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国城市空间段落的振兴.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5488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民国城市空间段落的振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南京民国城市空间段落的振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南京民国城市空间段落的振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南京民国城市空间段落的振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南京民国城市空间段落的振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南京民国城市空间段落的振兴摘要城市历史空间段落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单元承载着“文化贮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功能。南京民国建筑与街区脱胎于带有分散主义倾向的首都计划 ,但是它们并没有成为现代城市集中发展的阻碍,而是以有机疏散的空间角色推动城市的有机集中发展,并承担着延续和发展城市文化的双重任务。地方政府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使它们逐渐成为一个振兴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机整体,更加系统地推动南京城市的有机集中发展。 关键词民国;空间段落;有机集中;有机疏散;文化振兴 一、南京民国城市空间段落之城市文化功能评价 虽然城市并不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才诞生,但是城市的出现的确标志着人类社会

2、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进程。 “在远古时代,人类从茫茫的荒野之中走进城市,这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进步之一,正是人类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走进城市,使城市文明成为划时代的界标” 。对于任何城市,历史都是最具有个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精华就是包蕴其间的独特的城市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书写在历史书上,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市民的集体性格之中。 中国传统城市文化历经了 20 余个王朝的更替,无论其内涵还是表现形式都可以说是超稳定的一元化模式。直到 1840 年以后,中国进入了近代历史时期,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的民国时期,西方城市文化进入并冲2击着传统模式。此时,城市文化潮流的开放多元、建筑风格的频繁更替,为中国建筑历史之

3、仅见。可以说,近代建筑历史遗产对现代乃至当代中国城市的巨大影响是古代城市及建筑所无法比及的。对于南京这个城市而言,意义更不同寻常。民国政府建都南京,制定并实施的首都计划 ,对南京的城市营造甚至今天城市文化的积淀、保护与利用都具有特别的影响力。 南京作为原民国首都,积淀了丰厚的民国历史文化遗存,目前保留下来的民国建筑有数百栋之多。这些建筑可分为行政建筑、文教科研建筑、官邸建筑等 10 大类,并明显呈现中国传统宫殿式、西方古典式、新民族形式及早期西方现代派四大风格。与精美的建筑单体相比,民国时期的城市规划更加难能可贵。早在 1928 年,民国政府就制定了首都计划 ,其中包括南京史地概略、南京今后百

4、年人口推测等 28 项内容,附图 59 幅。 首都计划提出“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 、 “吾国美术之优点”作为规划的指导方针,宏观上采纳欧美规划模式,微观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城市空间布局以“同心圆式四面平均开展,渐成圆形之势” ,并规划分区为:中央政治区、城市行政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文化区等。 在今日南京城,以中山陵园为核心的紫金山民国建筑群、以中央大学礼堂为核心的文化教育建筑以及以总统府为核心的民国行政建筑等城市空间段落已成为体现民国历史与文化特色的无法替代的城市名片。 南京民国城市空间段落与现代城市设计衔接之研究项目(09YJCZH63)课题组针对南京民国建筑与街区共计 175 个案

5、例做了调研和评价发现:南3京民国建筑与街区遗存与很多其他的历史街区不同,其建筑并不是单个地、零散地出现,而是与街道的空间秩序呈现异常紧密的联系,或者成片的、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的建筑群一同被保留下来,并在现代城市文化生活中共同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可称之为“南京民国空间段落” 。芒福德把“文化贮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创造和发展”称为“城市的三项最基本功能” 。单霁翔更是将城市称为“文化的容器” ,他认为城市不仅是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它的变迁和发展,就是与城市有关的人类文化的变迁和发展本身。如果我们对照芒福德所提出的城市空间的三项功能理论,那么,南京民

6、国城市空间段落的物质实体,即建筑与街区空间遗存就是城市历史文化贮存的容器,建筑与街区中无论是硬件还是其使用途径的更新便是城市文化创造与发展的信息固化,而它们在今日城市所呈现出的活力正是城市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最好印证。所以保存完好程度、更新程度、城市活力度这三个方面可以相当全面地对历史空间段落在城市中所发挥的文化功能进行评价(详见表 1) 。 由表 1 的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南京民国建筑与街区保留原始风貌情况较为理想,其中 86.8%的建筑保存完好程度得分在 6 分以上,它们整体框架保存完好,建筑的外饰面全部或部分地保留了民国风貌,建筑的室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翻新,能够基本保持原貌; 建筑的更新

7、程度主要从硬件的更新和使用性质的改变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从表中可以看到:该项得分在 4-7.9 分的占所有调研对象的455.8%,即南京民国建筑与街区在硬件方面及使用性质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更新,标志着建筑当前被比较有效地利用。 城市活力度的评价分值主要来源于有关市民认可度的调查问卷(见表 2) ,在有关“市民认可度”的 2574 份的有效问卷中,九个问题的积极答案次达到了 12911 次,占全部问卷所有答案的 56%,消极答案次为6861 次,占所有答案的 30%。特别是第五个问题“您喜欢这个建筑吗?”第九个问题“您认为它是一幢有活力的建筑吗?”的积极答案与中立答案之和在所有问卷中占了绝对的优势

8、,而消极答案分别只占了 8%和 14%。这充分显示了南京市民对现代城市趋于雷同、丧失个性表示担忧,并抵制不断增强的全球文化同质化倾向的同时,对民国建筑的认可度整体呈现积极满意的态度。活力度评分在 6-10 分的占所有调研对象的 57.9%。可见南京民国建筑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市民的心目中,它们并不是古老陈旧的摆设,而是能够融入城市生活的场所与空间。 总体来看,大部分的南京民国城市空间段落既保留了比较地道的历史风貌,又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更新与完善,并保有相当的城市活力度,即它们在“文化贮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创造和发展”这三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 二、南京民国城

9、市空间段落之空间有机疏散功能 历史街区的文化意义毋庸置疑,但是在现代城市中得以保存与延续所遇到的最大的困惑便是它的低密度的空间特点能否与城市集中化发展的趋势相辅相成,即低密度的历史空间段落在现今高度集聚发展的大都5市中的状态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如何? (一)有机疏散与有机集中理论 规划理论的出现总是旨在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所以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的问题时,诸如“分散”与“集中”这样看起来完全对立的观点就应运而生(见表 3) 。 所谓城市规划,是人们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城市进行改造、对城市的发展进行干预。这种改造活动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的欧洲和北美洲。工业革命中的新生城镇凌乱而肮

10、脏,因而出现了疏散的规划主张,这便是最早的城市分散论。霍华德和他的田园城市虽然对后来极端的分散派与集中派理论的形成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但一般来说还是将霍华德及其追随者们归入到“分散论”的阵营中去。有别于霍华德,分散论更加极端的代表人物应该是赖特,他所构想的“广亩城市”将城市的分散从小社区推演到了每一个家庭。相同时期的规划史上另外一个重要的事件是区域规划运动,代表人物有刘易斯芒福德及美国区域规划协会,其主旨在于把任何的地方性都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经济、社会及形貌的背景中去考虑。典型的案例有托马斯一亚当斯对纽约城的规划(1927-1931 年)及阿伯龙克比在 1945 年提出的大伦敦规划方案。 城市集中

11、论最先锋最极端的代表人物应该算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为摩天大楼高唱颂歌而备受责骂的勒柯布西耶。与分散论者的观点不同,柯布西耶认为解决城市问题的途径是提高而不是降低城市密度,而高耸的塔楼将会扩大开阔地的面积并改善交通面积。1971 年英国刊物建筑评论出版了名为城市化 (Civilia,德一沃夫勒)的书,其中提出6了对高密度的城市形态的构想,它体现了对“城乡一体化”及分散化规划理念的驳斥与修正。具体的措施有遏制城市扩张及小汽车的发展,促进城市再生,提高城市密度。今天的集中论者依然视城市化为一部简述斐然的专著。简雅各布斯是 20 世纪 60 年代集中派的主要代言人,她主要反对和抨击的都是传统的

12、分散论者,她认为他们所提出的城市改造方案实际上映射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权威心态。她主张提高城市密度,并深信正是密度造就了城市的多样性。 20 世纪 30 年代,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它区别于之前的“分散主义”理论,指出要将城市中各功能相对集中,分散布置,简言之即“分散功能,留出发展空间” 。上世纪下半叶,世界城市中心化、都市化、区域化的局面已经形成,单纯的集中理念或分散原则都很难指导新的规划研究与实践,有机集中的理念应运而生,它汲取了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的思想、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思想等,强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发展的耦合,注重经济、人文、生态等的协调,以城市可持续发

13、展的原则来指导城市研究与规划设计的实践。 (二)南京民国城市规划的“分散主义”思想背景 应当说,作为现代城市,南京的城市规划当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首都计划 ,于 1929 年 12 月完成。从表 3 来看, 首都计划在时间上早于柯布西耶的拉维勒拉迪尔斯城市规划及赖特的“广亩城市”设想,而处于霍华德所引领的花园城市运动之后不久。细读首都计划的文件,其中确实秉承了霍华德花园城市的带有分散主义倾向的浪7漫主义思想,我们可从以下文字中找到证据: 首都计划中“道路系统之规划”的章节中提到:所拟道路为“干道、次要道路、环城大道、林荫大道、内街”五种。有关环城大道,首都计划上是如此表述的“凡优良

14、之都市,多筑环城大道,一方使市民往来不致必经城市中心,一方亦使当地风景,往来者随时得有赏玩之机会。 ”“其界内中部,筑有城垣,得用之以为环城大道,实最适宜。 ” 首都计划中“建筑形式之选择”的章节中对于城市建筑形式的选择与控制有这样的叙述“总之国都建筑,其应采用中国款式,可无疑义。并非尽将旧法一概移用,应采用其中最优之点,外国建筑物之优点,亦应多所参与。 ”“务须鼓励平面之发展,而限制高面之发展且纽约市高大建筑物不良诸点,如障蔽日光之照射,如妨碍空气之流转,如火患时危险之增加,更不难发现于南京也。 ”这里对纽约高层建筑鳞次栉比的集中主义城市风貌有所批判。而其中对于采用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的理由特别

15、要提到的是“具有伸缩之作用,利于分期建造业也” 。可以说, 首都计划在城市设计方面体现了分散主义思想。南京民国城市空间段落最早是在完整的城市规划书首都计划的规范下,在分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 (三)南京当代城市集聚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分散论与集中论都是城市规划史上比较极端的理论,两派之间也一直在激烈地争论,然而现实中城市的发展却在沿着折衷主义路线前行,8对集中与分散结构振荡的调整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的优化成为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中的主旋律。对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人们越来越相信集约的、紧缩的发展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会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这种信念来自于集中发展所带来的对城市空

16、间的更加高效的利用,并相应地能够对城郊土地与乡村土地特别是耕地起到保护作用。 就南京而言,城市集约化发展的趋势显而易见。 首都计划在制定时对于城市日后的发展以及单个建筑未来的扩张都已有所预见并提前做好准备。但是,从城市发展的轨迹来看,城市的集聚趋势不可逆转:首先,就人口规模来看,1928 年,南京人口数为 497,500,到 2007 年,常住人口达到 7,410,000,增长了近 15 倍,早已远远超过了首都计划中的预测:“估计南京百年内(1928-2028)之人口,以二百万人为数量” 。而今日南京的城市范围与首都计划中所规划的城市范围在面积上甚至在区划的形状上面都没有很大的出入,可以见得人

17、口密度正在以超出预期的速度迅速增长。其次,从城市空间来看, 首都计划中明确提到都城的建筑“要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 ,有关建筑物高度的限制,也有如下的阐述:“南京地方辽阔,空地尚多,故关于房屋之高度,应有适宜之限制。务须鼓励平面之发展”而今日南京城高楼鳞次栉比,虽然有关南京城市建筑高度控制的争论一直也没有停止,但是城市集聚发展的大趋势难以扭转。 (四)民国城市空间段落在城市有机集中发展中的有机疏散作用 南京近百年来的发展历史恰好印证了城市集中与分散理论的发展历程,即:分散集中有机集中,城市空间的发展包含着必要的集9中以及适当的分散,但其总体倾向是有机集中。有机集中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特征就是城

18、市功能空间以组团形式簇状布局,谨慎处理空间连续与空间间隔的尺度比例;城市功能区结构实行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混合功能的转化;以组团布局及开发垂直空间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取代以往“摊大饼”及“马赛克”式的蔓延和“抱团” ,使所有城市居民既可享受人文关怀,又可获得自然关怀。 学者将南京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布局与城市设计的有机集中理念作了如下的论述:多中心功能综合的组团式空间布局是实现空间有机集中的基础;网络伸展与网络结构是空间有机集中实现的保证。以颐和路民国住宅区、长江路民国文化区等为代表的南京民国城市空间段落恰恰就是城市空间中一个个带有特定的文化意味与空间特质的组团,它们与以高层建筑为核心的现代都市文化组团

19、跳跃地穿插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网络结构,使得城市有机集中与有机疏散的力量互相制约、互相抗衡,具体的来看: 首先,在道路系统方面,现代城市的集中效应所带来的交通压力如今被城市外围的城东、城西快速路及绕城公路所缓解,而主城核心区的道路框架并未作大的改变,今天的城市干道诸如中山北路、中山南路、汉中路、中山东路、北京西路、北京东路仍沿用了民国城市道路系统,并没有大的改变。所以南京城市风貌的一大特征便是主城区仍然保留有宜人的街道空间尺度。 其次,基于分散主义思想的低密度的民国城市空间段落已经成为当代城市空间的重要组团,其中包括颐和路民国住宅区,长江路梅园新村、101912 街区等,高校校园如南京大学、东南

20、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紫金山民国建筑聚集区等。这些力图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的低密度的历史建筑和带有宜人尺度的空间段落在高度集聚的大都市中并没有阻碍城市的发展,而是和城市中心如新街口、鼓楼、山西路一起成为活跃的都市空间。 三、有机集中:南京民国城市空间段落振兴的基本思路 上个世纪的城市更新运动,从一开始就受到以物质规划为核心的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思想的深刻影响,其本质是把城市看做一个相对静止的事物,希望通过对物质环境的设计解决城市中所有的问题,大规模推倒重建的旧城改造实际上就是这些思想的直接后果。虽然对旧城的彻底改造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重建,强化了城市中心的土地功能,也一度带来了迅速的城市繁荣

21、,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城市问题,加剧了人们不断逃离城市生活的倾向。这使得人们开始重新探索城市复兴之路,从主张目标单一、内容狭窄的大规模改造逐渐转变为主张目标广泛、内容丰富、更有人文关怀的城市更新理论。 城市的分散集中有机集中的发展历程,正是城市更新轨迹在物质空间的表现形式。大规模的旧城推倒重建的活动正是源自于城市中心土地价值的片面理解以及对城市的绝对集中的追求。而城市有机集中发展的理念基于对城市这个综合系统的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城市维系和发展所依赖的三个系统,除了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文化系统。关于文化和城市的关系,芒福德在他的城市文化一书中做了非常系统和深刻的剖析,单霁翔在“城市” 、 “文化”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