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研究摘要: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深入推进,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成为社会管理系统在创新和演化过程中所需信息的重要来源。新媒体作为社会管理系统的外在环境,对社会管理创新需求、社会管理主体完善、社会管理创新动力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定程度上,新媒体重塑了当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整个社会形态;本文在深刻把握新媒体特征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新媒体视阈下社会共治的可能性,系统阐述了社会共治的实现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 ;社会管理;社会共识;社会共治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
2、101(2013)02002706 收稿日期:2012-12-05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兴媒体舆论管理与引导问题研究” (AHSK11-12D168)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利敏(1973-) ,男,河北邢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管理、中西文化比较。 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媒体带来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革命,使得社会关系更加数字化、即时化、网2格化,社会行为更加趋向科技推动、虚实相间,社会更加丰富多元,深刻改变着全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结构,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多变。这一切都要求我们要加强和创新新媒体条件下的社会管
3、理。 一 、新媒体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影响机制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当下,新媒体在激发社会活力、增加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力量方面发挥了积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刻影响着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不断丰富着社会管理的实践和内涵。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从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入手,从推进社会管理最薄弱的环节着力,探索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关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 (一)新媒体使得生活方式“信息化”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会透明。新媒体以其
4、独特的开放性、高效的便捷性和相对的廉价性,极大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发布与传播的垄断和特权、低效和同质、单一和贫乏,使综合信息和个人信息的即时发布和自由传播由想象成为现实。信息快速传播,信息了解及时,信息量大,信息传播范围广,影响大、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空前,实现了信息共享和资源全球化。人们通过新媒体可以更快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发生的大事,了解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大环境。信息公开透明,社会透明度提高,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强了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新媒体很大程度上实3现了人们知识生产、信息生成、传播和共享上的平等,改变了某些阶层和群体垄断知识生产和文化资源的现实,改变了传统的信
5、息传播受地域、时间限制的情况,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治理走入死胡同,管理者企图通过信息不对称来实现社会管理已经成为不可能,从而带来了传统社会管理的危机。 (二)新媒体使得社会参与“平等化” ,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社会和谐。要实现社会管理效果最大化,就要最大程度、最广泛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而这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但是由于过去受到客观物质条件(主要是技术条件)和公众素质的制约,传统政治参与模式主要以半直接民主为主,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不太尽如人意。 新媒体为全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集团、各种身份的普通民众提供了利益诉求和表
6、达的平台和渠道,使他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和个人见解,打破了少数社会精英的话语垄断,为广大公众提供了参与管理的平台,大大增加了政治参与的广度,改变了间接民主一统天下的局面,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给了全民参政议政的机会,人民在更大程度或者说全民参与决策、政府管理及社会管理各项事务,使得直接民主和半直接民主成为可能。社会沟通方式从过去的由上到下、一对多转变为平等的互动式的交流,可以使上层领导和政府部门听到基层和普通民众的声音,有利于政府和民间的沟通和对话,化解分歧和合作。新媒体所裹挟的民主、民生、民权理念也极大地增强了公民的身份意识、主体意识、4权利与义务意识、公平和正义的意识、民主和监督的意识,
7、参与和改变的意识等,使得权利意识大爆发。网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献计献策、扩大渠道、集思广益,汇总最全面的社会生活发展现状,发现问题,有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三)新媒体使得舆论监督“网格化” ,最大限度地促进了社会公平。传统社会,由于信息不对称,社会公众对社会管理者不敢、不会、不能监督。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由于自身特性所形成的虚拟空间衍生为一种集中的、广阔的、影响力巨大的、针对公共问题聚焦的社会公共领域。在这里,我国的数亿网民,涵盖社会每一阶层,上至中央下至基层,都是网络的参与者和运用者。党计国策、专家宏论,政府行为、百姓心声都置于其间。任何公共事件、公共人物、公共问题都会成为网络“网
8、聚力量、监督传播”的目标,社会对公权力的监督无处不在,政府和社会管理者受到社会公众来自四面八方的监督,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全民监督,舆论监督更有力。新媒体使得监督体制更加完善,有利于政务公开和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法治、克服社会不公正,促进社会进步。社会格局也因此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更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对现有社会管理模式中公权、民权、舆权的地位和份量,而这份监督又是纵横交错的网格,难以单一地应对。 (四)新媒体使得动员手段“社会化” ,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力量。在传统社会中,社会动员主要有三种形式:战争、农民起义、政治运动,但这几种方式社会成本巨大,而且会造成大的社会波动。而
9、新媒体成本低、及时、便捷的特点使得人们之间沟通交流更加便捷,缩小了地域差5距、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更好地发挥沟通交流、服务社会的功能。在虚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虽然并不认识,也没有传统社会基于信任基础上的相互关系,但是网络把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民众由集体无意识变为有意识联合,把全国各地不认识、不相识、不熟悉的人在网上瞬间集合起来,形成合力。传统社会,社会基本处在碎片化的无序状态,每个声音无足轻重乃至被淹没。互联网通过其特有的聚集功能,可以把成千上万的网民的声音聚集起来,形成巨大的合力,从而产生巨大的蚁群效应一大群蚂蚁可以战胜任何庞然大物。微博的传播效应把这种作用更是发挥得淋漓尽
10、致。众多网民的声音聚集到一块可以改变一项制度,一项判决,使一项决议搁浅,如沈阳刘涌案、广州孙志刚案的处理都受到网络舆论的极大影响。 新媒体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助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自觉或自发地推动了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的创新,协调了社会关系、保持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二、新媒体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挑战 作为新兴事物,由于自身的局限和发展的不完善,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对党和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严峻考验和挑战。主要体现在: (一)新媒体带来的监管难。新媒体在给人们带来信息爆炸、信息便
11、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剩、信息泛滥,信息太杂太乱、垃圾信息、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传播,有时反而导致效率降低。利用网络违法犯6罪,网络上高科技犯罪层出不穷,利用网络进行病毒攻击,窃取秘密文件,信息安全和信息泄露问题凸显。加上中国巨大的网民数量,使得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成几何数级的增加,监管难度大大增加。 (二)新媒体带来的社会分化。新媒体对人们行为方式和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显著:一些人沉溺于虚拟世界而脱离现实,压缩了人们的业余活动时间,许多时间和精力无形中浪费在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真实距离被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直接沟通少了,人际关系疏远,多数人只关注聊天和电子科技带来的方便而忽视了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
12、的重要性;人们思想懒散,忽视了思考的重要性;谣言和虚假信息的大量传播使得人们之间缺乏信任,对社会缺乏信任感,甚至产生信任危机。还有一些不良分子恶意利用网络:传播网络谣言,谣言的大规模传播造成恐慌、影响社会稳定;不良信息的传播混淆视听、误导公众,许多人不辨是非、盲目跟风,产生群体不良反映。一些人利用网络进行恶意炒作,控制舆论导向,掩盖事情真相,欺骗群众感情或把个别问题扩大化、过分放大消极事件,把负面影响集中到某一段时间,过度的曝光率产生聚集效应,使公众产生悲观想法,导致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下降;鼓动煽动群众反社会情绪,导致部分群众偏激、片面地看问题,激发民众矛盾,分裂社会共识,瓦解既有社会认同,
13、分化不同群体认知,造成社会对立,不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和谐。 (三)新媒体带来的无序政治参与。新媒体政治参与中的无序状态。新媒体为人们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大大提高了社会公众政治参与的广度,但是政治参与的深度不够。网民素质参差不齐,7大多数是青年人,由于知识年龄社会阅历的关系,对社会认知辨别能力差,容易感情用事,使网民参政的水平在深度上存在欠缺。突出表现为:网民滥用言论自由权,不负责任,网络暴力,如人肉搜索,侵犯个人隐私,进行地域人格攻击;网上舆论对司法的过度干预,阻碍司法公正,司法自身的规律性和科学性遭到破坏;网上有知者(意见领袖)与无知者(普通民众)的分化,对网络政治参与产生
14、了不利的直接影响。调查和心理学都显示,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容易受到教育程度高的人意见左右,从而增加了普通人被操纵利用的可能性。 (四)新媒体带来的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不可避免出现价值观的多元化,互联网已经成为多元价值观的表达空间和交汇地,以及各方利益的博弈场。网上辩论、 “盖楼” 、对话,对骂甚至掐架都成为常态。互联网价值观的多元化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和比较集中的反映。各种声音混杂,非主流价值观泛滥,其核心价值体系异于传统社会构成,大量良莠不齐的资讯影响人的价值观,不断冲击道德底线,影响人们对社会事务作出正
15、确的判断,最后导致权威消解,主流价值观无力。负面文化的传播,对传统文化形成巨大冲击。新媒体带来的便利和各种炒作使年轻人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新媒体让社会组织能力加强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引领和控制事态的能力削弱,前一段时间发生在中东、北非的政治动荡,还有英国的骚乱事件,俄罗斯反对派反普京的集会风潮,都有被有目的利用,有组织控制、有手段传播的社交网站兴风作浪、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的影子。 8三、新媒体条件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新媒体的获取信息平等性和去中心化,人们权利意识和利益意识的觉醒和增强,使得草根阶层可以与精英阶层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变成可能,也成为有效社会管理的必然选择。因此
16、,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管理,如果政府还是大包大揽,抱着过去的传统思维不放,靠单兵作战,唱独角戏,往往会顾此失彼,事倍功半。新媒体条件下,政府应该积极转变社会管理的理念,加快职能转变,在党委政府主导下,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真正实现多元参与,共同治理。 (一)共治前提社会共识 社会共治的前提是社会共识。现在有一种说法,政府面临着公信力危机,不管政府说什么老百姓都不信,这就是所谓的塔西陀陷阱。仔细分析显然不是这样。从近几年的网上舆论可以看出,政府大力反腐和有效的民生举措都获得网上舆论的称赞;在关系我们国家领土安全问题,如钓鱼岛问题、黄岩岛问题,关系我国的荣誉和尊严,我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上,网民
17、与政府在舆论上几乎保持高度一致。比如在 7 月份的新疆劫机事件中,网民对政府和机上人员采取的措施给予了高度评价。 应该看到,公平正义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国家强大、人民幸福是国人的共同目标。无论是在新兴媒体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大家的最大公约数,这就为达成社会共识,提供社会共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新媒体空间共治需要包容 新媒体空间并不是完全的虚拟社会,而是另外一种现实世界,是真9实社会的反映。众声喧哗是网络上的常态,没有杂音、一团和气不可能也没必要。 “一个社会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网络能使我们听到不同的声音。在社会共治中要排除“不同即敌对” 的思维模式,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
18、。在网络世界中须知“异乎我者未必即非,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非未必即非” ,在这方面我们要向胡适先生学习,秉持“包容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摒弃“必以吾辈所主张者绝对为是”的武断态度。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都不要忘记“多数人应尊重少数人的基本权利” 。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在互联网的讨论中应该成为常态。对网络上的不同声音进行鉴别,除了敌对势力、违法犯罪行为的信息要进行应有的处理外,对其他信息应该最大限度的包容。在网络世界中,只有最大程度的包容不同声音,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 (三)共治
19、优势小成本、大收益 近代西方确立了一种新的政治运行规则,那就是通过协商、谈判来处理利益分歧,这种制度的运行依赖于建立在参与者共识基础上的行为规则,冼岩称之为“软规则” 。冼岩认为,在舆论相对开放透明的社会环境下,对待利益冲突更易采取谈判妥协的方式而不是强权压制。不断冲突、不断谈判妥协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被纳入协商、谈判的程序机制之中,享受民主权利的范围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认同协商、谈判、妥协的人也越来越多,赞成激烈对抗的人越来越少,法律制度所赖以运行的软规则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接纳与认可。软规则与硬制度相比较而言,10它虽未形成法律制度,却为社会公众普遍接受。软规则对制度的效果有改正和促进作用,
20、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社会舆论变得越来越开放,社会运行更加透明公开,各阶层都可以在网络上面发出自己的声音,人们多渠道、多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和实现政治参与,使社会具有自发演进的空间。不仅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而且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健康成长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在自由开放透明的舆论环境下,人们对待利益冲突采取谈判、协商和妥协的方式将会越来越多,赞成对抗的人将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寻求社会共治成为可能。在新媒体普及的情况下,公共决策不再仅仅由掌握强权的少数人所垄断,社会各阶层都可以通过参与协商、谈判的、共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构建了多赢的社会格局,有助于打破过去那种非赢即输的局面,有助于降低社会成本,减少社会动荡。 四、新媒体条件下实现社会共治的具体思路 (一)政府层面提升公信力 1.信息公开透明 政府信息应最大程度的及时公开,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同时可以最大程度地对冲谣言和各种不良信息。针对公众质疑应实事求是地及时适时回应,一些不能立刻得出结论或给予回答的应该向公众讲清楚,最大程度地消除“塔西托陷阱” 。 2.网络问政,积极互动 保持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最重要的是尊重和维护广大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和监督权,保证民意渠道畅通。为此官员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