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哲学转向.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4592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哲学转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哲学转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哲学转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哲学转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哲学转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哲学转向摘要: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深刻转变,取得丰硕的思想成果。从“物性”到“感性” ,从单向对象性到双向对象性,马克思由思辨唯心主义转向感性唯物主义;从自我确证到感性确证,从精神批判到实践批判,马克思由唯心辩证法转向唯物辩证法;从抽象人到现实人,从自然界到人类世界,马克思开始由人本学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迈进。马克思此后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形成的理论成果而不是与之对立起来。关键词: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哲学转向;唯物史观起点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1003-0751(2014)03-0120-05 自 1932 年公开发表以来,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 )就存在诸多争议,对它的理解和认识直接形成了对马克思思想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一种观点认为, “人道主义的马克思是马克思学说中的最高峰,而资本论时期以后的马克思则是停滞与衰退的马克思”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派提出所谓断裂说,认为“存在着以 1845 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分界线的两个马克思,即处于人本主义意识形态逻辑统摄之下的青年马克思和创立了全新科学世界观的马2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 。本文认为, 手稿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处于马克思思想形成的起始阶段,因而有许多

3、不成熟之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正是因为处于起始阶段, 手稿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转变的历史轨迹和从中形成的思想成果。不承认手稿的不成熟之处是错误的,但因其不成熟而掩盖其思想成果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手稿中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唯心辩证法转向唯物辩证法、从人本学唯物主义开始转向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此后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手稿中形成的理论成果而不是与之对立起来。 一、由思辨唯心主义转向感性唯物主义 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毋庸置疑,因此马克思思想的转变也是从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实现的。马克思正是在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中走向了唯物主义。 1.从“物性”到“感性” 手稿中马克思哲学思

4、想的转变,是从他的“存在”观的转变开始的。他通过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通过对感性对象性活动的思考和感悟,形成了新的感性“存在”观。马克思认为,在黑格尔那里,现实存在只是“物性” 。 “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即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物。此外还很明显的是:物性因此对自我意识来说决不是什么独立的、实质的东西,而只是纯粹的创造物,是自我意识所设定的东西”自我意识作为主体外化自身,设定自己的对象,设定出表面上具有独立性的现实的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对象。但这样的自然界只是抽象的自我意识的纯粹创造物、派生物,只是3自我意识的表象、幻象,是思想的环节,并非实质独立的东西,并非现实的

5、存在。也就是说,在黑格尔那里,现实的感性自然界只是“物性” ,是只具有“物”的外观的幻象,而抽象的自我意识才是实质的、真正的存在,是现实事物的质。 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认为,只有感性的存在物,即能够在感性对象性活动中通过对象得到表现和确证,并同时自身又能够作为存在物、作为对象表现和确证他物的存在,这样的存在物才是存在的。 “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 ,即不能通过对象表现和确证自身存在,也不能表现和确证他物存在,这样的存在物是非存在。而且,对象的确定、对象性关系的确立,不是抽象的主体抽象设定的结果,而是感性自然界的对象性本质力量相互作用的自发结果。感性的物质存在物才能够进行感性对象性活动,进

6、行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存在物才是感性存在物。存在要成为存在,物要成为物,必须通过对象即外在于自身的、与自身有不同本质的他物来表现和确证。被他物表现和确证,物才是感性的存在,感性存在物才是现实的存在,非感性对象性存在物是非存在、是幻象、是虚无。 “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象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 ”这就是马克思在手稿中形成的对“存在” 、对“物”的理解和认识。 “感性”在这里是一个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概念,在马克思向唯物主义转变的过程中具有根本性意义。2.从单向对象性到双向对象性 黑格尔讲对象性,马克思也讲对象性,这似乎就是马克思所保留的4黑格尔的痕迹。但这

7、两个“对象性”有本质的区别,一个是单向对象性,一个是双向对象性。在思辨哲学中,对象性关系是单向的。在这一对象性活动中,自我意识外化、对象化自身,设定自己的对象,派生感性自然界。自我意识是主体,设定、派生对象世界,但对象却不能设定自我意识。在这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是绝对的,自我意识是绝对主体。现实自然界作为自我意识设定的对象是相对的、暂时的、有限的、虚幻的非现实存在,而抽象的自我意识作为主体则是绝对的、实质的存在。这就不难看出,思辨哲学就是绝对的精神自我运动的过程,而现实世界则是这一运动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精神现象学” 。感性对象性关系则是双向对象性关系。马克思认为:“只要有对象存在于我之

8、外,只要我不是独自存在着,那么我就是和在我之外存在的对象不同的他物、另一个现实。因此,对这个第三对象来说,我是和它不同的另一个现实,也就是说,我是它的对象。这样,一个存在物如果不是另一个存在物的对象,那么就要以没有任何一个对象性的存在物存在为前提。只要我有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以我作为对象。 ”在这里,对象性关系是双向的、相互的,对象性双方相互设定、互为条件,彼此表现和确证对方的存在。感性对象性关系的双方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统一,既作为主体设定对方,又作为客体被对方设定。对感性存在物来说,存在是有条件的,以对象的存在为条件。所以,感性存在物是相对的、有限的存在,在感性的世界里,没有东西

9、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至此,由物性到感性,由单向对象性到双向对象性,马克思否定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绝对前提、抽象本质,把自己的哲学建立在感性的现5实的基础之上,从思辨唯心主义转向感性唯物主义。当然,单单从这层转变来说,马克思只是实现了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还不是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彻底转变。 二、由唯心辩证法转向唯物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辩证法,是绝对精神自我实现、自我确证的辩证法。 “因为黑格尔根据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的否定看成真正的和惟一的肯定的东西,而根据它所包含的否定方面把它看成一切存在的惟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 ” 从这一过程的否定方面看,黑格尔的辩证法

10、具有积极意义,他把世界看成一个在否定、批判中自我生成的历史过程。但从肯定方面看,这又是绝对精神自我外化,自我扬弃,自我运动的过程,是绝对精神的“独角戏” 。否定方面向我们展现了其批判性,肯定方面又让我们看到其批判的虚假性。马克思正是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实现由唯心辩证法到唯物辩证法的转变。 1.从自我确证到感性确证 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辩证运动的过程是自我意识自我确证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外化为对象的过程是自我意识作为绝对主体设定对象的过程,而且设定本身也是意识的范围内进行的纯粹抽象的过程。“只要意识知道某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对意识来说就生成了。知识是意识的惟一的对

11、象性的关系。 ”也就是说,意识设定对象就是意识到某个东西,想象出某个东西。 “意识作为知识的知识作为思维的思维直接冒充为它自身的他物,冒充为感性、现实、生命。 ”在这里,意识和对象之间的对立只是想象出来的对立,是虚假的对立。对对象的6扬弃,也就是对意识的外在形式、异在形式,即意识本身的扬弃。所以这里是意识自我外化、自我扬弃、自我实现、自我确证的过程,从头到尾都是意识本身,没有他物。这就是绝对的精神、自为的精神的力量。“绝对知识,那种已经不是向外部而是仅仅在自身内部进行的抽象思维运动,就是说,纯思想的辩证法是结果。 ”黑格尔辩证法是自我意识和并不存在的对象即意识本身的虚假的对象性活动,是意识的自

12、我确证。马克思说:“对象的这种虚无性对意识来说不仅有否定的意义,而且有肯定的意义,因为对象的这种虚无性正是它自身的非对象性即抽象的自我确证。 ”所以,黑格尔的“对象性”本质上是非对象性,运动只是抽象的思维运动,只是自我意识抽象的想象活动,只是思维在本身范围内的自我确证过程。 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认为辩证法是事物之间感性确证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事物之间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是两个具有不同的内在本质的事物、两个现实之间的对象性活动。只有外在于自身的、与自身本质不同的他物存在,即只有外部自然作为对象存在,一事物才能在自身与外在于自身的、独立的、实质的他物之间进行感性对象性活动,从而确证自身存在。对一事

13、物来说,有他物的存在才有辩证活动过程,没有他物的存在就没有所谓的辩证运动。所以,辩证运动过程不是一个在自我主导下进行的自我确证的过程,而是一个“被”他物表现和确证的过程、一个感性的确证过程。也就是说,辩证运动是一个有条件的、辨证的感性确证过程,而非抽象的、绝对的自我确证的过程。从自我确证到感性确证,马克思赋予辩证法以唯物主义内涵。 72.从精神批判到实践批判 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所谓的批判性是精神批判,只是虚有其表的批判。 对此马克思指出:“因为思维自以为直接就是和自身不同的另一个东西,即感性现实,从而认为自己的活动也是感性的现实的活动,所以这种思想上的扬弃,在现实中没有触动自己的对象,却以为

14、实际上克服了自己的对象。 ”黑格尔把辩证法看作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过程,看作绝对精神自我外化、创造出自己的对象的过程。这一对象虽然只是物性,但绝对精神却把它看做感性现实。所以绝对精神并不把自我的运动看作抽象活动,而是看作改变现实世界的现实活动。它自以为在精神领域内实现的批判就等于对现实世界的改变,自以为对自己对象的扬弃就是现实地克服了自己的对象。实际上,它只是改变了自己的想象,改变了自己作为“知识”的对象,这只是“想象主体的想象活动” 。因而,在马克思看来,思辨的唯心辩证法只是进行抽象的精神批判,这只是精神范围内的批判,只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理解和解释,这并不等于改变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也并不会因此

15、直接发生任何改变。或者说,精神批判只是问题的提出,而不是问题的解决。 对于这种精神批判,马克思指出了其积极意义:“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成果。 ”但是,马克思接着又指出:“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8证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之内的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黑格尔惟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通过

16、前面马克思对感性存在、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不仅看到人的自我外化的主体性一面,也看到人的感性的、自然的、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或者说人以感性自然为存在条件的客体性一面。人作为主体性存在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但这一过程不是人作为精神主体在精神范围内抽象进行的,不是一个纯粹的精神活动。人对现实世界的改造过程,是人本身作为感性自然而与自然界中其他感性存在物之间进行感性对象性活动的过程。人以感性现实为条件,才能实现人的主体的外化,从而使感性世界发生现实的改变、感性的变化。另一方面,人在劳动中改造感性现实的同时也在对感性现实的扬弃中真正改变自身。因为感性现实对人来说是外在的、本质不同的、

17、独立的、实质的东西,是另一个现实,所以在对感性现实的扬弃中,人的主体世界不断得到验证或纠正,发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变化。因此,劳动既是主体的客体化过程,又是客体的主体化过程,是二者的辩证统一。劳动是实践批判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外部自然界还是人本身都得到实践的批判和现实的改造。因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以感性现实为基础的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是现实的实践批判,而非抽象的精神批判。 通常我们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科学实践概念形成的标志,但“提纲”只是个提纲,那里只是直接使用了实践概念,至于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内涵和本质却没有具体的阐述。 “其实除了使用的概念不同之外, 关于9

18、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本思想完全来自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手稿中虽然并没有明确使用“实践”概念,但已经形成“实践”的思想内核,科学的实践观呼之欲出。 手稿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实践概念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是我们正确理解和认识马克思“实践”概念所不可或缺的、不可逾越的经典著作。至此,从自我确证到感性确证,从精神批判到实践批判,马克思实现了从唯心辩证法到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转向。三、由人本学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迈进 应该承认, 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影响的结果,从概念到批判方式都保留费尔巴哈的痕迹。但手稿中,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也并非停留在人本学唯物主义

19、的水平上,而是在批判黑格尔思想的过程中又开始反思和扬弃了人本学唯物主义,开始向历史唯物主义迈进。 1.从抽象人到现实人 在对人本身的认识上,马克思由抽象人转向现实人。马克思首先批判和否定了黑格尔把人看作自我意识的思想,肯定了费尔巴哈把人看作感性存在的观点。人作为感性存在物与其他感性存在物之间进行感性对象性活动,或者说,正是因为人与其他感性存在物进行感性对象性活动,人才成为感性存在物。作为感性存在,人不再是纯粹的思想物、 “物性” ,而成为独立的、实质的感性现实,即自然物。但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现实性的认识并没有止步于此,并不是把人仅仅看作直观的感性自然。因为马克思在这里已经认识到,纯粹的感性自然

20、物之间的感性对象性活10动是自发的。人与自然物之间也进行感性对象性活动,但是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却并不是完全自发的过程,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是被意识到了的活动,人在感性对象性活动中具有主体能动的一面。马克思说:“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直接区别开来。 ”所以,马克思不是把人看作纯粹感性的自然人,而是把人看作有主体意识的、能动的自由人。马克思虽然批判和否定了自我意识的绝对主体地位,论证了其感性基础,但马克思并不是把世界看成纯粹的感性存在,并非完全否定人的主体能动的一面,只是否定主体

21、性的绝对性。另一方面,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主体意识既不是绝对精神外化的产物,也不是人主观自生的,而是社会的产物。对于意识的本质和生成过程, 手稿中马克思虽然没有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那样做深入细致的论证,但已经开始认识到意识的社会本质。 总之,马克思通过对思辨哲学的批判,使人从抽象的精神存在回归感性的自然人、回到人本身,这好像与费尔巴哈非常一致。但马克思并不把人仅仅理解为纯粹的感性的自然人,而是理解为感性基础上的有意识的、能动的主体存在。也就是说,马克思既不把人理解为抽象的精神存在,也不把人理解为抽象的自然存在,而是二者辩证统一的现实存在。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此时对于人的主体意识也不是简单回到黑格尔,而是思考人的意识的社会本质。马克思已开始反思费尔巴哈,使自己的思想更进一步。 2.从自然界到人类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