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生活世界与形而上学摘要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执着于主题化意识,而本真的形而上学直面存在的明见性而与生活世界相融通,生活世界在图像和表象意识中通过非主题化的复杂多样性而表达,生活世界也表现为核心意识和边缘意识的混合。 关键词生活世界;形而上学;图像;边缘域 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3)04-0133-06 形而上学是一种与感觉经验世界的分离和超越,而生活世界则是对前语言前逻辑的直观经验的执守,二者似乎是剑拔弩张的对立面。但本真的形而上学是超越有形经验而指向直面存在的明见性(evidence)以及前语言的原初经验直呈。终极存在虽然是导引形而上学超越的航标,而
2、形而上学所能真正实施的只是超越的过程,终极存在成为一个永远追求不到的目标“无” ,这个“无”是单数又是复数,是清晰性又是模糊性,是终极性又是近且性,这正是老子所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个无就是道,这个道不可言说。形而上学的终极存在作为一个遥不可及的彼岸,就是宗教;而它作为一种近切的原初直观,就是生活世界。形而上学所具体追寻的是“无”之显现为“有”和“是”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静止截面为“存在者” ,这个过程的抽象言说为知识概念。“有”和“是”的直逼存在本身的明见性原初显现,既是形而上学所真2正能指向的源头,同时又正是胡塞尔生活世界所要达到的目标。终极存在在本真的形而上学那里显现为赫拉克
3、利特之流,形而上学容括了清晰性与模糊型、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实证与神秘、推理与感知、逻辑和直觉来作为接受存在显现的多种渠道;而存在在第一哲学那里显现为巴门尼德的凝固的 Being,作为意识结构和语言的句法规定性乃是第一哲学所追求的,执着于知识概念的确定性、明晰性、可言说性和公共传达的程序合理性,而这恰恰是胡塞尔所说的理念外衣对生活世界原初经验的剪裁。因此本真的形而上学恰恰内在和生活世界相融通,而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则与生活世界相背离。 一、形而上学与第一哲学 海德格尔说“形而上学就是存在之被遗忘状态,也就是那个给出存在的东西的遮蔽和隐匿的历史” 1 ,人们有理由认为现象学和海德格尔是对抗形而上
4、学的,但海德格尔本人有三本著作的书名涉及到形而上学: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 、 何谓形而上学和形而上学导论 ,海德格尔把现象学由纯粹意识描述领向存在及其意义的探索,由此在人类中心主义立场转向对存在和神的关注,明确具有形而上学倾向。康德说:“形而上学,作为理性的一种自然倾向来说,是实在的。 ”2 “人类精神一劳永逸地放弃形而上学研究,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办法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 3 。胡塞尔的现象学口号是:“除非意识现象得以充分地显示和阐明,不要去动形而上学。 ” 4胡塞尔谨慎细微地进行意识现象的显示和阐明描述,而把形而上学的存在问题置于括号中,但并没有取消存在问题,于是意识现象学导向存
5、在现象学有了3逻辑的契机。邹化政教授说:“凡哲学皆形而上学,无非形而上学之哲学。 ” 显现与存在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海德格尔说:“对希腊人来说,现象并不是一个表示有缺陷的存在的贬义概念,而是认为,存在无非是现象。 ”5作为直观显现和自由想象的生活世界内在地与存在的形而上学相关联,生活世界是一个相对于主体的自由世界而不是一个被动感知的经验世界,生活世界始终向意义提引开放着。 “自然即本质”(Nature is nature) ,作为感性直观对象的自然,和作为语言逻辑对象的本质,在语词和含义上是叠加重合的。康德哲学区分了“先验”(transcendental)和“超验” (transcenden
6、t)领域,认为人的纯粹理性能力所及的“先验”领域之外仍然存在一个理性所无法企及的“超验”领域。胡塞尔则否认存在一个超验的领域,现象学描述乃是用纯粹意识去覆盖了虚设的存在本体, 认为“存在不过是我们直观生活的相关物存在的起源一定要在体验(Erlebnisse)内在意义中去寻找。 ” 6于是绝对意识和绝对存在相叠加。索科拉夫斯基认为胡塞尔现象学是对柏拉图观念实在论的回归。柏拉图洞喻中经验世界和实在世界是分离的,但柏拉图洞外的实在世界不仅同样是显现的,而且是比洞中的阴影世界更为清晰确定的显现, 相(idea)本身是看的成就。 形而上学的一切误解源起于“形而上学”与“第一哲学”的混淆,亚里士多德自己称
7、为“第一哲学”的东西,被后人称为“形而上学” 。 胡塞尔说:“第一哲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的名称,是由亚里士多德引入的,但是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时代,被偶然使用的形而上学这种方4式所排斥。 ”7 “第一哲学这个名字就是指一种关于开端的科学学科由于内在的不可避免的必然性,这个学科应该先行于其他一切哲学学科,并从方法上和理论上为其他一切哲学学科奠基也就是所有一切哲学的开端。 ”8 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的倡导者,胡塞尔本人倾向于第一哲学;但作为生活世界理论的倡导者,胡塞尔偏向形而上学。形而上学(metaphysics)原只是强调一种对有限经验物(physics)的超越,但这种超越是永远未完成的,它总在追寻不
8、可言说的存在本身,力图领悟那“晦暗或尚未照亮的存在” 。 真正的形而上学是直面存在本身的明见性, “明见性的准确定义是基于直面存在的意识呈现的事实,这恰恰是存在概念的真正源起之处。 ” 9 “存在不是别的,而只是对应于具体生活世界的相关物。 ”10在胡塞尔的原发意识三结构(ego-cogito-cogitum)中,意识的原发性是 cogito,也就是“思”或“纯思” ,cogito 是原初的发生,而主体自我(ego)和客体对象(cogitum) ,都是从 cogito 中推论出来的实体,胡塞尔在观念II 中提出 Empfindnis 概念,即身体与对象的原初触及感受,指尖握住笔的圆硬感受是原初
9、的,而将其分析为指尖与笔是后发的,海德格尔的 Ergnis(原发事件)也在讲几乎同一件事。形而上学的存在是一种外在设定,自我是一种内在设定,而 cogito、Empfindnis、Ergnis、Evidentz 则涉及到一个介乎于主客二者之间的原发领域,这个领域最早的阐释就是生活世界。 第一哲学不同于形而上学因为形而上学强调超越形体感觉的终极存在问题,而第一哲学所追求的是作为哲学思考的开端和基础的第一原则,形而上学偏重于存在论而第一哲学侧重于知识论和逻辑,海德格尔认为整个西5方形而上学迷失在对在者的观看而遗忘了在本身,而在者不过就是进入了具体形态和语言规定的在,在就是在者背后逃避语言规范和定义
10、的源头活水,它显现为尚未被逻辑规定和语言定义的原初意识,就是胡塞尔意义上的作为直面存在的明见性的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此在不过是一种人的生活世界的展开,包括经验和意义。所谓在场的形而上学、理想形而上学、主体的形而上学和此在的形而上学,以及传统形而上学与未来形而上学之分,其实本质上是形而上学与第一哲学之分。 形而上学是对超越时间的永恒性追求,是对超越现象的终极性追求,是对超越世俗的理想化追求,是对超越散乱的意义整体化追求。形而上学所要追求的是超越性、厚重性与优雅性,生活世界并不是要破坏和颠覆形而上学的这一切追求,只是将形而上学的遥不可及拉近到具体直观性中来,胡塞尔本质上和柏拉图有切近之处。真正的形
11、而上学恰恰是揭示存在、追寻意义、守护生存。而偏离形而上学的恰恰是第一哲学意义上的科学和知识论。 胡塞尔呼吁回归生活世界就是回归明见性的直观性,回归原初意识的多样性,回归直面存在的厚重性,回归生命活动的意义与价值性。而这一切,又是真正的回归形而上学。 二、生活世界与图像 生活世界理论反对现代实证科学的理念剪裁,反对技术理性的单一化和简单化,而要求回归存在理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反对奥卡姆剃刀的经济思维而回归意识的原初性。水不是 H2O 的抽象化学结构,而是水所呈现在人们意识中的直观丰富性,是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6共长天一色” ,是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是白居易的“间关
12、莺语花底滑,幽渊泉流水下难” 。人性是苏格拉底的高尚与夏洛克的卑劣,诸葛亮的智慧和刘禅的愚昧,西施的美貌和嫫母的丑陋所共同展示的无限丰富性多样性,而不是语言或者工具使用的抽象性概念规定。 抽象的规定是一种意义的提引,是一种逻辑的有序化,但存在的“意义只能被遥远的、不明晰的、非确证的(inauthentic)直观所激发。”11 “标志着我们具体知觉世界的东西,恰恰是粗糙和模糊的观念,例如大小、圆斜、冷热、轻重、而不是科学的和几何学的直线与圆形、温度与引力的观念。 ”12 “直观要求我们尊重具体实在的流变和非精确性形式作为对某物知觉的直观,难以被数学化,但并不与理智相矛盾。 ”13西方传统知识论关
13、注意识的确定性、可分析性、可言说性和普遍必然性层面,而原初知觉的鲜活性、易逝性、模糊性和杂多性被艺术和诗歌所关注。 语言的产生并非逻辑演绎的成就,上世纪中叶盛行一时的世界语,由逻辑规范而演绎出语言体系,因为缺乏原发性使用群体和语言背景而失败。而方言俚语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生活世界背景,这些非逻辑规范性的语言大大丰富了文学语言的效果,除非有相应的生活场景,某些语言是不可理解的。如这段对话:“局长,你对我太够意思了,我要是不给您意思意思,的确不好意思,真的没别的意思,就是这点小意思。你这小伙子蛮有意思嘛,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中国的官场文化是理解这段话的前提,如果丧失了生活场景,文字成为不可理解。 7
14、现象学致力于把哲学由抽象的概念思辨转化为意识的直观描述。语言概念是可以还原为语词背后的原初“心象”的:如 1) “Take off”, “人脱衣” , “飞机起飞”其原初心象为“分离” 。2)Currant:“水流” 、 “流通货币“;bank:“河岸” 、 “银行” ,其原初心象是流水与靠岸 。3) “打”字的原初心象为“扬手敲击” ,由此引申出一系列的意义:a)敲击:打铁,打门,打人;b)给力而送出打伞,打旗,打开;c)送达(给力而将某物送出)打枪,打电话,打报告,打的(搭的) ;d)打箍(用锤敲击)打结:打领带,打包,打被子,打绑腿。我们阅读水浒 ,不是在看文字而是在看刀光剑影,我们阅读
15、三国 ,是在看计谋韬略,我们阅读红楼 ,是在看红粉佳丽。在正常的阅读过程中,作为中介的文字往往被忽略,而是在直观意识之象。只有我们在阅读不顺畅时,如看外文书籍,作为障碍的文字才成为我们的意识关注对象。 图像和表象(representation)是最为原初的意识之象。相对于文字,图像更接近具有生活世界的非主题化和原初丰富性。莫理循在慈禧葬礼上拍摄了 17 幅照片,其中新军脑后均无长辫,改变了一般历史教科书认为辛亥革命后始有剪辫之说的定论,如果是文字报道,除非作者本人自我意识到新军剪辫,否则这个意向不会出现在文字中,但在照相时,莫理循本人可能并没有有意识去拍摄新军辫子的事,而是无意之中反映出史实。
16、一个摄影师在北京鲁迅故居被拆毁的头一天抢拍了一组故居的相片,保留了大量的文字记载不能传达的直观信息。也曾经有过某人在风景地照相无意照到通缉犯的例子。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电影的编剧在8集中注意力表达一个逻辑主题,而导演必须把这个主题用画面表达出来,用画面所表达的主体就附带了很多更加丰富的非主体性材料,如背景画面、背景音乐,一个好的电影作品恰恰是用这些似乎不是直接主题性的背景画面和背景音乐来烘托主题,而相反,有时候背景中的一个花盆、一个窗花就暴露出历史的错位。有一部英国人拍摄的电视短片反映中国的皇宫生活,宫殿、演员、布景都注意到了,但皇太后书写时,手中却拿了一支鸡毛笔。 我们看图像时,对象是被轻松地
17、直接给予的,而当我们读文字概念时,我们要费尽脑汁在想像中去搜索与之相适合的图像或直观对象,而不同人理解同一个概念的差异就在于他们各自根据同一个概念所搜索到的图像并不一致。叔本华认为“我们深信我们的抽象思维没有很远离直观这个可靠地基础,不是凭空的,也不是已成为空洞的字眼了。 ”14我们对语词的理解恰恰是在语词的提示下搜索相关的意识表象,当我们试图去理解宇宙时,我们意识中呈现出无尽的繁星和幽暗的背景空间。当我们在理解“无”的意义时,我们搜索了无数“有”的对立画面。 “圣人”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但“圣”的境界是可以被适宜地表达的,明儒罗近溪讲学之时,童子恭敬地过来献茶,然后恭顺地退出,罗近溪说,这就是
18、圣人,恭恭敬敬,一丝不苟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是圣人。与此相对应,我们为了一个玄妙图景的表达,而搜索其如其分的语词来描述它,如贾岛为表达静夜归寺的宁静场面而做“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的推敲故事。概念或远或近地通过 Schema 而奠基于图像,完全脱离表象的概念是形而上学的虚无,即使是虚无也可以解析为某种意9识表象,当然意识中的确存在某些不能完全分解为图像的因素。 但图像也把文字主题非主题化,后现代意识流作品就是把主题晕散在画面之中,时间和逻辑被打乱。现代性是时间空间和逻辑的整体性表达,现代艺术是在整体框架下的逻辑表现,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整个画面集中在一个透视焦点上,完整而
19、有条;后现代的绘画则打乱了这种透视的统一性,例如毕加索的绘画,牛的两只眼睛被放到一个平面上。现代的歌词也是逻辑化的表达,例如“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时空井井有序,而后现代的歌词如“朝花夕拾杯中酒,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 ,则完全是错乱的时空现象。现代视觉广告、电影蒙太奇的光影冲击,完全打乱时空逻辑,对画面无序的组合和更替,造成一种文字书写近岸达到冲击效果。时空错乱的意识流一方面冲散了意识的清晰性和有序性,另一方面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情绪的自由舒畅表达。 文字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揭示非主题的意向,如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
20、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他完全可以举另外一个例子, “金我所欲也,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他无意之中揭示了战国时齐鲁之地的饮食材料线索。但文字的揭示是有限的,如果用图像表示,则其中必然更会有鱼的形状,品种,颜色,大小等。意义图像化理论为休谟、布伦塔诺、维特根斯坦等众多人士持有,胡塞尔虽然反对意义图像化理论,但却认可意义表象化理论。胡塞尔认为:“任何逻辑之物必定是在具体的充盈中被给予。 ”15 “理论性的东西在心理体验中实现自身,并且在心理体验中以个别的方式被给予。 ”1610通过文字所表达出来的主题总是单意的,而图像所表达的主题则要丰富得多,因此理论化的言说总是不能取代
21、文学艺术的直观表达。 三、生活世界与边缘意识 胡塞尔认为我们的意识活动有意识焦点指向的核心意识(central consciousness) ,它是自识的主动的意识,是主题性的清晰性和知识性意识,但柏格森、詹姆斯和胡塞尔都认为,这个核心意识并不是孤立的和非此即彼的,每一个核心意识都被逐渐淡去的“晕圈” (halo)和“边缘” (fringe)所包围,这也被叫做边缘意识(marginal consciousness) ,胡塞尔也将其称为“视域” (horizon) 。假设在没有主体意识参与下的视域现象本来可能是平铺均摊的,但事实上视域现象一旦进入主体的能动意识,总是有一些成为意识的焦点而另一些成
22、为边缘域,摄影的人对此有很直观的感悟,光和视角从来就不是均匀地平摊在任何一个画面上。因此我们的每一个现实知觉并不是对客体现象的如实摹写,而是对视域现象的提引(Herausfassung) ,思(cogito)使被思者(cogitum)从环绕在它周围的背景视域中被提引出来而成为意识的焦点,未被提引的部分成为边缘域,例如在格式塔心理学中著名的鸭兔图例,当你集中关注黑色部分时,鸭成为意识核心而兔作为边缘空白,而反之当你集中关注白色部分时,兔成为核心焦点而鸭作为边缘空白。绵延无分别的意识之流的某一个截面在意识中被凝固被截取,而成为我们的某个固定知觉对象,在意识中闪烁而成为焦点,其他对象作为暗淡的意识余光对象而环绕在前后左右。 而核心意识和边缘视域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我们上面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