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区域增长极效应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3820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区域增长极效应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区域增长极效应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区域增长极效应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区域增长极效应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区域增长极效应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区域增长极效应研究摘要:在人类历史上,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一直不均衡,在转型国家或新兴市场国家和区域的社会非均衡发展中,建构区域增长极是一种具有鲜明代表性的政策。深圳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是建构区域增长极区域政策的集中体现。深圳特区在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增长极效应比较明显,有效的区域公共政策、协调的产业联动机制、合理的资源配置体系、科学的差别调控手段和综合的拓展深化路径是这种增长极效应得以发生的主要机制。 关键词:增长极;深圳特区;时间序列分析;协整分析;公共政策 作者简介:F徐溯,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871) ;郁俊莉,女,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2、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F17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013)03010906 收稿日期:F013017 一、引言 增长极理论的主要提出者佩鲁认为1,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各层次、各类别的增长极中,深圳特区的发展具有最强的代表性。其增长极效应特别是对周边2城市和区域的影响已充分显现,并扩展到广东全省乃至全国。本文借鉴以往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深圳特区为例,采用协整分析、ranger 因果分析等实证分析的方

3、法分析深圳特区及周边区域时间序列数据所反映的区域增长极效应。 二、深圳特区区域经济增长极3效应的实证分析 1979 年以来,深圳特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建构区域增长极的区域政策成功的第一个标志。深圳国内生产总值从 1979 年的亿元增加至1989 年的 116 亿元、1999 年的 1 800 亿元、009 年的 8 00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 1979 年的 65 元增加至 1999 年的 8 519 元、009 年的 9 0元ZW(BF本节所引用的 1979010 年的数据来源均为历年深圳统计年鉴 、 广东统计年鉴 。BFQZW);011 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115 万亿元,人均国内

4、生产总值超过 10 万元,达到了富裕国家水平。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30 年来,深圳特区第二、第三产业飞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 1979 年的 6 061 万元增加至 009 年的 15 416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从 1979 年的 1 000 万美元增加至 009 年的 416 亿美元,第一产业比例从 1979 年的 37%下降至 009 年的 01%。同时,产业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产业、物流产业、文化产业成为四大支柱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专利申请量近年来始终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三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深圳特区的政府行政、社会治理、人民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004 年 10

5、月,深圳成为了中国首个无农村、无农民的城市。深圳特区发展的任务不仅是其自身的发展,事实上,从建立开始3就实现着“四个窗口(技术窗口、知识窗口、管理窗口、对外政策窗口) ”的功能,承担着“外引内联”战略的任务,促进区域合作和发展,发挥对内、对外辐射功能。从区域增长极发展的意义上,深圳特区经济建设的成就产生了巨大的区域影响。 这种判断基于包括深圳特区在内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和趋势判断,那么在实证研究的意义上,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与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存在确切意义上的因果、相关或均衡关系,是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通过分析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与其所在的广东省,特别是其周边的广东省东莞市、惠州市、韶

6、关市等城市的相互关系来得出结论,进一步用时间序列分析特别是协整分析和因果分析的方法分析深圳特区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效应。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徐溯,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区域增长极效应研究以深圳特区为例 (一)深圳东莞 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ZW(BF单位根检验利用 Eviews 软件(Standard edition 51)完成,滞后项采用 SIC 准则并由软件自动选对同阶单整数列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 E 两步法:首先因变量对自变量进行标准回归分析,对回归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选择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检验模型) ,若残差为平稳序列,则原序列间存在协整关系。 以 SZLDP 和 DLDP 为

7、例。首先以 DLDP 为因变量,SZLDP 为自变量,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记回归残差为 UDP1,对该序列进行单位4根检验。结果如表所示,显然拒绝原假设,存在协整关系。 确认协整关系后,考虑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以下回归方程进行 OLS估计。 该误差修正模型反映了深圳 DP 与东莞 DP 长期均衡和作用关系中的短期波动。东莞 DP 在均衡关系基础上的短期波动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短期深圳 DP 波动的影响;一部分是两地 DP 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误差修正项 UDP1 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即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13”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

8、态。 进一步考虑 ranger 因果分析。检验结果如表 4 所示,p 值小于005。显然深圳 DP 的变动是东莞 DP 变动的 anger 意义上的原因。 首对同阶单整数列进行协整检验,采用 E 两步法:首先因变量对自变量进行标准回归分析,对回归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选择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检验模型) ,若残差为平稳序列,则原序列间存在协整关系。 对两组序列进行检验。 (协整检验过程中的残差项分别记UPDP、UFDI、ULOAN) 。结果如表 10、11、1 所示。显然均存在协整关系。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经单位根检验,同阶单整的数据序列如表 14所示。 对同阶单整数列进行协整检验,采用 E 两步

9、法:首先因变量对自变量进行标准回归分析,对回归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选择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检验模型) ,若残差为平稳序列,则原序列间存在协整关系。 5对两组序列进行检验。 (协整检验过程中的残差项分别记UDP3、UIND3、UINC3、ULZL3) 。结果如表 15、16、17、18 所示。显然均存在协整关系。 以上的分析选取了深圳特区及其周边的东莞、韶关以及广东全省适于进行协整分析的关键经济指标,这些关键经济指标一方面可以衡量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这些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协整关系和ranger 因果关系也提示和代表着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种影响和因果关系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增长极效

10、应的直接体现。 三、深圳特区区域增长极效应的3发生机制B) (一)政策传导机制 深圳特区是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载体,政策的配给和传导成为区域增长极效应发生的首要机制。邓小平多次强调深圳特区是试验区,要发挥窗口作用。陈云也强调, “特区第一位的问题是总结经验” 。中央通过一系列支持深圳特区发展的政策,构成了最初的政策诱导。在中央政策诱导下,广东省也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包括深圳周边城市在内的区域发展。1988 年,广东山区各市县开始享用同样的优惠政策,全省形成了全面开放的局面。00 年,广东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 ,并于 005 年进一步推进省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联手共建产业转移工

11、业园,推动区域的均衡发展。除了从中央到省级层面的政策传导,区域之间的政策效仿性也十分重要,以与深圳毗连的惠州发展为例,19861987 年,惠州市先后制订了外商来惠州投资的优惠措施 、 惠州市鼓励外商投资的实施办法 、 对外商来惠州投资的十三条优惠措施6等政策推进自身的发展。 (二)产业联动机制 特区发展的优势构成了区域内产业梯度转移的基础,通过产业梯度转移,有效促进了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东莞与深圳毗邻,因此定位于与深圳错位互补发展,共同打造“世界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特大型石油化工基地”3(P15) 。而惠州的区域发展战略则是“东部对接,南部

12、配套,西部转移,北部优化” ,即“在深莞惠一体化战略基础上,制造业对接东莞和广州的产业转移;电子信息产业配套深圳和香港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大亚湾为中心的石化产业和海洋产业链转移粤东地区和海峡西岸的沿海产业带”4(P51) 。009 年,深圳、东莞、惠州三市签署了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关于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近期工作重点事项的协议 ,将区域内的产业合作进一步加以强调,深莞惠三市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由于地处粤北山区,河源、韶关在深圳周边区域内发展相对滞后。随着广东省关于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政策的推进,河源市有选择性地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009 年,随着河源市与深圳市共建深圳(

13、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协议的签署,河源市已成为目前所有工业园区通过省级认定的唯一地级市5。深圳韶关(曲江)产业园作为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园中园” ,重点推进以 LED 照明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资源传输机制 7增长极效应的发挥依赖于资源的传输与资源的共享。这种资源传输与共享的基础一方面来源于深圳对外开放之后所吸收的外部资源的溢出和扩散,另一方面来源于内部资源重组带来的新优势。 1 基础设施。深圳市是深莞惠区域的中心,包括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有效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惠州、韶关、河源等地的对外经济联系提供了更好、更便捷的出口。目前,根据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

14、一体化规划 ,以城际轨道、客运铁路为主干的区域公交网正在抓紧修建,将进一步引导城镇体系和空间结构的优化。 人才与劳动力资源。深圳特区的发展离不开周边区域的劳动力输送,反过来,深圳特区也是区域主要的人才培训基地。深圳特区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区域培养和储备大量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投资、会展旅游等多方面的人才。深圳特区在全国范围内的集聚效应,吸引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其中一部分劳动力不可避免地转移至广东境内其他地区,为深圳周边区域发展提供了特定的劳动力资源。 3 知识与科技资源。深圳特区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和自主创新基地,拥有充分的知识和人才资源,可以为周边区域以及全省提供知识、科技、信

15、息的支持,成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孵化器。一年一度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市场支持,促进区域技术产权交易资本市场的形成。 4 金融与现代服务业。深圳特区外汇市场的发展、外资银行分行和代表处的设立以及相匹配的政策措施对于区域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了先导作用。深圳金融中心的形成可以为周边区域以及广东全境提供便捷的金融8服务和投资融资平台。除了金融服务,多种现代服务业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辐射性。深圳作为排名全球前列的集装箱枢纽港,吸引沃尔玛等多家跨国公司在深圳设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心,辐射整个珠江三角洲区域。目前,以深圳为中心,区域警务、档案、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公

16、共服务一体化也正在逐步推进中。 5 企业。企业和企业家是区域资源流动与传输的重要载体,深圳本土企业在深圳周边区域以及广东全境的跨区域经营,推动了区域市场的联结,促进了地方市场和消费意识的发育,进而推动了地方政府职能的重塑。 (四)差别调控机制 JP3在区域增长极的发展过程中,增长中心过度的极化效应常常发生。事实上,在深圳特区发展的早期,也存在着深圳发展和周边区域差距拉大的情况。应当正确看待这种区域发展差距的阶段扩大化。由于特区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周边区域,才出现差距拉大,这种增长模式可以认为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 在深圳特区区域增长极效应的产生机制中,差别调控机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一方面进一步

17、确认了深圳特区增长极建构的目标不仅仅是特区自身的发展,而更在于其发展的领航性、示范性和扩散效应。另一方面,它表明公共政策和政府能力在深圳特区区域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中作用巨大。也正是由于有效的宏观调控和公共政策,才使增长极的发展能避免过度的极化效应,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区域增长极。 四、结语:区域增长极与改革以来3国家发展的政策特征 9特区发展是改革家由观念到政策的自觉探索,而非自下而上的自发实践。从本质上来说,深圳特区作为区域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是特定的公共政策的结果,其实际的区域增长极效应以及对区域的经济影响也和公共政策密切相关6。 第一,建构区域增长极是一种发展型政策。深圳特区的建立和早期发展是

18、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的目标无论是深圳特区自身的发展,还是要求发挥深圳特区对周边区域的示范性,或者是建构起全国经济发展的中心,都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主题。第二,建构区域增长极是一种渐进型政策。这种渐进性的改革和政策特征体现为深圳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在发展中的阶段性。政策和实践的渐进性与邓小平“不争论” 、 “摸着石头过河”的主张有密切的关系。渐进型政策在“试错”的过程中,虽然增加了调适的时间,提高了调适的成本,但是大大提高了调适的可接受性,有效地平衡了多方面的利益,这种平衡体现在政策能有效调控深圳特区与特区周边区域的差别,防止过度的极化效应,进而使深圳特区作为区域增长

19、极受到拥护和支持,政策也能在这种拥护和支持中渐进发展。 第三,建构区域增长极是一种相机抉择型政策。渐进式发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预先设定的路径循序调整,一种是不断根据最新变化的情况调整。以深圳特区为代表的区域增长极是后一种相机抉择型的政策。在深圳特区区域增长极的建构中,政策不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调整,它意味着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面前,政策的统一性、持续性等进行了10不得已的让步,因而提升了政策和实践的适应性、灵活性。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分析逻辑围绕着深圳特区作为区域增长极而展开,因此关心的是深圳特区发展对周边区域、广东全省和全国影响,而非区域发展对深圳特区发展的反作用。事实上,深圳特区的发展

20、与周边区域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深圳特区作为增长极不仅对周边区域发挥辐射效应,而且同时受到周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带动。由于我们关注的问题是深圳特区发展的增长极效应是否真实存在,进而评判改革以来的中国区域增长极的发展模式,所以没有对这种周边区域对增长极的反作用进行过多的讨论。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涉及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Perroux,FEconomic space:heory and applicationsJ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0, (64) 2迟爱萍陈云与经济特区兼谈 0 世纪 80 年代党对经济特区政策的探索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011, (3) 3 辛华资源平衡、承载力与产业升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010 4 刘薰词珠三角东部城市惠州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研究C第六届广东流通学术峰会会议论文,009 5 邝惠贞,刘力产业转移与劳动力结构优化效应研究以河源市为例J城市观察,011, (4) 6 刘大志,张扬区域增长极群生命周期的演进机理J经济纵横,01, (7)Z)BFQ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