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促进策略.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37853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促进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促进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促进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促进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促进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促进策略摘要:近 20 年来,我国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已成为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大学生在多项身体指标上与外国大学生相比均处于落后状态。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体育教育理念落后、教育目标设置不合理、教育课程定位不准确,体育教学管理处于从属地位。因此,为提高我国大学生体质水平,缩小我国大学生与国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差异,必须大力促进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改革教育教学体制,创新体育教育理念;改变体育教育的从属地位,变大学生被动锻炼为主动参与;加大体育投资,完善管理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差异;促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3.5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3-0075-03 一、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重要接班人,大学生健康的体魄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事业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和富强。 近 20 年来,我国大学生体质一直处于持续下降趋势,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已成为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有的高校甚至出现大学生上体育课时晕倒或猝死的典型事例。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等部委联合组织的2010 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与22005 年相比,我国男大学生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000 米

3、跑 3 项身体素质指标全面下降。女大学生立定跳远、仰卧起坐、800 米跑成绩也比2005 年低了不少。另据统计,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等几项评比标准方面均处于下滑中。反映柔韧性素质的立位体前屈指标与 2005 年相比,1922 岁年龄组下降 2.5 厘米;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最大下降 2.3 厘米;反映耐力素质的 800 米、1000 米跑下降更为明显,大学男女生分别下降20 秒和 15.1 秒。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比 2005 年降低 0.36 个百分点,2039 岁成年人降低 0.39 个百分点。另外,斜身引体、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指标也

4、没有一个是上升的。这种现状,引起社会广泛的担忧。完善大学生体育运动的管理机制、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教育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拟就中外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寻找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的根本原因,并提出改善对策。 二、中外大学生体质健康差异分析 中外大学生在体育教育和体质健康教育上,存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体育课程设置等的显著差异,导致二者在体质上差距明显。 1.中外大学生体质健康差异比较 (1)我国和韩国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和体质水平存在差异。田英等在对沈阳师范学院和韩国建国大学的学生体质水平现状研究中发现,在身体形态方面,中韩两国男大学

5、生体重差异明显(P0.05) ,我国男大学生的体重大于韩国学生;根据血压指标测定,我国学生的收缩压值低于韩3国学生。另有学者对我国延边大学朝鲜族(271 名) 、汉族(397 名)和韩国仁荷大学(275 名)男生进行了体质量指数和肺活量的比较研究,体质量指数和肺活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延边大学朝鲜族和汉族男生肺活量均明显低于仁荷大学男生(P 值均0.01)。 (2)我国和日本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存在差异。有学者针对辽宁省 5所高校 4290 名学生与日本 4 所高校 2583 名学生的身体形态差异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女大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好于日本女大学生,而胸围不如日本女大学生;我国男大学生的身高并不明

6、显好于日本男大学生,但是体重高于日本男大学生。另有学者对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与日本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我国男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平均发育水平低于日本同年龄学生。如 20 岁的我国男学生平均身高为 169.90 米,日本同龄学生为 171.83 米。我国学生与日本学生在体质体能方面也存在差距,如在握力和 50 米跑成绩方面,我国学生均低于日本学生。 (3)我国和美国大学生体质评比标准及体质存在差异。在体质评比标准上,美国体质评价内容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与耐力、身体柔韧性、身体组成等四个方面,评分采用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的方法,快速判断被测个体某一指标的水平是否适宜,判断个体与他人的差距

7、如何,并决定是否参加锻炼等。我国的体质评价内容主要分为形态、机能、素质、健康四个方面,在评分方面采用百分位法进行评价,但未能建立适合中国人自身特点的健康标准。我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评价大学生心肺耐力的项目为台阶试验和耐力跑(男生 1000 米,女生800 米) ,美国中小学学生体适能心肺耐力测试内容为 1600 米。在体质4上,美国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高于我国的学生。体育是美国学校里的重要课程,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十分热衷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运动场上大量的体育锻炼,加上充足合理的营养,使美国学生大都长得“人高马大” ,运动员型的学生随处可见。体育好、学习也好的学生,最受同学们的推崇。在我国大学

8、生中, “豆芽菜”式、 “小胖墩”式的体型较多,那种肌肉发达、动作灵活的运动员型学生比较少见。 2.国内外大学生体质健康存在差异的原因 (1)体育教育理念的差异。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注重“安全第一” 。其体育活动基本上都是传统的篮球、乒乓球、排球运动等,缺乏创新。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体育教育追求“强健第一” ,追求人类在自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潜能,开展挑战自我的娱乐体育运动,如山地滑翔、水上冲浪、险滩漂流、高空弹跳、滑板等运动。国外学者认为,除了追求竞技体育超越自我生理极限“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外,更要强调参与、娱乐和勇敢的精神,追求在跨越心理障碍时所获得的愉悦感和成就

9、感。 (2)体育教育目标的差异。我国高校的体育属于选修课。大学生上学的重要目标是拿毕业证,他们大多对于作为选修课的体育课程并不热衷。日本推行快乐体育。日本学校体育注重学生运动的兴趣、学习运动的方法以及提高运动和活动的能力,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很少,因此日本大学体育教学主要通过体育锻炼形成大学生乐观,开朗、充满活力的生活态度,向快乐体育方向发展。美国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从幼儿园到大学,美国特别注重良好运动习惯的培养。美国许多5高校均有优秀的体育传统,为大学体育运动打下了良好根基。许多高校向天赋好的运动员发放奖学金,大学生运动员是美国竞技体育队伍的主要力量。 (3)体育教育课程的差异。

10、我国高校从教育理念到教育目标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均远远不够。目前只有少数高校对强制体育运动予以规定。如北京大学有 45 门体育选修课,对入学新生要求学会游泳、太极拳、健美操,考核不合格就拿不到毕业证;清华大学规定学生下午下课后必须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这些规定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在德国,体育被看作是研究“人”的学科,体育学与教育学、社会学并列设在“社会科学及社会学”大类中,体育学科整体地位较高。这使德国的运动训练、体育教育、体育管理、体育市场等学科均居于世界前沿水平。 (4)体育师资质量方面的差异。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起步较晚,在 20 世纪 80 年代,才得到明显发展。具

11、体来说,我国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培养主要由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和体育卫生教育专业来承担,这样的专业在全国高校中开办很少,远不能满足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需要,健康教育师资严重不足。日本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培养主要来自体育科学、健康、体育教师、体育娱乐、社会体育、生产体育、运动医师等专业,其体育课程目标与世界课程理论几乎同步进行。 (5)体育应用方面的差异。我国体育科技的运用主要属于高水平运动员的“专利” 。在资金投入、师资力量、科研投入等方面,这些高水平运动员都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而非体育专业高校大学生是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的。在澳大利亚,全球多项体育盛事常年在这里举办。教练6成为一个重要的职业,在高等教育

12、中设为单独的专业。澳大利亚最领先的科技、医学以及教育实践首先都在体育行业上得到应用。由教练、管理人员、科学家、医生、体育心理学家、理疗学家和营养学家组成的庞大后勤网络为澳大利亚的运动精英和职业运动员提供大量周到的服务。 (6)饮食观念的差异。除体育锻炼外,保证人体基本需要的营养是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保障。我国大学生注重“口感第一” 。目前我国大学的餐厅大多实行商业化操作,提供大米、肉类、蔬菜、鸡蛋、馒头等食品,大学生们本可以有多样化的饮食选择,但“口感第一”的选择导致他们在口味与营养上选择“口味”而非“营养” ,且多数大学生以吃饱为标准,不会在改善饮食营养方面多余支出。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

13、讲究“营养第一” ,从幼儿开始就形成其饮食习惯。如在西餐的三明治中夹生菜和肉同吃,汉堡中盐和糖的含量按标准人体含量定制。美国学生午餐时格外青睐的是牛奶和水果、蔬菜。作为体育强国的美国人把牛奶当水喝,午餐几乎天天有牛肉。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圣?奥拉夫学院拥有独特的、由学生自主经营的有机农场,长期为学生提供乳制品、不含激素的肉类及水果和蔬菜。 三、促进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思路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是一个国家国力强弱、国民精神面貌的客观反映,与未来国家强大、民族兴旺紧密相关。为了缩小中外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差距,扭转我国大学生体质日趋下滑的不利局面,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积极进行符合时代需求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14、改变体育教育的从属地位,从根本上改变被动教育、被动参与、强迫运动的局面,使学生树立终身7体育的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1.改革教育教学体制,创新体育教育理念 教育教学体制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体育教学的效果。改革现行体育教学体制,使我国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从被动变为主动。教育部规定,大学一、二年级体育课是必修课。大学三、四年级体育课如何设置教育部并没有具体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高校在大学三、四年级不开体育课,体育教育管理滞后的问题。鉴于此,根据大一新生体质普遍较差、大二好转、大三和大四又成体育盲区的特点,有必要增加大学一至四年中的体育课内容

15、。 要创新体育健康理念,利用高校的优势和体育工作者的努力,传播体育文化,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学生体育运动的开展状况和发展水平应当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怎样让学生体育运动的开展与一所大学的文化底蕴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我国高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一些高校对体育真正价值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从早些年一哄而上的高校对抗赛,到现在一些高校功利性地建设高水平运动队,这些做法都忽视了竞技体育的广泛普及问题。因此,应把体育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摈弃功利心,以百年树人的精神去构建自身软实力,让大学体育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这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大学注重体育

16、的影响与作用,即重视学术排名,也看重大学的橄榄球、篮球等联赛成绩。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哈佛学生注重体育等课外活动,认为这对于培养人格、8塑造领袖有重要作用。 2.改变体育教育从属地位,变被动锻炼为主动参与 体育运动可以全面展现大学生们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在高校的学科价值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目前,体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仍处于从属地位,这与我国高校的决策管理层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偏差密切相关。他们没有意识到体育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在培育一所大学文化底蕴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没有对体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要改变体育教育的从属地位,使大学生从被动锻炼转变为主动参与。在这方面,外国的经

17、验值得借鉴。国外高校体育承载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如牛津与剑桥的赛艇对抗、哈佛与耶鲁的美式橄榄球比赛,等等,这些大学都把体育作为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凝聚力的手段。美国的很多大学把体育作为其大学文化内涵的核心元素之一。丹佛大学的艾文恩在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上说:“我们一定不辱使命,身为丹佛大学冰球队的一员,是我此生的骄傲。 ”显然,这种大学体育教育对一个人的人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增进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大学生的拼搏精神。我国各高校决策层应充分认识到体质健康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及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落实体育政策法规,重视和支持体育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创造必要的条件,营造良好

18、的氛围,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3.加大体育投资,完善管理机制 我国高校体育应从硬件设施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着手加大体育投资力度,重视体育器材、运动场地乃至学生食堂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9同时,在管理机制上,高校应努力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的环境和氛围。一个好的体育运动环境能促使一大批学生投入健身锻炼中去。目前,我国大学体育场馆大多实行有偿服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大学生们的健身空间被商业性经营挤占。对此,应明确高校体育场馆是公共资源,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经济实际情况,对学生收费做到适度。一个人的大学期间应是其充满活力、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只有加大高校体育教育投资,加强管

19、理,从运作机制上调动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才能为大学生提高体质健康素质创造条件。 注释 吴东、蒋圣杰:大学生体质全面下降 , 北京日报2011 年 9月 3 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2010 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 ,国家体育总局网,http:/ 9 月 2 日。田英、李炳光:对中韩大学生体质水平现状的比较研究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年第 4 期。李成福等:中韩 2 所大学男生体质量指数和肺活量比较 , 中国学校卫生2011 年第 2 期。潘书波等:中日两国大学生身心健康调查结果比较与分析 , 体育与科学2003 年第 2 期。夏琼:中日两国青少年体质比较研究 ,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 年第 1 期。于可红、母顺碧:中国、美国、日本体质研究比较 , 体育科学2004 年第 7 期。翟水保、许崇高: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心肺耐力测试指标效度的比较研究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 年第 1 期。纪宝成: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研究 ,中10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102 页。慈鑫:中国大学生体育运动治标未治本 , 中国青年报2011 年 1 月 30 日。 责任编辑:海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