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书包的思考.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42373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书包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书包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书包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书包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书包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对书包的思考【摘 要】书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成为了一件必用品,她与人们的衣服一样,司空见惯常常让人懒得去思考她的源头与作用。书包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家庭是国家构成的基本单位,家庭坐标的定义决定了下一代的大体生存格局。我们在物质条件丰富高兴之余,不要忘记超前的享受常常隐藏着致命的后果。曾经有人说过:“没有大树的城市是没有历史的城市;没有历史的城市是没有文化的城市” 。家庭是国家的构成单位,家庭教育更多地是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学校教育更多地倾向教育孩子怎样做事。国家对教育的宏观调控,是引导教育走向的决策者。 【关键词】书包;承载;金属壳 书包,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装书的包包或者说袋子。随着人们对科技的

2、探索,书包也从布包衍生出了今天的皮革、PUC、植物、塑料等综合材料应有尽有,为使用者提供了最大的选择品种;有防水的、有排汗的、有减轻重量的、有为特种需要而制的。当然在这里作者主要涉及的是学生用的书包。 书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成为了一件必用品,她与人们的衣服一样,司空见惯的东西,常常让人懒得去思考她的源头与作用。伴随着在上个世纪 60、70 年代出生长大的书包,大多是单肩斜跨的,在材料上主要是布料。而 80 年代以来双肩书包成了学生用包主流,这又是一个怎样是变迁呢?以下是从小学到大学的一个展开: 2一、小学 现在的小学生除所学年限 6 年是与上世纪 80、90 年代的小学生一样外,其他的共同点

3、就太少了。而今天的小学生几乎都用双肩包,主要是因为书太多、太重,单肩(斜挎包)随着学生书籍的增多已慢慢退出小学生的时代。双肩包确实有优越于单肩包的地方。第一、它所承载的重量胜过于单肩书包;第二、对人体工程来说,双肩书包的舒适度远大于单肩书包;第三、方便程度是单肩书包无法相互比的;第四、从容积上讲,双肩包更能装下小学生所需要的东西。这就是书包变迁的优越性,但当我们来比较背双肩包与单肩包(斜挎包)长大的人来说,就能说书包越沉的学生就越比书包轻的人更有“重量”吗?背单肩书包(斜挎包)长大的那代人,课本少、可读物不多、主教科书多为黑白,但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渴望知识改变命运都是那个年代读书人的共识。如

4、今的小学生,学习的负担重、要学的课本多、作业多;再加上当今娱乐方式五彩缤纷的出现,变着花样的引诱着人们。那我们是不是从书包的变迁中窥视到了什么呢?我相信会有很多种回答的。 二、初高中 现如今初中生的书包造型还是和小学生的双肩包一样,只是初中生的书包在容积上更大,承载重物的质量要求要更高一些。这些学生也可谓辛苦,上课期间每天背负着“沉重”的书包,一天来去四趟,作业更不用说了。对于条件好的学校,已在教室的内外设置有学生的专用柜,以便学生放书或衣服。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给学生的书包减轻了一些负担。 3高中这是学生书包相对较轻的阶段。到了高中,学生分为文科、理科,所学的课本相对固定,而课本数量也比初中

5、更系统化,重量不必说也少了许多。加上工具书之类的不用再像小学生时那样随身携带,他们可以放在教室的课桌里或者书包里装的都是当天要上的课本。这一阶段书包重量开始减轻了。 三、大学 大学是书包最为轻松的一个阶段,很多学生在大学结束后,学生的生活也随之划上记号。而在大学里,书包的造型、款式、功能已不在是中、小学生书包的定义上了。在大学里,特别是女生的书包除了双肩、单肩书包外还有多用型的;主要的功能已不再是装书,美化功能已成为用包者的另一半选择。是的,大学是进入专业课程的一个基础性学习过程,在具备专业化知识后所用的课本也就成了定义化的了。而且在大学里,图书馆是一个借书、看书的好地方;再加上多媒体的广泛应

6、用,今天的很多大学生常常空手或者徒手拿本书就来上课的人普遍的男生是这样。这也并不是说女生背了个好看的书包就多装有几本书,除了当天要用的课本外女生也不多带,甚至有些女生背包只是为了好看而包中就根本没有一本书的也大有人在。这里我得澄清,我并不是去指大学生没有带书、没背书包的人就未必是个好学生,非也。我这样的描述只是给予如今的一些事实,以此来支持前边的论述。 上述是关于书包的演变,接下来说说书包中的思考与哲学。 哲学是从希腊字(philo-sophia)转变而来,意思为“爱好智慧” ,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 。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4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通常意义上是指代智慧,所谓

7、智慧是人类生存、延续、探讨未来、研究过去、继承前人发展当今的人类集体智慧结晶。那怎样来看待书包中的哲学呢?这是我主要接下来的陈述。 四、书包承载着家庭的希望 家庭是国家构成的基本单位,家庭坐标的定义决定了下一代的大体生存格局。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中心,父母是孩子的源体;有了孩子的父母就有了朝前的努力方向,提供孩子的衣、食、住、行、教育便成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过程,除了家庭教育还需要社会教育,于是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生活环境。 在 21 世纪的今天,小学生的书包承载“重量”大于了他(她)们的所承受力;人力资源好的家庭在孩子上小学期间都有大人接、送,为他们撑伞、替他们背书包

8、、小点的还要背着他们。当然还有越来越多的家用汽车接送,这也为大人、孩子省了不少时间、力气,带来了便利;冬天保暖、夏天避暑,小汽车真是一个避风遮雨的现代金属壳小汽车。固然有了现代科技的这个金属壳孩子们不必冒风雨上学,方便之利这完全合乎时代发展,以便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以昆明为例,先不说大学,就说说小学生。到上、下课时间高峰段,学校周围的道路被小汽车塞满,甚至公交车的专用道也无法前行。仔细想想孩子省去了步行的过程,却不得不在“金属壳”里忍受呼吸空气中散发着的汽车尾气,而且目睹千篇一律的堵车风景。没有家用汽车的家庭,离学校近的就走路,远的就挤公交车,所乘车来回所用的时间,这是

9、一个无形付出的代价,代价的大小因人而异。 5在“金属壳”里上、下课长大的孩子,没有了徒步与同伴回家交流的过程,享受了新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削弱了相应的社会、自然承受力。我们在物质条件丰富高兴之余,不要忘记超前的享受常常隐藏着致命的结果。 “小书包”们成了几代人的掌上明珠,丰富的是物质,欠缺的是精神,那么有多少家庭注意到孩子的精神教育呢?这是目前普遍家庭缺位的思考,太多地去注重了人与人、物与物、家与家的定位比较了。五、国家的希望在书包中孕育 曾经有人说过:“没有大树的城市是没有历史的城市;没有历史的城市是没有文化的城市” 。家庭是国家的构成单位,家庭教育更多地是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学校教育更多地倾向教育孩子怎样做事。当然也有人会说:“有些人是不需要进学校的” ,那毕竟是少数,天才就不需要进学校,不需要老师的指导。那天才有多少呢?爱因斯坦又有几个呢?少之又少。 国家对教育的宏观调控,是引导教育走向的决策者。今天的教育一个字“难” 。多媒体的应用跨越了国界,不再受距离的限制;于是要抵制不明企图的外来文化浸蚀,这也加重了当今国人、教育机构等的思考。 作者简介:张兴莲(1979.03- ) ,女,云南昭通人,硕士,昭通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