进宪法的充分、全面实施,对人权的保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般法律法规是宪政精神的具体化,也是人权保障的具体化,唯有宪法才能保障人权的实现。 四、宪法下的人权保障制度建设思考 现在人权不仅在宪法制度上得到了承认和保障,人权概念本身也得到了发展。尊
10、重和保障人权条款在 2004 年入宪,也可以说明是人权观念发展的直接产物。人权保障条款赋予了我国宪法新的生机,更加凸显宪法的人权价值法的含义。它还指引着我国基本权利体系的不断完善。 (一)人权理论本身还需进一步完善 人权理论本身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何将集体人权与个人人权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个含义即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讲个人的人权或集体的人权,因为社会的发展已经将个人与社会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了,又不能将个人剖离社会而分析生存问题,因为社会是人的集合体,离开个人的社会也无从谈起。人权理论体系的建立应符合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开放性是要具有开放性质的措施和形式,进一步对理论进
11、行研习、思考和拓展;包容性是要兼收并蓄和求同存异,这两个特性人权理论完善的必经之路。 (二)人权保障依赖于对人权意识的不断强化 人权意识显示出人们对宪法精神与基本内容的理解、认同、思维与情感,是人们自觉运用宪法进行思考、判断、处理各种问题的心理特征的直接体现。我国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的价值取向即是保障人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但依法治为人权保障的价值架构仍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人民的基本权利还需进一步发展,公民的人权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宪法对公民自由权保障还不充分,但我国总体态势还是在从国家绝对权力向公民个人权利逐步转变,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推
12、进人权意识的发展,还是需要人们对关涉宪法的各种现象和行为的思考,自发的形成以宪法为中心的人权维权意识。 (三)人权保障离不开违宪审查制度的不断健全 宪法实施中的违宪审查制度对人权的保障有着重要作用,对违宪行为的惩罚、对宪法秩序的维护无疑有利于人权的保障。构建违宪审查制度过程中,既要要符合宪法规律,确保制度架构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又要解决违宪审查机关与全国人大最高性关系问题。可以考虑在人大内部设立立法委员会,专司违宪审查职责,保障宪法实施的独立性和司法性。只有在宪法中规定有充分的权利救济内容并在实践中能切实落实违宪责任才能真正保障人权的实现。 (四)人权保障结构的合理性需继续优化 我们虽然加入了多
13、个国际人权条约,但并没有一部完整意义上的人权法,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在法治不断健全的今天,人们已经开始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保护的依据只能从其它部门法中得以实现,这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下的人权保障是一种挑战。我们探究宪法下的人权保障,需要有一部人权法来使人权保障结构更加优化,是法治更加完善,实现宪法权威性。 参考文献: 1意但丁著.朱虹译.论世界帝国.商务印书馆.1985 年版. 2英洛克.政府论(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 3周叶中.宪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4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5莫继红.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 6韩大元.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7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