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机与文化批判.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6788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危机与文化批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态危机与文化批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态危机与文化批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态危机与文化批判.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态危机与文化批判.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生态危机与文化批判摘要:在近现代历史文化语境下,鲁迅是一位具有独特生态敏感意识的文学家。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与译作爱罗先珂童话集均为生态与文化批判的双重隐喻文本,它们集中体现了鲁迅的自然生态思想及艺术构思体式。鲁迅的生态观主要体现为:“适性任情”的野性生命观、 “优丽美好”的生命情感观、 “和谐圆满”的生态整体观。鲁迅的生态乌托邦精神中有一种对自然之魅的梦幻寻求,他希望“天人合一”的自然人文关系能再度成为国人的情感依托与信念资源。 关键词:鲁迅;生态批判;生态理想;故事新编;爱罗先珂童话 中图分类号:I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5-0095-07

2、 一、背景:唯发展主义与自然的祛魅 晚清以降,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中国被迫走上“现代化”之路。为救亡图存计,各界有识之士与进步知识分子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将西方启蒙运动话语下的“科学” 、 “发展”之类工具理性观念输入中国。达尔文的“进化论”等历经近代中国屈辱现实的砥砺、发酵,在五四时期被历史化地框定在“德先生” 、 “赛先生”两条道路上。与唯发展主义的潜在逻辑相对应的,是以重塑国民魂灵为目标的“立人”思想。惟其尊科学、立新人,才能谈发展、谋复兴。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生态”问题成为国人面前的次要问题, “天2人合一”的“自然”观念渐被“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理念所替代。经过“科

3、学”祛魅的“自然”赤裸裸地暴露在人类面前,沦为人类垦殖、掠夺的客观对象,再不复有大地母亲孕化万物的灵性和诗意。于是乎自兹以往,正如严复、夏曾佑所言:“茫茫一大行星,遂为人之私产。 ”这种现象至五四时已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伦理事实。陈独秀热忱为“赛先生”立言云:“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较之想象武断之所为,其步度诚缓;然其步步皆踏实地,不若幻想突飞者之终无寸进也。 ”此等重科学轻想象,重物力人功、轻宗风天命的现代启蒙观念在五四时期是颇为盛行的。 与以上诸般识见相比,鲁迅在“科学” 、 “自然”上的看法显得较为复杂。他不否定一般的“科学” ,但对“科学”的发展又保持一定警惕,认为

4、唯科学发展会让人“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 。他潜在担心的是物质对人的异化问题。对于“自然” ,鲁迅则秉持一种相当前卫的态度,他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曾拟条文说:“当审察各地优美林野,加以保护,禁绝剪伐;或相度地势,辟为公园。其美丽之动植物亦然。 ”这种生态保护意识是异乎其时代主流观念的。 依鲁迅之见,什么是“科学”呢?鲁迅在发表于 1908 年河南月刊第五号的科学史教篇中曾这样界定道:“盖科学者,以其知识,历探自然见象之深微,久而得效,改革遂及于社会,实益骈生,人间生活之幸福,悉以增进。 ”从表面上,这里肯定了科学对改革社会、造福人民所起的积极作用。然而在这段“尊科学”之功的话之后,鲁迅接

5、着又指出:“盖科学发见,常受超科学之力,易语以释之,亦可日非科3学的理想之感动” , “故科学者,必常恬淡,常逊让,有理想,有圣觉” 。也就是说,在鲁迅看来,科学之发展常受“非科学理想之感动”的制约,科学家要想得到这种“非科学理想之感动” ,则必须有一颗恬淡、谦逊、有理想、有圣觉的心灵。这与他不久后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立人”观念是相一致的。 1930 年,鲁迅在为周建人辑译的进化和退化所作小引中曾写下这样让人震撼的文字:“沙漠之逐渐南徙,营养之已难支持,都是中国人极重要,极切身的问题,倘不解决,所得的将是一个灭亡的结局林木伐尽,水泽湮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

6、血液等价。 ”沙漠迁徙、砍伐森林、水源枯竭等当今之世的环境危机景况,鲁迅竟已敏感地作出了预告。他的忧思是激切而富于远见的。应该说,鲁迅的自然生态意识在以启蒙、救亡为时代主潮的近现代是不多见的。 唯发展主义(科技至上观)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批判是生态批评的两种重要视点。从历史的角度看,鲁迅的“科学”观与他的时代存有较大罅隙,他在“自然”问题上也有迥异于同辈人的生态敏感意识。事实上,除了散篇中的只言片语,鲁迅对“自然” 、 “生态”诸问题也曾有过系统而深入的思考,这主要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和部分译作中。笔者接下来即拟从生态批评角度人手,重新解读鲁迅的部分文学创(译)作。限于篇幅,本文主要集中考察鲁迅译

7、爱罗先珂童话与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生态意识,希望借此能对鲁迅的生态思想进行或一层面的梳理,并探析他自然观念与生态理想的特点、价值和意义。 二、 “狭的笼”:生态批判视域下的人间图景 4鲁迅译作折射了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侧面。在鲁迅的十卷本译作中,集中体现他生态思想的是他所翻译的爱罗先珂童话集 。这部文集辑录了鲁迅、胡愈之等翻译的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的童话 12 篇。在爱罗先珂童话集?序中,鲁迅交待说:“依我的主见选译的是狭的笼 , 池边 , 雕的心 , 春夜的梦 ,此外便是照着作者的希望而译的了。 ”那么, 狭的笼等四篇作品究竟寄托了鲁迅的什么“主见”呢? 狭的笼是这部童话集中的第一篇。它写于作者流

8、亡印度期间,爱罗先珂说它“是用了血和泪所写的” 。 狭的笼讲述的是一只笼中之虎所观察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羊们习惯了围墙之内的生活,金丝雀习惯了鸟笼之中的生活,金鱼习惯了玻璃匣间的生活,它们均不复有对自由世界的向往;在这个世界里,女人习惯了幽居庭园的生活,亦不复有对自由、爱情的执着追求。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是一个“动物是人类之奴隶、人类是礼教之奴隶”的世界。这也正是作品所要点明的主题:“人类是被装在一个看不见的,虽强有力的足也不能破坏的狭的笼中。 ” 狭的笼对奴性意识的批判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相通的。这篇童话对奴性意识的揭露可能是鲁迅“主见”的一个层面。然而,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在狭的笼中,与

9、显明的文化批判互为表里的,是作者对人类与自然世界关系的审视。在老虎的回忆里,它在林间居住时自然世界有一股惑人的魅力: 在那深的树林的深处,不知几千年的大树底下,饰着花朵的石头的神祗来了。人们从远的村落到这里来,都忘却了他在近旁,跪倒在这石头的神祗面前,一心不乱的祈祷。 时时漏出叹息来,时时洒泪在花朵上,这泪混了露水,被月光照着,5可难解,夜明石似的发光。或者充满了欢喜在花上奔腾,或者闪闪的在叶尖耽着冥想。当老虎是自由身时(也即人类还未被“文化”蒙蔽时) ,自然之魅在人类心中犹如神灵。人类虔信石神祗的灵性,不远千里来此祷告,深林、树木、花朵、月光、神祗、人类等交相融合,自然的世界充满“天人合一”

10、的美好与诗意。 后来,老虎因舔舐人的眼泪,遭到石神祗的惩罚,被捕捉到狭的笼中。困于笼中的老虎观察世界,发现人间“到处都是笼” 。夜气虽弥漫了花香,却也消融了人类的臭气。高空不再有月光,远方是“豺犬的远吠”和“禽鸟的带着忧虑的声音”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像鹿的女人因礼教而自杀。当老虎再度舔舐她的血时: 这其间,宝石一般发光的血,石,石的神祗,都渐渐的远离了去,溪水的清凉的小流,不知几千年的大树的低语,都渐渐的变成人声了。消融心神的花香,不知什么时候变了要招呕吐的人类的群集的臭气了。人类的异化和迂腐玷污了神的灵明,神祗、流水、大树、花香都渐渐远去。人类被文化绑缚而疏离自然,本性的丧失让人间成了一

11、个“狭的笼”的世界。 可以看出, 狭的笼是一个“文化与生态”批判的双重隐喻文本。一方面是奴性意识的揭露与批判,一方面是自然之魅的破坏与消失。二者互为隐喻,共同完成作者对人类存在方式的审视与省察。爱罗先珂童话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可能隐含了鲁迅“主见”的另一个层面。 其它三篇作品也遵循着类似的构思体式。 池边写的是两只蝴蝶因不忍目睹世界黑暗,想尽一己之力去维持太阳不在傍晚沉落。结果,其6“叛逆”行动遭到青蛙、蟋蟀、猫头鹰、蝙蝠等的集体批评和抵制。在这部作品里,蝙蝠的狡猾世故与人类对蝴蝶死因的臆测本质上如出一辙,自然世界因人类的介入而毁坏。生态的失序与人间的失序互为隐喻,这里的批判方式与狭的笼是相一致

12、的。 雕的心这篇童话借“雕”的世界与“人”的世界的内在比较,批判了“山之国”这一人间世界的象征。雕王的两个王子被猎人捕获后,剪了翅子豢养在人间。雕王为报复猎人,叼走了他的两个儿子。五年之后,雕的王子们和猎人的儿子们分别回到自己昔日的家。结果,猎人的两个儿子早不复有“人”的文明形象:“他们都裸体,头发很长,身体是石一般坚,手脚有铁一般固,眼光锐利,鼻子是雕鼻似的弯曲了,牙齿是狼似的大了,指爪是虎似的尖长了。 ”除了身体外形,他们还有了一颗爱自由的“雕的心” 。雕王的两个王子则完全失却了强健的体魄和崇尚自由的心灵,雕王、王妃虽竭力为它们锻炼,但终于还是失败了。最后雕王夫妇亲手杀死了两个儿子。雕的死

13、亡被“山之国”的人们“解读”为革命失败的前兆,于是他们要将二兄弟送上断头台。后来,临行刑前,这二兄弟由雕王夫妇救回了高空。 雕的心显然也是一个文化批判文本,其隐喻方式与前面两篇童话基本类似。那具有“雕的心”的二兄弟在断头台上凛然无畏、笑对无知民众的形貌与野草?复活(其二) 中的“神之子”是何等相像!在这篇童话中,雕王教训王子们的歌词重复出现多次,这无疑是窥探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细节。歌词是这样唱的:“爱太阳,/上太阳!/不要往下走/不要向下看!/慕太阳是雕的力的源头/上太阳是雕的心的幸福。7/不要向下飞/不要向下看!/下面是暗的狭的笼,/下面是奴隶的死所。/下面是弱者的世界,/下面是无聊的人类的

14、世界。 ”“狭的笼”这一象征再度出现。人类被绑缚在文明的牢笼之中,自由的遗弃、精神的弱化、理想的沦丧等使人间成了奴隶的死所。在这个故事中,雕的世界是本乎自然的,充溢其间的是原始的力量与生机;人的世界是腐化萎缩的,处处是虚假的道学、扭曲的人性,自然的真意与灵明已坍塌、毁败。 相对而言, 春夜的梦是一个更为纯粹的生态文本。文化批判的深意虽也蕴含其中,但它更重要的是在表达一种生态理想:所有的破坏、矛盾、歧见、差异最后都化解于大自然和谐的韵律中。从这个意义上,鲁迅所心仪的四篇爱罗先珂童话,其实可以看作是他生态文化观念的一个总体说明。他后来创作的故事新编运用的也是这种文化与生态的双重隐喻体式。 爱罗先珂

15、童话集的“序”作于 1922 年 1 月 28 日,故事新编中的第一篇补天完成于 1922 年 11 月。从时序上看,鲁迅的故事新编与爱罗先珂的作品之间存在一定的艺术关联其实并不奇怪。 三、 “人情突破神意”:生态危机与文明毁败的历史图景 故事新编是鲁迅对“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从表面上,这部小说集是鲁迅对我国“轴心期”文化的一次窥探、检视与重写。文本中的批判立场是显明的。既往研究有所疏漏的,是故事新编中文明毁败的历史图景背后,鲁迅对自然生态危机的敏锐揭露。 南开大学教授乔清举在他研究儒家生态文化的著作中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人情与神意即自然的魅力之间交往、对话、消长、争执、8改造、诠

16、释的历史,是人情不断突破神意的过程。 ”人情对神意的突破正是故事新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实写照。 文子?精诚曰:“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天文变,世俗乱。 ”在补天中,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亦即,是人类的战争导致了天崩地塌的生态破坏。当女娲尚未造人时,自然界美轮美奂如一幅西洋表现主义油画: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灭的眨眼。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然而伊并不理会谁是下去,和谁是上来。 地上都嫩绿了,便是不很换叶的松柏也显得格外的娇嫩

17、。桃红和青白色的斗大的杂花,在眼前还分明,到远处可就成为斑斓的烟霭了。在这幅画里,石绿、血红等交织一处,流泻着盎然生机。自然的“生意”触发了人的“生意” ,欲望被唤醒的女娲开始造人了。此情此景,天、地、人融合为一,自然之魅与人情伦理和谐圆满地结合在一起。 随着人类来到这个世界,自然生态便踏上了惨遭破坏的失序之路。人类因欲望而引发的战争导致天塌地陷,女娲不得不替人补天,并因劳顿而付出了生命。天虽补好,自然界却永远失去了美丽的诗意。在补天第二部分末尾,上引文字中的加点字部分消失了。天空中忽明忽灭的星星这一“神之眼”不再有,独剩下“太阳”和“月亮”在冷眼凝视着荒凉的人类世界。 “补天”后的世界是一个

18、生态危机全面爆发的世界:生物减少、洪9水爆发、水质污染、黄尘满天、旷野萧条。在奔月中,神箭手后羿和妻子嫦娥只能以难以下咽的乌鸦为食。后羿回想当年野兽奇多:“封豕是多么大,远远望去就像一坐小土冈还有长蛇,也可以做羹喝” ,“熊是只吃四个掌,驼留峰,其余的就都赏给使女和家将们。后来大动物射完了,就吃野猪兔山鸡;射法又高强,要多少有多少” 。对禽兽动物的无节制掠杀导致生物种类急剧减少,现在后羿出门打猎,在树林里寻到的满眼只是蝴蝶、粉蝶、蚂蚁、蚱蜢,连狐儿兔儿都踪迹皆无。 在小说理水中,因洪水肆虐,百姓已不能安居家宅, “灾荒得久了,大学早已解散,连幼稚园也没有地方开” 。人们只能吃混杂了泥土气的面包

19、、榆叶、海苔,喝掺了黄土的浊水。常言说“天灾人祸” ,所谓的“天灾”其实本是“人祸”的结果。古语云:“川,气之导也。 ”“导气被中国古人认为是山川的神灵作用,这种神灵作用通于人,能够产生卓越的人才” 。相反,如果山川的循环导气功能遭到破坏,则非但不会降临卓越人才,更会引起灾难的发生,导致“川竭国亡” 。 周易?泰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在这篇小说的背景下,洪水之爆发正是人类因战争破坏天柱、地维,致使天地不能交合,打乱了山川导气功能的恶果。 在小说采薇中,伯夷、叔齐初进首阳山时, “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里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 , “倦鸟归林,啾啾唧唧的叫着” ,大自然一派热闹的景象。但

20、在小说末尾,鲁迅借阿金姐之口为二位贤圣之死作了个非常有趣的解释,说他们因赌气不吃薇菜,改喝鹿奶,但贪心不足竟要拿石片去猎杀鹿肉来吃, “可不知道鹿是通灵的东西,它已经知道了人的心思,立刻一溜烟逃走了。老天爷也讨厌他们的贪嘴” 。神鹿也10好,老天爷也罢,在这里不过是自然之魅的化身和体现。伯夷、叔齐的迂守忠义是有违自然的,作者用吃鹿肉的贪欲来讽喻其灵魂的异化,是有深的用意在的。 在故事新编的后三篇小说中,伴随着文明颓败、战乱频仍的,是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 出关中老子出函谷关时, “窗外起了一阵风,括上黄尘来,遮得半天暗” 。 非攻中墨子从宋国走向楚国, “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颗大树

21、,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 起死的故事背景则是:“一大片荒地。处处有些土冈,最高的不过六七尺。没有树木。遍地都是杂乱的蓬草;草间有一条人马踏成的路径。 ”这里再也没有补天中天、地、人融合为一的自然美景。德国社会学家桑巴特认为与自然分离的文化必然走向瓦解。 故事新编所揭露的即是与自然分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瓦解的过程。从这一角度,该小说集也是一个文化与生态批判的双重隐喻文本。这里的文化批判从生态批评来讲属于精神生态学的问题。生态批评家鲁枢元认为:“精神生态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类的精神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变量。人类精神与自然精神的协调一致,是生态乌托邦的境界。 ”从这个角度, 故事新编是一个非乌托邦的生态文本。人类精神与自然精神的背离,是这部小说集的批判焦点之一。根据挪威哲学家阿恩?纳斯(Arne Naess)的深层生态学观点,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在本质上与政治、文化危机密不可分,是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机制的不合理造成的。反之,政治、文化危机作用于自然界,其表现必然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