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皮肤肿瘤及瘤样病变 A、正常皮肤组织学复习 (一) 表皮 基库层:位于基膜上,一层排列呈栅栏状基库层细胞组成。 棘细胞层:由 5-10 层不规则多角形细胞组成 颗粒层: 2-3 层梭形组成,细胞层内许多透明角质颗粒 角质层(角化层):多层角化的扁平细胞组成。 (二) 真皮 紧接表皮下,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包括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纤维母细胞、肥大细胞等。 特殊细胞(真皮及表皮层内,树突状细胞) 黑色素细胞,来源于神经嵴,胚胎第 12-14 周迁入表皮,位于基库细胞间。 朗格汉斯细胞( langerhans cell),位于棘细胞 层上部 梅克尔细胞( Merbel cell) (
2、三)皮下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连接皮肤与肌肉之间的组织。 (四)皮肤附属器 1、毛囊:为管状鞘囊,从内向外依次为内根鞘和外根鞘,由类似表皮的扁平细胞组成。 2、皮脂腺:多与毛囊相连,为分支或不分支的泡状腺。 3、汗腺:胚胎期表皮细胞向结缔组织陷入,增生分化而成的 管状腺,包括腺细胞和肌上皮细胞。 B、皮肤病理学概述 一、非肿瘤性疾病 二、肿瘤性疾病 1、上皮细胞肿瘤 2、黑色素细胞肿瘤 3、附属器肿瘤 4、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5、皮肤软组 织肿瘤 6、神经肿瘤 7、遗传性肿瘤综合征 C、非肿瘤性疾病 一、基本病变(也可见于某些肿瘤) 角化过度:角质层过度增厚,完全角化,核消失。 角化
3、不全:角质层内有细胞核残留 角化不良:未达角质层前出现单个细胞角化,见于日光角化病,高分泌鳞癌 表皮萎缩:表皮细胞数目减少,层次变薄。 气球样变性:表皮或附属器扁平细胞显著水肿,多见于病毒性疱疹性皮肤病 棘层肥厚:棘细胞过度增生,非正常增厚,常伴钉脚过长或增宽。 棘层松解:棘细胞间桥变性,棘细胞失去连接而松解,导致表皮内裂隙,水疱和大疱形成。 水疱(大疱 )和脓疱:表皮内或表皮下充满组织液或血浆的空腔。 二、非肿瘤性疾病诊断原则 1、密切结合临床 2、基本病变和疾病的关系 3、疾病不同阶段不同的表现 4、必要时描述供临床参考,不要勉强诊断 D、表皮肿瘤 一、良性肿瘤(乳头状瘤、疣、棘皮瘤) (
4、一)乳头状瘤( papilloma, WHO 肿瘤分类中无此类型) 外生性生长,根部有蒂与皮肤相连,镜下表面被覆鳞上皮,分化良好,中央为纤维脉管轴心。 2 (二)疣( verrucas ) WHO 肿瘤分类中归入良性肿瘤 疣或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状瘤疫毒( HPV)引起的常见,传染性上皮 性肿瘤 包括:寻常疣、跖疣、扁平疣、尖锐湿疣等 1、寻常疣:人乳头瘤瘤素引起的一种良性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病变 部位:孤立或多发,见于暴露部位,尤其手指和手背,直径从 0.2cm 到 1.5-2cm 组织病理学:向外生长指状突起,角化过度,棘层增生 2、跖疣:足库发生的一种由人类乳头状瘤引起的良性上皮增生 组织学:乳
5、头瘤样增生,角化过度,生发层的空泡状细胞(挖空细胞)角质层中细胞核保留,成为嗜碱 性圆形小体,绕此透明空晕。 3、扁平疣: HPV 引起的略微隆起的,顶端扁平的良性光滑丘疹。 部位:手、手指背部、前臂近端, 小腿和面部 镜下:无明显乳头瘤样增生,表面呈松散的网篮状角化过度,表层可见核周透明的空泡状上皮细胞。 4、尖锐湿疣:人乳头瘤病毒引起,主要见于外生殖器和肛门附近,初起为丘疹,渐形成菜花状肿物,大多有蒂,少数肿块巨大,称尖锐湿疣。 镜下,表皮乳头状增生,颗粒层和棘层上部挖空细胞,乳头间毛细血管扩张,炎细胞浸润。 5、传染性软疣( WHO 皮肤肿瘤无此类型)应属瘤样病变。多见于青少年,米粒至黄
6、豆大半圆形丘疹,中央呈脐形凹陷。 镜下:特征性变化表皮细胞内软疣小体,起初见于基底层上面 1-2 层棘细胞胞质内,单个小卵圆形嗜 酸性颗粒,随病变发展由渐增大,并簇集成团,将细胞核移至周边为而挤压成新月 体。 (三)棘皮瘤( acanthomas) WHO 将其分为 10 种亚 型,分别是表皮松解型棘皮瘤,疣状角化不良瘤,棘层松解型棘皮瘤,日光型雀斑,脂溢性角化病,黑色性棘皮瘤,透明细胞棘皮瘤,大细胞棘皮瘤,角化棘皮瘤,扁平苔藓样角化病。 1、 脂溢性角化病 又称基底细胞乳头状瘤,老年疣。 临床特点: 40 岁以上中老年人多见,随年龄增长增大,数目增多,多见于颜面及躯干部,直径 1cm 左右,
7、常见色素沉着,易考虑为恶性黑色 病,基底细胞瘤。 病理组织学特点 : 肿瘤底部与两旁正常表皮的底部在同一平面,基底细胞和棘细胞均明显增生,基底细胞内 常伴有色素沉着。 表皮角化过度,表皮下陷处常形成角层小囊。 病理上分为刺激型(易误为鳞癌),棘层肥厚型(易误为基底细胞癌及汗孔上皮瘤),角化型、腺样型,色素性,克隆性等亚型,特别注意和基底细胞癌鉴别。 脂溢性角化病 基底细胞癌 临床特点:较小, 1cm,无溃疡,呈疣状增生,在皮肤表皮以上。 较大, 1cm,有溃疡,不呈疣状增生,在皮肤表皮以下。 病理特点:真皮乳头状瘤形成,增生细胞与表皮相连,可见角质囊 肿,无明显间层反应和炎症反应,周围无明显栅
8、栏状或附属器分化,细胞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 少。 无真皮乳头状瘤形成,增生细胞与表皮不相连,无角质囊肿,有间层反应和炎症反应,周围栅栏状并间附属器分化,细胞异型,细胞核分裂象多。 2、角化棘皮瘤 易误诊为鳞癌 临床特点:单发或多发,以单发多见,多见于老年人面部或背部,半球结节状, 1-2cm,中央充满角化物呈火山口 状。 病理特点:中央大量角化物,周边上皮 角化亢进,常伴角化不全,棘细胞增生肥厚,呈 假上皮瘤样,3 限于真皮浅 层或中层,无 深层 浸润,间质伴炎 细胞浸润。 角化 棘皮瘤 高分化鳞癌 临床特点: 生长较快,有自限性,无真性溃疡形成,活动度较好,与周围界清楚,火山 口状 生长较慢
9、,无自限性,有真性溃疡形成,活动度差,常固定,周围界线不清 角化棘皮瘤 高分化磷癌 病理特点:上唇样边缘,呈舌 状向内上,或内下生长,可见 角化珠,细胞 异型不明显,间层见 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及异物巨细胞 反应 无明显唇样边缘,瘤细胞向下浸润性生长,无一定规律,有角化珠,细胞异型明显,炎症反应不明显 二、 癌前病变及原位癌 日光角化病 皮肤假癌性增生 Bowen 病 日光角化病 又称老年角化病,阳光照射有关,以上皮细胞不同程度的非典型增生为 特点。 临床特点:老年人多见,多发生于面部,手背和前臂等暴 露部位,病 灶约 1cm 左右,扁平或稍隆起。 病理特点( WHO 将其分 为 六个亚型) 乳头
10、状增生或扁平增生 表面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 颗粒层变薄或消失 棘细胞增生,排列紊乱,核 有异型 不典型增生近重度时难与原位癌鉴别 真皮常有炎细胞浸润 (二)表皮假癌性增生(假上皮瘤样增生,刺激反应性增生) 常继发于皮肤慢性溃疡、烧伤、外伤等疾病 镜下 表皮显著增生并向下生长,可深达汗腺下部,上皮条索尖锐,常有许多核 分裂象和角化珠形成,但细胞异型不明显,无单个细胞角化。间质较多 炎细胞浸润。和高分化鳞癌鉴别困难。 假癌性增生 高分化鳞癌 临床特点:常伴有原发病 变,无明显结节 有明显结节 病理特点:增生上皮贴近表皮并与之相连 ,被覆表皮无明显癌变,细胞异型不明显,无单个细胞角化,无单个异型 细胞
11、浸润 孤立性细胞团或巢 ,表皮连接不明显,被覆表皮有癌变,细胞异型明显,浸润较深,可见单个细胞角化和单个异型的细胞浸润 (三) Bowen 样丘疹病 发生于外生殖器多发性丘疹样损害。组织学与 Bowen 病相似,故称为 Bowen 样丘疹病。 大多由 HPV-16 型引起,常与 尖锐湿疣共存。可自然消退或自愈,少数可发展为真性 Bowen 病或鳞癌。 (四) Bowen 病(鳞状细胞原位癌) 临床特点:多见于 60 岁以上老人,孤立性或多发性 暗 红斑,扁平或稍隆起。 病理特点:角化亢进及角化不全,棘层细胞明显异型,可见巨核 或畸形核,可见单个细胞角化,分裂象多见,并见病理性核分裂,注意和 B
12、owen 样丘疹病鉴别。 4 Bowen 样丘疹病 Bowen 病 临床特点:外生殖器,老年多见,多发性小丘疹,与 HPV 感染有关。 四肢及躯干,中老年人多见,单个病 灶, 范 围较大,2-5cm 病理特点:角化亢进和角化不全不明显,细胞异型程度较小,无个别角化细胞 角化亢进及角化不全,细胞异型程度较大,有个别角化细胞。 三、表皮浸润性癌(主要是鳞癌和基底细胞癌) (一)鳞状细胞癌 发生于皮肤或粘膜,具有鳞状上皮分化特点,又称表皮样 癌。 临床特点:中老年日光照射部位多见。呈一定色泽的斑块 ,结节或溃疡性病变。 病理特点:显示 鳞状 上 皮分化特点:瘤细胞胞浆丰富,排列紧密可见细胞间桥,细胞
13、有角化或角化珠形成,有鳞状上皮层次或排列结构。 分化差者可出现异质 性细胞分化,如小圆形细胞,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 透明细胞,单核或多核巨细胞。 鳞癌的组织学分型:普通型、特殊亚型 1、 普通型:具有鳞状上皮分化特点,根据角化程度, 异型性 等分为三级 2、 级: 50%癌巢有角化,细胞分化较 好,典型鳞状上皮排列 级,少有角化,可见鳞状细胞巢 的排列。 级,偶有角化或 难以 找到角化,细胞分化差,偶 见 鳞状上皮细胞分化特点。 2、特殊亚型 ( 1)疣状癌 为一种高分化鳞癌,常见于皮肤与 粘膜交界处或鳞状上皮被覆的粘膜,向外生长,形成疣状或息肉状。 镜下:鳞状上皮 乳头状及疣状增生,同时有
14、假上皮瘤样增生,假上皮瘤样增生向下呈球茎 状,浸润较深层组织 。 预后 较好。 (2)腺样鳞癌( WHO 称 为棘层松解型鳞癌) 相当于中分化鳞癌,棘层细胞松解,形成腺腔样或裂隙状分化。 注意和真正的腺分化不同,如出现真正的腺分化(腔内有分泌物,被覆细胞内有分泌现象),则称为腺鳞癌,皮肤十分少见。 ( 3)梭形细胞鳞癌 肿瘤细胞呈梭形,似肉瘤,为高级别的鳞癌。 可找 见 鳞状细胞分化特点的细胞巢。 如全部为梭形细胞组成,难以和梭形 细胞恶黑,非 典型纤维 黄色瘤 ,平滑肌肉瘤等鉴别。免疫组化 标记 有价值, ck 5/6 阳性率高。 一些肿瘤可同时表示细胞角蛋白和被形蛋白,提示肿瘤化生性改变具
15、有 间叶特征。 ( 4)透明细胞鳞癌 具有典型鳞状细胞癌分化特点,但大部分瘤细胞胞浆淡 染或透亮。 需和皮脂 腺癌(主要位 于眼睑、皮肤罕见)恶性透明细胞肌上皮瘤(免疫标记肌上皮分化)等鉴 别。 (二)基底细胞癌 起源于表皮或毛囊,皮脂腺的基底细胞,生物学行为 低 度恶性。 临床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的头面部,生长缓慢(个别病例生长较快)单发性斑 块 或 结 节状皮损、部分有溃疡形成,大多较小,直径小于 3cm。 5 病理组织学特点:由增生的基底细胞构成,细胞大小较一致,胞 质少,核染色深,核分裂象多见,瘤细胞呈实性团,索状或 梁状排列,周 边部常有特征性栅栏状排列的柱状上皮细胞。 组织学分型:
16、组织学结构多种多样,少数类型和预后有关,亚型有近 20 种,常见类型为: 1、表浅型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的早期型,临床上呈片状红斑,可多发 团或索状肿瘤细胞主要分布于真皮浅层,大多从表皮基底层长出,呈芽生状。 2、结节型或 结节囊性基底细胞癌 最常见一型,占基底细胞癌的 60-70% 肿瘤细胞形成大小及形状不一定的实性团块。 少数细胞团内有囊腔形成(坏死 液 化所致) 上皮细胞团一般 不与 表皮相连 3、色素型基底细胞瘤 组织结构类似结节型,但 瘤细胞内或间质中有较多 色素沉着 4、腺样型基底细胞癌 形成腺样及多囊状腺网状结构,大部分肿瘤细胞呈索状或双排腺样结构。 注意和腺样 囊性癌鉴别,一
17、般无 筛状结构。 5、角化型基底细胞癌 基本组织学结构同结节型,特点是细胞团中或结节中有明显角化,形成角质囊肿或囊肿样结构,也可见角化不全,角化物质中心可出现钙化。 有人认为 此型预后较一般结节型差 6、硬化型基库细胞癌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将癌细胞挤压呈小团或条 索状结构。 7、纤维上皮瘤型基库细胞癌 组织学以从表皮向下延伸的基底细胞条索形成树枝网络为特征。索间或网眼内有较丰富的纤维性间质。 8、 基底细胞癌伴附属器分化 基本结构为结节型,以附属 器 分化的出现为特征,包括毛 囊、皮脂腺、汗腺的分化。预后同结节型 9、鳞状细胞基底细胞癌 有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二种成分,可混杂排列也可截然分开
18、。 预后较一段基底细胞癌差,有人认为 同鳞癌。 基底 细胞癌 诊断 注意事项: 把握基底细胞癌的主要诊断指标 基底细胞癌具多潜能分化的特点,常见多种分化, 分类时以其中最多的为准。 除少数亚型与 预后有关应明确分型外 , 有多种分化不便分型也不勉强。 E、皮肤附属器肿瘤 伴毛囊分化的肿瘤 伴汗腺分化的肿瘤 伴皮脂腺分化的肿瘤 一、 伴毛 囊分化的肿瘤(分型颇多, 各家 意见不一) (一)毛囊瘤 常见于年轻人的头面部,小的结节状或丘疹样 毛外 根鞘性鳞上皮形成大小不一的腔或囊状结构,囊内充满角化物,形成角质 栓或角化囊肿。 囊周放 射状细胞索,形成毛囊样分化。 6 (二)毛母质 细胞瘤(钙化上皮
19、瘤)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位于皮肤深层,多与 皮肤粘连,结节状,有包膜,直径 0.5-3cm 嗜碱性细胞和影细胞组成不规划条索和团块。 嗜 碱性细胞:胞质 稀少,核圆形深,类似基库细胞癌,但核无异型 影细胞:嗜 碱 性细胞核浓缩消失所致。 影细胞团附近钙化甚至骨化,周围常见 异物巨细胞反应,炎细胞 浸润 。 (三)毛母细胞瘤(毛发上皮瘤) 向毛胚牙分化的良性肿瘤。 见于任何年龄,形成多发性丘疹或结节。 由均匀分布的伴有毛乳头实性毛母细胞团构成,少数病例毛母细胞很似基底细胞癌,注意鉴别。 (四)毛母质癌(浸润性毛母质 瘤) 少见,见于任何年龄,孤立性结节,偶尔形成溃疡。 瘤细胞似毛母质来源的嗜碱
20、性细胞,核大深紧,异型明显, 核分裂象多见。特征性变化是细胞团内有灶状含有角化物的影细胞,伴有钙化或骨化,故又被称为恶性钙化上皮瘤。 二、伴皮脂腺分化的肿瘤 (一 )皮脂腺腺瘤 多见于中老年人的颜面部,直径约 1m 瘤细胞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划的小叶 瘤细胞由两种细胞组成,外周为 与 正常皮脂腺生发层相似的基底细胞, 中央为皮 脂腺细胞或泡沫细胞。 (二)皮脂腺腺癌 多见于眼睑,眼外皮肤的皮脂腺癌极为罕见,且常与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相混淆。 肿瘤结节状, 1-4cm 外观灰黄。 瘤细胞形成不规划小叶状,瘤细胞大,细胞质空而透亮,核异型明显,脂肪染 色阳性。常伴有鳞状上皮化生。 三、伴汗腺分
21、化的肿瘤 分类比较复杂。命名也比较混乱,常见者包括 (一)汗管瘤 好发于颜面部,肿瘤为数毫米 至 1cm 的小丘疹或结节 真皮层由许多腺管状结构,管壁被覆二层细胞,多扁平,部分呈实性或条索状 (二)乳头状汗管囊腺瘤 多见于头皮、颜面部、躯干、阴囊部等,单发,肿块 较小。 组织学呈 内生性生长,浅层为鳞上皮,逐渐过度为深部的双层立方上皮,真皮的囊腔内可见宽的绒毛状突起,腔面被覆柱状上皮,周边为立方上皮。 (三)乳头状汗腺瘤(乳头状大汗腺瘤) 几乎总发生于中年妇女的外阴和肛周。 生长缓慢的囊性真皮结节,常无症状。镜下囊状及腺管状结构,囊内较多乳头状突起。表面被覆两层上皮细胞,表面一层高柱状,胞浆嗜
22、 伊红染,并 呈顶 浆分泌。 (四)汗孔上皮瘤(螺旋腺瘤) 接近表皮的小汗腺导管或螺旋导管末端分化的良性肿瘤 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常为丘疹或结节状 瘤细胞成团块,巢状或条索状,可孤立成团也可互相连接,常与 表皮相连,其中出现多少不等的汗孔,汗管分化。 7 (五)圆柱 状汗腺瘤(圆柱瘤) 相对未分化的良 性附属器肿瘤,大多位于头面部,尤其是眼周,小的丘疹或结节,广泛头 皮受累导致临床上形似头盔或帽子(头巾瘤) 多位于真皮,瘤细胞多结节状,结节内为 胞 核小而深 染 ,胞浆很少的未分化基底样细胞构成的团巢,巢周常包绕一图强嗜酸性 PAS 阳性基底 膜 样物 质。 (六)透明细胞汗腺瘤(结节状汗腺瘤、
23、汗腺瘤,透明细胞肌上皮瘤) 好发于头皮和四肢,囊实性结节,直径 0.5-2cm 镜下由多种类型细胞构成,透明或浅显的透明细胞,鳞状细胞样细胞,少量粘液细胞。 (七)皮肤混合瘤(软骨样汗腺瘤) 多位于成年人头颈 部,生长缓慢的孤立性结节,多 1-3cm 镜下类似唾腺混合瘤,上皮和间质二种成分,上皮成分可形成 分枝状小管,实性上皮索,上皮岛等,上皮成分常被埋于粘液样,软骨样或纤维性基质中。 (八)恶性上皮性肿瘤 1、汗管型小汗腺癌(管状癌) 腺管状结构,明显异型,单层 成多层,愈 往 深部,管腔越小,部分呈实性。 诊断皮肤原发性管状腺癌之前,首先应排除内脏管状腺癌转移到皮肤的可能。 2、小汗腺粘液
24、腺癌(低度恶性) 大多发生于头部,尤其 颅骨以及面部的眼睑和内脏,乳腺等处的粘液腺癌相似,粘液池被 纤维性间隔分隔成多房 性,蜂窝状。粘液池中漂浮着,岛状或怪异的簇状肿瘤上皮团,可见腺 分化。 3、微囊性附属器癌 向导管分化,以局部浸润和破 坏为主的低 度恶性腺癌 发生于面部,女性更多见,病变生长缓慢,持续数月 到数年 以导管分化为主,有实性团巢和少量囊肿,可出现角 质囊肿,类似毛囊,皮 脂腺,鳞状上皮,透明细胞等多种分化。 4、腺样 囊性癌 肿瘤生长缓慢,诊断前带瘤时间约为近 10 年,大小 0.5-8cm,平均 3.2cm。组织起源有争议。 镜下类似唾腺腺样囊性癌,呈筛孔状,有神经侵 犯,
25、伴有汗管或汗腺导管分化。诊断时需排除转移。 5、大汗腺癌 主要发生于腋窝,偶见于乳头和外阴等富含大汗腺的区域。腺癌图象,癌细胞大,胞启 强 嗜酸性,呈顶浆分泌,腔面形成胞浆突起。胞浆内 PAS 阳性耐酶颗粒,有时还含有铁(铁反应 阳性) 6、派杰 病和乳腺外派杰 病 乳腺派杰病和乳腺外派杰 病为表皮内腺癌,特点是体识较大异型浅 染细胞呈单个或小簇状散 在分 布于表皮内。 乳腺外派杰病是累及大汗腺分布区域皮肤的脱屑性斑,主要见于男性和女性外生殖器,多数表现为大汗腺原位癌,并 向表皮内侵犯。 皮肤附属器分化肿瘤诊断原则 ( 1)类型复杂,各家标准不一,名称十分混乱 ( 2)各类型之间表现互有交叉
26、( 3)一个肿瘤的内可出现多种分化 ( 4)诊断把握良、恶性,实在不能分型时可考虑为皮肤附属器肿瘤 F、黑色素细胞肿瘤及瘤样病变 一、黑色素细胞痣 所谓痣,先天性或良性自限性疾病,由什么增长构成就称什么痣,如血 管痣,小汗腺痣,大汗腺痣、皮脂 腺痣、疣状表皮痣等。黑色素细胞增生构成 痣最常见。 8 色素性痣细胞形态: 淋巴细胞样或小型痣细胞,形态如淋巴细胞。 上皮样痣细胞:胞浆较丰富,边界清,似上皮细胞 透明细胞样痣细胞:胞浆丰富 ,透亮 纤维细胞样痣细胞:细胞扁而长,形态为神经类似 梭形痣细胞: 细胞椭圆,梭形或雪茄状 多核痣细胞: 细胞较大,多核,但无异型 气球状痣细胞:细胞圆形,胞浆丰富
27、而透亮 1、普通型色素痣:根据痣细胞和表皮的关系分为 ( 1)真皮内 痣:痣细胞位于真皮内,通常真皮上部为上皮样痣细胞、色素较多,有时可见多核巨细胞,下部为纤维性痣细胞,反映色素痣逐渐成熟过程。 ( 2)交界痣: 病变角限于表皮基底层,或骑跨表皮为真皮乳头层。痣细胞巢团的上半部在表皮层内,下半部在真皮浅层内。此类型易恶变。 ( 3)混合痣:具有交界痣和真皮内痣两种成份。 2、色素痣的特殊类型 分类特别复杂,不同教科书 命名也 不一致,主要介绍常见类型 ( 1)先天性巨色素痣:出生即发生,体积巨大,直径可大于 10cm 或更大,占据一个肢 体或向躯干大部。镜下为复合痣或真皮内痣。有人认为约 1/
28、3 患者 可发展为恶黑。 ( 2)梭形细胞痣,又称 Spitz 痣或 幼 年性黑色素瘤,大多见于儿童,偶见于青年或成年,病灶直径常小于 1cm。痣细胞较大,呈 梭形或上皮样,核大,有一定异型、核仁比较清楚,一般无色素,表皮内常有细胞团。有时可见巨细胞,分裂象也常见但无病理性核分裂,易误诊为恶性。 ( 3)蓝痣 位于结缔组织较深处,临床 上因呈现蓝色或蓝黑色而得名,大部分发生于皮肤,少数见于其它 部位,如口腔粘膜,阴道,子宫颈和前列腺等处。 表现为二种类型,普通蓝痣,细胞性蓝痣 普通蓝痣:由细长伴 波纹而偶有分支的黑色素细胞组成,往往 与表面平 行,胞质内浓密的黑色素颗粒,常将核掩盖。 细胞性蓝
29、痣:除有类似普通蓝痣的细长细胞外,还有许多梭形或上皮样细胞团,也可呈腺泡样或神经痣样 分化。 比 普通蓝痣体积大,呈一定结节状,细胞丰富,有一定异型。 细胞性蓝痣恶变,较易发生,表现为 结节较大,直径常 大于 3cm 细胞丰富,病变由梭形细胞构成,色素较少 常有坏死,分裂象较多 (5/10HpF), 常有皮下及表皮浅层浸润 ( 4)非典型性痣 指痣细胞有一定非 典型性或异型性的特殊痣,可以是皮内痣,也可以是交界痣或混合痣,较易发生恶变。 体积比一般的痣较大( 5mm),镜下至少有 3 个表皮脚的基底层有非典型黑色素细胞增生,表皮内有上皮样非典型性黑色素细胞增生。 3、黑色素良性病变(痣)和恶性
30、病变的鉴别 良性 恶性 临床特点 年龄 30 岁,发展较慢,病变较小, 1cm,无卫星 结节,无糜烂或溃疡 30 岁, 发展 较快 ,病变较大。 1cm,可见卫星 结节,常有糜烂、溃疡 9 病理特点 表皮内无异型细胞浸润,色素细胞异型不 明显, 无 坏死,分裂象少( 2/10MPF),纤维反应 和反应不明显 表皮细胞异型细胞浸润 色素细胞异型明显, 有坏死,分裂象多( 2/10HDF),周围纤维反应 与炎症 反应明显 二、恶性黑色素瘤 主要发生于皮肤,以下肢多见,尤其足底、足跟和足趾,尚可见 皮肤和粘膜的移行部位如口腔、鼻腔、外阴、肛门、阴道 粘膜,眼葡萄膜等处,多见于成人、小儿稀少,女性多于
31、男性。 瘤细胞可表现为:( 1)上皮样细胞,排列成巢状,腺泡状或弥散分布,核大有明显嗜酸性核仁( 2)梭形细胞,颇 似纤维母细胞( 3)痣细胞样细胞,体积较小,但有异型,核大,核仁大( 4)气球 样细胞( 5) 单核及 多核瘤巨细胞。似癌非癌样特点,颇有意义。 色素在诊断恶黑中的价值 ( 1)是 否 肯定为色素,注意和含铁血黄素,脂褐素等鉴别,必要时特 染 ( 2)大多数恶黑 在胞浆内都有色素,但有时很少,需仔细寻找,还有所谓无色素性恶黑。 ( 3)黑色素颗粒是水溶性的,它可以在细胞间弥散 ,也可以被其它细胞吞 噬,故细胞内有色素和色素颗粒不一定是黑色素细胞肿瘤。 免疫组化 和电镜在恶黑诊断中
32、的价值 免疫组化 、 S-100、 HMB45、 melan A 一般 阳性, virmantin, CK 也可阳性。 电镜下可见黑色素小体。但注意有黑色素小体分化不一定都是恶黑,具有血管周上皮细胞分化的肿瘤( PEComa),脑膜瘤 ,神经鞘瘤等,它们免疫组化 标记 S-100、 HMB45、 melan-A 也都阳性。 (一)原位恶性黑色素瘤( WHO 分型中未 专门列出,但介绍到) 从细胞异型性及表皮浸润表现可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但尚无真皮 浸润的一组恶性黑色素细胞增生性病变。临床预后较好,可以切除干净,其亚型包括恶性雀斑,肢端雀斑性原位恶黑,浅表扩散性原位恶黑。特别注意和乳腺外 Pag
33、et 病鉴别。 乳腺外 Paget 病 原位恶性黑色素瘤 年龄 中老年多见 老年多见 部位 腋窝及外阴部 日光照射部位 表皮基底完整性 常完整,常不受累及破坏 常不完整,常受累及破坏 分泌粘液细胞 + PAS + HMB45 + CK 表达 /+ 电镜 细胞内有粘液,天黑色素小体 细胞内无粘液,有黑色素小体 (二)浸润性恶性黑色素瘤 可以从 三型原位恶性黑色素瘤发展而来,也可以从痣 恶变而来,也可直接发生。 类型颇多, WHO 将其分为 10 种,有的教材多达 15 种,常见者包括 1、表浅扩散性黑色素瘤 肿瘤细胞主要沿着表皮及真皮浅层浸润,在表皮内上皮样肿瘤细胞呈小团状或个别浸润表皮的不同层
34、次,可形成 Paget 样改变。表皮基底层大多消失,被黑色素肿瘤细胞占据。 真皮浸润 局限 于 浅层 ,和浅层原位恶性黑色素瘤不同,有真皮内浸润。真皮层有炎 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此型预后好。 10 2、结节性 恶性黑色素瘤 此型最常见,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为突出皮面 的黑色结节 ,也可呈息肉状,菜花状,表面常发生溃疡。 主要特点是肿瘤呈垂直性生长,在真皮层形成深浅不一的结节。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常含有多少不等的色素。 此 型易转移,预后较差 3、促纤维增生性黑色素瘤和促纤维增生性亲神经性黑色素瘤 促纤维增生性黑色素瘤为核形细胞黑色素瘤, 1971 年由 Conley 首先描述。其恶性细胞被纤维
35、间质的胶原纤维所分离,显示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异型性,富细胞性和间质纤维化。亲神经性是其常见的伴发特点( 30%左右) , 如有则称之为促纤维增生性亲神经性黑色素瘤。亲神经性可表现神经周和神经内浸润,常超出硬化性范 围。 5 年生存率 80%,复发 常见。 4、恶性蓝痣 ( WHO 称之为起源性蓝痣的黑色素瘤) 多见于 头部,多由细胞性蓝痣 恶变而来,肿瘤较大。 组织学部分 为 良性蓝疫成份,部分为恶性成分,细胞丰富,有异型,为梭形和上皮样细胞。 预后较差。 5、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内恶性黑色素瘤 WHO 称之为起源于巨大先天性痣的黑色素瘤 色素痣恶变率很低,先天性巨大色素痣恶变率较高,可高达 4.
36、6%-10%,甚至有人认为 1/3 病例可 恶变。 组织学上色素痣的病变和黑色素瘤并存 6、儿童黑色素瘤 发生于青春期前的黑色素瘤称为儿童黑色素瘤,可进一 步分为不同亚型:先天性黑色瘤(起于宫内或出生时)婴儿黑色素瘤(发生于出生后一年之内)儿童黑色素瘤(一岁到青春期前) 诊断标准同成人,因极为罕见( 20 岁以下仅占 2%)诊断时尤应慎重。 7、痣样黑色素瘤 又称微小偏离性黑色素瘤 肿瘤呈结节性生长,但细胞异型性不明显,难与 痣鉴别。由于其浸润性强,易 发生转移,故应视为独产类型。诊断 标准 较难掌握。 8、软组织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即透明细胞肉 瘤。 G、其它 包括皮肤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皮肤软组织肿瘤和神经肿瘤。 Merker 细胞癌:来自于皮肤基底层 Melker 细胞,多见于 老年人,分化较好者 与类癌相似,分化差者为成片的小细胞,隐约可见萄形团样结构,胞质极 少或几乎为祼核,异型明显 ,属神经内分泌癌,免疫组化标 记CgA、 Syn、 NSE, S-100 阳性。