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正视现实世界【摘要】从另一新的视角去对凯博文的道德的重量一在危机和无常前的内容进行探讨分析。从文中故事人物所从的“风险社会”中的行动,来探讨故事人物如何从宗教教义与现实行动的剧烈冲突和对抗中,通过借助伦理道德经验找到出路,在善与恶、美与丑之间,实现了一种美学意义上结合;从面对灰色行为区域与地方道德经验之间的较量中,如何实现自我拯救;如何身体力行道德经验的实践,塑造道德模范,用以影响他人。 【关键词】风险社会;宗教教义;现实行动;灰色区域;伦理道德;美学结合 在进入 21 世纪初期,美国医学人类学家阿瑟。克莱曼出版了他的又一部医学人类学专著道德的重量一一在危机和无常前 。作者
2、选择在此时出版此书,有其鲜明的政治背景和全球环境下,有其深刻的理性思考和教化全人类的深远意义。作者说过他花了好多年才完成这本书,并非是他的学术水平不够,而是作者顾及到普通的广大读者的通俗易懂。他之前写过几章内容,都是详细的历史和哲学的论述,意在为讲述的故事搭建框架,因为学术性太强,与自己本意要为全人类写的书的内容不相符,故而放弃。他想用一部浅显易懂的著作来警醒全人类。在世事多变的今天,在危机和无常的日常生活面前,人们该向何处去?人们该怎样面对事实和处理事件。 2一、警惕“风险社会”的无处不在 作者通过目睹 21 世纪初期的 911 事件、反恐战争及伊拉克战争给无辜的平民造成无尽的伤害。看似安全
3、的美国社会和富裕的中产家庭,也不能保证人们能抵御生存危机和生活的无常变化。美国每年有数目惊人的中产家庭破产,把人们的生活推到危机的边缘;看似工作稳定的行政人员,因突发疾病,健康灾难让家庭生活突然陷入经济困境;战争给平民和参战人员的烈属带来的伤痛;自然灾害让人们无家可归;在外人看来是非常体面和优裕的职业一一软件工程师,因失业而消沉,甚至想到自杀;受到过优质教育的穆斯林女孩为讨伐异教徒的事业,甘为人肉炸弹;传染病的流行让人们惊恐等等。作者意图说明生存的危机和生活的无常不是哪一个阶层和群体所能幸免的。正如他提出的看法:“危机和无常是生活本身不可避免的一面。 ”(克莱曼) “任何一种此类公认的不幸事件
4、足以击破我们对那些视为珍贵的东西的把握,摧毁我们自认为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信念。 ”作者之前没有在短时间内经历那么多的人生阅历,对世事的无常变化也可能理解不深,以及很多过去看来是非常合理的解释,现在看来却是无稽之谈。也许是由于自己的疏忽;也许是自己没有看透现象背后的本质,因为之前没有这么多的人生阅历,不足以识破假像。正如作者所说:“我用了几十年,才放弃用专业解说作为挡箭牌的自我保护,真正倾听和理解他的话。这也就是他反复要求我看到的生活真相,无法用在道理上无法说明,技术上都是可行的之类来搪塞;探寻生活的真相,就会为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感到羞愧。 ” 在众多的危机和无常面前,我们只是对对付驾驭生活的
5、限制产生无3奈,对生存状态作并不是杞人忧天的担忧,于是我们采取种种策略方法来对待生活;有拒绝面对现实,假装冷眼对世俗;有靠消磨时间和消费金钱来躲避现实;有迷信科学技术来解决一切问题的至高魔力;有诉诸于技术帮助,祈求金融分析师、保险推销员、心理医师、安全专家和许多其他专业等技术手段来对我们的生活进行“风险管理” 。然而,这些专业人员都只会指责 Ati没有作好对付灾难的准备而已。这些都是迷惑我们的专业技术和文化对策,只是蒙蔽我们看到生存环境的本质,为了让社会正常运行,他们试图缓解或解除人们的焦虑而已,除此,别无他法。诚然, “当我们遭遇不测时,四处碰壁,头破血流,我们不得不承认自身的脆弱,但又不得
6、不坦然面对危及我们生活和生存环境的庞然大物。亦正因为年轻,就难免资历浅薄,缺乏足够的对生离死别,忧虑焦燥和失败失意的体验,也难以使我们懂得现实的冷酷的一面。 ”凯博文写该书的目的和意图是要告诉我们,危机的普遍存在性,维护自我形象的虚假性,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地错误塑造自我形象,我们不能预见我们的前景,我们拿什么来为以后作准备呢?“如果我们可学习面对真实的现实,那我们就可以生活得更好。 ”“凯博文大力倡导人们对社会风险保持警惕的理由是极为耐人寻味的。通过其在医学领域丰富的实践观察,为人们揭示这样一个隐秘的事实,不难想象,作为一位有着多年医学实践经验的执业者,他的批评将会多么与众不同。 ” 二、宗教
7、教义与现实行动的美学结合,从伦理道德经验中寻找出路 凯博文在文中提到“我们必须从克服自己对危机和无常的否认,确认从我们的生存环境做起。从彻底战胜的意义上说,生存的威胁和生活4的种种制约是我们无能为力的,因此,我们应该从伦理、宗教和美学的意义上理解它们,把它们看作是伦理、宗教和美学的挑战。 ”凯博文在封面引入伦勃朗的油画浪子回头 ,希望我们能将美学传统和宗教结合起来,参透生活的实质,建立起在经历灾难和失败的痛苦之后,所感悟的的道德意义的最有力的方法。在书尾,凯博文引入一幅很久以来对他所吸引的毕加索的画“医学院学生的头像”一张嵌在非洲面具中的脸,一只眼睛睁着,另一只眼睛闭着。凯博文认为:“油画象征
8、医学院学生要学会睁一只眼看患者和人世的病痛困苦,但也得闭一只眼,保护他们的信念,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但凯博文把这画寓意推广开来:睁一只眼,看清世界的危机性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无常性;闭上一只眼,避免只看到负面性质,乐观地过日子;感知道德价值,更好地从事有意义的事业。但凯博文所说该书中的美学意义并不仅非如此浅薄地展示给读者,更为深层的应是凯博文在文中的内容的理解和说理,在宗教教义与现实行动的冲突中,通过美学意义的结合,找到了伦理道德的这条解脱道路。正如精彩的女子斯洛克大赛一样,我们不仅仅看选手的优雅气质和年轻貌美的画面,更重要是看精彩的角度球球技,这两者的结合,让人产生美感。 温思罗科恩(Wi
9、nthrop cohen)是一位二战后复员的老兵。复员后,根据美国退伍军人的福利待遇法律一一 GI 权利法案,他获得法学院的奖学金进入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在一家规模较大的法律事务所工作,事业很成功,现已成为一家法律事务所的资深合伙人。他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满,成为当地的名流。父亲是第二代美国籍犹太人,一生经历数次5失败的小商人;母亲是教师,是不拘泥于教规的犹太徒。期望他能出人投地,望子成龙,母亲给他取了个具有贵族气和新教徒色彩的名字。果不违母愿,他很成功。但随着年龄一天天老去,他感到非常沮丧,神情悲哀,睡眠不安伴有早醒,高度乏力,有深深的负罪感,看不到人生的希望。而促进这一变化的意然是在第二次世界
10、大战中,太平洋战争中,他打死了一个手无寸铁的日军军医,军医死时,眼睛直盯着他。此后让他找不到任何借口为自己辨解,找不到任何方法清洗他的罪行,于是他深深的自责和忏悔,因为科恩本可以把那位日本军医抓起来的,而是打死了他。尽管凯博文对科恩解释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但科恩依旧放不下那悲恸的感情涌动,呜咽不止。 我们知道,90%以上的美国人都是有宗教信仰的,科恩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一生的意识形态是与宗教教义有关,是宗教主义的意识形态。那些杀害无辜的人的事,对他来说在平时是绝不可能做到的,是战争逼迫他改变了自己,让他不得不做那些罪恶的事;是战争让他背叛了自己从小接受的对宗教的信仰。从小家庭总是教育和鼓励他要做
11、有道德的事。母亲用自己的人道主义教导他要爱书本,让他知道犹太人是特别与众不同的,他们来到这世上是来做善事好事的,是与上帝连在一起的。对科恩来说,战场上打死的那位日本军医,尽管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位“法西斯杀人机器”的“修理专家” ,但在科恩以后的意识里,当时军医手无寸铁,没有反抗并已投降,本不该打死的,他却打死了。这一现实行动与他从小所受的宗教教义产生了严重的冲突,他不断地极度自责、忏悔,无法补救他已做错的事。尽管凯博文认为:“他的症状符合美国精神病协会出版的第三版诊断和统计手6册几乎所有抑郁症的主要症状。 ”按照抑郁症的方案进行心理和药物治疗,并且疗效不错。尽管科恩的妻子和女儿十分感谢凯博文对他
12、的精神“故障”的治疗,但科恩从来不感谢凯博文,他对凯博文的解释和治疗心存不满意,认为凯博文是社会共谋的一部分,只是为了掩饰像他那样的战争经历后遗症的,根本没有揭露他心底自责的真正的原因。但那是凯博文也没有参悟到其中的深层原因,他只照书执行,在他的诊疗笔记里,隐含有科恩的追求伦理道德观念的部分信息也被他遗漏和忽略,甚至认为科恩的那些话是对凯博文的医疗能力是一种不信任和威胁。事隔多年以后,当凯博文目睹了:“发生在伊拉克的暴行,在阿布哈里卜(Abu Ghraib)的美国军队监狱里的虐囚丑行,羞辱囚犯,侮辱攻击囚犯的文化价值观念,滥用刑具等,不但无罪而且还受鼓励;用军犬攻击威逼年轻的俘虏,纵容军犬侍机
13、咬人;逼迫战俘集体作性交姿势;毒打因犯等。在军队手册所规定里,只不过超出一步或两步而已。这时,凯博文意识到是战争让人们的思想扭曲,让悲剧再重演,开始省悟和理解了科恩再杀掉了一个“无辜的人”后的无尽悔恨。杀害了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拥有“耶稣形象”的人,对科恩这样成功的人来说是万万不该的。凯博文开始领悟过去对科恩的不满的诉述。 “他的问题的症结是灵魂的不安而不是精神创伤;是道德危机,而不是恋母情节的精神冲突。 ”凯博文“从科恩的道德勇气和对这个世界勇于严厉的反思的忠诚里;从他不惜用大量言辞表达对不可改变的事实的极度自责和忏悔中看到了人类的希望。在严重的危机和残酷无常的现实中,希望,会改善人们的境况
14、行动。 ”科恩的病案正是宗教、伦理学和美学完美的结合所建立起来的新7的意义,创造了人类希望的领域。虐因事件似乎是科恩杀害日本军医的历史重现,这时凯博文进发了再次认识该事件的心灵的火花。这使他创作这部书的思想已成熟了,不得不出这部书的时候了。 查尔斯肯特沃斯贾米森(Charles Kentworth Jamison)是一位新教教区牧师,年轻时,风流成性,在妻子患妊娠高血压后,他为了妻子的高血压作虔诚的祷告,表达对上帝的神圣尊敬。不久他妻子的高血压降至几乎正常,他认为是神的旨意起了作用,他不能像以前那样继续风流快活下去,他似乎听到上帝的命令。他决定听从上帝召唤而成为牧师。他向他的妻子解释说:“他不
15、是承诺原教旨主义者的责任,他信奉教义上的自由主义,而在个人行为上又能自我诫律的新教。 ”以后,他在新教区成了一位受人尊敬的牧师。在某一天,一位应召女郎让他的思绪又再次乱舞了。但新教的教义又让他必须压抑住自己的性幻想。就在新教教义和性幻想的激烈冲突之间,引起了他剧烈的头颈疼痛,一次次地击退强行闯入他的思绪里的性幻想。贾米森称之为“神的调解” 。他先是解释为“上帝的惩罚” ,尔后认为是“上帝的恩赐” ,以致到最后他把疼痛看成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仿佛痛苦使他的精神升华,接近高尚。在他的眼里,疼痛就是一种拯救,让他泛滥有害的欲望转换成上帝的恩赐和赎罪。在他看来是疼痛让他在新教教义与性幻想的较量间找到
16、了平衡,让他回归伦理道德的道路。这又是一次美学意义上的结合。让伦理道德战胜邪恶的意念。 艾迪。鲍恩克特一雷马克(Idi Bosquet-Remarque)是个美籍法国人, “是驻非洲国际援助机构和欧洲基金会现场代理人,她几乎把一生都8贡献给了穷苦平民和身陷困境中的难民。 ”艾迪的祖父母很穷,战后移民到美国,由于曾经为贝当政府做事,惹来政治上的麻烦,最后不得不离开美国到法国居住。她祖父在二战时期协从犯的往事令她不耻,她始终与之斗争。 “凡是与她祖父有关的可耻行为一一帮凶、种族主义、不讲道德、没有责任感等等,在她自己的生活里,她都要与它们对着干。 ”这些事竟成了她在极其因难而又以崇高的献身精神从事
17、人道主义救援的最初根源。 “她和她的家庭信奉天主教教义,特别是解放神学,说明受苦受难的人们应该首先得到解放,这是社会公正和拯救人世的出发点。她读过多种巴黎伦理学家和犹太神学家伊曼努尔。列维纳斯的著作。他的思想成了她的思想,那就是:伦理道德位于一切之首。帮助处于困境中的其他人而受磨难时,痛苦才是有意义的,并使心灵相通成为伦理的核心行为。 ”我们从这些可以看出宗教教义、神学思想与她祖父的过去行为发生了冲突,对她的心灵造成了不小的震撼,加之她读过伦理学著作,这又让她从前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这让她决定一生从事人道主义援助,为她的家庭赎罪,解救自己的灵魂。即使在极度困难和恐怖的环境中,她依旧决不会逃跑
18、。 三、面对灰色行为区域与地方道德经验之间的较量。如何实现自我拯救 笔者认为艾迪是该书中形象最复杂的一个物。笔者倘使把她称为双面人。她不但拥有因宗教教义与祖父的过去行为发生冲突,让她找到伦理道德这条道路来为她和她的家庭赎罪。她还有身处于灰色行为区域中,在与地方道德经验的较量中,拯救别人,同时她也认为是拯救她自己的9家庭。 “所谓灰色的行为区域是指介于坚持道德标准行为和破坏性的非人道的行为之间的行为状态;这是一个难以守住的行为区域,因为在这一范围中最浑浊而烦恼的道德经历表明,生活在这一区域是极不容易的。 ”“列维对绝对地区分善和恶提出了质疑,同时提出生活的灰色区域概念,在灰色区域里的普通男女最终
19、会做恶事,在列维看来,灰色区域就是地方的文化环境,在这里,不只是病理因素,而且道德准则和标准正常的日常生活也制造恐怖和悲哀。 ”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到,艾迪在战乱频发的非洲地区从事人道主义援助工作,她竭力为那地方的贫民和难民进行援助,缓解她们的困境和改善她们的生活和卫生条件。在那里的官员贪腐;政府机构瘫痪;政权更替频繁;战争把乖巧的小男孩会变成杀人的帮凶;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等。在这些境况下,她的很多同事都纷纷转行,逃命要紧,而艾迪却一直坚守岗位。她也曾经怀疑过自己,但她却没有退出。她用自己的伦理道德与之抗争,不仅拯救许多苦难中的贫民,在她看来也是为了拯救她的家庭,为家庭赎罪。但当凯博文在一次会议上
20、问起艾迪时,她竟被别人忘记和弄反了。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际圈和关系网,那两位参加国际会议的官员记不得艾迪,并不否认艾迪的工作成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艾迪的事迹肯定会被新的一轮又一轮的优秀的国际援助专业人员淹没在人们的记忆里。所以凯博文会后立即写下艾迪的故事,让人们有幸一睹这位国际援助人员的伦理道德风范。 萨莉。威廉斯(sallly williams)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和女老板,经营着一个有特色的画廊,同时她是一位艾滋病患者,但她从过去的“索取者”转变成现在的“给予者” 。她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华丽的转身。在她少10年时期,她和弟弟及母亲被酗酒的父亲打骂、虐待,甚至将她和弟弟乱扔,像扔破旧的玩具娃
21、娃。这些在她的心理留下了阴影,她沉默,把它当作秘密,这对她的善良、爱和感情关系造成了腐蚀,剩下的完全是龌龊、错误之类的事,她不相信任何人和事,甚至不会想象善良的行为。这些在她的个性形成时期铸就了她成为“索取者”的“内在的妖魔” ,让她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感觉不到自我以外的真正的价值;形成孤僻的性格缺点的重要原因,导致了自己的毁灭行为;对子女不尽责;吸毒、卖身、酏酒。 “她看不到她周围的不公平的人之处境;听不见来自我们地域环境要求矫正这些不人道的人之处境的呼声,是她的自我中心存在和膨胀的环境条件及时代的危险的文化势力导致了自我毁灭行为,也看不到一丝希望。 ”然而,有一天她突然从泥坑里趴出来,大声
22、呐喊说:“我受够了,到此为止,不要再糟踏我的身体和我自己。 ”她用她自己的意志力成功地戒了毒,开始从追求自己的兴趣一一画画。在她处于事业成功的时刻,却发现自己患了艾滋病。但这次她勇敢地面对自己,承认现实,她没有再次沉沦下去,没有认输。这次她不再把她患病当作秘密,不再沉默,而是将患病之事一五一十告诉她的亲人,这样并没有遭到家人的唾弃,而是远离她很久的亲人纷纷回到她身边,给予她爱、关怀和宽容,让她找回了真的自我,再次实现了自我拯救。她超越了过去;找到呼唤责任行为的动力。她强调:“活一天,就尽一天责任。 ”她感到自己又回到了正常的生活,她有深重的责任感,她要认真地对待她所有的一切,以新的方式重新建立自己的人际圈、工作圈和亲人关系。她认为舒适的、有特权的世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她要让人们清醒。她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