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农村空心化、农民荒与职业农民培育摘 要:农村空心化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复杂问题。本文将农村空心化、农民荒和职业农民培育作为系统逻辑体系,构建了一个全新多维研究框架。农村空心化不但带来了“农民荒”的严重挑战,而且也带来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历史机遇。鉴于“农民荒”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把农民兼业化作为短期有效缓解手段的同时,长期中应积极实施职业农民培育,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收益,以此化解农业生产接班人危机。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农民荒;职业农民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强农业支持力度的制度创新与政策调整对策研究” (08&ZD022)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
2、“新生代农民培养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DGA110227) ;2012 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应对农村空心化: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培育机制的构建与对策研究” (122400430083) 作者简介:陈池波,男,博士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60) ;韩占兵,男,博士研究生,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3)01-0074-07 收稿日期:2012-10-21 一、引 言 2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城市,我国广
3、大农村地区普遍出现空心化现象,突出表现为村庄内部荒芜与村庄外延膨胀并存,表现出“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过程1。客观来看,农村空心化的加速蔓延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直接体现,是我国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化的必然结果。但我们也应看到,农村空心化给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空前挑战,其最严重的后果是“农民荒”的逐渐显现。另一方面,我国农村教育目标错位,升学教育、离农教育占据主导地位2,职业农民培育极度薄弱,高素质新生代农民供给严重失衡。因此,未来十年二十年谁来生产粮食将成为一个重大而又严肃的问题。对此,知识界和学术界均进行了大力呼吁。2012 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15 位院士联名提出,若不从战略上
4、研究并解决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荒”问题,我国将面临无人愿种地的境地3。在此背景下,官方层面在 2012 年首次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并提出加快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和措施体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此问题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切实保障,同时也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与此直接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农村空心化是否从积极层面为我国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了“减少农民”的历史条件?我国可否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化“危”为“机” ,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为突破点,以培育职业农民为着眼点,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整体飞跃?针对上述问题,学术界必须提供正确
5、的理论支撑,并提出现实对策。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3研究农村空心化的文献,较早是从地理学角度入手,把“空心村”看作一种经济地理现象,着重探析其形成原因和农村住宅用地整治政策4。刘彦随等对农村空心化演进的“生命周期” 、演化类型及动力机制、代际演替空间型式和农村空间重构模拟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诸多理论研究成果5。同时,崔卫国等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资料,着重分析了我国重点农区农村空心化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调控策略6。王成新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 总结了村落空心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阐明了村落向心力与离心力失衡、经济发展迅速和观念意识落后、新房建设加速和规划
6、管理薄弱等三大矛盾是村落空心化的内在机制7。 村空心化在我国广大地区呈蔓延加剧之势,逐渐引起了人口学界、政治学界和经济学界的重视,人口学界较多把农村空心化归结为人口空心化,相关研究内容包括: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特点与挑战(周祝平,2008) ,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刘巍,2008) ,农村人口空心化下的留守家庭问题(杜鹏,汤梦君,丁志宏,张文娟, 李树茁,2004) ,农村劳动力的过度转移(王国敏,罗浩轩,2011) ,农村劳动力是否回流(白南生,何宇鹏,2002) 。政治学界较多关注农村空心化下的乡村治理困境(徐勇,2000;张晓山,2005;钟海,陈晓莉,2007) 、农民组织化问题
7、(唐华清,袁艳平,2011) 、农村空心化的形成及其治理逻辑等(刘祖云,武小龙,2012) 。经济学界对于农村空心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空心化对于粮食安全的挑战(杨明洪,2010;任正隆,张洪州,2012) 、农村空心化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负向效益(戴星翼,4孟维华,2008;李首成,2006) 。同时,对于农村空心化和城市化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有很多研究。多数学者研究认为城乡收入差异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迁移,进而造成农村空心化的主要原因(张茜,张俊,2008;王文龙,2010) 。农村空心化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林孟清,2010) ,必须协调处理“工业反哺农业”与“城市支援
8、农村”的问题(汪少潭,2010) 。 遗憾的是,学界未能在农村空心化研究进展中,适时提出“农民荒”的概念,并进行深入探究。据现有文献资料可考, “农民荒”这一称谓衍生于“民工荒” ,较早见于媒体报道中。而后,部分学者对其所蕴有的深层内涵、原因、影响及应对之策进行了一些研究(傅尹,2010;李旭鸿,张梁,2011;刘文涛,刘毅宙,徐浩程,2012) ;同时有学者对“农民荒”背后的农业劳动者供给危机进行了考察,提出要跳出传统的三农框架,来探索“全域城镇化”和“有限市民化” (穆光宗,2011) 。但也有学者认为“农民荒”只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当前农村劳动力远没达到匮乏的状况(何勇,2011) 。在破
9、解“农民荒”这一问题上,众多学者倾向于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通过提高粮食生产的利润率,吸引农村青壮年劳力返乡务农(王翠绒,豆小红,2006;李旭鸿,何勇,2011) ,而较少从培育“职业农民”角度加以研究。 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学术界对于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较为不足,研究层次较低,而且从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荒”宏观视野下系统研究职业农民的理论成果尤显缺乏,多数学者集中在从职业教育或培训视角出发来研究职业农民(王水清,贾兵强,向安强,2004;付景远,2005;李金文,陈孝丽,宋华明,2007;蒋占5峰,2010,路宝利,2011;周稽裘,2012) ,仅有个别学者对职业农民的形成原因、培养机制与塑造
10、过程进行了全面探讨(刘丽华,2009;朱启臻,杨汇泉,2011) 。国外对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较多集中在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就业及收入的影响方面(Huffman,1980;Reddy 和Findeis,1988;Huffinan 和 Lange,1989;Khight 和Song,1999;Takashi,2001;Fafchamps 和Quisumbin,2003;Janvryet.al,2005) 。Schultz 在他的经典著作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认为,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对构筑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增强农民的自力更生能力有至
11、关重要的作用,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民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刺激,将会点石成金8(P334) 。Schultz 的这一经典论断,为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石。 我国学术界较早提出并研究“新型农民”这一范畴,事实上相对“职业农民”来说,它更加宏观和不可操作。当然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培育职业农民同样具有很多可鉴之处。柯炳生、陈华宇(2006)研究认为,培养新型农民要以提高技术素质、经营管理素质为重点,兼顾其他素质的提高,不仅要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力素质、经营管理能力,还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易红郡、谭建平(2009) ;宋孝忠(2010) ;梁娜等(2007) ;李水山(2009) ;张
12、宝文(2005) ;余杰(2010)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新型农民教育的动力机制、发展模式。有些学者认识到了新型农民的职业化问题,比如赵泉民、李怡(2007)认为通过新型农民培育,实现中国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转变。 6综上可见,尽管有很多文献分别对农村空心化、农民荒与职业农民培育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往往集中于本领域内,没有跳出单一视角和维度,多是将上述三者割裂开来加以探讨。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多维的思考,将农村空心化、农民荒与职业农民培育这三方面内容纳入到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中进行分析(如图 1 所示) ,从而着力构建三者之间的系统关联机制,揭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
13、协调发展的内在驱动机制。 图 1 农村空心化、农民荒与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框架三、农民荒与农业规模化:农村 空心化的挑战与机遇 关于农村空心化的内涵,学术界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地理学界偏重于从乡村聚落的空壳与空废、乡村内外空间形态的分异、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动态过程等角度加以界定910。而经济学界倾向于从劳动力人才流失、人口迁移、资源外流等视角加以界定。笔者认为,对于农村空心化本质概念的理解,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把握:其一,农村空心化具有宏观包容性,它不仅指农村人口空心化,还包括农村人居空心化、农村金融空心化、科技资源空心化和公共服务空心化等;其二,农村空心化具有不可逾越性,它是城乡二元结构走向消弭,城
14、乡市场要素收益差异走向平衡的必经阶段;其三,农村空心化具有正负影响的复杂性,它不仅从负面影响到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粮食安全问题,而且还从正向积极方面,为我国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减少农民”的历史机遇。上述三个方面的特性应该成为我们辩证认识农村空心化的理论基础。 7(一)农村空心化所带来的最大挑战也是最棘手的问题是“农民荒”由农村空心化的宏观内涵来看,它为我国农业带来了生产方式、人居环境、金融、科技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诸多挑战。但笔者认为,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农民荒” ,也即人口的空心化。因为就其他挑战而言,国家通过土地整理、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政策的调节,还可以很好地处理和解决,而唯
15、独人口的空心化是最难解决的。事实上,近 9 年来,国家通过“一号文件”的形式,加大了支农、惠农、强农和富农的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 2004 年开始到 2011 年,我国粮食实现 8 年连续增长,累计增产 2 810亿斤,年均增产 350 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之一。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这些成绩恰恰是在“农民荒”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取得的。这说明,近年来国家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并没有吸引住农民停留农村的脚步。相比进城务工而言,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比较收益低的现实并没有改变。总体来看, “农民荒”将伴随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全过程
16、,直至城乡要素收益实现平衡为止。这是笔者的一个基本判断。 (二) “农民荒”问题的严峻程度 关于农村人口空心化水平,学术界自今没有进行权威的测度。地理学界较早借助彩色航空照片,通过对山东禹城市典型村庄空心化的调查,实际测量得出 48 个典型村宅基地废弃率平均为 8.4%,最大值为 25%;宅基地空闲率平均为 10.0%,最大值为 18.7%(刘彦随,2009) 。笔者从经8济学视角出发,以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为基础,得出了河南省 10 个典型村的人口空心化水平的测度值(如表 1 所示) 。当然,人口空心化率仅是农村空心化水平测量的一个方面为了简便和实际需要考虑,本文将人口空心化率作为衡量农村空心
17、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鉴于人口空心化是农村空心化的最突出表现。 。 人口空心化率=pl+pwPa100% 其中:Pl 为某村庄常年在外居住生活人口数;Pw 为某村庄经常外出打工人口数,为了便于统计,笔者将其定义为每年至少在外打工 10 个月以上;Pa 为某村庄总人口数。尽管以上定义难免有所偏差,但可以从总体上粗略反映某一村庄的人口空心化水平。 从表 1 可见,河南省10 个典型村庄的人口空心化率在 60%至 75%之间浮动,最高值为73.5%(大王庄) ,最低值为 61.7%(姜寨) ,平均值为 67.31%。由此判断,以河南省为代表,我国重点农业产区的农民荒已经居于较高水平,必须引起国家高
18、度重视,从战略上加以应对。 (三)农村空心化为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带来了历史机遇 毫无疑问,农村空心化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了严重挑战。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深刻的农业生产潜在威胁面前,农村空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减少农民” ,进而顺利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乃至现代化提供了历史条件。关键要看我们是否能够抓住机遇,着力化解负面效应,提升农业未来发展的空间和层次。 农村空心化即意味着大量的农民脱离农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行为。学术界较早提出了富裕农民关键在于减少农民的观点(林毅夫,2003;9牛凤瑞,2005;陈锡文,2010) ,而农村空心化所带来的农民减少效益不正是众多学者所追求的历史机遇
19、吗?在土地总量平稳的前提下,农民数量的减少直接会使农民人均土地增加。在此条件下,农业才能实现规模经营,提升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产业化水平,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并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以日本为例,在 1955 年到 1975 年间,农业人口减少近一半,然而农业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率等都在这一阶段取得长足进步。以此来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过程,关键是要协调同步推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 四、农民兼业化与农民职业化:破解 农民荒问题的现实途径和长远选择 “农民荒”是对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直接刻画和形象描述,它不但会造成农村衰落和农业生产凋敝,而且严重危害我国的粮食供应安
20、全和粮食自给水平。因此,必须对我国“农民荒”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进行深刻分析,以提出有效破解之道。 (一)我国“农民荒”问题的特殊性 1.“农民荒”主要表现为农村新生代青年劳动力的匮乏。 “农民荒”在我国不仅表现为农民数量的减少,而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新生代青年劳动力的“脱农” ,农业生产面临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在此背景下,留守农业和老人农业成为广大农村的普遍现象(如表 2 所示) 。2000 年至2010 年 10 年间,我国农村 2039 岁青年劳动力所占总人口比例由33.76%下降到 29.25%,而 019 岁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下降更为显著。在同期,我国农村 50 岁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
21、由 20.00%上升到 27.56%。这说明,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背景下,大量的农村新生代青年劳动力转移10到城市,农业劳动力后继乏人,以农业劳动力供给危机为核心的“农民荒”日益显现。 2.“农民荒”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背景相互交织。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期,预计到“十二五”末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 2.21 亿,占总人口比例也将上升到 16%。在一胎化政策未能调整和人口结构快速老化的现实交织下,适龄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正急剧减少。而另一方面,刘易斯拐点的来临,民工荒导致打工收入的上升,将进一步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我国“农民荒”问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3.“农民荒
22、”是在我国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存在的情况下发生的。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工农业产品“剪刀差” 。粮食市场没有完全放开,在较低的政府指导收购价和化肥、农药、人工等成本快速上升的双重挤压下,种粮收益有限。根据测算,目前农民的种粮收益主要来自于政府补贴,纯粹出自种粮得来的利润只有 7.5 元/亩(袁隆平,2012) 。农业的低收益率造成了撂荒弃田和“懒人农业”现象逐年增多。以河北省易县为例,2012 年全县约有 2 万亩麦田出现季节性的抛荒。事实上,抛荒现象不仅出现在河北省易县。在安徽部分地区也出现这一现象11。因此,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伤害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加剧了“农民荒”的蔓延。在“剪刀差”没有消除的情况下,认为通过提高农业收益率,进而吸引农民回流农村务农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二)我国“农民荒”问题的复杂性 城乡劳动力收益差距从根本上催生了“农民荒”的出现,而我国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