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新三农”发展格局的构建【摘要】从中国城乡社会变迁的历史看,城市与乡村始终构成了同一进程的两侧;从当代中国城镇化的进程看,城镇化每一阶段的推进必然牵涉到乡村,引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许多方面的实际反应。中国城镇化的许多方面是没有先例的、前所未有的,这一过程导致了许多未曾预料的后果。 “三农”问题可以说是城镇化引发的强烈反应。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重新思考“三农”问题,对土地配置、农民出路、粮食体系、农业经营、新农村建设等并给予具体回答,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这一过程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形成“新三农”现代农村、现代农业和汇入现代职业体系的现代农民的发展格
2、局。 【关键词】中国城乡社会变迁;“三农”问题;新型城镇化;“新三农”发展格局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9-0145-07 近几十年中,中国城市化进程以超常的速度推进。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对现实方位和未来走向的准确判断就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城市化的许多方面是没有先例的、前所未有的,这一过程导致了许多未曾预料的后果。这就更需要把握中国城市发展的清晰而完整的脉络,在更宏观的历史坐标下寻找现实与未来的答案。汉董仲舒所谓“不知来,视诸往”2春秋繁露卷三精华 ,其意重在“道往而明来” 。如果通过这种倒溯的过程,能够感受到内在于社会变化趋势中最深沉的力量
3、,就获得了立足现实和面向未来的基础,我们就能够从实际过程而不是从纸上的教条,形成对当今中国城乡社会变迁问题的理解和回答。 从中国城乡社会变迁的历史看,城市与乡村始终构成了同一进程的两侧。从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看,城市化每一阶段的推进必然牵涉到乡村,引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许多方面的实际反应。2013 年初,中共中央及国务院下发的 l 号文件中指出了当前农村的新变化和新问题: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
4、,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艰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国民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关联度显著增强,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的要求更为迫切,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任重道远。十分明显,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重新思考“三农”问题,对土地配置、农民出路、粮食体系、农业经营、新农村建设等给予具体回答,并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这一过程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形成“新三农”现代农村、现代农业和汇入现代职业体系的现代农民发展格局
5、。 3一、城市化扩张过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上世纪中期。一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加入到现代化进程中,它们的社会与西方社会表现出不同的结构性特征。为发展经济学和发展社会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W.A.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1954)中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现象。这一理论模型通过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尤其是制造业部门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现象,指出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是破解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根本途径。这一模型也刻画了发展中国家同时并存的二元经济现象,指出了传统农村经济与城
6、市工业经济这两种不同类型经济的非均衡性。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引申出了一种动态模型,即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传统农村经济向城市工业经济转化,将形成从二元化结构到同质化结构的社会发展趋势;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转移,最终整个经济由二元结构转变为单一同质的现代化结构。 无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未来结果是否将是单一同质的现代化结构在这一问题上难免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这一过程受制于一些基本的约束性条件,则是必须认真思考的,譬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不充分性和有限性。从理论上说,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足够充分的条件下,所有的农村劳动力都可以
7、转变为城市劳动力。但就实际而言,市场的容量总是有限的,从而对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产品贸易形成限制,特别是农产品的市场售出和价值变现,所受的限制会更多。因4此,如何把农村隐蔽失业者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一定时期中,应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和产业而不是资本密集型的技术和产业,以避免资本高积累率以及可能造成的低就业率,但这种情形将严重阻碍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因此,后来一些经济学家如拉尼斯、费景汉等对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作了持续的修正。 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和农产品在市场经济中难免被边缘化,如果仅仅以从事农业
8、生产作为谋生方式,农民的收入只会越来越低。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周立对美国所作的实际研究,在 1910 年,农民可以得到 40%的食物美元(即衡量每 1 个美元的食物消费中食物价值的流向) ,上游的农业投入会占 15%。下游的食物加工与营销会占 45%,但到了现在,农民只能得到 5%。上游的投入品和下游的食物加工与营销,都已经由少数垄断食品集团操纵。这使得夹在中间的农民就像被一把钳子夹住一样,其结果就是在食物美元中,农民得到的份额越来越少。 “原来不只是中国的农民,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从全世界每人每天都要付出的庞大食物价值中,得到极其微小的一部分。作为世界现代农业样板的美国,农民的命运也是如
9、此。 ” 与这一真相有必然联系的是农民工和城市流动人口现象。 “这几年,在农村基层调查中,农民们常告诉我,这年头种什么,什么不赚钱;养什么,什么不赚钱。青壮年人出门打工,实在是因为那块已经生养他们多少辈子的土地,已无法继续养活一家人后的无奈之举。 ”也就是说,工5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对农村、农业和农民形成了一种挤榨机制,不断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挤压出来,逼迫其进入到城市工业经济部门,这种趋势又对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导致了城市就业不足和失业率升高等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这是一个较长期的动态过程,必然持续地牵扯到一系列的实际关系城市与农村、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市民
10、与农民等等。从根本上说,上述讨论不可避免地返回到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市场实现问题,还有通过市场实现过程,农业在食物消费体系、农产品贸易过程中所占的价值份额,最终涉及到规模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按照 2020 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60%左右的预测,未来 10 年全国城镇人口年均增加 1300 万-1600 万,其中农村转移人口 1000 万-1300 万。在我国近期未来的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仍是非常严峻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如何应对城市中的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的就业问题。大约 2007 年以来。充分就业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成为了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的目标之一。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
11、会保障部的相关要求,通过政府各个层级工作的考核标准采用了指标化方法,对社区甚至城市的充分就业贡献进行评估。 2012 年 12 月,我们在地处西南的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的实地调查中,看到了一个优化配置各种社会资源的鲜活实例。这个区舟水桥街道的镇隆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典型的工矿型社区,大部分居民都是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在实践中,镇隆社区逐渐摸索出就业创业工作的“113”模式,打造了社区创业示范街和残疾人就业示范亭,6并向辖区企业推荐社区失业人员就业。此外,在区委组织部、区远教办、舟水桥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社区开展了远程教育及“百千万示范带动工程” ,仅 2012 年上半年就举办了集
12、中培训 22 余期,共培训 554 余人次。在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社区开展了“送信息、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等就业援助活动。目前,镇隆社区的失业率控制在 3%以下,先后荣获了“贵州省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 “省级充分就业社区” 、 “遵义市文明示范社区” 、 “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等荣誉称号。 2013 年 4 月,我们在广东省中山市进行的实地调查中,对这个充分就业城市有了初步的观察。早在 2002 年,中山市在全省率先提出了统筹城乡就业的新思路。基本建立覆盖农村富余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 “零就业家庭”的城乡一体化就业制度。2006 年初,该市将统筹就业范围从农村富余劳动力
13、、下岗失业人员扩展到所有城乡居民,努力实现“人人有一份工作”的目标。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原则,大力实施“百万青年技能培训工程” 、 “创业富民工程” 、 “技能提升计划”等职业培训项目,实行就业培训补贴,扶持鼓励外出承包土地等措施,推动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10 年,市镇两级共安排培训经费 3300 多万元,新增就业 8 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 9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2.2%以内,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并通过了广东省初检。 在与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行的座谈中,局党委委员陈伟棠多次使用了“比较好”一词,透露了他对中山市就业现状的满意和乐观态度。陈伟棠说,目前中
14、山市有 200 万左右从业人员,现阶段就业形7势较乐观,失业率保持在 2.1%-2.3%之间,在全省最低,达到了充分就业。外来工就业相对紧张,本地人和大学生的就业(特别是一次性就业)基本没有问题。大学生就业按照实名制落实,通过“一企一岗”活动得到解决。困难群体就业较好。全市设有 179 个社区就业基地。在基层就业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大大小小的社区工作坊和农业工作坊得到推广,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就业均等化做得比较好,实行本地人与外地人的无差别就业,基本做到就业平等。中山市对所有的求职和招聘实行免费,此外本地人的就业培训全部免费,外地人部分享受免费培训;企业内部培训全部均等,在就业无歧视的同时,社
15、会保障无差别。企业全部购买社会保险;解决劳资纠纷无歧视。24 小时答复劳资纠纷投诉。 二、粮食安全问题倒逼现代农村和现代农业的步伐 在中国农业 8 年连续丰收。农民收入也持续增加的同时,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日趋严峻,可以说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安全的一个大问题。这就使构建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职业体系显得愈加紧迫。 近几年,我国农业的欣欣向荣与农产品进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形成了明显的矛盾。粮食安全面临严峻的局面。具体譬如,农产品的供求不平衡,许多主要农产品大量依赖国际市场,进口数量在逐年增加。专家指出,2011 年我国进口大豆和谷物超过了 6200 万吨,也就是说,进口数量超过了我国总产量的
16、 1/10。除此之外,粮、油、棉、肉、糖等都需要进口嘲。农产品大量的进口,不外是由于我国农业产出与满足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缺口,而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农业资源紧张、农业技8术能力不足等。 “中国的人均农业资源确实太少了,在我们现在这样一种技术能力之下,利用这么少资源难以满足需求。所以要进口。全球现有的耕地大约是 200 亿到 210 亿,我们是 18 亿 2 千万,我们国家的耕地在全球占 9%左右,我们的人口去年是 13.14,全球的人口是 70 亿,所以我们的人口在全球总人口占到 19%,以 9%的耕地养活 19%的人民,难度非常大。 ” 粮食供给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可以说是一柄双刃剑
17、,在获得某些方面粮食保障的同时,也会导致和加剧另一些危机。例如在种业方面,这些年国内业界人士已经产生了越来越深的危机感。据相关报道,自2001 年实施种子法 、国内种业市场开放以来,跨国种业公司纷纷来华开展业务、抢占市场,在带来新品种、新技术和先进的经营、服务理念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挤出效应,民族种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截至目前,包括全球前 10 强在内的外国种业公司陆续在华“跑马圈地” ,到 2012 年,已有 25 家外商投资的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在华开展业务,经营的品种从蔬菜、花卉,到玉米、棉花等大宗作物。据统计,我国目前约 95%的甜菜、50%以上的食葵、部分高端蔬菜,都是外国
18、品种:外国玉米种子在我国市场的市场份额,已从 2001 年的 0.13%,迅速扩大到 2011 年的 11%,10 年间扩大了 80 多倍。面对这一深刻危机的不仅是种子市场,更有种子的“种子”人才。由于国内种业失去了市场,相关育种专家被迫转行,其结果将是中国种业的彻底失守。种业失守也意味着中国粮食安全失去了基本的屏障。 “专家们指出,不同于其他产业,种业是源头性、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如果种业失守,中国的粮食安全9就无从谈起。 ” 从粮食安全问题衍生出粮食政治问题。从而危及到国家主权。在对发展中国家的观察和分析基础上,专家指出,农业产业化、粮食市场化、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民带来
19、了毁灭性的打击,伴随着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的丧失,是对国外粮食援助的依赖。是在农产品自由化贸易和市场交易中受到多重剥夺,并导致了粮食安全、国家政治和政权问题。 “在丧失了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之后,这些国家更进一步丧失了国家主权,产生了对美国的政治与军事依赖。 ”这其中的警示是“中国也正在这样的过程之中” 。专家建言:“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是尽力维系一个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体系。以及促进食品安全的本地化食物体系。 ” 要“维系一个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体系”和“促进食品安全的本地化食物体系” ,首先是在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之时,对农业产业化、粮食市场化、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行限制,并从根本
20、上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彻底转型,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三农”发展格局。唯其如此,才能将传统的农户经济改造为现代农业经济,使“小、散、乱”农民家庭生产和经营整合为现代农业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体系。使我国农产品在贸易过程和市场竞争中,与发达国家的主要粮食生产国及西方跨国公司同台竞技。 三、合理配置多种要素。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在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同时,必须强调农产品供给的自主性,依靠自己的力量确保粮食安全。而所有这些都必须以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体系为基础。2013 年中央 1 号文件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10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
21、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 ”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我国农村和农业的新一轮改革中。需要对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重大问题作出慎重的权衡和抉择。 无论传统农业或现代农业,在生产和经营中都会受制于多方面的复杂关系。由于农业自身的自然特性,与工业部门相比,其革新和发展的条件制约只会更多、更严格。 “农业是惟一一个人与自然相交换的部门。农产品的供给,主要受制于农地规模、气候变化、生产周期等自然条件。农业满足的,又主要是人们的食物需求,而在短时期内,人口数量是既定的,对食物的需求量,自然也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农业是最不容易扩张的一个部门。 ”闭如果仅仅局限于某些要素的配置和某些方
22、面的扩张,农业的任何变革都会违背其自身规律而遭遇失败。因此,在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过程中,还要依据农业的自然规律,对多种要素人、土地、技术、资本、市场等等进行合理配置,实现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各种复杂关系的统筹协调。 第一,处理好“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中国农业是传统农业的经典代表,每家农户以自耕农身份作为经营主体,以“基层细胞的组织与小块耕地的操作”的结合,形成了以农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拥有小块土地的小农受困于人多地少的现实,费尽心力的劳作、殚精竭虑的经营、密集精致的技巧,曾将这种农户经济的效能发挥到了极致。时至今日,面对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农业领域专家提出的问题是:“回头看,五年、十年以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个“谁来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