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经济现状及中长期增长前景摘要:近年来,日本经济面临严重的通货紧缩问题,实体经济增长停滞,世界经济大国地位不断下滑。尤其受国际金融危机、特大地震海啸、核泄漏危机等事件冲击,人们对日本经济的前景普遍不乐观。日本提出在 20102020 年间,经济年均名义增长率达到 3%、实际增长率达到2%以上,失业率降到 3%以下,消费者物价指数保持 1%左右的水平。但从日本经济的实际看,这一中长期增长目标很难实现。 关键词:增长停滞;通货紧缩;能源战略 中图分类号:F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9005405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日本长期面临严重的通货紧缩
2、问题,实体经济增长停滞,产业竞争力逐步弱化,世界经济大国地位不断下滑。尤其是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特大地震海啸、核泄漏危机等事件的冲击,人们对日本经济的未来前景普遍不乐观。在这一背景下,客观分析日本经济的优势和劣势,把握日本的经济前景,对研究我国对日经济政策和策略、抢抓更多的发展机遇具有重要意义。 一、日本经济增长形势与地位的变化 (一)实体经济增长停滞态势仍在持续 20 世纪 6080 年代是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日本在其间的三个十年 GDP 年均实际增长率分别达 10.2%、4.4%和 4.6%,人均 GDP 提高到2 万美元以上。但在 20 世纪 80 年代积累的巨大经济泡沫破灭后,
3、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 20 多年中,日本陷入长期持续的经济低迷。19912011 年,日本实际年均经济增长率仅为 0.9%。其中,19912000年、20012010 年间分别为 1.1%和 0.8%。由于其间伴随着长期持续的通货紧缩,以日元现价计算的 GDP 二十年几乎没有变化,累计增长仅为 5.8%。根据世界银行统计,近 20 多年来,在发达经济体中,日本的实际增长率最低。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经济衰退程度远大于全球平均水平,尽管 2010 年的反弹较为强劲,但进入 2011 年后,由于日本大地震及由此带来核泄漏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遭受重创,全年再度出现负增长。2012 年,日
4、本经济存在“灾后重建”需求拉动的利好因素,一季度,GDP实现连续三个季度环比增长,实际增长率达 5.7%的较高水平。但由于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放缓等因素的影响,二、三季度出现连续两个季度的环比下降,尤其是三季度下降幅度高达 3.5%,与货物和服务出口下降18.9%有直接关系,四季度日本经济增长速度为 0.2%,2012 年全年仅为2%。 (二)失去了全球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 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日本的经济总量不断上升,全球经济大国的地位基本确立。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 1972 年达 3130亿美元,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将这一位置一直保持到 2009 年。2011 年日本 G
5、DP 占全球比重达 8.39%,比 1960 年提高 5.13 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中仍居第二位,但已低于中国 2 个百分点。19931995 年间按照现价美元计算的日本 GDP,占全球比重曾经上升到 18%左右的历史最高水平,主要受日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因素的影响。 二、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 (一)节能环保技术居全球领先水平 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和主要矿产资源基本依赖进口。出于能源供给稳定和环保的需要,日本曾大力发展核电站。2010 年之前,核电成为重要的电力供给来源,最高时占全部电力消费量的 30%以上;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耗相当于全部能源消耗总量的近两成。2
6、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造成极其严重的核污染。受其影响,日本临时关闭了所有核电站进行技术和安全性评估,不得不大量进口化石燃料弥补能源供给缺口,导致当年电力供给紧张、贸易顺差急剧减少和核电能源比重显著下降等严重后果。由于这一原因,2011 年日本的能源净进口依存度比 2010 年明显提高。今后日本的能源净进口依存度存在继续上升的可能性。 在对外能源依存度较高的背景下,日本经济发展受到国际能源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的影响。先后发生在 20 世纪 70 年代、80 年代初的两次全球石油危机,曾对日本经济造成巨大冲击,造成大批企业倒闭、生产停滞、失业率急剧上升、物价暴涨的
7、严重后果。维护生产稳定、适应国内严格环保标准的需要形成倒逼机制,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日本企业普遍开展节能和环保技术研发与生产转型,使国内生产的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日本企业开始拥有全球领先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2011 年日本的能源强度分别比 1990 年、2000 年降低了 12.7%和 17.4%,比 2010 年降低了 7.1%。同期,日本人均能源消费量比 2000 年、2010 年分别减少了 12.5%和 8.2%。 从国际比较看,在主要发达国家中,英国和意大利的能源强度、人均能源消耗量低于日本,这与两国制造业在 GDP 中的比重明显低于日本等产业结构因素有
8、直接关系。德国的能源效率与日本相近,美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的两项指标普遍高于日本,其中美国的能源强度、人均能源消耗量分别比日本高出 40%和 1 倍。日本的节能效率和技术在全球居领先水平。 (二)国内制造业仍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日本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就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制造业在全部经济中的份额明显低于服务业。但日本为长期保持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稳定就业,坚持制造业立国的发展战略。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整体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制造业仍实现了相对较好的发展态势。19912011 年的 20 年中,日本经济年均实际增长速度仅为 0.9%,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属于最低水平,但同期制
9、造业的年均实际增长速度略高于 GDP,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处于偏上水平。随着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的加快,新兴经济体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发达国家制造业普遍面临较大竞争压力,增长明显放缓,但日本制造业受到的冲击小于其他发达国家。统计显示,日本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 2010 年仍达到 19.5%,与德国十分接近,但明显高于美国等其他主要发达国家。 1.日本保持了机械设备制造大国的地位。机械设备制造业是日本制造业中的主导产业,保持了较强国际竞争力。2011 年全球主要商品贸易统计显示,日本的运输设备、普通机械、精密机械和电气机械出口占全球的比重保持在6%11%之间,其中半导体制造设备、机
10、床、数码相机等出口商品占全球份额超过 20%以上,明显高于制造业商品 4.6%的平均比重,而食品、纺织品、杂项制品和矿物燃料等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在全球同类商品出口中的比重很低。 2.日本制造业在全球零部件供应中扮演重要角色。汽车和 IT 产品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零部件等产业链上游生产环节,主要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控制。日本半导体、集成电路、汽车零部件等出口商品普遍占世界同类商品贸易量的一成左右,在全球汽车、IT 零部件供应链中具有重要地位。2011 年日本大地震后,由于大批日本企业暂时停产,对相关产业的全球供应链造成一定冲击。日本制造业的海外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一些加工组装等中下游生
11、产环节和非关键技术领域,这种模式有利于利用投资目的地的劳动力及市场优势,提高最终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可带动国内零部件出口,长期保持关键技术的领先地位。 (三)日本跨国投资企业为本国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日本企业有效发挥资本和技术优势,不断加快海外产业转移,形成了覆盖全球的生产和营销网络,对培育本国的跨国企业、充分利用海外的劳动和市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零部件和设备出口产生巨大影响。此外,日本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1.为日本提供了能源和重要资源的供给保障。日本通过对能源、矿产资源项目投资,获得一定的开发权益和产品销售份额,可稳定资源供给,获得一定定价权,
12、并在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背景下利用买家和卖家的利益对冲机制保障商业利益。2010 年,日本海外矿业投资存量达 4.3万亿日元,占全部投资存量的 6.3%。与 2005 年比,日本矿业直接投资存量增长 3.7 倍,占比也上升 4.3 个百分点。这说明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能源和矿产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和争夺开发权的竞争进一步激化,日本企业明显加大了海外投资矿产资源的力度。 2.促进了日本国民收入的增长。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大国,日本的海外企业创造了大量利润,为提高日本国民收入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2011 年间,日本海外企业直接投资收益累计达 32.83 万亿日元,占国民总收入的 0.33%,按现价计
13、算相当于 GDP 的 0.45%。在同期名义GDP 年均增长速度仅为 0.3%的情况下,这一比例对日本国民收入增长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随着海外投资企业的大量增加,日本直接投资收益规模不断扩大。20012010 年间,净收益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比19912000 年间上升了 0.44 个百分点,2007 年以后,这一比重提高到 l%左右。 3.促进了日本的国际收支平衡。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长期保持净流出趋势,成为资本收支长期逆差的主要来源之一,这对降低经常项目长期顺差带来的国际收支失衡压力产生重要作用。19912011 年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达 82.6 万亿日元,相当于资本收支累计逆差额的 4
14、3.2%,并抵消了 27.3%的经常项目顺差。同期,经常项目顺差约有三成转化为新增外汇储备。如果没有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的作用,外汇储备可能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 88%左右,会进一步加大日元升值压力,超出日本稳定货币政策及日元汇率的承受能力。从不同阶段看,20002010 年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在平衡国际收支方面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日元汇率与其他时期相比也较为稳定。 三、日本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日趋严重的财政赤字和主权债务负担 20 世纪 90 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为摆脱通货紧缩和经济低迷的困扰,不断推出经济刺激计划,长期实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但在货币政策严重失效的情况下,扩
15、大公共投资、减税等扩张性财政政策成为刺激经济复苏的主要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实体经济增长停滞带来的财税减收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困难。日本财政赤字规模持续扩大,主权债务负担迅速上升,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最高水平。日本 2012 年的财政赤字相当于 GDP 的 10.1%,政府债务占 GDP 的比重也超过 220%。 (二)持续的日元升值和通货紧缩加大了实体经济下行压力 出口是拉动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持续的日元升值会削弱日本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加大经济下行压力。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日本出口波动与日元汇率变化存在一定因果关系,也对经济增长形势产生直接影响。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美
16、元走低等因素的影响,日元持续升值,从 2007 年的 1 美元兑 117.8 日元提高到 2011 年的 79.8日元,累计升值幅度达 47.6%,在国际市场需求收缩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大了日本出口增长的难度和经济困难。日本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同期按日元计算的出口增长率除 2010 年外,每年都是负增长。2012 年,日元汇率较上年贬值 3%左右,但仍高于 2008 年,在 20%以上;同年 111 月日本出口下降 1.5%,其中从 6 月起出现连续 6 个月的负增长。 通货紧缩是日本经济面临的严峻考验之一。在通货紧缩条件下,由于市场价格水平持续低迷,甚至下降,资产和产品销售价值不断缩水,投资者和
17、生产企业的市场收益预期偏低,缺乏投资和生产扩张动力,这将导致社会投资趋冷和国内生产下降。因此,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对实体经济增长环境同样具有较大危害。19942011 年间,日本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只有两年出现过略高于 1%的上涨情况,6 年上涨幅度低于 1%;下降的年度则多达 10 个。尤其是从 2009 年起连续 3 年出现物价负增长,市场需求低迷的严峻形势可见一斑。 (三)能源战略调整面临艰难选择 长期以来,日本能源主要依赖进口,为加强能源供给保障、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核电曾是日本能源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核电在全部电力供给中的比重最高时达 30%。由于核电存在的潜在风险,发展核电的安全性
18、也曾成为日本能源政策争论的焦点。尤其是 2011 年的地震及海啸引发的福岛核泄漏灾难,严重动摇了日本发展核电的信心,在暂停全国核反应堆运转后,日本开始围绕今后核电的存留问题开展大讨论,80%左右的人赞成到 2020 年彻底关闭所有的核电设施,企业界则提出逐步减少、最终保留部分设施的建议。如果日本政府最终做出完全停止使用核电的决定,为弥补巨大的电力缺口,不得不扩大火力发电规模、大量消耗化石燃料。这将给日本的能源进口和节能减排带来巨大压力。如何调整能源战略成为日本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四)人口总量下降和老龄化趋势压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 由于长期低出生率,一方面,日本已进入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时代,
19、2011 年 65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到 23%,超过意大利、德国和瑞典,高居世界首位。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的预测,50 年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将达到 40%。另一方面,日本的总人口从2007 年开始出现下降,预计到 2048 年人口数量将会首次跌破 1 亿。根据日本总务省公布的数据,从 1996 年起,1564 岁的劳动年龄段人口数量开始下降,预计到 2060 年将减少到总人口一半左右(4400 万人) 。随着这一进程的逐渐加快,工作年龄人口的人口抚养负担将明显上升,劳动力供给难以为继,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压力逐步加大,严重制约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 四、日本的经济增
20、长目标与前景展望 2012 年 12 月日本提出今后 10 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主要内容是:在20102020 年间,日本经济年均名义增长率达到 3%、实际增长率达到 2%以上;失业率降低到 3%以下;消费者物价指数保持 1%左右的水平。从实际情况看,日本未来十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很难实现。日本的中长期经济增长目标明显高于过去 20 年的实际增长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 20年中,只有四年实际经济增长率超过 2%。其中,2010 年是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使上年度经济下降 5.5%的背景下出现的反弹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其他 3 个年度都是在日元贬值、出口大幅度增长的条件下依靠外需增长尤其是来
21、自中国的需求增长带动的。但在当前日本制造业海外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产业空洞化日趋深化的条件下,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从中长期看,日本制造业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原因有:一是大地震带来的核泄漏事件导致日本对核电安全性的担心,并着手调整能源政策,降低对核电的依赖,使日本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普遍对未来电力供给的稳定性感到担忧。二是地震导致的供应链断裂给许多企业的全球生产体系造成较大冲击,许多企业调整产业布局以确保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意向加强。三是日本已推出到 2050 年碳排放减半的目标,制造业企业的国内生产碳排放将因此受到严格限制,成本也会明显上升,日本国内产品
22、的国际竞争力将面临巨大挑战。四是近年来日本制造产品面临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产品的巨大竞争压力,如韩国公司生产的轿车在欧美市场的份额已经逼近甚至超过日系汽车。日本的索尼、松下、日立、夏普等大型 IT 企业由于韩国企业 IT 产品的冲击,近年来普遍陷入严重亏损的困局。日本企业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如果不能通过全球布局调整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将会面临日趋严峻的生存危机。由于上述原因,日本企业加快了海外转移步伐。据日本财务省统计,2011 年,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比上年增长 50.2%;海外投资净流出额扩大了 84.6%。其中,对中国净流出同比增长 61.5%,而且都是从 2011 年 3 月份起开始出现大幅度增长,大地震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今后日本制造业对外投资仍存在继续保持一定增长势头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 张佳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