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新论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5076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新论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新论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新论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新论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新论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新论析摘 要:在马克思那里,生产力概念具有超越工具理性的人文关怀,兼具“物象性”和“主体性” 。 “物象性”表明生产力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主体性”则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出现了知识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等生产力的新形态。由于生产力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它能够推动社会主体不断发展,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决定社会结构及其发展水平,并于总体上推动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新形态;动力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4-0025-04 对于社会发展动力,学者

2、多研究系统动力,这是正确的,但我们不能仅局限于这一视角。从生产力本身出发,破除对生产力的狭隘认识,对于生产力及其作用或许能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本文尝试从生产力的特性着手,结合生产力的新形态,论述生产力缘何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特性剖析 (一) “技术”与“人”:超越工具理性的人文关怀 作为李斯特理论体系前提的“生产力”只具有工具理性,马克思对此批判道:“如果弯腰驼背,四肢畸形,某些肌肉的片面发展和加强等,2使你更有生产能力(劳动能力) ,那么,你的弯腰驼背,你的四肢畸形,你的片面的肌肉运动,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你精神空虚比你充沛的精神活动更富有生产能力,那么你的精神空虚就是一种生

3、产力,等等。如果一种职业的单调使你更有能力从事这项职业,那么单调就是一种生产力。 ”1261 身体畸形、精神空虚、单调的职业显然都不足以成为属人的生产力。在李斯特狭隘生产力论的前提下,人沦落为生产力的工具。那么,究竞如何看待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的关系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力与个人力量的相分离表现为生产力从人的身上转移到了分工、私有制上。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变成自主活动的否定形式。 “这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 ,因此, “各个人必须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这不仅是为了实现他们的自主活动,而且就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 , “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

4、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2129。马克思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1127 马克思在这里讲的“工业的历史”实质上就是后来所讲的生产力的历史,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就是以生产资料的物的形态而存在的生产力。由此,马克思看到了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真实联系。 (二) “物象”与“主体”:正确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性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一切生产力都可以归结为自然力。正如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言,生产力好像具有一种物的形式2128。 “物的形式”的含义就是,某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3生产力的内在构成来说,

5、首先,马克思认为无论是劳动者,还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具有自然特性的物质存在。其次,不同的自然条件会导致生产效率的不同。最后,生产力具有自然限定, “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3251 从生产力的水平来说,马克思把生产力理解为以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活动的产物。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 ”4可见,生产力的发展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个自然史过程。 但也要认识到

6、,生产力是属人的力量。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和生产力发展是统一的。从主体性角度理解,生产力的主体性体现为现实的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创造性。具体表现为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改造劳动对象的物质生产过程,使生产力自然生成5。其中,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主体能力的产物,其现实选择过程和作用大小取决于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认识和运用。劳动对象虽然是物质因素,但是其设定和利用也是受制于劳动者的主体性的,它的作用大小同样取决于主体改造劳动对象的能力大小。因此可以看出,生产力的“三要素”都是由主体能力决定的。生产活动的展开,就是劳动者主体性的展开。从现实劳动的角度理解,每一代人接受既得的生产力时又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7、。这种新的生产力不仅来源于原有社会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不仅仅是量变积累产生的变化(因为任何一种再生产都既是旧形式的重新生4产,同时也是对旧形式的破坏重建) ,生产力还会发生质的变革。在时代的发展中,生产力的整体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 二、生产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内涵 (一)知识生产力 对于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马克思早有所涉及。他主要是通过论证知识作为生产力构成的内在要素的角度来阐释的。首先,生产力包括人的知识。在广义的物质生产力中,包含着“主观的生产力”和“精神的生产力” (即人的知识) 。其次,知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指出,知识融入到了资本之中。 “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社会

8、智慧的一般生产力的积累,就同劳动相对立而被吸收在资本当中”6210, “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6219。在马克思看来,当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式的生产力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然而,当它应用于生产,使“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时, “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7,发展了一般社会生产力,而且也使科学成为了直接的、首要的生产力。从科学具有产生某种生产物质资料的角度,马克思肯定了知识对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作用。 现在我们谈论的知识生产力,依然是从这个角度凸显知识的重要性。生产力包括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能力,以及这种认识能力在物质生产中的运用能力,还包括

9、与这些认识和运用能力直接相关的衍生出来的能力,也就是自然科学知识、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的知识以及组织、管理知识。知识系统的共享性决定了生产力的代际积累和横向传递的可能性。 5(二)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概念是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要点如下:首先他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把精神生产理解为整个世界生产的一部分,认为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和人的生产一起是同一社会活动的“三个方面” 。物质生产对精神生产起决定作用,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有重大反作用。其次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考察了精神生产的原始发生和历史演变,精神生产经历了“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

10、272 到作为独立的劳动形式正式产生的过程。最后还对精神生产的阶级属性进行了具体的历史的分析,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精神生产往往是异化的,是被统治阶级控制的。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向。文化生产力具有两方面的属性,一方面,文化因素在物质生产力中具有渗透性作用,可以引起生产力结构和水平的变化。当前,全部物质生产和生活都已渗透着文化生产的成果,文化与经济相互交叉、相辅相成,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文化生产自身力量不可小觑。随着社会文明的迅速发展,文化进入市场和产业,文化中渗透着经济的要素,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从生产力发展的渗透性

11、因素上升为直接因素,文化产业已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生态生产力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自然力和社会力的统一体。马克思在充分肯6定劳动对于改造主体和客体、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根本否认独立于自然力之外的生产力。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生产力形成的基本前提。人和自然界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目前,学界对生态生产力的理解尚未达成共识。不可否认的是,生态生产力的提出离不开对生态危机的反思。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系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有学者认为生态生产力体现了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是一种新的生产力方式8,有学者则认为生态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9。

12、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产物,因此,生产力内在的包含着生态维度10。生态生产力,静态上讲是生态型的生产力,从动态的角度来讲,指生产力的生态化。虽然学者们对生态生产力的理解各有不同,但都是要强调自然生态因素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性,强调要合理开发和运用各种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体的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不是外在于人的单纯的物,也不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生活资料,亦是人们主观素质发展、思想观念的最深刻的基础。不

13、仅如此,人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的潜能越来越丰富、高级,使人自身的自然不断发展成为真正属人的自然11。 7当前,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和文化经济时代,知识和文化生产力是社会主体顺应时代变化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一定高度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基础上,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凸显,精神生活资料生产的重要性越发突出。知识的、观念的和文化的因素日益表现出强劲的“精神力”和“文化力” ,它们也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和文化生产力既是创作和制造科技产品及提供文化服务的社会能力,又是创作和制造文化观念及提供价值理性的社会能力。知识生产力生产出来的除了科

14、技产品,还有先进观念;文化生产力除了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人的享受需要,还提供价值理性以安顿现代人的心灵。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出人的需要的对象,还不断改变和提高人们满足需要的方式。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也就是人的消费能力的水平,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 (二)生产力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决定社会结构及其发展水平 生产力在社会结构及发展中占据基础性地位。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3412 在这段话中,马克思明

15、确指出,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生产力的作用是基础性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始终是生产力变革的结果,上层建筑的作用是迫于生产力的压力,它们的反作用只限于生产力规定的限度之中。对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英国分析派马克思主义者柯亨还认为,经济结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事实并不损害生产力的基础性,因为生产力是按照结构促进发展的能力来选8择结构的12。由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的生产关系、政治和思想文化变革,最终形成了整个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基本过程。 从社会发展的一般形态来观察,在生产力低下的简单商品生产时期,产品的所有权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个人生产者可能满足自己的各式各样的需要,人们的交往在较孤立的点上进行,政

16、治结构往往是比较集权的,社会思潮也比较单一。当生产力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之后,生产资料开始集中于大的作坊和手工工场,开始变为真正社会化的生产资料,人们的交往扩大,逐渐突破地域的限制,并开始追求民主、平等,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象。从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生产力在当代的丰富内涵从多方面规定并体现着社会发展。比如,生态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首先,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符合生产力的生态化。在生态危机越来越突出的今天,发展的主题已不再是人类如何适应或征服自然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次,生态生产力的发展体现着社会的发展水平。生态生产力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之上,符合人类发展生态要求,是当代

17、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力形态。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等的产生与发展正是适应生产力生态化需求而产生的生产力发展方式,生态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标志着该社会的发达程度。 (三)总体上生产力推动社会持续向前发展 首先,生产力自身发展具有内在动力。生产力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人类实践能力不断积累发展的结果。对于每一代人来说,所面对的都是上一代给定的生产力当作“原料”而继续推进“新”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来看,新的需要的产生与原有生产力水平的9局限性的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矛盾的产生和不断解决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从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动力来看,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动力在于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的

18、发展变革,如科技革命与创新、先进机器设备的利用、管理创新、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但是,生产力不是只会直线式前进,也有倒退的可能。 “一些纯粹偶然的事件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陷入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2107。当然,这只是极端的情况,更有可能的是,由于人为的忽视或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趋势被遏制、被扭曲。 其次,生产力的进步会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在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中,实现转变的“物质必要条件” ,是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它就是这样,不自觉地

19、,为一个高级的生产形态,创造了物质条件” ,“生产力过去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成为可能,而它未来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成为必然” 。生产力的代际传递和积累,构成了人类历史的连续性和继起性, “形成人们历史中的联系” 。然而,正如上文提到,生产力的发展并非直线前进,而生产力的受挫也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断裂或停滞。我国在大跃进时期、文革时期的惨痛教训就是最好的例证。 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就是生产力要素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它表现为生产力构成要素不断扩展和构成生产力每一要素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其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充实13。要自觉推动社会发展,必须正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必须将生产1

20、0力的发展阶段与社会的发展阶段协调一致。目前,人类最突出的需要是实现生产的生态化。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在生态科技的发展成果之上,体现着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生态生产力不仅有利于生产力科技属性的发展,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生态生产力将更有力地推动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7. 5房 玫.关于生产力主体性的思考J.学术界月刊,2010(10):12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0. 8温莲香.生态生产力观探微J.济南大学学报,2004(1):25. 9周少歧.生产力泛化之困惑J.岭南学刊,2006(4):70-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