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6229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日制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全日制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全日制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全日制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全日制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全日制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摘 要:以某师范大学为例,采取文献、问卷、访谈和 spss 数据统计分析四种研究手法对全日制在读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现状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某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总体一般,其中专业认同的认知水平较高,可情感水平偏低;专业认同程度在所在年级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该专业的认同程度受社会、学校和就业等方面因素影响,基于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认同;专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205-02 教育学原理,原称“教育基本理论” ,研

2、究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求教育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它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该专业所培养的研究生要求具有较系统的教育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并且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运用掌握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独立地进行科学研究,毕业后能够承担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教育学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国家提倡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越发地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形势对教育学原理专业提出的时代要求。完善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对适2应不断变化的专业现实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学者简金斯认为:“在每个地方,

3、我们都遭遇到认同的话语。而且,人们所讨论的不仅仅是认同问题,还涉及变化问题:新的认同的涌现,旧的认同的复活,现存的认同的变迁。 ”1现今认同在多学科领域中颇受学者的关注,值得我们加以重视。本文以专业认同为视角对全日制教育学原理研究生开展调查,呈现专业认同现状,并运用所收集数据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致力于为改善专业认同情况提供参考。 一、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与研究方法 (一)认同 心理学大辞典中对认同的定义为“一个人将其他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而使其本人与他人或群体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 。在现代的简明心理学辞典中,侧重于将“认同”定义为个体对外界的

4、接受,着重强调外界思想观念对个体的影响过程。学者秦攀博则认为,认同是“个体对某一事物或对象在认知了解的基础上的接受和认可,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2。都有从认识、情感、观念的接受和动态发展的方面去理解“认同” 。 (二)专业认同 根据相关文献查阅和研究发现,至今学界不少学者在对专业认同的研究上都强调了在个体对自身认同的基础上对所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和评价,都涉及个体对现在及未来的发展、提升关系。学者王顶明认为对专业认同的解释应该从其结构维度来整体分析,即包含有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这三个方面,他指出“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3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和探究

5、”3。在以高校受教育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中,学者秦攀博指出在校学生所进行的专业学习不是一种职业,而是职前的一种预备。他认为专业认同的结构维度也应是从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付诸的积极行为方面去考察。 结合“认同”与“专业认同”的含义研究,根据本文研究对象和领域的基本情况,笔者对“专业认同”的界定为“高等受教育者个体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并在情感上接受和认可,随之对其专业付诸积极行为的相关活动,过程中受教育者个体饱有积极的内心体验” 。因此,本文也结合对“专业认同”的内涵和结构维度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受教育者个体的对专业的认知、情感、行为这三个方面来展开研究。 (三)研究样本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

6、与问卷、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该专业对象展开研究分析,对江西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学原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选取个案进行访谈。此次调查共发放 36 份,回收有效问卷 33份,有效回收率为 91%。经统计,男生 6 人,占 18.2%;女生 27 人,占81.8%;其中,9 人有过工作经历,占 27.3%,24 人没工作经历,占72.7%(如表 1) 。 (四)研究方法 本文从专业认同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去考察,首先针对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现状开展问卷、访谈调查,结合该专业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对象的个体因素(包括性别、年级、社4会背景)对专业认同水平的影响。基于实际

7、问题的考察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发展性建议。 本研究编制的问卷一共 38 题,分为单选与多选两类。包含专业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其中第二部分的专业认同测评采用 LIKER5 点计分,分为“完全符合” 、 “比较符合” 、 “说不清楚” 、 “比较不符合” 、 “完全不符合” ,依次计为“5 分、4 分、3 分、2 分、1 分” 。总分越高,表示专业认同水平越好。 二、调查结果 (一)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总体专业认同水平一般,其中专业行为维度偏低 根据本调查的实际情况编制的专业认同调查问卷中,把专业认同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分别设计了 6 道题,每题最高 5 分,每个维度满分 30 分

8、。结果显示,该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水平一般,总体评分为49.0,占总分的 66%。其中,专业行为认同最低,为 15.0,占该维度总分的 50%;而学生的专业情感认同水平较高,为 22.9,占该维度总分的76%;专业认知水平占该维度总分的 55%,为 16.6 分,处于中等水平(如表 2:描述统计量) 。 (二)教育学原理男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上都比女生偏高,但总体偏差不大 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该专业男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分别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上都比该专业女硕士研究生的偏高。其中男生在认知维度上比该专业女硕士研究的认知水平偏高幅度最大,为518.3;在

9、行为维度上男硕士研究生和女硕士研究生的认同水平都在 15.0左右,无太大偏差(图表 3) 。 (三)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在年级上存在差异,其中在专业的行为认同维度上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减 在对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的年级差异与认同程度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该专业一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在专业认知维度上的水平一般,为15.5;但其认知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认知维度水平都达到 17.0;在专业行为维度的考察上,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行为认同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依次降低,从一年级的 15.5 到三年级的14.6,行为认同水平偏低;而情感维度上的结果显示,该专业情感认同水平在年级上是

10、“先低后高,再降” ,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依次为21.9、24.0、23.0,总体偏差不大,仍处于三个维度中的最高水平(如图 4) 。 (四)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在有无工作因素考查上并无显著差异,其中专业情感、认知维度水平较高,行为维度水平次之 根据分析结果指出,在该专业中有 9 个人在考研之前有过工作经历(一年以上) ,无工作经历的为 24 人,有工作经历的同学和无工作经历的同学的专业情感维度都较高,认知维度次之,行为维度最低。其中,有工作经历的同学的专业认知水平相对较高,而在情感、行为维度水平上相比无工作经历的同学水平低,但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在有无工作经历的相关性分析上并无显

11、著差异(如表 5) 。 三、访谈结果 6根据问卷数据的分析结果本文开展针对性的访谈调查,依据该专业的实际情况,编制访谈提纲,主要涉及选择该专业的动因、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和看法、对本专业的就业情况以及对该专业的培养机制和师资因素方面。主要结果显示如下。 (一)选择动因 根据访谈调查,该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报考研究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了暂时缓解就业压力,希望有更多的就业准备时间。如有学生表示“进一步求学主要是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实践从中丰富经验,有更多的时间为就业做准备” ,同时也有被访者谈到“具备逃避心态” 。第二,为了更好的就业和出路。有学生表示学历在就业中的影响很大, “

12、希望能通过高学历赢得更好的工作” 。第三,处于亲友的影响。部分被访学生表示亲友的影响也促使自己继续求学和深造。 研究发现:那些进一步求学动机不明确、由于亲友的影响或希望能逃避就业而求学的学生,往往对所学专业的认同程度水平偏低,在读研期间往往没有规划或忙于与专业无关的事务上,如社会实习、兼职等。 (二)所学专业的态度和看法 在前期调查问卷中发现,有近七成以上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表示一般或不了解。在访谈中发现:第一,实际与预想不一致,与读本科时没什么差别;如“老师还是一样的站在讲台上对着 PPT 教授理论,很少有互动” 。第二,专业的有效培养程度不高,学生觉得自己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专业

13、素养。 (三)本专业的就业情况 7在前期的问卷调查中,有八成以上的被访者认为该专业在就业领域没有优势,如“当中小学教师吧,就业单位嫌不够专业,没有学科针对性;当高校教师吧,资格又不够;剩下的出路就是中专教师,自己创业,或找与本专业不相关的工作” ;“我们这个专业就业好像不是很容易,因为现在高校都要求要博士了,大中专呢又要求本硕是一个专业的,这对我们就更不利了,因为我们专业很多人都是跨专业考过来的。如果去初高中教书的话,我们都不占优势,因为初高中根本就没有教育学这个学科,专业又是不对口,去考公务员,职位表里招教育学的是少之又少。 ” (四)专业的培养机制和师资因素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专业的

14、培养和师资对专业认同水平的影响显著,七成以上的被访者表示:第一,课程设置不完善,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我认为我们的培养机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没有考虑到很多学生都是跨专业考进来的,应该安排一些选修课来补充我们的基础知识;还有就是能够给大家提供实践的机会,让理论能够付诸实践,也有利于我们去检验理论,更加能够体会在实践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否则我们就是纸上谈兵。 ”第二,没有有效、充分发挥师资力量的优势。 “由于没有中小学的实践机会,我们很难体会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学习到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眼界和专业思维都很难提高和发展” ;“另外导师们的科研实践能力肯定是没话

15、说的,都很强,但是对于学生的指导却很少,我认为导师应该每个星期跟学生至少有半天的交流时间,指导一下大家的学习,解决大家的困惑,虽然说研究生的学习靠的是自己,但是总还是需要有人在前面指引8一下的,而不是任由学生自己抹黑的学习,这种完全的放养式对于我们可能是弊大于利” 。 四、结论和对策 研究结论:第一,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总体专业认同水平一般,其中专业行为维度偏低;第二,教育学原理男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上都比女生偏高,但总体偏差不大;第三,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在年级上存在差异,其中在专业的行为认同维度上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减;第四,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专

16、业认同水平在有无工作因素考查上并无显著差异,其中专业情感、认知维度水平较高,行为维度水平次之;第五,全日制教育学原理的专业认同程度受到求学动因、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和看法、对本专业的就业情况以及对该专业的培养机制和师资因素的影响,综合涉及社会、学校和就业三大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去重视和改善现阶段下的专业认同水平。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专业宣传和入学教育指导 通过加强专业宣传可以普及学生对该专业特殊性的了解,明确考虑自身情况是否与专业期待相契合;适当加强专业报考的分析辅导,使更多的学生能有机会与该专业的导师交流,在报考前深入了解该专业的培养机制

17、,充分考虑自身的未来定位是否与该专业相适合。一方面为学校从源头上抓好招生质量,一方面也能保证报考学生的专业认同和专业信念,另外,加强专业宣传也能让社会进一步了解该专业的社会地位和作9用,加深良性互动。在入学后,应加强入学指导方面的交流,深入体会专业优势和学习要求,明确学生的学习规划,加强学生的专业认识,加深专业情感。 (二)完善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 对于该专业的学生部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有着本硕非同一专业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学科背景的情况具体安排,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专业认识和提高专业情感,提升专业认同水平。 1.加入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在实践的过程

18、中指导学习,加深理论的深刻体会,根据实践反馈的结果由导师带领学生开设专题研讨,更好地培养专业思维。 2.以人为本,有效发挥师资力量。导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切,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克服专业学习方面的困难,大部分学生表示希望能得到导师适当的专业指导和帮助。而现阶段该校的大部分导师忙于科研和行政,无暇顾及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对专业学习中的困难无法给予及时的重视和帮助,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有极大的影响。对于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应合理给出培养指导、实践或理论学习的机会,加强“以人为本”提高专业认同水平。 3.重视健全就业指导体系。研究表明,就业情况对该专业学生的认同水平有很大影响,其实,一个专业就业前景

19、好坏不仅与专业本身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有关,还与该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关,也与该专业所在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有关4。 “学有所成”的激励对专业认同进一步10发展和持续十分重要,社会和学校应对学生的就业现状加以关切,建立完善的“互通机制” ,有效发挥社会、学校的就业资源,及时反馈信息针对性的完善专业培养,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enkins. Social IdentityM.Routledge Publishing Group,1996:7. 2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王顶明.对专业认同有关概念的理论述评J.学园,2008, (2). 4李慧敏,胡成功,刘浩.法学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2008,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