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农业转型与知识农民的培养摘要: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有的陷入了“农业发展的陷阱”,我国应该吸取其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大批知识农民,早日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加快农业转型,促进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转型;知识农民;农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1-0103-04 一、农业转型的呼唤 目前,发达国家已完成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国家正在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阀。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国家和地区陷入了“农业发展的陷阱” ,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对此有识之士进行了深刻反思。1982 年世界银行发表了一篇以农业与发展为主题的报告,时隔
2、 26 年之后,2008 年世界发展报告以农业促发展 (以下简称报告)再次探讨了农业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该报告主要阐述了三个问题:农业是如何促进发展的?以农业促进发展的有效措施有哪些?如何设定和最有效地贯彻以农业促进发展的议程。 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B佐伊克在该报告前言中指出,农业是实现到 2015 年将全球赤贫和饥饿人口减少一半这一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发展工具。在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穷人生活在农村,他们基本以农业生产为主。该报告指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区,要战胜贫困、提2升粮食安全,必须优先发展农业。在亚洲农村,仍有超过 6 亿的极端贫困人口,消除普遍存在的贫困就必须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3、1 西蒙库茨涅茨认为,农业的贡献很多,如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等。德怀特波斯金等人认为,农业是重要的经济部门,穷人离开土地就无法生存。世界银行的报告认为,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农业是农村贫困人口的饭碗,是扶贫减贫的重要途径。同时,经过科学治理,农业还可以提供多样化的生态功能。 发展中国家可以分为三类:传统农业国、转型中国家、城市化国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按照农业转型城市化发达国家(或高收入国家)的路径演变的,但所付出的时间和成本不同。在发展中国家的内部普遍存在着异质性,大规模的商业工厂与小自耕农并存。小自耕农中既有生存型农民,又有交换型农民。在一个国家内部,
4、也可能出现传统农业、转型中农业和城市化农业并存的局面。 农业要更有效地支持可持续发展和实现脱贫,就必须考虑其所处社会政治环境、治理环境以及宏观经济的基础。加强治理,需要着重注意下述问题:转变国家、私人部门和民间社会角色,加强制度建设,进行农业公共部门改革,建立有效的农业管理机构;促进区域整合,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制度和标准以降低贸易交易成本;共同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基因资源保护、粮食安全和动植物流行疾病等全球问题,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等。 这样, 报告就为我们认识现代农业提供了一个国际视角的分析框3架,可以更深刻地认识我国的农业转型,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政策思路。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借鉴国际社会关于农业
5、的发展理念、实践经验和教训,为我所用。 我国曾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国,几十年来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型” ,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农业“转型”的初始条件很差,1952 年我国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国,当时的农民属于典型的“生存型农民” 。二是我国农业起步期(19521978) ,实行改造传统农业与集体化。这一时期城市与农村人口人为地形成“双轨制” ,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我国农业改革期(19781990) ,农村发生很大变化。农民从“绝对贫困型”向“温饱型”转变,但剩余劳动力积累有增无减。四是我国农业快速发展期(19902005) ,在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农业出现了
6、可喜的发展势头。五是今后十几年,我国将从“转型中国家”向“城市化国家”转变,但东西中部地区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先后经历了一系列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从“农业国家”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2011 年我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农业人口,达到 50%以上。这标志着我国已开始向城市化国家过度。2 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也是农业制度变迁、技术变迁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3我国农业转型的基本方向是向现代农业转变,其实质就是使农民和农业更加具有现代性。首先,农业生产组织不断地变革,使之适应地区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变化,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4力、区域和国际竞争力。其次,现代农业要素的不
7、断投入和强化。在信息化条件下,不断地扩散和广泛的应用信息与通讯技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再次,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提高附加值;实现农村家庭收入的增长;实现从自给自足的农业模式向高效开放的现代农业模式转变。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长期以来我国陷入了“物的陷阱” ,即过于依赖体制与技术的转型,忽略了农民的转型,即农民的现代化程度远远没有跟上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这是我国农业转型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国内外对有关问题的讨论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国外在人的现代化研究方面取得不少成果:D勒纳(1958)出版了传统社
8、会的消逝一书,强调人要适应现代化的变迁。A英格尔斯和 D史密斯(1966)在美国社会测量杂志上发表了综合现代性量表、个人现代性的一个比较心理学度量一文,明确提出了个人现代化的概念。苏兹曼(1973)出版了人格现代化 ,V卡瓦里斯(1970)出版了后现代人等,一些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相继发表了一些论文。一些国家的学者还从理论、知识等方面研究了人如何发展,如彼得圣吉(2001)的第五项修炼 、约瑟夫A雷林(2002)的实践性学习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近些年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世界文化报告等对人的知识、现代化问题也进行了研究。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英格5尔斯提出了现代
9、人应具备的 12 种品质和特征。4毫无疑问,他的观点很有价值,但又不完全适合我国的情况。 我国学者李鹏程(1980)在四个现代化与人一文中论述了人与四个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人在现代化中的中心地位。叶南客(1991)出版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人 ,北京大学黄楠森先生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展马克思主义人学基本理论研究,对人的发展规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一些专家学者也发表不少高水平的论著,如许崇正(1990)的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 ;袁贵仁(1993)的人的素质论 ;冯景源(1994)的现代人的困惑 ;景怀斌等(1995)的人的文化素质与现代化 ;韩庆祥(1993)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 ;李德洙(
10、1994)编的都市化与民族现代化 ;靳辉明等(1997)的人道主义与人的现代化 ;郝宗珍等(2004)的人的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赵文禄等(2009)的知识经济与人的现代化等。尤其是中国人学会 1998 年以来多次召开研讨会讨论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随着“三农问题”的凸现,我国对农民转型、农民现代化等问题的探讨也日渐增多。郝宗珍等(1997)提出了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民,实现农民的现代化问题,并对农民现代化的含义、特征、意义、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此后又论述了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状况、影响因素、提高途径。5沙莲香(2001)对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农民观念等进行了分析。6陈庆立(2002)
11、对农民素质的内涵、现状、形成进行了分析,并对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性问题、措施进行了探讨。李学勇(2005)收集了2003 年度我国农民身体、教育、科技素质状况以及相关方面提升我国农6民素质的政策和行动等方面的数据,提出了政策建议。7这些成果中都包含着农民的知识结构问题。 李薇(2003)提出了知识人的概念、培养方法和途径等。8我国一些学者还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初步探讨了知识农民培养的问题。蔡宝珠(2003)论述了知识农民的含义、特征和培养途径。沈雪达(2006)研究了培养知识农民的路径。付企平(2008)探讨了知识农民与创业创新的关系,认为他们是创业创新的第一资源,等等,但上述成果缺乏深入系统的
12、分析。 知识农民至少应具备下列特征:一是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法纪,讲究诚信。二是有一定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注重知识更新,善于学习,善于汲取生产和生活中的经验教训。三是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能努力去抓发展机遇,不轻易放弃发展机会。四是适应知识农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和致富能力。适应多种职业的转换,能在城乡多种岗位上工作。五是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身体健康,性格良好,自信心强,意志顽强。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乐于接受新事物、新经验。六是主体性得到相应发挥,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幸福指数较高。以上可概括为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和价值实现五
13、个方面。 三、传统农民向知识农民演变的模型 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社会生产力对经济、社会和人的进步的推动作用是无比巨大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已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转型,成了“知识农民” ,有的种粮种菜大户、养猪大户、养花大户,已经能够通过7网络与专家学者讨论技术和市场问题,他们的产品也早已走出国门,还有许多农民企业家,创立了一个又一个知识型企业。虽然目前在农村这种人还不是很多,但是随着知识农业的发展, “知识农民”一定会不断涌现,并呈几何速度增长,也许再有 20 年或 30 年,他们就成了一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这正是我国农村和农民的希望所在。加强新农村建设,其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大批知识农民,早日实
14、现农民的现代化。知识农民与整个社会进步是一个双向建构过程,是一种整体上的进化或转化。传统农民向知识农民演变的模型见图 1。 在上述模型中,农业的分化是指,现代农业除了少数地方还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以外,大多数已是现代农业,并逐步向知识农业转变(如各种化肥农药的使用,新的喷灌技术、农业深加工技术、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等等。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土地的减少,相当多的农民通过升学打工等途径进入城市,导致了新的社区的形成。这种新的社区居住的人,已是在城市中工作、生活过多年的人,他们或过年过节或退休后返回农村老家居住,都会带来新的文化和信息,以及新的理念和生活习惯,改变着农村传统文化和习惯。 这里尤为重要
15、的是,农村一些青壮年劳力一般都受过中学教育,他们流入城市后必须学习必要的生存知识和发展知识,一方面企业要对他们培训,掌握必要的、不同于农业生产的岗位技术或管理知识,即使是当司机、厨师,其知识含量也远远不同于在农村种地。同时,城市社会、城市文化对这部分人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改变着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观念。其中相当多的人通过培养或自学适应了知识8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多的能力和本领,成了知识农民。他们中有的回乡创业,有的在城市就业,改变了身份和命运。知识农民的演变模型见图2。 因此,培养知识农民必须从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岗位培训,城乡公共教育文化产品供给、城市文化社区建设
16、、农村文化社区建设上下功夫。这是彻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没有这方面的保障,就会严重影响传统农民向知识农民的转变,必然会影响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知识农民的行为需求模型见图 3。 从知识农民的需求行为模型可以看出,知识农民的行为趋势:他们是不断进取的、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因此,他们是城乡发展的主体,对他们不仅不能歧视和排斥,而且还要从法律上、政策上、投入上大力支持其成才和发展,这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障和前提。 笔者曾分析过日本、韩国、巴西等统筹城乡发展的典型事例,表面上看,仿佛是政府包揽了农村发展的一切,其实不然,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和先进
17、的农村基层组织,再好的政策、措施也难以落实。例如,我国有的农村就出现过政府给贫困农民发的种羊被宰杀吃了,发的种子被当作口粮煮吃了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农村人口众多,政府不可能包办农民的一切。归根到底,加快农民转型,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 四、加快农业转型,培养知识农民的路径选择 面对“知识农业”的到来,许多国家不失时机地建设“新农村” ,发9展知识农业。一些国家通过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提高了农民素质,减少了贫困,缩小了一些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国外农村在法律制度和政策建设、投资、服务、科技推广、保护农业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形成了系统的新农村建设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发达
18、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这些经验很值得研究,同时也要避免“美国农业发展陷阱” “印度农村发展陷阱” 。 农业转型是解决“新老三农”问题、推动农民现代化的根本出路。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到了新的阶段,规模经营不是主要困难,主要问题是农民和农业现代化问题。迄今,我国老少边穷地区的许多农村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耕作模式,人多地少的局面将长期难以改变,许多地方的地形地貌决定了不可能进行规模种植,因此必须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一)走新型农业转型的道路 一是改善外部环境和条件。要坚持城乡、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要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农业政策,改革财税体制,调整城乡再分配格局;
19、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构建平等的全方位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二是实施城市反哺农业战略。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部署,建立农业长效投入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减轻农村负担。要学习以色列的经验,推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事业健康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教育和科技服务,发展知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0要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防止农民因失地而失业,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转变成市民的速度。要有具体规划、制度设计和保障。同时,要解决好“新老三农”问题,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组织程度、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加快其现
20、代化进程,9消除贫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三是抢抓机遇。要适当开放农产品市场,减少政府对农业市场的保护;吸引外资对农业投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如优良的种子、化肥、农药等) ,提高农业生产率;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搞好特种农产品生产。同时,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各省市自治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组建若干农业集团,与国外合作开发农业资源,联合生产,建立“国际粮食基地” ,增加农村劳务输出,增加外汇收入,走出一条外向型、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四是搞好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发展战略,建立 100 个左右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基地,根据现代农业的要求,建立起适合全球化需要的农业发展管理模式。其次,着力稳定农业生产、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农业转型、增强农业活力。再次,完善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政策体系,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护好“大农”和小农利益10。 五是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农业转型的新模式。近些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根据市场需求,大胆实践,创造出许多农业转型的经验,形成了多种农业转型的模式:如政府推动转型、政策扶持转型、依靠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