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助:高校贫困生资助范式的路径选择.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5121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盲助:高校贫困生资助范式的路径选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盲助:高校贫困生资助范式的路径选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盲助:高校贫困生资助范式的路径选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盲助:高校贫困生资助范式的路径选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盲助:高校贫困生资助范式的路径选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盲助:高校贫困生资助范式的路径选择摘要:长期以来,以“三公开”为基准,以“三公示”为要旨,秉承“公平公正”之原则,中国形成了高校贫困生资助的范式。从理性视角审视中国高校资助范式在“可视性”公平资助下隐匿的贫困生心理伤痛的纠结,揭示缺乏人文关怀“强权资助”的危害,提出盲助的新观点。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范式;盲助;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4-0015-05 为有效实现教育公平,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指导贫困生资助工作,高校也据此展开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高校贫困生资助的范式,使贫困生资助工作走上了理性化发展的轨迹。

2、中国高校资助范式,力图用完全公开的阳光操作,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发生,从而达到资助效益最优化。然而,由于理论创新的不足和实际操作的僵化,缺乏人文关怀的“强权资助”成其隐痛,这种范式资助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与挑战。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范式弊端 目前我国高校资助的范式,以公开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为特点,用可视的“阳光操作”来彰显“公平公正”之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重制度规范轻人文关怀的倾向, “可视”下的资助模式变成了双刃剑,2贫困生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也受到情感上伤害。缺乏人文关怀的“强权资助” ,引发了贫困生心理伤痛。极度公开的资助方式在宣扬公平的同时,也触及了贫困生的隐私和自尊。 中国高校资助

3、范式在实际操作中的僵化,许多负面效应接踵而至。过多注重了表面的公平,忽视了对贫困生心理的伤害;注重物质解困,忽视了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缺乏人文关怀的资助方式,解物质之困的同时也造成了性格的扭曲,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科学家李来来认为, “高校贫困生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经济、学习、心理、技能,并形成了一个不断加强的自我循环。经济窘迫影响其学习成绩、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反之亦然。 ”因此,资助目的不应是单一的物质解困,资助方式亦应多样化。 资助贫困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上指出,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 。高校贫困生资助范式

4、把经济资助看成了万能的助困器,忽略了资助的“育人”本质,生搬硬套将其置于“公开”的框架,用机械的方式诠释公正公平的内涵,不考虑贫困生的真实感受, “没有真正发挥其引导人生、建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使贫困生资助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模式很难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有所突破。 ” 人文关怀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一个基本维度。突破传统资助范式的束缚。加强人文关怀,营造良性循环的“生态”资助方式,成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必然诉求。 在这一问题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率先破冰,尝试隐性即盲助的方3式对学生进行资助。他们试图利用校园一卡通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监控,如有学生在校食堂月均用餐 60 次以上,消费总额

5、在 150 元以下,系统就会自动显示,无须学生申请,其就餐卡中就会多出一笔 150 元由学校隐形提供的补助。以人文关怀为特色的盲助,受到了贫困生的欢迎。由于盲助是资助工作的新兴产物,大家在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也发出质疑:何谓盲助?其特点和原则是什么?如何保障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在公平公正的框架下良性运转?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力图构建盲助的理论框架,为贫困生资助工作提供新的视角。 二、高校盲助的内涵和特质 盲助,又称隐形资助,即通过有效的信息渠道认定贫困生后,用隐形方式对贫困生进行资助。 (一)盲助的三特性 1.隐匿性 隐匿性是盲助的第一属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贫困生认定时,改变现

6、行资助认定上的“公开”方式,不需要学生在认定时公开“陈述” ,自揭伤疤,而是根据全国贫困生信息网以及高校贫困生数据库进行信息比对,筛选人员,进行资助;二是在资助手段上,利用邮件、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对贫困生进行隐形的“一对一”资助,解除物质的困顿,化解心灵的痼疾,促进贫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盲助的隐匿性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资助方式的人性化。盲助的隐匿性,是为了关爱,更为了尊重,它把贫困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变“强权关心”为“人文关怀” ,4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国家实行贫困生资助政策,终极目标为了“育人” ,而“育人”的“基本尺度是看它有没有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有没有使每个身处教育世界中的生命

7、都焕发了生命活力,有没有使生命的能量通过这样的教育得到了增值、提升和扩展。 ”盲助就是要通过具有人文关怀的隐形资助,缓解贫困生困难处境,发挥“经济上解困、心理上解惑、品格上扶志”的独特作用。 第二,资助目的去功利化。长期以来,高校贫困生工作世俗化、功利化和实用化,有些高校和捐助者把贫困生资助工作当成“政绩工程” 、“慈善行为”来做, “为了借助活动扩大知名度和提高社会形象,在媒体上公开贫困生的姓名极其个人隐私信息等,更有甚者搞隆重的仪式。 ”这种资助目的严重功利化,完全忽略学生的心理感受,缺乏对贫困生人格尊重,使学生在接受物质资助的同时,也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盲助,提倡隐形资助,用一种无形的关

8、怀体现有形的爱,遵循“与爱同行,以善为伴”的原则,不仅做到经济上去困,更做到精神上帮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的优秀品格。 2.科学性 盲助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层次递进性,在贫困生认定时,启用全国贫困生信息库,从库里进行比对筛选,迅速选定贫困生,按其贫困等级进行资助,同时建立高校贫困生信息监控系统,收集其日常消费的数据及学生和老师反映的真实情况。寻找隐形贫困生,剔除伪困生。其次,在于其定性的准确性,由大学生生源地当地政府及高校双方共建5的贫困生信息库,为准确认定贫困生提供可靠的依据。第三,在于定量的客观性,现行的资助模式,往往“采用撒胡椒面的方式,这种方式

9、不仅不能达到资助贫困生的目的,而且也造成了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 ,有悖贫困生资助的初衷,违背了教育公平的要旨。盲助,改变了分专业分班级的绝对平均主义态势,依据是科学的数据、实际贫困程度给予相应资助。 3.制度性 盲助的良性运行,关键在制度。首先,要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按照“全面育人”的基本方略要求,加快贫困生资助法制建设进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制定贫困生资助制度时,要根据国家、社会和贫困生身心全面发展等各方面的需要,制定有利于贫困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资助制度。同时,要全面推进依法资助。政府和高校要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探索贫困生资助的制度改革,落实资助责任的监督问责

10、机制,及时查处违反贫困生资助制度、侵害贫困生利益等行为,依法维护贫困生的权益。 (二)盲助的四重原则 1.制度规范与人文关怀相统一 制度规范与人文关怀相统一,是盲助的首要原则,它是现行资助方式的扬弃,一方面,在弃范式的僵化同时,坚持贫困生资助的制度化、规范化,融入人性化;在秉承“公平、公正”理念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隐私,使学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资助贫困生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 ,而“育人不是铸器,育人必须顾及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情感,甚至人的合理需要。 ”所以,在具体操作中,就需要我们撇开6“公式化”冰冷的外衣。使资助形式具有人情化、个性化,从而达到制度规范和人文关怀的和谐统一。

11、2.社会效应和个体效应相结合 国家实行资助贫困生政策,显性目的就是实现教育公平,隐性目的是促进和谐教育。从“目前资助工作实践来看,许多资助活动的立足点主要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贫困生资助政策和设置资助活动,往往淡化了贫困生个体的情感、精神欲求而更多地注重于社会的政治目的和任务。 ”过多地追求社会效应,忽视了个体效应,就会造成资助效应的短板,贫困生资助的主体为人,必须构建以爱心为基础的贫困资助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满足贫困生物质和精神的双需求,激发其热爱国家和感恩社会的内在热情,把社会效应和个体效应完美结合起来,开创资助工作的新局面。3.经济

12、资助与精神抚慰相结合 经济资助仅为贫困生资助的一个方面,贫困生的“贫” ,不仅具有经济内涵,还包括精神外延,因经济困顿而造成心理的极度自尊或高度自卑,皆为贫困生的资助范畴。资助工作必须改善原有的资助方式,不能借公平、公正之需,给学生造成心理扭曲甚至伤害,形成贫困生的困顿。资助工作要高度重视贫困生的情感需求,加强经济资助和精神抚慰的结合,建立良性发展的资助模式,使贫困生摆脱经济和心理的双贫困,使资助工作彰显人性光芒,体现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4.共性统一与个性区别相结合 7贫困生的共性在于“贫” ,而共性却蕴于不同的个体中,因而又是千差万别的,对每一个贫困生的具体资助方式应因人而异

13、。 “明确以贫困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贫困生作为个体的内心认同、思想接受等主体能动性的反映” ,讲究资助手段的艺术化,坚持资助目的无功利化,包容贫困生的不足,限制其负性情感的伸延,激发其积极向上的热情,弘扬以爱国爱家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其创业创新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盲助体系的建构 创新高校贫困生资助方式,建构盲助资助体系,必须优化盲助的各组合要素,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加强物质解困和精神抚慰的有机衔接,建立高效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加强诚信的法律制度建设,以树心为先导,帮助贫困生摆脱自卑心理,建立良好心态;用励志为基础,激励贫困生提升内在动力,树立远大目标;以践行为目的,促使贫困生

14、涌生感恩心理,积极回馈社会,形成一个理念,两条主线,三维护航的资助路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资助理念 尊重贫困生的个人隐私,鼓励个性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才规律,创新资助方式,注重物质济困和精神抚慰的结合,培养贫困生知行统一的观念,探索盲助新方式,形成资助灵活、渠道多样盲助体系。 (二)构建明暗两条主线 所谓两条主线,即明暗双线,明线是指物质解困,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满足其完成学业的物质需求。盲助要突破中国范式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缺陷,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对贫困生进行筛选,打破院8系专业的限制,建立立体化资助体系,科学认定因困施助,为贫困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物质解困仅是贫困生资助的表面

15、功能, “以人为本,资助育人”才为资助之根本,盲助的暗线就是通过小处关心大处教育,把经济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物质解困与自强教育相结合,在贫困生中树立身处困境志不弱的个性、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品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爱家爱国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全面加强物质资助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不断促进贫困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构建立体三维护航路径 1.建立国家贫困生信息网 胡锦涛同志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让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贫困生信息的网络化、社会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国家、政府和高校皆为这一工程的主要环节,任何环节的脱节,都将使贫困生信息失去真实性,有效性,

16、而真实有效科学的信息,将是保证盲助在公平公正的轨道上运行的可靠保证。 首先由生源地政府信息统计部门牵头,联合对学生家庭的“显性”收入(例如工资等劳动所得收入)及“隐形”收入(如股息、利息、资产出售等非劳动所得收入)进行详细统计,对家庭劳动力及其供养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形成小学一中学一大学的相衔接的数据链条,并“结合当地的贫困线标准及预估高校的教育支出费用等相关因素,对学生进行贫困认定。 ”其次, “通过分析大量的学生贫困信息、消费数据、资助需求,运用统计学方法,以生源类别、健康状况、教育支出、家庭收入、家庭人口结构等多个因素为主要参数,建立一个学生贫困程度的量化评9定公式及贫困生分类办法,统一评

17、定标准,以减少仅依靠某单一因素而产生的评定误差。 ”再次,全国学生信息网的建立,还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信息的动态管理,生源地政府还要实时予以更新进行综合测评。二是贫困生核心数据要求准确,不重复设置,信息指标完整并具有代表性,对不同的信息赋予不同权重,进行科学分析,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渗入。三是信息的可比设计。全国学生信息网的建立,主要让全国的学生信息公开化、透明化, “通过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系科与专业之间的指标比较” , “对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系科、不同专业的贫困生总体情况进行综合测定” 。 此外,建立高校贫困生信息库,通过“校园一卡通”网络技术及在校的实际情况,对贫困生的信息实时更新,

18、并结合本校所在城市的平均消费作为参考指数,对那些不愿申请却实际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隐形资助。以确保贫困生认定的真实化,救助手段的快捷化。资助方式的人性化。 2.建立贫困生信用制度 建立贫困生信用制度,是推动盲助健康有序发展的坚强保障。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变化,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少数学生虚报信息,故意夸大家庭的困难程度,恶意骗取国家资助金,这种不端行为的滋长,正在侵蚀教育公平的肌体,对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建立贫困生信用体制,是盲助的第二道护航线,是其“内在稳压器” ,一方面通过诚信教育,提高道德水平,加强自我约束,增强“软约束” ;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监管,加大惩

19、罚力度,严格“信用”管理,为盲助提供了坚实保障。 103.建立树心、励志、践行相统一的盲助体系 第一,以树心为先导,帮助贫困生摆脱自卑心理,建立良好心态。盲助的要义为育人,育人的关键在树心。它通过信息的网络化了解贫困生状况,保护他们的隐私,帮助其摆脱因经济困顿而产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自重自强自立的个性,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盲助的资助方式在物质济困的同时,更重视心理的扶困,建立贫困生档案,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利用电话、网络等隐形途径为贫困生提供贴心服务,采用讲座、模范人物激励等明线方式为贫困生提供信念支持;多措并举,使贫困生心理不贫;用多维关爱,构筑贫困生的阳光家园。 第二,以励志

20、为基础,激励贫困生提升内在动力,树立远大目标。墨子日“志不强者智不达” ,培养贫困生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激发其内在动力,是盲助的又一功能。贫困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盲助,就是要利用其润物细无声的特质,以内心感化为要旨,唤起贫困生自立自强的意识,树立其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养成勤奋努力的学习态度,塑造其蓬勃向上的精神气质,激发其内部的潜能和智慧,从被爱中学会爱人,从爱人中激发创造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人。 第三,以践行为目的。提升贫困生涌生感恩心理,积极回馈社会。励志重在践行,只有把感恩教育渗透于盲助中,把经济资助与精神抚慰结合起来,内化为回报社会报效国家的动力,在助人中体现人生价值,才为盲助之根本目的。贫困生资助本身也是教育,是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它用富有多种色彩的手段,引导学生崇善求真趋美,由现在被动地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