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坐过班房的记者浦熙修一、 新民报的浦二姐 浦熙修原籍江苏省嘉定县(今属上海市) ,出生于 1910 年 10 月 29日。父亲浦友梧在北洋政府交通部做会计科员,收入不高,仅够维持一家人的温饱。浦熙修自幼聪慧,念完小学、初中后,顺利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但刚念完一年级,就因为经济困难辍学了。以后,她一边在小学当代课老师,一边坚持学习,终于如愿考上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系,一直读到大学毕业。 1936 年春,浦熙修婚后随丈夫移居南京。生性好强又希望学有所用的她不愿在经济上依赖男人,决定凭自己的双手挣钱养活自己,便经常浏览报纸的招聘广告,期望找到一份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她
2、在新民报上发现某地产公司招考女职员的消息,便满怀希望地前去应试。考题正好是她经常思索的“妇女职业问题” ,于是有感而发,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长文,满以为考得不错,结果却没有被录取。公司老板告诉她:“我们这里不用结过婚的女职员,你的文章写得很好,我愿意代为介绍到新民报去。 ”就这样,她进了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创办的新民报社,开始做发行工作,后来又转到广告科。她的志向是用文字表达思想,因此对这些工作都没有多大兴趣。她没有气馁,有空便端坐桌子前,写一些小文章,试着向报刊投稿。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37 年 4 月 29 日,首都女子学术研究会2在中山陵附近的流徽榭举行周年纪念大会。报社临时得到消息
3、,决定派人前去采访。可是记者都出去了,一时派不出人来。情急之中,陈铭德让浦熙修去“救场” 。她非常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用心写了一篇文笔流畅洗练的报道,不仅得到同行的赞许,还受到读者的欢迎。陈铭德当机立断,将她从广告科调到采访部当记者。 抗战爆发后, 新民报在南京出完最后一张报纸,把机器设备和全部纸张运往重庆。第二年,浦熙修带着儿女也来到重庆。安顿好一家老小后,她又重新回到报社工作。她说:“一个记者的条件,除了基本的知识外,需要有热情、良心、正义感,并且要有吃苦耐劳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为了获得新闻,她常常不避风险,独辟蹊径。有一次,国民党召开军事会议,蒋介石作报告,不让记者参加。她千方百计疏通
4、内部人员,事先躲进会议室屏风后面,暗中记录会议全过程。次日,一条独家新闻见报,同行都十分羡慕。 浦熙修始终以一个新闻记者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用自己的笔书写事实真相,既热情讴歌艰苦抗日的军民,又无情鞭挞荒淫腐败的国民党官员。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大公报老板胡政之陷于香港,托人找到陈布雷,请求设法将其救出敌占区。经蒋介石同意,让胡政之坐飞机到重庆。12 月 10 日,由香港飞往重庆的最后一班飞机降落在珊瑚坝机场,机门打开,没有胡政之,却见大批箱笼、几条洋狗和老妈,统统由穿着男子西装的孔二小姐接运而去。那天,浦熙修也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一幕。次日, 新民报刊登她所写的报道,标题为
5、伫候天外飞机来喝牛奶的洋狗又增多七八头 。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新闻检查,3报道写得比较简短,但还是引起一片哗然。有人赞叹其不畏强权、不惧恶势力,表现出令人钦佩的硬气,很难想象这是一位纤纤弱女子。 浦熙修的眼睛还是盯着孔祥熙。过了两年,她又在报上发表两条消息,一为孔大小姐飞美结婚 ,一为女公务员为米请愿,孔副院长予以拒绝 。两文同日刊发,对比强烈。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都勒紧裤带支援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可孔祥熙却耗费巨资嫁女,婚礼定在美国举行,大批嫁妆不远万里空运过去。据说,飞行途中发生空难,新娘的六箱绣花嫁衣掉进大海。这难不倒孔家,很快由国内重新订做一批送去。与此同时,国内大多数民
6、众为填饱肚子愁肠百结。即使政府的下层职员,生活也比较拮据。重庆的女公务员连日请愿,要求政府每月供应二市斗平价米,以便渡过饥荒。身为行政院副院长的孔祥熙毫无同情之心,不仅断然拒绝请愿者的请求,还斥责他们“要求过奢” ,又打官腔说“国难期间,应刻苦自励” 。 正是由于洞悉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浦熙修的思想自然而然地倾向共产党一边。她在武汉时见过邓颖超,在重庆又和周恩来等人一见如故,而妹妹浦安修已和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结为夫妇。邓颖超亲切地叫她“浦二姐” (浦熙修在家里排行老二) ,又称她是“我们的亲戚” 。 二、成功报道政治协商会议 抗战胜利后,迫于全国人民的压力,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参加国共和谈。
7、1945 年 8 月 28 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张治中和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从延安飞往重庆。浦熙修报道了机场上热烈欢迎的场景,又详细描写了对毛泽东的印象,说他穿着“蓝灰布的制服,4红红的脸庞,浓重的湖南口音,农民本色,健康得看不出已经是五十二高龄” 。 毛泽东在重庆停留了 43 天,国共两党的代表进行了 12 次谈判,于10 月 10 日签署了双十协定 。这次谈判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确定将召集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 1946 年 1 月 10 日,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社会贤达等各方面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代表人物坐在
8、一起,协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探讨避免内战、和平建国和实现宪政的途径。 作为新民报采访部主任,浦熙修自然不会错过对这一重大政治事件的报道,她精心设计了一个颇具新意的采访方案。会议召开前一个月,她便逐一采访来自各方面的 38 位政协代表,每人一篇访问记,连续刊发。尽管限于篇幅,不能写得很详细,但客观地反映了每一位被访者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各位代表的印象和评判。 首篇访问记刊登于新民报晚刊上,标题叫访问傅斯年先生 。傅斯年为无党派人士,对会议前途似乎不太乐观。他说:“首先要澄清政治,但这既未做到,谈判些现实问题如何能得到解决?” 青年党首领曾琦说:“在毛泽东来重庆之前,他们要
9、求成立联合政府,这是对的。但自毛氏来渝开始谈判后,变为争军事不争政治,争地方不争中枢,这是错误的。 ” 对组建联合政府,执政的国民党却不能接受。邵力子称“联合政府万万行不通” ,陈立夫更是强调:“至于联合政府,决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训政结束,是要将政权交还给人民,决5不是交给各党派,因为无党派的人民,占了百分之九十八呢。 ” 共产党的代表从另一个角度反驳曾琦的观点。董必武接受采访时表示,共产党并没有舍弃联合政府问题不谈,而专谈军队与地方问题,他说:“国民党有军队,为什么共产党的人民自卫的军队就该被剥夺?其实军队国家化,是中共一向所主张的,但要交与民主的政府,非交与另外的党。 ”周恩来访问记在介绍
10、他的政治主张之前,先这样描写他的风度:“周先生的一件棕色皮大衣,是在灰棉布的全体代表团中最出色的。他那倜傥不拘的风度,坦率而有力的言辞,也确是代表团中的领袖人物,数年来谈判的名手。 ” 作为民主同盟的一员,浦熙修希望民盟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民盟主席张澜的访问记中,她情不自禁地赞扬道:“他那坚定而坦白的态度,确称得起为第三方面的领导人物。 ”对民盟的重要成员沈钧儒,这样写道:“他和蔼可亲,但那坚强的意志,常常使他为国事挺身而出。 ”访问记着重介绍他关于联合政府的主张:“第一要结束一党政治,各党各派及无党派共同组织政权。第二,参加的人士,不是作为咨议的性质,而要有实际的行政权。 ”民
11、盟宣传部长罗隆基是重庆政坛十分活跃的人物,他在接受采访时滔滔不绝地说:“一般的说,政府必须准备先开放政权,假若先谈统一,就不会有结果,军队国家化问题,也要双方都交出来。 ”在国共双方的对峙中,民盟倾向共产党一方,罗隆基甚至说:“中共谈民主,与民主同盟的政治主张相同,当然就合作;国民党谈民主,民主同盟也愿意和国民党合作,民盟可以做任何一个谈民主党派的尾巴。 ” 6这组漂亮的采访记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使浦熙修名声鹊起。政协会议历时 22 天,她既参加人物专访,又撰写新闻报道,忙得不可开交。 1946 年 2 月 10 日,重庆各界群众 1 万余人在较场口广场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圆满举行。主席团正
12、在商量推举总主席时,忽然有人宣布开会,并自任主席。李公朴上前去问他是怎么回事,即遭到暴徒毒打。接着成群结队的暴徒冲上来,用带来的铁器和石块,见人便砸。施复亮、马寅初、郭沫若及新闻记者等 60 多人受伤,场面十分混乱。这是一次有预谋的行动,暴徒们事先准备了大会宣言和口号,行凶时又有人分组指挥,在场的宪兵和警察也不加制止。事后,中央社却作了歪曲事实的报道。为首的暴徒刘野樵分明是自己跑上主席台去寻衅,却说成是“临时推举市农会代表刘野樵为主席” ;对暴徒行凶,说成是“民众互相殴打” 。对此,浦熙修非常气愤,倡议联合重庆各报记者 42 人发表一封致中央社的公开信。由她起草的这封公开信列举事实,指出中央社
13、的报道“颇有失实之处” 。信中说:“贵社为全国性新闻发布机关,影响所及,谅非浅鲜,本新闻纪事应求真实原则,同人等爱护贵社,敢竭愚忱,略尽数言,幸垂亮察。 ” 三、坐过班房的记者 政协会议后不久,政治重心从重庆转移到南京。浦熙修也调回南京新民报社,仍任采访部主任。当时在美国特使的调停下,国共双方正举行谈判。为了对国民党施加压力,共产党组织声势浩大的请愿活动,以表示人民反对内战要求和平的强烈愿望,促使谈判成功。 1946 年 6 月 23 日,上海人民和平请愿团前往南京请愿,向有关各方7呼吁和平。代表团以马叙伦为团长,团员中有盛丕华、包达三、阎宝航、雷洁琼等知名人士。在车站召开的欢送大会上,各界人
14、士 5 万余人到场参加,林汉达、陶行知、吴晗等发表慷慨激昂的讲话,表示反对内战的坚定决心。会后,数万群众举行了示威游行。 当代表团乘火车抵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预先埋伏的国民党特务的围殴攻击,许多人被打伤流血,史称“下关惨案” 。浦熙修等前去采访的记者也被打伤。雷洁琼后来回忆:“混乱中,浦熙修又被推倒在我的身上,暴徒脱下皮鞋猛抽我们两人。她的鼻血流在我的脸上。为了想保护我,她全身趴在我的身上,受到打击更大,几乎晕过去了。 ”这次事件让浦熙修更加痛恨国民党,养伤一个月后,她又投入了工作。 1947 年 5 月 20 日,南京 7000 名学生上街游行,喊出了“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口号,遭到
15、军警武力阻挡,造成流血冲突,受伤学生达 30 多人,被捕及失踪 40 多人。浦熙修认为:“不管怎么着, 新民报总该讲公道话。 ”她让两名一线记者分头撰稿,自己坐镇编辑部修改,并不让编辑随意删减。第二天,一篇题为昨日凄风苦雨天愁地悲,学生联合游行,发生流血事件的文章就见了报。 新民报的客观报道,受到民众的极大欢迎,报纸发行量激增三万余份,声誉大增。可是,这引起当局的不满,陈布雷让人带口信给老板陈铭德,要求其辞退该报的两大记者赵超构和浦熙修。次年 7 月,国民党当局以“为匪宣传、诋毁政府”等罪名,勒令新民报永久停刊。 报纸被封,浦熙修应邀为香港文汇报采写“南京通讯” 。她写的是王牌么?改革币制内幕
16、一经发表,立刻引起各方关注。19488年 8 月 19 日,蒋介石下令改革币制、发行金圆券。浦熙修在文章的开头就说:“改革币制这张牌摊出来了。是王牌还是烂牌,目前依然是个大疑问。 ”财政部长王云五力主发行新币,如意算盘是,一靠增加税收,二想缩减军费,三欲获得美援。针对这三项,浦熙修分析认为都不可能实现。文章最后总结道:“目前政府真是全副精力在维持这牌的价值。政府本身亦战战兢兢,俨然扑克场中小 2当作老 K打的神气。是吉是凶,是赢是输,他们亦捏着一把汗。这王牌到底是不是张烂牌,恐怕时间不久就会证明了。 ” 果然,事实证明这是一张烂牌。浦熙修在另一篇文章中描绘了金圆券崩溃的景象:“南京抢购声中最不
17、得了的是米店里没有了米。有人走遍全城,买不着一粒米。 ”“糖果店,蛋糕、面包也都一扫而光。主妇们几天来都不安于室。街头行不通,商场挤不进。首都如今万人空巷,真是盛况空前。 ” 同年 11 月,淮海战役打响,浦熙修感到国民党的末日就要到了。她在最后一篇“南京通讯”中写道:“老百姓过着无米没柴的苦日子,真是活不去了。但他们也发现了另一个新希望,他们在谈论着解放后的开封,白面是一毛钱一斤。解放后的济南,三日后秩序即行恢复。他们不觉冲口而出:共产党要来就快来吧!他们确是在咬紧牙关,忍受这黎明前的黑暗。 ”这篇通讯刚完成初稿,还未来及寄出。11 月 16 日深夜,特务突然闯进家里,将她逮捕。过了一段时候
18、,陈铭德前去探监,告诉她正在设法营救,但事情并不容易。她很平静地说:“这次我大概难逃敌人的毒手了。 ”神态自若,表现了慷慨赴死的决心。后来,在罗隆基等人9的全力营救下,整整坐了 70 天班房的浦熙修得以平安出狱。 1949年 10 月,浦熙修应邀参加新中国的开国大典,经周恩来介绍后,毛泽东亲切地对她说:“你是坐过班房的记者。 ”她感到这是自己一生中至高无上的光荣。 四、新闻记者变成了“旧闻记者” 新中国成立后,浦熙修应文汇报负责人徐铸成的邀请,担任该报驻北京办事处主任。她又担任多种社会职务,既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备委员,又是全国政协委员,经常出席各种会议,平时主要抓办事处的工作,还要为报
19、纸写消息和通讯,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不过,事与愿违,报纸只在政协会议开幕前后有过一段短暂的辉煌,浦熙修和徐铸成们的努力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而读者也似乎不太认同。老报人遇到了新问题。浦熙修过去以写独家新闻、专访和特写见长,但现在这套本领已派不上用场。因为上级规定,凡重大新闻只能用新华社通稿。 当时,报纸的销量每况愈下, 文汇报只好奉命转向,以中小学教师和高中学生为主要对象,从一张对开报纸改为四开两张,大部分篇幅刊登中小学教师业务指导材料,只留一个版面介绍时事新闻。1956 年 4月, 文汇报停刊,浦熙修成为教师报的一员。她感觉已没有用武之地了,心里非常着急。 谁也没有料到,不久形势又发生了变化
20、。为贯彻中央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停刊不足半年的文汇报又复刊了。1957年 3 月 10 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新闻出版界代表时,对徐铸成说“你10们的文汇报办得好” 。浦熙修获悉后,信心大增,干劲更足了。 可惜好景不长。浦熙修因签发两篇重要文章,几乎遭受灭顶之灾。一篇是记者刘光华写的北京大学“民主墙” ,报道 5 月 19 日北京大学大饭厅的墙上贴出第一张大字报,接着大字报一张接一张地贴满了墙。文章称“这些活动大大地推动了北大的整风运动” ,并称教授对学生是支持的,马寅初校长也认为在大字报上畅所欲言是好现象。另一篇就是储安平的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 ,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右派言论
21、之一的“党天下”理论:“在全国范围内,不论大小单位,甚至一个科一个组,都要安排一个党员做头儿,事无巨细,都要看党员的颜色行事这个党天下的思想问题是一切宗派主义现象的最终根源,是党和非党之间矛盾的基本所在。 ”浦熙修用专电将储安平的讲话发往上海, 文汇报全文刊登出来。 6 月 8 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 ,正式宣告反右派斗争开始。6 天后,该报又发表文汇报在一个时期内的资产阶级方向 。从此,厄运降临到了浦熙修的头上。不仅要完成没完没了的交代、检查,还要经常接受批斗和围攻。她被划成了右派,并撤销了新闻界的一切职务,其 20 余年的新闻记者生涯就此终结。 浦熙修被划为右派后,组织关系转到了全国政协。她搬出文汇报北京办事处,在北京西城找到一间窄小朝北的私房,过着幽静孤寂的生活。后来,她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教组副组长,负责收集和撰写从清末到全国解放的各种文史资料。她自嘲地说:“新闻记者当不成了,那就当旧闻记者吧。 ”她依然努力工作,还想多读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