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谈教育类期刊选题的策划摘要教育类期刊的选题策划应该努力从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对教育热点问题的 “深度挖掘” 、对难点问题的“多向拓展” 、对常识问题的“动态回归”以及对盲点问题的“理性透视” ,较好地实现读者需求与办刊内容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教育期刊 选题策划 读者需求 热点 难点 常识 盲点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教育类刊物的选题策划,努力从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对教育热点问题的“深度挖掘” 、对难点问题的“多向拓展” 、对常识问题的“动态回归”以及对盲点问题的“理性透视” ,可以较好地实现读者需求与办刊内容的有效对接。 一、深度挖掘热点 教育热点问题,必然为读者所普遍关注
2、,也是教育类期刊选题策划的热点。但热点往往又容易变成“烂点”一般说来,要抢到“第一落点” “第一时间” ,成为“独家报道”的几率较小,倘若盲目跟风,没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人云亦云,便又成了淡而无味的“白开水” ,反倒败了读者的“胃口” ,难以留住读者的目光。因此,只有从深度入手,牢牢把握最新的教育政策、教育理念、最前沿的研究动态等热点,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剖析才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2比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启动了对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并于 2012 年年初正式颁布了 2011 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如何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开展评价,成为
3、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一时间,各教育媒体争相推出 2011 版课程标准的“解读版” 。这些“解读版”大多聚焦在宏观层面,对核心概念进行解释,对变化加以分析等。事实上,从理念到行动,其间还有相当的“距离” 。对 2011 版课程标准的解读,更需要立足读者的实际需求,对专家学者的宏观视野与一线教师的微观操作“全面接轨” ,兼顾理论研究和实际教学,帮助读者内化理念,进而有效地将这些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中。为此,笔者所在的期刊教育研究与评论从2012 年第 4 期开始,连续刊发专题研讨:在宏观层面,凸显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约请课程专家、教育大家等对 2011 版课程标准的本质做透
4、彻的解读;在中观层面,强调观念更新,约请教材编写者、教研人员等对课程标准的内容变化加以分析对比;在微观层面,面向教学实践,约请一线教师对践行课程标准过程中获得的感悟和产生的困惑畅所欲言。通过这些不同层面的解读,帮助读者缩短了理念与行动之间的“距离” 。 又如,关于语文教材选文,历来受到语文教育界乃至社会的极大关注。一度,社会对语文教材选文的议论颇多,其中,有指责的、辩解的、说明的。上海有位身为作家的博士家长甚至写了一本对抗语文的书。这些议论有“凑热闹”的,更有不少“乱起哄”的,其中或只看表面现象,或无限放大缺点,或片面理解所选文章,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唯有辩证理性地看待教材,才能清晰地认识并不
5、断地完善教材,进而正确3地使用教材。为此,我们策划了一组“语文教材选文”专稿,分别约请文学院教授(也是教材编者) 、作家(曾经是语文教师) 、中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代表等,从专家、家长、教师、学生等不同的角度来共同探讨问题。一方面,明确语文教材编写策略和选文标准,描绘理想中的语文课文蓝图,提出教材选文“要更多关注文化体系的建构” “做到文质兼美与适合教学的辩证统一” “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童趣”等;另一方面,理性地分析批评意见,指出全盘抵制和否定,既不利于语文学科的建设,也会让教师、家长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如此,通过与教材密切相关的编、教、学三方观点的沟通,带领读者“走
6、进”语文教材,有助于其从更加专业、科学的角度去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多向拓展难点 教育期刊的选题策划,除了顺应读者需求,更要引领读者、提升读者。现实中,对难点问题的探讨,由于其独有的启发价值,分外吸引读者的“眼球” 。所谓“难点问题” ,或是存在分歧(甚至相互“对立” ) ,需要经历交流研讨,在求同存异中努力达成共识;或是理论抽象,令人难以理解掌握,需要多方剖析,慢慢接受和内化;或是缺乏相关知识和思维能力,理解出现误区,需要加以纠偏;或是理论接触实际问题后产生困惑,需要点拨指导;或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需要调整思路,等等。因此,针对难点问题的选题策划,应努力在多向拓展上寻求
7、突破。 比如,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4确提出“教育家办学” ,随之在教育界掀起了研究教育家的热潮。对怎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事实上,教育家的产生都有其复杂的个体和环境的因素。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开拓性,具有宽广的教育视界和胸襟;二是创新性,是先进教育思想的“领跑者” ;三是引领性,其教育实践具有样本意义,是一代人、一个时代所认同和追随的。对教育家的研究,仅仅停留于其学术品格显然是不够的,而应从人格、精神、道德、品性入手,立足时间、空间和未来三个维度,全方位、全景深、全镜像展开探索,从中探寻教育家的生成路
8、径、文化延续和教育品位,让教育家的精神光芒引领当下的教育实践,并观照未来的教育价值,进而影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据此,我们从 2010 年第 9 期起开设教育家研究栏目,每期推出一个人物,分五个板块:自叙、经典、综述、启示、评介,分别从“自我”和“他人”的角度,致力于研究其成长环境,探讨其如何面对特定时期所拥有的教育命题,如何逾越教育困境,如何改革与创新教育智慧,以及对国运民瘼的自觉关心和本能担当。该栏目在读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经常有读者致电编辑部,询问下一期推出的人物是谁。又如,近年来,江苏省教育界启动了对苏派教育的研究,支持“苏派”者旗帜鲜明,但反对声也是此起彼伏。而且,在支持者中对“
9、苏派”的概念界定,有从地域来划分的,有从教学风格来区别的,也是众说纷纭、 “乱象”频生。其实, “流派”的内涵是十分丰厚的:它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与发展,积淀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其风格既有标志5性,又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其代表性人物和标志性成果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立足教育家研究栏目,结合与江苏省教研室共同策划、举办的首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 ,策划了一期特稿,约请此次论坛中的“正” “反” “中”几方各抒己见。各方论见中有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主编、语文教育家洪宗礼的我对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有享誉全国的三位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唐江澎、黄厚江、曹勇军对自己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教育追求的阐
10、述,有原国家督学成尚荣对教学风格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其形成的分析,有大学教授从学理的层面讲述“关于苏派语文的几点思考” ,还有强调教育启蒙、倡导“百花齐放” 、反对“分门立派”的王栋生老师的我的主张:慎言“苏派” ,带领读者更加科学、理性地审视“苏派语文” ,不断开拓中学语文教育的新思路。 三、动态回归常识问题 常识问题由于“司空见惯” ,因而容易被忽视。常识问题看似简单,背后潜藏的却往往是本质问题、关键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常识问题的选题策划,更具现实意义和普适价值。然而,要把常识问题这个“冷饭”炒好,考量的便是选题策划的水平如何另辟蹊径,或从新的角度,或用新的故事,或以新的形式,让常识问
11、题换上“新装” ,让读者“过目不忘”乃至“流连忘返” 。努力通过对教育常识问题的动态回归,引导读者关注、认识、掌握教育常识,进而恪守教育常识。 比如,作为“人之师”的教师,本当是读书人,但无孔不入的功利主义带来的浮躁之风,让一些教师忘记了自己是个“书生” ,经常只是为了应付学校考核或各类评比之需,才会勉强做一点“针对性阅读” 。试想,6一位教师即便原先“才高八斗” ,失去了供给,终有一天会“江郎才尽” ;况且教师自己不读书,又如何带领学生读好书?中小学课程,内容并不深奥,但教师承担的是“既教书又育人”的重担,必须有很高的素养,才能“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对这样的常识,教师应个个心知肚明,但出
12、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往往难以做到,特别是难以做到长期坚持。刊物如果大谈阅读的重要性,或再配上一些读书清单、辅以一些读书技巧,不仅单调老套,更难见其对教师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策划了阅读专题,连续编发了一些学校的读书社成员的阅读故事和阅读思考,以读书心得和读书随笔的形式,大力倡导教师的“非功利性阅读”和“静养式阅读” ,即倡导教师读书超越学科,不在乎是否有用,广泛涉猎各种门类的书籍;在个人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再“小范围”集体行动,交流读书的体会,反思生活的品质,探索教育的真谛。刊发的这些文章有的是与书中观点共鸣或商榷,也有对书中做法尝试的体会,还有对书中议题的链接和延续,更有从阅
13、读中获得的成长与进步通过这样纵横交错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成果展示,鼓励、带动更多的教师进入自觉阅读、自觉思索的行列,进而使阅读成为教师的内在诉求,成为其教育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又如,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爱的艺术” “教育无小事,教育无小节”这些耳熟能详的教育常识,倡导的是教师要努力成为学识厚实的“经师” 、道德高尚的“人师” 、风格儒雅的“情师” 。要达到如此境界,非一日之功,更要恒久修养与千锤百炼。于是,我们开设了教师手记专栏,以散文、叙事等形式,三五篇小文作为一组,展现可爱、7可敬的一线教师们的且思且行或回忆过往,或畅想未来;或反思遗憾,或分享成功;或抒发感悟,或提出疑惑从生活到工作
14、,从思想到行为,从学校到家庭,从课内到课外,从自我到他人,从失败到成功,从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这些文章交织成一个个动人的“变奏曲” ,有效地触动着读者的“视神经” ,引导读者不断调适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专业素养,享受教育的成就和快乐。 四、理性透视盲点问题 所谓“盲点问题” ,或是超越“当前” ,还未进入视线;或是靠近“雷区” ,不敢多加涉猎;或是脱离“时尚” ,不受主流注目。然而,社会的进步、理论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技术的突破,大多源于对盲点问题的大胆、冷静、前瞻的分析和探讨;同时,盲点问题又最能够让读者“眼睛一亮” ,可谓价值非凡。因此,对盲点问题的选题策划,最需要
15、的是摒弃偏激、抛开盲从,拓展思路、开放视界,在理性透视中寻求对其本源的认识,进而把读者视线引向“前方”乃至“远方” 。 比如,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开展爱情教育,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实在是太早了些” 。但不管你承认与否,身处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面对不设防的网络等新媒体,中小学生已在朦胧中对这方面的知识产生了好奇。但丁说:“爱情使人心的憧憬升华到至善之境。 ”莫里哀说:“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她教我们重新做人。 ”事实上,爱情作为人类的重要情感,萌芽于儿童的潜意识,发育于儿童的成长过程,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的。爱情教育可以而且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如果孩子们都能知道,爱情是一种美
16、好的情感,我们的教育为什8么要讳言爱情?而教师所要做的,是悉心地加以呵护,巧妙地施以疏导,促使孩子们产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为此,我们在热点透视栏目,先后刊发了两期爱情启蒙教育专题,向读者介绍一些有“先见之明”的中小学教师所作的思考和尝试爱情教育不单纯是让孩子们理解两性之间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启发他们通过爱情的感受和领悟,抵达生命的本源以及人性完满的境界;通过身边的“爱情故事” ,让孩子们认识到,爱,是一种能力,爱情的核心要素就是爱的能力,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倡导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勇敢地承担起爱情启蒙的任务。 又如,近年来,教育饱受诟病,诸多根本性的问题如教育公平问
17、题、德育转型问题、应试教育问题、教育行政化问题似乎都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于是乎,愤青们的大呼小叫、悲观者的唉声叹气,不绝于耳。面对问题,盲目自大、不以为然者有之,全盘否定、深恶痛绝者也不少,更多的人则选择消极回避, “高高挂起” 。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还是体制问题、社会问题,立足教育又高于教育,跳出教育来看教育,更有助于对教育问题的本质理解和有效解决。基于此,我们在关注栏目,广泛呼吁和约请社会各界人士,包括教育家及其他知名专家(如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作家) 、教育研究者、中小学特级教师等,从各自的角度,大胆地亮出观点,客观地指出病症,清晰地提出建议,明确地给出措施。例
18、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赵亚夫谈文科的三种精神与三种能力 ,从文科的概念界定入手,指出我国文科教育的缺失;强调文科教育对自由的精神、批判的精神、反省的9精神,以及对生活事实、社会经验的判断能力,对历史事实、深入认识人性的理解能力,对价值体系和流行思维的批判能力的培养。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黄玉峰论“人”是怎么看不见的 ,从人性出发,反思中国教育,分析现行教育的五大绳索(功利主义驱动、专制主义坐镇、训练主义猖獗、科学主义横行、技术主义助阵) ,介绍自己的语文教学改良这些文章开拓了读者的思路,有助于读者更全面、更科学地认识和看待教育问题,有助于教育问题的逐步解决。 多年的办刊实践,让我们不断意识到,真正从读者的需求出发,面向教育现实,通过刊物的选题策划和组稿,落实与读者的需求对接,深入透彻地探讨读者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强化读者对常识和盲点问题的再认识,帮助读者解决实际问题,引领读者不断提升,就能赢得读者的认可,使刊物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朱桂莲. “编辑意识”新思考. 新闻前哨,2006(8). 2 陆惠芳. 专业类期刊的选题策划. 新闻记者,2010(7). 3 许小华. 期刊选题策划要在“新、实、真”上下功夫 . 传媒,2011(11). (作者单位: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