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视域中的人权:从特殊走向普遍.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6833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历史视域中的人权:从特殊走向普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世界历史视域中的人权:从特殊走向普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世界历史视域中的人权:从特殊走向普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世界历史视域中的人权:从特殊走向普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世界历史视域中的人权:从特殊走向普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世界历史视域中的人权:从特殊走向普遍摘要 马克思认为,人权作为一种普遍性的观念,具有历史性。在世界历史视域下,人权的发展经历了从特殊走向普遍的进程。在资产阶级市民社会,人权在成为普遍观念的同时,其实质则是资本自由与平等地剥削劳动力的特权。当世界历史向纵深发展为共产主义,以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来扬弃资产阶级私有制时,启蒙运动所宣扬的“特殊”的人权就必然发展为“普遍”的人权,即每个人都享有人之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 关键词 世界历史,人权,历史性,特殊性,普遍性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2-0052-04 人权是启蒙运动的价值旨归,对于深受启蒙

2、运动影响的马克思而言,对于人权最初是赞颂,但在“莱茵报”时期经历了自由理性与物质利益相互纠缠的“苦恼的疑问”之后便转向祛魅,并实现了人权问题上的观念变革。其变革过程主要体现在论犹太人问题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资本论等主要著作中。他从世界历史的立场出发,把民族间的普遍交往看作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直接动力,把启蒙运动所宣扬的“特殊”的、 “消极”的人权发展为“普遍”的、 “积极”的人权,即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既是对康德与黑格尔在人权问题上世界历史理念的继承,同时又站在历史2唯物主义这一实证科学的高度超越了他们。 一、人权作为一种普遍性的观念,具有历史性

3、 理性总是具有一种追求形而上学的冲动。康德与黑格尔秉承着自由理性的精神为人类整体的生存探寻和谐的共同体秩序。在康德的世界公民观点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中, “世界历史”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主要指的是各个民族与国家在自由理性原则的支配下进入相互依存状态,呈现出人类自由意志整体化的和谐的世界共同体状态,康德称之为“各民族的联盟” 、 “国家共同体”或“普遍的世界公民状态” 。 1 (P12,18,19 ) 而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 “世界历史”是“自由的观念”作为普遍的世界精神借助于人类的热情并通过特定的民族精神等各种特殊因素,在历史上提高并完成自己,或者说,成为人类“历史的绝对的最后目的” 2 (P73

4、,21) 。由此看出,康德与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念都蕴含着发展原则和历史理性(自由意识的进步)原则。在他们的视域中, “世界历史”状态的出现,是一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康德那里, “漫长”是“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的实现” , 1 (P16 )为的就是充分发展大自然赋予人类身上的全部禀赋自由。而在黑格尔那里,它是“理性的狡计” ,是“自由观念”借助于“人类热情”来实现自己, “这两者交织成为世界历史的经纬线” 2 (P21 ) 。 康德与黑格尔的理性主义立场上的世界历史观念在深深影响马克思的同时,却又遭致其颠覆。马克思的立场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

5、而是物质的经验的行动。这样一来,康德与3黑格尔的理性主义立场上的世界历史观念就被去精神化了。具体来讲,世界历史的产生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交换这一特殊历史阶段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长期交往的结果。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 3 (P88 )在马克思那里,世界历史观念的去精神化,一方面,就主体而言,意味着资产阶级是开创世界历史的主体力量,它所建立的大工业以及所开拓的世界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就客体而言,意味着世界历史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

6、。资产阶级所建立的大工业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的商品交换这一交往形式使得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到处安家落户,从而在推行自己的文明的同时造就了巨大的生产力,形成了特殊的资产阶级的市民社会。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伴随着物质生产的世界历史化的同时,精神生产也在世界历史化,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这意味着,伴随着世界历史的产生,哲学、政治、伦理等观念则从黑格尔所言的特定的“民族精神”日益转变为一种超越民族局限性的普遍的观念,由中世纪的荣誉与忠诚的特权观念转变为资产阶级时期的自由与平等的人权观念。换句话说,伴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人权便真正在资产阶级市民社会

7、粉墨登场。基于此,马克思指责青年黑格尔派分子施蒂纳只懂得玩弄“天赋人权”的概念游戏,而不去研究“在政治上表现为特权的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利、平权的现代的生产方式” 。44 (P375 )这样,当马克思把近代人权观念根植于资产阶级的交往方式时,他有理由借助于黑格尔的口吻讲到:“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 ” 5 (P142 )这就是说,人权作为一种普遍性的观念,具有历史性,它是人的特定的生产方式在观念上的逻辑规定。基于此,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把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看作是作为交换主体的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强调它的存在的基础是每个市场主体都必须承认“通过自己

8、的劳动进行占有的规律” ,即“劳动和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所有权”规律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展开了“劳动和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所有权”规律与自由和平等之间关系的探讨。他从社会生产的“活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出发,通过对“人们在需要上和生产上的差别”而导致交换从而满足对方的需要的分析揭示了以自由与平等为核心内容的人权观念的横空出世。具体来讲就是:交换不仅确立了主体之间在意志方面是否同意的自由,而且确立了主体之间在物质材料所有方面付出的平等。这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劳动和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所有权规律”与交换主体之间的交换活动及其所体现出来的自由和平等原则之间所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有权、自由

9、和平等的三位一体” 。 6 (P362 ) 二、资本主义交往方式决定了其人权的特殊性,即“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人权”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力图使当时德国的思想家们认识到,历史的产生、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某种脱离现实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的纯粹抽象观念的行动,而是基于生产力的发展,旧的交往方式被新的交往方式所代替的过程。而5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思想观念也必然代替传统的思想观念。但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在政治与经济上取得统治地位,必然会把符合自己利益的思想同自己的物质生产关系分割开来,从而造成一种假象:历史上始终是思想占统治地位,并且是“一般的”或“普遍的”思想或观念占统治地位。

10、德国的施蒂纳与法国的蒲鲁东也都是这样认为的。他们撇开现实的资产阶级的经济社会关系,停留在最简单的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基础上,把交换与交换价值看作是自由和平等的制度,以此证明社会主义就是实现由法国革命所宣告的自由和平等的社会理想。对此,马克思指出:“这是一种虔诚而愚蠢的愿望。这些先生不理解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的形态和观念的形态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别,因而愿意做那种徒劳无益的事情,希望重新实现观念的表现本身,而观念的表现实际上只是这种现实的映像。 ” 7 (P204 ) 因此,在人权问题上,马克思并没有止步于商品交换层面上的“所有权、自由和平等的三位一体”的观念形态的理解,而是继续进行更深层次的解剖,以期

11、把握其现实形态。马克思嘲弄了德国思想家撇开物质利益而谈论自由主义的做法,指出:“不从自由主义与它所产生的并赖以确实存在的现实利益上去理解自由主义,那么,自然就要得出世界上最荒谬的结论。 ” 4 (P215 )在他看来,人权“这种概念,只要它们脱离了作为它们基础的经验的现实,就可以像手套一样地任意翻弄” 。4 (P374 )由此,马克思指责康德离开物质利益而只谈“善良意志” ,哪怕这个善良意志毫无效果他也心安理得。鉴于此,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围绕着人权这一 18 世纪的个人主义原理的出现进行了如6下追问:“18 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他们各自的需要、他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是怎

12、样的?最后,由这一切生存条件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 (P148 )而追问的结果是,马克思发现,人权与资本逻辑(资本的生成及其运动)死死缠绕在一起,人权的表象与本质截然不同,形式上的自由与平等难掩实质上的不自由与不平等。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本质上讲就是资本与劳动及其关系的表征,是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 “每个个人以物的形式占有社会权力。如果从物那里夺取这种社会权力,那么你们就必然赋予人支配人的这种权力” 。 6 (P107 )因此,马克思指出资本不仅仅是物,更是一种支配与剥削劳动的社会权力。为了更好地诠释资本是一种支配与剥削劳动的社会权力,马克思

13、专门对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围绕劳动力的买与卖的交换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自由与平等的关系进行了剖析。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买和卖属于商品交换领域,这个领域遵循着“所有权、自由和平等的三位一体”的原则。马克思的用意在于:一方面,说明自由工人的存在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生产方式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说明自由工人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所有权将会转变为资本对自由工人劳动的占有权。工人的“自由”与“平等”是表面上的,仅仅存在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所进行的劳动力的买与卖的交换活动关系之中。而在雇佣劳动制度条件下的生产过程中,工人的活劳动使资本得以增殖,从而变成了资本的生产力和再生产力 , “所有权对于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别

14、人无偿劳动或产品的权利,而7对于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所有权和劳动的分离,成了似乎是一个以它们的同一性为出发点的规律的必然结果” 8 (P674 ) 。 所有权与劳动的分离,意味着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自由和平等的神话王国破灭了,取而代之的是资本对劳动的压榨,这就是马克思指出的:“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人权。 ” 8 (P338 ) 三、世界历史向共产主义的发展决定了人权的普遍性,即每个人都享有人之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 在马克思的视野里,人的解放进程与世界历史的进程是统一的。而人的解放进程包括资产阶级主导的政治解放与无产阶级主导的人类解放两个阶段;与此相应,世界历史的进程

15、包括资产阶级主导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无产阶级主导的“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两个阶段。资产阶级主导的政治解放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一致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及其发展过程的阶段,也是资产者个性资本人格化实现的阶段;无产阶级主导的人类解放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 是一致的,是世界历史向纵深发展为共产主义的阶段,也是无产者个性自主劳动实现的阶段。 “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 ” 3 (P89 )就世界历史的进程来讲,其两个阶段的逻辑关联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现实前提, “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是“历史向

16、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必然结果。资产阶级虽然开启了世界历史进程,但资本主义不是世界历史逻辑的终结,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世界8交往的普遍发展,资产阶级社会的内在矛盾又使得世界历史向纵深发展,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最终通向共产主义。 就世界历史活动的主体而言,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 3 (P89 ) 。这种异己的力量就是资产阶级所主导的建立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基础上的世界市场。因此,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 “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

17、看作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 5 (P44 ) 。而对于以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价值旨归的马克思来讲,这种异化必须被消除。而要消除这种异化,一方面,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的对立中,必须在形成“实行彻底革命的意识,即共产主义意识”的同时,通过共产主义革命的行动去消灭异化劳动以及产生这种异化劳动的雇佣劳动制度这一经济关系;另一方面,异化劳动的消除,共产主义革命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相一致的。 这意味着, “历史向世

18、界历史的转变”不仅给无产阶级的诞生创造了历史条件,而且也赋予它神圣的历史使命,推动“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 。在马克思看来,当资产阶级“还保持着它的特殊民族利益” , “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社会的普遍解放” 3 (P12 )即从事政治解放的时候,它是不能真正完成世界历史这一历史9重任的,而这一历史重任只能由无产阶级来完成,从而实现人类解放。这是因为,无产者是生产力发展的主体,但是,单个无产者活动的自主性与强加于他的生活条件之间存在着矛盾,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使得他们自身的生活条件、劳动及其劳动的结果变成一种自身不能控制的偶然的东西, “他们同生产力并同他们自身的存在还保持着的唯一联系,

19、即劳动,在他们那里已经失去了任何自主活动的假象,而且只能用摧残生命的方式来维持他们的生命” 3 (P120 ) 。因此,无产者为了实现自己的自主活动,就应当消灭他们迄今面临的生存条件,即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基础上的异化了的雇佣劳动。唯有如此,无产者劳动的自主性才能得到积极的发挥。马克思认为,这才是无产者的真正的权利诉求。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无产阶级本身的利益具有普遍性,其权利诉求就不再是“特殊”或“历史”的权利,而是“普遍”的人的权利。 “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出来、从奴役制的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别以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

20、遍的人的解放。 ” 3 (P51 )为了实现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就必须通过联合而占有生产资料。这样,无产者自己的劳动及其所创造的生产力才能归无产者本身所支配,并且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需要指出的是,当马克思以“人类解放”来扬弃“政治解放” ,以“普遍的”人的权利来超越“特殊的”历史的权利时,他没有完全否定自由主义所强调的“消极自由(免于干涉的自由) ”,而是在充分肯定公民的言论、信仰、选举、监督等公民权的基础上,使得自由主义所10强调的“消极自由”中的财产权由特殊阶级的垄断发展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占有。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讲未来社会是“重建生产资料个人私有制” 。在此基

21、础上,每个人都享有人之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这就是马克思所强调的劳动者的平等权利。 对中国共产党所强调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的主张,有人单纯地从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方法论的角度去否定它们,认为强调生存权和发展权就会导致国家全能主义或对人的自由的否定。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提出,更多的是借鉴了那种基于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方法论所理解的人权在实践中的教训。马克思早已从异化劳动的角度对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方法论意义上的资本对劳动的奴役与剥削的特殊人权进行了尖锐的批判。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确立,标志着人权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由消极权利向积极权利的演进,但这并不是对个人自由为根本内容的消极权利的否认,它是对以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积极权利的主张。那种认为人在贫困状态中谈论自由是奢侈的、无意义的观念或认为强调生存权和发展权就会导致对人的自由的否定的观念都是不可取的。 就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建设而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尊重与保障人权的同时,还应注重平等原则:一是政治平等原则。每个公民不论具体政治贡献如何,都应该完全平等地享有政治自由,共同决定国家政治命运。在我国,政治平等体现为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当家作主和按照德才兼备原则选拔任用国家工作人员。二是经济平等原则。一方面,每个人不论劳动多少、贡献如何,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