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历史演进摘要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形成经历了产生、发展与成熟三个历史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资本主义的绿色批判等思想寓意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产生;毛泽东的勤俭建国、绿化祖国等朴素的绿色发展理念、邓小平对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探讨、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不断深化;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走向成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绿色科技:生态文明 作者简介陈凡,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沈阳110004;白瑞,东北大学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生。辽宁沈阳
2、 110004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4-0015-04 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强调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绿色发展虽然是一个现代概念,但马克思、恩格斯与我国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思想中都蕴涵着丰富的绿色发展理念,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2绿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产生、发展与成熟三个历史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产生
3、 绿色发展是不同于传统“唯经济增长”发展观的新型可持续发展理念。资源与环境现实是其前提与内生变量;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其核心目标;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绿色新政、开展绿色教育、加强国际性绿色合作是其实践途径;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是其支撑力量;绿色文化与生态文明是其精神内核。 早在 19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初期,马克思、恩格斯就敏锐地意识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潜伏着巨大的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虽然当时二位伟人并未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的概念,但在他们的哲学与经济学思想中隐含着丰富的绿色发展意蕴。笔者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产生阶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生态
4、自然观中对人与自然一体性的思考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哲学基点。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自然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自然界就他本身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 。同时也强调人与自然以劳动为中介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被人化” ,这就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休戚相关的有机整体。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完成了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农业和工业生产中资源浪费、自然破坏、环境污染等现象的描述饱含着强烈的绿色批判意味。马克思在3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的逐利本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性:因为林业收益周期长,所以并不受资本家的青睐,反而“文明和
5、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对比之下,它所起的相反的作用,即对森林的护养和生产所起的作用则微乎其微” 。恩格斯多次描绘工业废弃物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与劳动者恶劣的生存与工作环境, “它(乌培河)那鲜红的颜色并不是来自某个流血的战场而是完全源于许多使用土耳其红颜料的染坊” ,而工人则“在低矮的房子里劳动,吸进的煤烟和灰尘多于氧气”等。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意识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反生态性与反人道主义,在对其无情的揭露中表达了对自然环境与工人境遇的深切关怀,同近现代的绿色生态环保运动志趣相同。马克思提出只有共产主义才是消解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
6、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解。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共同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与核心目标。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原料利用率、促进资源的循环使用,这些观点蕴涵着以科技支撑绿色发展的思想。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料的缺乏与价格的提高,对生产与生活废物的回收利用逐渐得到重视,而正是由于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
7、,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4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肯定并赞扬了自然科学上的新发现与技术上的改良对资源循环利用起到的重大支撑与推动作用。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所留下的只是有关生态学或生态经济学的朴素遗产。并没有对绿色发展理论作出系统化的分析。但他们关注环境污染问题、提倡资源循环利用、肯定科学技术在生产方式变革中的作用、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解的思想都饱含着绿色发展的意蕴,寓意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针对不同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的客观实际与社
8、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要求。不断探索符合国情、世情的国家发展道路。对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也有了更加科学、深入的认识。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曲折探索中意蕴渐浓。这一时期属于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发展阶段。 (一)毛泽东朴素的绿色发展思想 1.毛泽东认为自然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他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前提,没有充足与高质量的原料,农业和工业活动都无法有效展开,总之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这不仅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一体性思想的继承,也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正确认识。 2.毛泽东提出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9、,勤俭治国与开发利用新能源。5他说,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在生产和基本建设方面,必须节约原材料,适当降低成本和造价,厉行节约。同时,毛泽东还提出要大力开发利用新的、清洁能源,例如沼气又能点灯,又能做饭,又能作肥料,要大力发展。可见,毛泽东已经意识到,开发新能源,利用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对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损害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关于节约与综合利用资源、发展可再生新能源的观点符合绿色发展所提倡的生态生产的基本理念,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先声。 3.毛泽东重视水利
10、建设与绿化事业,提倡综合改善生态环境。毛泽东在对历史的经验总结中看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只有进行流域治理、搞好水利工程建设才能彻底解决水旱灾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毛泽东也深刻认识到森林对改善气候、防止水土流失、支持农业和工业生产、改善人民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重要意义。他曾说, “没有林,也不能称其为世界” ,并殷切表示“南北各地在多少年内,我们能够看到绿化就好。这件事情对农业,对工业,对各方面都有利” 。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广泛开展水利建设和植树造林运动,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生态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急于改变我国贫困落后的面貌,
11、在后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毛泽东在人口控制和环境污染方面也有过片面性认识。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它的时代特定性。在总结教训的同时,更要肯定毛泽东关于勤俭建国与绿化祖国等观点的科6学性与启示性,它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的认识与实践先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雏形。 (二)邓小平的协调发展观 1.邓小平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的思想,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深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邓小平认为,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管理好我国的环境,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现代化建
12、设的一项基本任务。所以,在制定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战略时,邓小平总是把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统筹考虑。另外,他在继承毛泽东绿化祖国的思想基础上,更把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上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提出要继续坚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 。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还体现出追求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内含了绿色发展的理论精髓。 2.邓小平提出生态环境建设需要长远规划,走法治化道路,这是绿色新政的雏形。他认为生态环境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远规划,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
13、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 。而这一长远规划不但需要政策引导,更需要法制保障, “加强环境管理,要从人治走向法治”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制定了森林法、海洋保护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全国性、地方性的法律法规,结束了新中国环境保护无法7可依的局面。 3.邓小平主张“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认为生态环境建设也要靠科学与教育,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推广方式。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尤为关键,他提出“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 。而基于我国人口、资源的现实国情,邓小平提出我们不能走西方国家崛
14、起的道路,要寻求资源耗费少,环境污染小的发展渠道,必须积极发挥先进科技的自身优势,使其成为环境保护的生力军。同时,邓小平坚持要进行环境保护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大家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邓小平主张通过科技与教育推动经济和环保事业发展的理念与绿色发展思想要求树立绿色意识、依靠绿色科技的主张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内涵。 (三)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1.江泽民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这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资源与环境问题愈加突出,是否有一种发展方式能够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针对于此,江泽民明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
15、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可持续发展本质上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发展的代内与代际间的关系问题,这与绿色发展的根本目标相一致,是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与重要内涵。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对邓小平关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8源、环境关系思想的深入诠释与全面超越,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进一步发展。 2.环境保护要走多样化道路。首先,江泽民强调环境保护要坚持群众路线,不但要通过教育和宣传,还要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动员群众参与环境保护。他还强调将
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解决关系到人们生活的环境问题中去,环境保护必须着眼于人民利益,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同时,江泽民继承了邓小平关于生态环境建设走法治化道路的思想,强调要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各项工作都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强法制教育与法律监督等。此外,江泽民还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而这些全球性问题的逐步解决不仅要靠各国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国际上的相互配合和密切合作。江泽民的这些理论观点为加强环境保护的实现路径提供了符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的新思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深入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成熟 进入 21 世纪,全球性经济危机
17、与生态危机愈加严峻,绿色发展、绿色经济、绿色增长等概念逐渐成为定义未来世界发展方向的关键词。在全球性绿色发展浪潮下,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提出了符合我国新时期社会发展现实的科学发展观,并强调我国也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走向成熟。 1.科学发展观蕴涵绿色发展实质。长期以来,我国将 GDP 作为国家发展速度的衡量指标,在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资源与环境带来9了巨大的负担和危害。为此,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它建立在唯物史观和辩证自然观相统一的理论基础上,既要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又要求生态、经济、社会这一有机整体
18、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体现出以人为本与以生态为本价值取向的双重统一,这也正是科学发展观的绿色实质之所在。以科学发展观“引导我们变黑色发展和崛起为绿色发展和崛起” ,是由科学发展观的绿色特质和绿色价值取向所决定的,也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绿色发展属性和特征。 2.以科技创新驱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绿色发展的实现途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具有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特点,符合绿色发展的本质要求。胡锦涛强调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进一步强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19、 。只有发展好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才能彻底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要保证绿色发展的有效进行,胡锦涛还强调突破能源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改善生态环境,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节约资源能源,走节约型发展之路,建设节约型经济社会,构建节约型发展模式,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3.生态文明即绿色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的最高要义。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党中央提出要实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10社会以及生态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发展战
20、略,更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绿色发展不仅是经济领域发展观的科学转变,更体现出社会价值观的生态化趋向以及公众绿色意识的觉醒。反映了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的追求。以人为本发展、以生态为本发展、和谐发展、文明发展,它们都是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基本内容。可见,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精神内涵,也是绿色发展的最高要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提出表征着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由此可见,自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关于科学发展与绿色发展的新思想与新论断,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创新,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绿色发展的科学轨道,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走向成熟。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为哲学基础,历经我国中央领导集体的不断探索、深入发掘与科学总结,在复杂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完善、成熟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包含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核、生态文明的文化精髓,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是实现绿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