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社会工作促进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的策略研究自 2012 年 5 月以来,笔者以一名社会工作实习生的身份角色进入昆明市 Y 社区 Z 服务中心(NGO)长期参与流动人口社区服务实践。与此同时,笔者也参与了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的“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动人口子女性健康教育项目”服务。然而,在笔者进入昆明市 Y 社区以后,却迟迟未开展服务,相反,更侧重于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因为笔者心里是有疑惑的。在笔者看来以项目的形式介入流动青少年,由于项目本身就已经预设了某种目的,那么这种形式下的“专业需求评估”到底是项目的需求还是案主的需求呢?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社会工作小组服务实践又是否会陷入“为了小
2、组而小组”的误区。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笔者决定带着疑惑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重新评估流动青少年的真实需要。通过与服务对象的“同行” ,笔者发现流动青少年确实存在着对性教育服务的需求,这个服务不仅仅是项目的需求,更是服务对象的需求。后来,通过长期的服务实践以后,笔者也逐步加深了对于流动青少年性教育服务的认识和思索。随着小组活动的开展,实践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入,流动青少年、性教育逐步扎根于笔者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成为笔者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小组活动服务结束以后,留给笔者的有组员们爽朗的笑声,同样也有迷茫与困惑。但笔者深知,虽依旧是困惑与迷茫,却是人生道路完成蜕变的重要一步。因为困惑,才会思索,因为思索,所
3、以进步!正是充斥着困惑与迷茫,催促着笔者不断努力,不断思索。 2一、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研究的意义 从理论角度看,理论研究是推动实践的重要基础。正确的理论研究能够促使实践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开展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研究是有效推动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保证。其次,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来进行流动青少年性教育服务,将为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理论创新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 从实践角度看,性教育服务是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流动青少年的基本权利。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将完善流动青少年公共服务体系,达到预防和控制各种传染性疾病、减少流动青少年性犯罪的目的。其次,通过流动青少年性教育服务,可以促进流动青少年的健
4、康成长,进而有助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的生活和人生发展,也会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第三,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导下的流动青少年性教育服务,将服务融入于社区,扩大了社工的社会知晓度。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社工服务的师生们积极融入社区,参与到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服务对象对社工的认知一点点深化,走过了陌生认识熟知接纳这一过程,让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了解了社会工作者,提高了社工的社会知晓度及社会认同感,丰富了社会工作在流动人口领域的本土化探索,有助于促进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二、流动青少年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流动青少年性教育逐步进入专家、学者的研究视野,虽然取得一定成绩,
5、但从总体上看,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的实施显得3举步维艰。理性审视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的开展情况,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流动青少年性教育内容片面 目前,对流动青少年性教育偏重于生理知识以及疾病预防。笔者认为,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绝不能是单一的性生理教育,其内容应该更为广泛,应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的自我保护、性法律、性人权、人际交往等等。笔者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点:性教育离不开性别教育。 流动青少年性教育,往往忽视了性别教育,对于性多元教育更是绝口不提。而即使涉及到性别教育,较多是性别刻板印象教育,即使能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教育的禁锢,也往往会陷入其他误区。 笔者在开展小组工作中,部分流动青少年通过角色扮演
6、的形式分享了自己认识的性别平等。其中存在着以下误区:第一,忽视了男女平等的本质是人格的平等,狭隘的追求绝对平等。第二,把男女平等误解为男女之间的对立,没有理解男女平等的核心是男女共同发展。第三, 即使采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两性问题时,也往往本能的就将女性作为关注点,毋庸置疑,在传统文化的禁锢下,社会性别对于女性的压迫确实很大,也应该关注女性,但是社会性别同样的给男性带来了束缚和枷锁,同时也使他们成为“强大”的奴隶。 因此,社会性别主流化不仅仅关注与女性,也应该关注男性。性别平等教育不应该是性别刻板印象教育,也不应该是极端女性主义范畴下的性别教育。我们的性别教育应该吸收女性主义的思想,也要吸收男
7、性解放的思想,如此,两性平等的构建才是对男女两性共同的解放。 4(二)缺乏性教育监督评估机制 性教育监督评估机制作为一个系统化的概念,是指对性教育监督评估的制度建设层面、组织机构层面以及体系动力学层面的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等各种要素的总称。它可以保证性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科学的说明性教育对性行为及性健康状况的影响,并可以看出性教育服务主体对性教育的重视程度,发现工作中的遗漏和不足之处。促使我们改变性教育策略,指引我们用最少的花费取得最大的收益和效果。 而事实上,缺乏性教育监督评估机制是我国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发现,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流动青少年学业教育的监督评估机制,以学校教
8、育为例,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自评为主,监督为辅”往往是学业教育监督评估机制的指导原则,其监督评估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相反,流动青少年性教育却隔离于教育监督评估机制之外,仍处于“真空”状态。 “真空”并不是指“没有” ,笔者在此使用“真空”一词恰恰想表达缺乏系统的性教育监督评估机制。目前,针对流动青少年性教育效果的评估大多局限于专家、学者的研究,而其成果也往往不对外公开或者仅限于学术讨论,并且监督评估工作也不具有可持续性特征。 (三)性教育服务主体各自为阵,难以互补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性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获取性知识渠道日益多元化:家庭性教育,学校性教育,同伴性教育,社
9、会性教育。提供服务的主体虽包括政府、社区、学校、家庭、社会组织、医院、媒体,主体具有多样性。但是提供服务的主体具有多样性,并不5意味着效果好,提供服务主体的数量与效果未必成正比关系,实施服务主体之间只有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才能充分发挥性教育服务主体多元化的优越性。近年来,我国性教育服务主体之间虽然增强了相互的配合,但由于性教育的目的不一致,因此理念、方法、侧重点各不相同,仍无法发挥主体多样性的优势,往往各自为阵,难以互补,不仅没有实现1+12,更造成 1+1 笔者探访 Y 社区时,发现各类医疗机构的小广告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无痛人流” 、 “终止妊娠”等相关内容。可以清晰的发现,在此时的医疗机
10、构扮演的性教育主体角色是站在性行为发生后减少危害的立场,站在安全性教育的立场。然而,针对流动青少年性教育民办老师则往往站在禁欲型性教育的立场,灌输“性耻感”理念。 面对迥然不同的两种立场与答案,流动青少年是充满困惑的。在现实生活中,似乎谈其性教育,似乎我们都可以侃侃而谈,然而事实上,针对性教育,其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模板,关于性相关问题也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也是性教育真正的难点所在。 三、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的出路 (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导下的性教育实践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导下的性教育实践与传统性教育实践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以人为本,与“需”俱进。 “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
11、”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而与“需”俱进则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导下的性教育实践,是以人为本的性教育实践。 6第一,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性生理及心理需求,以服务对象为本,根据流动青少年的特点,运用小组工作中游戏、情景剧、集体讨论等专业方法与技巧,使在学校中干巴巴的教学模式变得生动具体,进而弥补学校性教育中的不足。 第二,通过回应需要去满足需求。通过本次流动青少年性教育实践,笔者发现虽然服务对象对于性教育服务是有需要的,但对于参加小组活动的本质动因却是对于归属与爱的需求。流动青少年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在城市中是被边缘化的群体,参加小组活动的本质动因是归属
12、与爱的需求,享受性教育服务却是附属物、副产品。在 Z 社区服务中心,笔者发现很多流动青少年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几乎把 Z 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都参加了(甚至有些学生发现与学业、自身的经历相冲突,却仍乐此不疲的参加) ,像这些青少年往往较为开朗,敢于表现自己,在参加兴趣小组的过程中,不断寻求老师的认可、自我的肯定,而自我肯定的方式多数来自于老师、家长的认可库利“镜中我”理论。以这样的方式,去满足归属与爱的需求。另外就是一些比较害羞的青少年,在小组过程中,往往不怎么讲话,害羞于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在整个小组过程中,以聆听的方式为主,从内心深处渴望获得归属与爱的需求,却又自己给自己打着一把保
13、护伞,有一个青少年在小组过程中分享到:在课堂上,无论自己说什么,不会有嘲笑。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导下的性教育实践,不仅仅是单一的性教育服务,而是通过回应流动青少年的性教育需要,去满足他们的需求。 2.整合资源,增强归属感。社会工作在开展性教育服务时,能在性7教育实践中起到整合资源的作用。笔者在服务过程中,不断整合 NGO、民办学校、社区的资源,通过大量的调研获得了关于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状况的一手资料。同时,通过介入与干预,也使得 NGO、民办学校、社区逐步意识到流动青少年性教育服务的重要性。在 NGO 机构中的性教育服务过程中,笔者通过激活已有的机构资源,为流动青少年创造了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流
14、动青少年性教育小组这一平台,改变了他们以往自我封闭的状态,使其学会与人交流,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对小组组员的赋权,挖掘流动青少年的自身潜力,使其在小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我,充分调动流动青少年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了一批社区志愿者活动骨干,增强了他们对于机构、社区的归属感。笔者相信,这亦将成为社区性教育服务的重要形式。 (二)具体建议 1.破除陈旧的性教育观念,树立开明的性教育观念。破除陈旧的性教育观念,树立开明的性教育观念是流动青少年性教育发展的首要前提。笔者认为开明的性教育观念必须是以学生为本的性教育,学生才是性教育的主体。在具体服务中,转变狭隘的态度来面对青少年性教育就是第一步。每
15、个人从小就有与性的接触,拥抱、牵手都算是其中的一种,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更是很多家长不知所措也是极需正视的问题。我们提倡性教育,并不是不分年龄不分阶段地把所有与性相关的东西囫囵吞枣地教给青少年,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应该掌握的知识,对于这些知识,家长、老师都不应该耻于去谈,我们想让青少年在遇到与性有关的问题时更加坦然,更加理性,那么我们也应该先坦然和理性起来,唯有家庭、8学校和社会的共同面对和努力,一些自尊自爱的性责任感、性道德观才会全方位地树立,性教育的目标和期望也才可能达成,对一个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影响也才能持久并富有效力。 2.构建多元立体化性教育服务体系。流动青少年性教育服务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
16、工程。但目前性教育还处在一个各自为阵、难以互补的局面,因此,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多元立体化性教育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首先,加强学校性教育,学校是性教育服务的最佳场所,而其中同伴性教育也是性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笔者以为鉴于民办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现实情况,并没有必要专门聘请性教育方面的老师,但是必须加大对民办学校老师相关知识与方法的培训力度。其次,家庭是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鼓励家长为其子女提供家庭性教育。同时加大对其性教育方式、内容的指导。再次,由于流动青少年成长环境的特殊性,社会性教育将有效弥补家庭性教育的缺陷,作为学校性教育的有效补充。在社会性教育中,应重视纳入各类社会
17、服务组织,使他们成为流动青少年性教育的新鲜血液。 构建多元立体化性教育服务体系需要各方面倾力为之。多元立体化性教育不在是各自为阵,难以互补的性教育。它是在开放的性教育理念下,各性教育服务主体之间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服务主体多样性的优势,创造 1+12 的局面的服务体系。 3.完善性教育监督评估机制。性教育监督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针对我国目前性教育评估工作的现状,要建立9起较为完善的性教育监督评估机制,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第一,针对性教育的具体特征,有效借鉴学业教育监督评估机制。目前,我国的学业教育监督评估机制已日益完善,充分借鉴学业教育监督评估机
18、制可以有效降低性教育监督评估的成本。第二,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估指标体系。在选用更为科学、更能反映性教育质量实际的教育指标的同时,选择一批反映性教育发展环境、体现性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指标,关注反映性教育质量、公共财政投入与产出效果、教师队伍建设等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第三,在性教育监督评估体制中,应鼓励各性教育服务主体互为监督评估的主客体。只有这样,各服务主体才能相互了解,相互补充,真正做到以评促建。 参考文献 1 徐莉,刘爽.对青少年性知识、态度、行为模式和性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0(06). 2 高亚兵,骆伯巍,叶丽红.中小学生家庭性教育现状研
19、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03). 3 王福忠.青少年性教育研究现状及展望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4 邹婷.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现状之思J.中国性科学,2009 (12). 5 方刚.将性别教育引入学校性教育的思考J.中国性科学,2007(10). 6 李文虎,雷良忻,黄海.青少年学生性生理、性心理发展及性教10育现状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04). 7 方刚.“性信息传输”与性教育内容多元化构想J.新学术,2008(01). 8 骆伯巍,高亚兵,叶丽红,陈家麟.青少年学生性生理、性心理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02). 作者简介:薛东冬(1989.01- ) ,男,江苏无锡人,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1 级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